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支紹慈(1999)。合作學習在綜合高中資訊應用學程規劃運用的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9,38-42。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38。
王玉琳(2001)。自我教導策略、合作學習和增強系統合併使用對安置在融合教育情境。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石兆蓮(2002)。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何素華(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文景書局。
吳素真(2000)。合作學習對增進國小三年級學生及人際闗係欠佳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周立勳(1997)。國小分組合作教學的性向與處理交互作用。發表於八十六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部,臺北。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育毅(2002)。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之作法--以唐氏症為例。屏縣教育季刊,12,10-15。
林佩璇(1992)。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的教學設計。研習資訊,11(6),22-25。
林清山(1998)。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初版八刷。臺北:東華書局。
林意梅(2001)。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柯昔枚(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一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洪莉竹(1996)。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11,12-13。
洪儷瑜(2000)。青少年社會行為評量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1)。張式心理學辭典。東華書局,臺北。
張新仁編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出版社。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章聖傑(1999)。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影響。臺東師院學報,10,75-104。
許天威,陳政見(1994)。國中新生國語文能力測驗指導手冊。心理出版社,臺北。
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未出版,高雄。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陳弘昌(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第二版)。臺北:五南。
陳忠傑(1999)。混齡編班中受歡迎與被拒絕幼兒社會行為及同儕互動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明和(1997)。整合式學習模式對低年級學童國語文能力影響之研究。
陳淑敏(1985)。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3。
陳惠珍(2019)。素養導向的國語文教學。取自http://e108in.knsh.com.tw/article01.asp?ID=16。
湯平冶(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生的字彙學習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興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書局。
楊景淵(2002)。給學生多一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動態評量在自然科學概念學習的應用,翰林文教雜誌網路版,28,取自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28/28_05.htm
葉興華(1999)。國語科教學之檢討與改進。課程與教學季刊,2(4),119-134。
蔡佩紋(2001)。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賴銳霞(2002)。合作學習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謝順榮(1998)。合作學習對輕度智障學生閱讀學習成就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鍾屏蘭(2002)。閱讀的功效-從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談起。國教天地,147,31-37。
鍾鳳嬌(1999)。從 Vygotsky 的理論探討幼兒園內之教與學的歷程。論文發表於跨世紀之幼兒教育—教與學的對話研討會。教育部主辦,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承辦,屏東。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龐偉智(1999)。合作學習與電腦實驗教學-以連結串列學習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鐘樹椽、林菁(1994)。問題引導式電腦合作學習在槓桿學習成就上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8,57-92 。
英文文獻
Duin, A. H. (1984).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in the writing curriculum: What research shows and what you can do? ERIC Document, ED251849.
Gambrell, L. B. (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 14-25
Johnson, D. W., & Johnson, R.T.(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Allyn and Bacon.
Lemerise,E.A.,(1997). Patterns of Peer Acceptance, Social Status, and Social Reputation in Mixed-Age Preschool and Primary Classrooms. ERIC Document, EJ545045.
Lund,N. (2003).Language and Thought.New York:Routledge.
Smith, C. A. (1994) /呂翠夏譯。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市:桂冠。(原著作出版日期: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