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依照筆畫順序)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榮暉(2009)。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籃球運球上籃之影響~以混合應用討論區體育教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18-24。
王靜媺(2008)。資訊多媒體融入體育教學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效果之影響。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石國棟、黃美瑤、黃永旺(2006)。ARCS動機模式的介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動作技能表現、動作概念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2),45-56。
何金龍、陳五洲(2000)。國民小學虛擬體育環境的發展與規劃。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15-30。
何金龍、廖遠光(2000)。虛擬體育小學的規劃與建置。教學科技與媒體,52-54,37-45。
吳信昌(2005)。電腦網路多媒體輔助教學實驗研究—以國小足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呂俊弘(2009)。電腦多媒體對輔助國小巧固球學習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李明俊、李政吉、林益偉、周建智(2009)。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情境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北體學報,18,46-59。
李容萱(2011)。行動科技融入濕地生態專題學習之學習成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李岳勳(2007)。資訊科技應用於國小國術教學學習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周清壹(2004)。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林信宏、黃美瑤、石國棟、周建智(2006)。國小學童動作技能表現、運動技能概念與學習動機之關聯。大專體育學刊,8(1),47-58。
林俊文(2015)。創意排球體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林彥廷(2015)。情境感知結合行動科技輔助海外華裔青年進行華語口語溝通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偉琳(2015)。行動裝置上的英語聽力學習系統之建置與評估:開放教育資源的重新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初版)。台北市:五南。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
施文玲(2006)。教師導入數位化教學之理論模式。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6),30-36。
施皇羽(2002)。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我見。教師之友,43(5),33-40。
洪燕竹(2002)。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2016年2月20日,取自https://market.cloud.edu.tw/content/primary/info_edu/cy_sa/pro/pro/p1/page1.htm
紀秋雲(2013)。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唐吉民(1998)。利用電腦多媒體系統創造樂趣化的體育課。國民體育季刊,119,28-37。
馬藝菁(2002)。行動科技設備在國中科學實驗的應用:PDA實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佑昆(2003)。國小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運用科技與資訊教學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修訂版二十一刷)。台北市:東華。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 北縣教育,41,16-25。
張霄亭(2002)。教學媒體與教學科技。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瓊穗、翁婉慈(2008)。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專業知能建構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73-94。
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郭炳男(2015)。行動科技融入校園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陳五洲(1994)。多媒體科技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03-109。
陳佳宏(2010)。資訊多媒體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冠宇(2015)。使用電腦與行動裝置進行行動磨課師學習之態度差異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陳威宇(2006)。台北市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嘉弘(2005)。資訊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動作技能學習與學習動機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黃希聖(2006)。資訊科技融入扯鈴運動教學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冠達(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黃美瑤、石國棟、林信宏、陳嘉弘(2006)。以資訊融入體育教學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動作技能表現。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年度,110-115。
黃美瑤、楊宗文、周建智(2009)。以電腦影音多媒體介入體育課教學後對學生
體育課學習動機之影響。休閒研究,1(2),1-16。
黃健泉(2012)。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以磁場與電流磁效應單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踐。教學科技與媒體,46,2-12。
黃碧月(2008)。運用多媒體教學策略於運動比賽表現成效之研究-以大學足球興趣選項課程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1),1-12。
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楊昌珣(2004)。資訊科技融入運動技能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仁愛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楊詩潔(2005)。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南勢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溫雅婷、林佳蓉(2010)。ARCS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閱讀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91,79-98。
廖志書(2004)。新竹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現況及需求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廖釗概、蕭筱青(2000)。互動式網頁與人機介面在體育教學上應用的初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1),67-78。
劉世雄(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之初探。中等教育,57(5),114-134。
林佳蓉、蔡子瑩(2011)。以ARCS動機模式和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一年級學生寫字教學之研究。國民教育,51:3,73-92。
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鄭佳君(2011)。行動科技輔助合作寫作構思策略對國小學生早期英語讀寫能力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鄭婷友(2015)。應用智慧型行動裝置輔助科學探究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學童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鄧傳慧(2006)。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概念學習效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盧秋如(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桌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台北市。
盧秋如、石國棟、陳嘉弘、何國龍(2006)。比較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之探討。北體學報,14,48-59。
賴美杏(2015)。屏東縣國小教師行動裝置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賴榮達(201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J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駱亭卉(201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交通安全教育之研究—以台中市大甲區文昌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顏永進、何榮桂(2001)。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蘇照雅(2005)。行動學習-開創學習的新里程碑。生活科技教育,38(7),1-2。
英文部分(按英文字母順序)
Budin, H. (1999). The computer enters the classroom-Essay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0(3), 656-669.
Chen, N. S., Hsieh, S. W., & Kinshuk. (2008). Effects of short-term memory and content representation type on mobile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2(3), 93-113.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 (3), 10-13.
Hockly, N. (2013). Mobile learning. ELT Journal, 67 (1), 80-84.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p.384-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eller, J. M. (1999). Motivation by design. Unpublished manuscrip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Kukulska-Hulme, A., & Shield, L. (2008). An overview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content delivery to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ReCALL, 20, pp 271-289. doi:10.1017/S0958344008000335
Kukulska-Hulme, Agnes. (2009).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ReCALL, 21(2), 157–165.
Maehr, M.L., & Meyer, H.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9, 371-409.
Park, Y. (2011). A pedagogical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Categorizing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of mobile technologies into four typ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12(2), 78-102.
Roberts, G. R. (2005).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expectations of the net generation. In Oblinger, D. G. & Oblinger, J. L. (Eds.),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pp. 3.1-3.7). Berkeley, CA: EDUCAUSE.
Schunk, D.H. (1991). 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207-231.
Sharples, M. (2000).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4, 177-193.
Stipek, D. (1998).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Stipek, D. (1995).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 (1), 2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