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98.84.25.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00:48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潘美仙
研究生(外文):
PAN, MEI-HSIEN
論文名稱:
安置機構之獨立或離院院生家庭經驗與家庭觀念之質性研究-以山地育幼院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Independent living or leaved client’s family experience and family concept in the residential institution:A study on cases in the Christian Mountain Children’s Home
指導教授:
錢玉芬
指導教授(外文):
CHIEN, YU-FEN
口試委員:
王千倖
、
陳秉華
口試日期:
2019-06-03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系所名稱:
文學碩士班-靈性諮商組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原生家庭
、
安置機構
、
獨立院生
外文關鍵詞:
family of origin
、
residential institution
、
independent living client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558
評分:
下載:193
書目收藏:1
家庭是一個人生命最初的起點,家庭提供了社會化、情感分享、生育子女、社會地位的安排、經濟安全、及保護年幼及年長者等等功能,所以它是獨特且無法被取代。人的成長經驗也被家庭所形塑;在家庭中,父母扮演的角色,提供關注和指引,做孩子的示範,夫妻關係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認知與行為;孩子隨著年齡成長,會將從家中學到的互動型態帶到外面的人際關係,甚至影響到擇偶、婚姻關係及親子關係。
家庭如此的重要,但當一個孩子失去家庭的保護無法在家中繼續被照顧時,來到安置機構後,在機構中以類家庭似的照顧模式下被照顧,過往的家庭經驗是否能在新的環境中被改變而重塑?且是在甚麼情況下讓他們有這些改變?本研究以基督信仰理念創辦的山地育幼院之獨立院生或已成家的離院院生為對象,透過質性取向訪談,獲得五個研究發現如下,了解受訪者能突破原生家庭的影響力,而能建立或形塑健康的家的圖像:
1.院生已有能力「覺察」原生家庭的錯誤示範。
2.院生能透過「觀察學習」看見不一樣的家庭圖像。
3.院生能在經驗好的照顧方式而有新的體會。
4.院生能從基督信仰的真理中學習愛的真諦。
5.院生到院後仍能從重要他人之身教言教獲得改變。
本研究建議育幼院在提供照顧時,能滿足院生愛的需求,能修護他們受傷的心、及注重他們靈性的培育。透過此三方面的幫助,俾能使他們在成長中,知道怎麼突破自己,甚至未來成家立業,也能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
Life begins in a family. Family provides socialization, emotional sharing, childbearing, social status, economic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etc. The function of family is unique and cannot be replaced. In a family, parents give attention and guidance and this set as example for 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will affect a child’s emotion, cognitive and behavior. As children grow, they will apply what have been learned in the family in their dealing with others. So much so that it affects their choice of spouse, their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subsequently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When family no longer can care for the child, the child will be placed in a residential institutio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 tries to care for these children in a family-like set up. Can the past experience from their original family be transformed in the new environment?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they be changed? This study look into the lives of client of Christian Mountain Children’s Home. They are either independent living clients or leaved clients who got married. Throug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understand that they are abl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of origin and create a new healthy home image of their own. The finding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Clients are aware of the mistakes made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2. Clients are able to observe and tell the different family images.
3. Under a better care, clients can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
4. Clients learn the meaning of love in the Christian faith.
5. After the clients arrive at the institution, they can be transformed by the teaching given and example shown by the important other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residential institution is able to provide care and lov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clients. The institution is able to help healing and led them to the Lord. Through the help enable them to realize that they can have breakthrough and able to start a family of their own.
Keywords: family of origi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 independent living clien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一、原生家庭………………………………………………………………………3
二、安置機構………………………………………………………………………3
三、獨立院生………………………………………………………………………4
四、離院院生………………………………………………………………………4
五、家的圖像………………………………………………………………………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家庭的概念…………………………………………………………5
一、家的樣子………………………………………………………………………5
二、家庭的重要性和功能………………………………………………9
三、社會學習理論……………………………………………………………12
第二節 台灣安置機構現況……………………………………………16
一、法規制定的演變…………………………………………………………17
二、安置對象多元及複雜………………………………………………18
三、照顧專業的提升…………………………………………………………19
四、類家庭式的照顧模式………………………………………………20
第三節 山地育幼院……………………………………………………………21
一、機構的創辦……………………………………………………………………21
二、從家庭收養發展成機構模式…………………………………22
三、機構的現況……………………………………………………………………23
第四節 基督信仰的家庭觀………………………………………………26
一、宗教信仰對人的影響…………………………………………………26
二、基督信仰的影響力………………………………………………………27
三、聖經的家庭觀………………………………………………………………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的選擇…………………………………………………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31
第三節 訪談對象…………………………………………………………………33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方法…………………………………………35
一、資料蒐集…………………………………………………………………………35
二、訪談大綱…………………………………………………………………………35
三、資料分析方法………………………………………………………………36
第五節 研究倫理的關注…………………………………………………38
第四章 研究成果…………………………………………………………………39
第一節 到育幼院的原因………………………………………………39
第二節 到院後與原生家庭的關係……………………………42
第三節 對育幼院的照顧感受………………………………………45
第四節 信仰被育幼院感召……………………………………………58
第五節 形塑家的樣子……………………………………………………62
第六節 經營自己的家……………………………………………………66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73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73
第二節 建議………………………………………………………………………8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建議………………………90
文獻資料……………………………………………………………………………………92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97
附錄二 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98
Gerald Corey(2016)。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修慧蘭等譯)。台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山地育幼院(2018):《機構簡介與年度大事紀》。高雄:山地育幼院。取自http://www.cmchtw.org.tw/Default.aspx。
王偉華(2018):《大學教育的目的》。台中:東海大學博雅書院。取自http://poya.thu.edu.tw/tw/articles.php?id=10&t=G062。
史考弗(Rudolph Schaffer)(1988)。母親角色(張康樂譯)。台北:遠流。
布魯斯•納蘭摩爾(Bruce Narramore)(1988)著。如何建立孩子的靈性與品德(陳吟華譯)。台北:大光書房。
何迦勒(2016):《身在本地的異鄉人:台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轉化學習》。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習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余珊瑾(2011):《安置機構「家」的意義建構:歷經長期機構安置支離院個案的經驗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吳秋月、吳麗娟(1997):〈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999 31卷第1期,63-88頁。
巫麗雪(2012):《執誰之手:台灣教育婚姻配對的社會學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台中。
更生團契(2019):《沿革與使命》。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取自http://www.pftaiwan.org.tw。
李可心(2017):《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台北:商周。
李品蓉(2016):《兒少安置機構社工員對「難置兒」之處遇經驗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 2009,275-321頁。
林文婷(2008):《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宜瑩(2015):《魏連嶽,在人生賭局中遇見神》。台北:台灣教會公報3283期p.14。取自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Gui/Gui,Lgak/testimony/kongpo.htm。
林國亮(2004):《家庭樹•生命樹—原生家庭探討完全手冊》。台北:雅歌出版。
林鴻信(2011):《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9個探險》。台北:校園。
法務部(2013):《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台北: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
法務部(2017):《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台北: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
法務部(2019):《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台北: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moj.gov.tw/。
邱得芳(2005):《六龜山地育幼院組織生命史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台東。
侯崇文(2005):《從家庭結構、社會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太討青少年不良行為》。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哈維爾•漢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海倫•杭特(Helen Hunt)(1999)著。滋潤的愛—如何經營有意識的親子關係(蕭德蘭譯)。台北:生命潛能。
施勉如(2016):《宗教活動涉入、靈性健康與家庭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真理堂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流川美加(2009):《18UP–18歲以後該做什麼?》。台北:易富文化。
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2006)。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鄭玉英、趙家玉譯)。台北:張老師。
徐迪華(2014):《從馬斯洛的心理學觀點談基督教的宗教經驗與自我實現》。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翁毓秀(2011):〈臺灣地區兒童少年安置照顧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3,294-308。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台北:貓頭鷹。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張大虹(2007):《透過家庭認識神》。台北:信望愛全球資訊網。取自https://www.fhl.net/main/thought/thought1055334.html。
張宏仁(2017):《經理人的宗教信仰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明麗(2003):〈早年家庭經驗影響女性幼稚園教師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2003年8月,p148-170。
教育百科(2000):《社會流動與教育》。台北:中華民國教育部。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
莊文生(1996):《父母小百科》。台北:宇宙光。
郭濤(2016):《父親的力量》。香港:青森文化。
陳芳儀(2016):《基督信仰對青年基督徒生涯決定影響之敘事探究》。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俊吉(2011):《國中學生父母嚴格管教、童年不當對待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陳春媛(2017):《當族群文化遇到基督信仰:三位客家婦女的敘事分析》。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陳毓容(2011):《大學生家庭生活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慶家(2013):《家的經驗與圖像:以安置機構少年為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彭懷真(2009):《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出版。
曾玉姍(2016):《繼親家庭子女的家庭經驗與適應歷程之分析研究》。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鈕文英(2016):《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雅努什•科札克(Janusz Korczak)(2016)著。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林蔚昀譯)。台北:心靈工坊。
黃文雄(1998):《吾家兒女初長時》。台北:天恩出版。
黃俊峰(2013):〈論幸福臺灣與教育的意義及目的〉。《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3,2(11),51-55頁。
黃毓芬(2001):《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維德(2016):《18歲就該會的人生技能》。台北:天下雜誌健康關係心靈成長。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556。
葉欣哲(2012):《高中教師之宗教信仰與逆境商數相關研究:宗教創辦高中與一班高中之比較》。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論文,嘉義。
葛登•麥克林(Gordon McLean)(1984)著。父母該怎麼辦—家中有了問題青少年(文素梅譯)。台北: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94)著。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行健(2004):《山中傳奇》。(文史紀錄)。高雄:未出版,。
劉源俊(2000):《從成年到成人》。台北:東吳大學劉源俊教授言論輯要。取自http://www.scu.edu.tw/physics/science-human/President-Liu/webarticles/man.htm
衛生福利部(2018):《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數&兒童及少年家庭寄養概況》,台北: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4-113.html。
衛生福利部社家署(2018):《兒童及少年安置及教養機構一覽表》。台北:衛生福利部社家署。取自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412&pid=2670。
鄭書青(2000):《宗教信仰在防治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角色研究--一個實證模型之初探》。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蕭肅科(2012):〈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39,31-41。
霍張佩斯(2019):《給孩子一片心靈葉子•兒童情緒的醫治》。香港:恩流輔導中心。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羅伊伶(2017):《害羞、社交淡漠幼兒與父母親子互動關係及父母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
2.
宗教信仰在防治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角色研究--一個實證模型之初探
3.
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
4.
高中教師之宗教信仰與逆境商數相關研究:宗教創辦高中與一般高中之比較
5.
家的經驗與圖像:以安置機構少年為例
6.
基督信仰對青年基督徒生涯決定影響之敘事探究
7.
兒少安置機構社工員對「難置兒」之處遇經驗探討
8.
從馬斯洛的心理學觀點談基督教的宗教經驗與自我實現
9.
大學生家庭生活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
10.
六龜山地育幼院組織生命史之研究
11.
執誰之手:台灣教育婚姻配對的社會學分析
12.
身在本地的異鄉人: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轉化學習
13.
國中學生父母嚴格管教、童年不當對待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14.
宗教活動涉入、靈性健康與家庭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真理堂為例
15.
經理人的宗教信仰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關係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經驗學習理論應用在跨文化學習過程之質性研究
2.
國中導師班級經營中輔導角色與功能之質性研究
3.
重度視障者使用台北捷運及其引導設施與服務的經驗和問題之質性研究
4.
育幼院院童生命歷程轉化之探究-以高雄某育幼院長期安置者為例
5.
探索文化、溝通與團隊合作之質性研究
6.
護士與病人在台灣護理照顧的經驗之質性研究
7.
個人主管適配質性研究:部屬感知一致對主管教練式領導行為品質之影響
8.
微型創業之質性研究─以桃竹苗地區咖啡館為例
9.
依附關係的失落與影響-長期安置育幼院年輕女性的生命經驗敘說
10.
安置機構實踐兒少表意權利之初探
11.
長期安置育幼院之獨立生活青年的生命經驗與因應-一個敘說探究
12.
雙性戀當事人接受諮商經驗之質性研究
13.
大學生志工參與育幼院攜手輔育方案評估研究
14.
少年歷經安置與自立生活的經驗之探究
15.
以質性研究探討在台外籍生的語言與學業投資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