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1 15: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小曼
研究生(外文):WOO, SHIEW-MUN
論文名稱:馬共紀錄片「不即不離」之幻想主題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Fantasy Theme Analysis of Malayan Communist Party's Documentary Film─ Absent Without Leave
指導教授:李佩霖李佩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E, PEI-LING
口試委員:劉文英林福岳
口試委員(外文):LIU, WEN-YINGLIN, FU-YUEH
口試日期:2018-12-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口語傳播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語藝幻想主題批評後殖民馬共不即不離
外文關鍵詞:rhetoricfantasy-theme criticismpost-colonialMalayan Communist PartyAbsent Without Lea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以語藝批評當中的幻想主題分析方法,研究馬來亞共產黨議題的中文紀錄片—不即不離。這部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執導的紀錄片在發佈以後,即獲得不少海外影展的獎項與肯定,但它同時也因為涉及了被馬來西亞政府定義為敏感課題的馬共題材,因此無法在國內上映。為了探討這部獲得海外肯定卻不受自己國家認可的紀錄片之核心議題及訴求,本研究以幻想主題批評法,首先登錄不即不離中出現的場景主題、人物主題、情節主題;接著歸納出當中的幻想類型;最後探討出這部紀錄片所欲建構的語藝視野。期待從微觀到宏觀的面向來探討此研究文本。
研究結果發現,在微觀面向,本研究從登錄幻想主題到歸納幻想類型,共整理出「國家認同的轉變」、「被視為禁忌的馬來亞抗戰英雄」、「回不去的馬來西亞」以及「馬共的世代隔離」四個幻想類型,為不即不離當中所討論的核心議題。
接著,在宏觀面向,本研究勾勒出不即不離所欲建構的語藝視野—被馬來西亞遺忘的「馬來西亞人」,藉由引號來凸顯出這群不被馬來西亞認可的馬共隊員,他們由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而這也是紀錄片中所隱含的主張與訴求。
本研究旨在針對具有歷史爭議的紀錄片做一個案分析,以加深對其之理解,而非著重在技術性探討或是大範圍的比較。本研究期望喚起大眾對於馬共議題的重視,以及對日後相關主題研究有所貢獻。

By applying the rhetorical approach of fantasy-theme criticism,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ocumentary film titled Absent Without Leave which featured former members of the Malayan Communist Party (MCP) as the main subjects. Because MCP was acknowledged as a political sensitive issue in Malaysia, so the award-winning documentary produced by Malaysia-born filmmaker— Lau Kek Huat, was banned from any exhibition in Malaysia (including DVD sales and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rpret the main appeal of the documentary by analyzing the fantasy themes (setting, dramatis personae and actions), fantasy types and rhetorical vi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e documentary includes four fantasy types which a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banned Malaysian anti-war heroes’, ‘the country which they can't return’ and ‘the generational isolation of the MCP members’.
Furthermore, the documentary shows the rhetorical vis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ose MCP members who were not acknowledged as Malaysian, despite 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as Malaysian.
By applying the methodological aspect of fantasy-theme criticism to examine Absent Without Leave at both micro- and macro-level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rouse the public attention regarding the MCP issues and a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futur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壹、研究動機與問題 1
貳、論文結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壹、馬來亞共產黨歷史背景 8
一、英殖民統治下的馬共發展 9
二、獨立後的馬來西亞與馬共 12
三、馬共與馬來西亞華人 14
貳、馬華與馬共的離散經驗 17
一、離散理論與概念 18
二、馬華與馬共離散經驗的相關研究及應用 20
參、認同的建構 23
一、認同理論與概念 23
二、馬華與馬共的認同再建構歷程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壹、符號聚合理論 31
一、理論概念 32
二、幻想(Fantasies) 33
三、符號聚合理論所遭受的批評與回應 34
貳、幻想主題分析 36
一、分析單位 36
二、語藝視野 39
三、評估概念 40
參、資料分析步驟 41
一、文本分析 41
二、文本選擇與研究設計 42
第四章 幻想主題分析 44
壹、文本分析 44
一、場景主題 45
二、人物主題 50
三、情節主題 57
四、幻想類型 70
五、不即不離語藝視野之建構 75
貳、小結 76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壹、研究回顧 79
貳、研究結論 81
參、研究限制與建議 84
參考文獻 86

表目錄

表4-1 不即不離之場景主題 45
表4-2 不即不離之人物主題 50
表4-3 不即不離之情節主題 57
表4-4 不即不離的幻想類型 71


Bhabha, H. ( 1994 ).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Borchers, T. ( 2011 ). Rhetoric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Bormann, E. G. ( 1985 ).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A communication formula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 128-138.
Bormann, E. G. ( 1972 ). Fantasy and rhetorical vision: The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social real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58, 396-407.
Bormann, E. G. ( 1982a ). A fantasy theme analysis of the television coverage of the hostage release and the Reagan inaugural.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8, 133-145.
Bormann, E. G. ( 1982b ). The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 and consultants.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10, 50-61.
Bormann, E. G. ( 2003 ). Defending symbolic convergence theory from an imaginary Gunn.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89, 366-372.
Brooker, P. ( 2003 ).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2nd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Castells, M. ( 2002 )。認同的力量(夏鑄九等譯)。臺北市:唐山出版社。(原著於1997年出版)[Castells, M. ( 2002 ). The power of identi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 II. Cambridge, Ma: Oxford, UK: Blackwell].
Chin, P. ( 2003 ). Alias Chin Peng: My side of history. Singapore: Media Masters Publishers.
Clifford, J. ( 1997 ).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ss, S. K. ( 1996 )。當代語藝觀點(林靜伶譯)。臺北市:五南。(原著於1996出版)[Foss, S. K. ( 1996 ). Rhetorical criticis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Inc].
Gunn, J. ( 2003 ). Refiguring fantasy: Imagination and its decline in U.S. rhetorical stud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89, 41-59.
Hall, S. ( 1996 ).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Jenkins, K. ( 2006 )。歷史的再思考(賈士蘅譯)。臺北市:麥田。(原著於1996出版)[Jenkins, K. ( 2006 ) . Re-Thinking history. London : Routledge].
Purcell, V. (1948). The Chinese in Malay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id, E. ( 1999 )。東方主義(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新北市:立緒出版社。(原著於1978年出版)[Said, E. ( 1999 ). Orientalis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Woodward, K. ( 2006 )。認同與差異(林文琪譯)。臺北市:韋伯文化。(原著於1997年出版)[Woodward, K. ( 2006 ).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王國璋(2018)。馬來西亞民主轉型:族群與宗教之困。香港:香港城市大學。
王賡武(1987)。東南亞與華人—王庚武教授論文集。北京市: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王賡武(2002)。王賡武自選集。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賡武(2013)。華人與中國:王賡武自選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書美(2017)。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何國忠、林水豪、何啟良、賴觀福合編(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
李有成(2005)。文學的多元文化軌跡。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李有成(2013)。離散。臺北市:允晨文化。
李政賢(2009)。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中國認識:在華僑與華人兩種身份之間。臺北市:臺大政治系中國中心。
林玉玲(2001)。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張瓊惠譯)。臺北市:麥田。(原著於1998年出版)[Lim, Geok-Lin ( 2001 ). 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 CUNY: The Feminist Press].
林慧婷(2006)。暗流洶湧:馬來亞社會運動發展. 馬來亞社會運動發展(1900-1941)。史匯,10,321- 346。
林慧婷(2007)。馬來亞共產黨活動之探究(1930~1989)。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林靜伶、陳煥芸(1997)。多層次傳銷論述建構之幻想主題與語藝視野。傳播文化,5,197-224。
張虎(1980)。早期馬共歷史之分析研究。臺北市:黎明。
許維賢(2016)。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藝術學研究,19,61-104。
陳劍(2006)。與陳平對話—馬來亞共產黨新解。吉隆玻:華社研究中心。
曾少聰(1998)。海外華人族群的內部關係。收錄於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
曾松華(1998)。華人社會發展。收錄於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
游梓翔(2006)。領袖的聲音: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臺北市:五南。
游雅雯(2015)。馬來西亞華人的型塑與變遷—以馬華文學為分析文本。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39-170。
黃錦樹(2008)。Negaraku:旅台、馬共與盆栽境遇。文化研究,7,75-104。
鍾怡雯(1998)。徊盪,在兩個緯度之間。收錄於垂釣睡眠散文集。臺北市:九歌。
顏清湟(1998)。華人歷史變革(1403-1941)。收錄於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
顧長永(2013)。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持續與變遷。臺北市:台灣商務。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22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