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方慧諒,陳慧秋,李宏安,陳龍吉(201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國中生購買 智慧型手機因素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管理資訊計算,104,294-306。 台中校園閱讀認證系統網站(2018)。擷取自 http://read.tc.edu.tw/reading_certificate/back_home_1.php 李家同(2013)。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台北市:五南。 李芳欣(2016)。行動即時通訊軟體對個人工作績效的影響。樹德科技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余梅嬌(2016)。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對組織溝通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 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麗文(2007)。以內外在動機觀點探討Google Earth網路服務使用意願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數位圖書資訊組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8)。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初版二刷)。台北市: 五南。 林建良(2008)。認知娛樂性與資訊系統成功關鍵的因素對行動加值服務使用意圖 之影響。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幸誼(2014)。運用科技接受模式來研究使用電子教科書的影響因素-以嘉義縣 國小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碩士論文。 林東清、孫培珍、徐景智(2000),影響資訊系統使用者抗拒行為之原因:以計劃行 為理論為基礎之整合研究,資訊管理研究,2,2。 周婉琳(2014)。探討國小學生喜閱網之使用意願。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 版碩士論文。 洪蘭、曾志朗 (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 究,38,1-4。 翁麗美(2014)。數位有線電視付費加值服務使用意願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2012)。台北市:教育部。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網站(2018)。營造全國第一、最優質的閱讀環境高雄市國小「喜 閱網」歡喜登場。103年2月11日。擷取自 http://www.kh.edu.tw/publicInfo/bureauReport/20140005。 高雄市喜閱網網站(2018)。擷取自http://ireading.kh.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2018)。擷取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78/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2017)。國家教育研究院新聞106年12月5日。擷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4-1000-13859,r13-1.php?Lang=zh-tw。 黃素霞,黃書猛(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學習之成效。 管理資訊計算,102,262-271。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網站(2018)。2018年2月12日。2017下半年度台灣網路使用概況調查。擷取自 https://www.ixresearch.com/news/news_02_12_18。 經理人月刊 (2017)。擷取自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4912。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網站(2018)。北市數位學習新里程碑-臺北酷課雲正式上線台灣2016年8月12日。擷取自 http://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47233A6C5A2BF223&sms=72544237BBE4C5F6&s=82A66D37A8EB4576 彰化縣閱讀線上認證系統網站(2018)。擷取自 http://read.chc.edu.tw/aboutus.php。 廖信,潘怡臻(2015)。探討電子書線上實作評量系統對電腦自我效能與使用意願 關係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104,101-121+123。 趙德蘭(2017)。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TED APP使用意圖之研究。高雄應用技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歐勁麟(201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智慧型手機購買意願-以iPhone手機為例。高 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謝碧容,許時涵,郭品誼,蘇郁涵(2013)。影響臨床資訊系統使用因素之探討: 以科技接受模式、計劃行為理論及電腦自我效能的整合性觀點。健康管理學刊,102,107-123。 蘇宜芬 (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 21-28。 二、 英文文獻
Davis,F.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pp.318-340.September. Davis,F.D.(1986). A 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 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Cambridge,MA. Davis,F.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Fishbein, M.,&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MA: Addison-Wesley. Goldhaber, G.M. (1979). Information Strategies:New Pathways to Corporate Power,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ill Inc. Martocchio, J.J., and Webster, J. “Effects of Feedback and Cognitive Playfulness on Performance in Microcomputer Software Training,” Personnel Psychology(45:3), 1992, pp. 553-578. Moon, J.W., & Kim, Y.G.(2001).”E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4),pp. 217-230.Feb. Va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and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yerly (27:3), 2003, pp. 425-478 Wang, C. C., Hsu, Y. H., and Fang. W.C.. (2004)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 : An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net Instant Messaging Servic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6(2), pp .1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