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心慈
研究生(外文):LIN,HSIN-TZU
論文名稱: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工作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Work Experiences of Elderly Physical Fitness Instructor
指導教授:陳黛芬陳黛芬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黃富順陳鶴元
口試日期:2019-01-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高齡者體適能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工作經驗
外文關鍵詞:senior fitnesssenior fitness instructorwork experie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以五位從事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教官為研究對象,探討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在從事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工作的歷程中,面對高齡社會對高齡者體適能工作的看重,指導員/教官在內在需求面的影響,以及如何面對環境的衝擊,藉以反思及了解高齡者體適能產業的未來發展。
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經由相關文獻探討後,採用質性研究的現象學訪談,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首先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之後將訪談內容整理成逐字稿,再歸納細分成有意義的主題。
研究結果發現,求知性的內在動機在工作上是主動積極、願意分享與、容易接受新事物,主要目標就是增強自身能力,以保有職場競爭力,不被社會淘汰;關於成就感的內在動機在工作上會因為提高自信心而願意挑戰困難,其主要目標就是想要往更高層次發展,像是想要得到公開表揚;體驗刺激的內在動機在工作上呈現出感興趣、享受自己在工作上的表現,他們追求的目標就是讓工作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分別對有意投入高齡者體適能工作者、對運動指導相關單位、對組織以及對後續研究者提出提出四項建議,期許未來對於高齡者體適能產業有所貢獻。

In this study, five physical fitness instructors / instructors of senior citizen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o explore the physical fitness instructors of senior citizens in the course of engaging in physical fitness guidance for senior citizens. We valu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structor / instructor on the internal demand side and how to face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 so as to reflect on and underst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itness industry for the elderly.
For research purpos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relevant literature, using phenomenological interview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The interview participants were first interviewed in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utline, and then the interviews were collated into verbatim drafts, which were then subdivided into meaningful topic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knowledg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t work is proactive—willing to share and open to new things. The main goal i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workplace, not to be eliminated by society.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in intrinsic motivation will develop the self-confidence so as to make it willing to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any difficulties. It’s main goal is to leave for a higher level, like you want to get public recognition, experience the excitement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 show the interests in the work and enjoy yourself at work. In a word, to make work a part of life is the only thing they pursu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thos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investment in elderly people work fitness, exercise instruction on the relevant units of the organization as well as the subsequent researcher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s also expect that this study will also make a great improvement in work fitness industry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1
第六節 研究限制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及相關研究 15
第二節 激勵理論、內在動機及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工作價值觀及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程序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研究倫理 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的信度與效度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投入動機 53
第二節 高齡者體適能指導員的外在衝擊及解決途徑 57
第三節 高齡者體適能工作對指導員的影響 63
第四節 研究結果及反思 7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一、中文 79
二、英文 88
附錄 9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91
附錄二 訪談大綱 92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譯) (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J. H. McMillan & S. Schumacher著)。臺北:師大書苑。
王泳貴 (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0NPTTC328011)
王彩鈴 (2005)。學習動機提昇教學方案融入英語科教學對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學
習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TCU05331007)
卯靜儒、吳宗雄等 (2004)。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高雄:麗文。
江佳倩 (2012)。跨文化英語協同教學對國小學童之英語學習態度與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SYS5331034)
江貞紅 (2014)。健康促進永遠不嫌晚。長庚醫訊,35(11),14-15。
江瑞菁 (2011)。自我決定數位學習環的環境要素之初探。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7(2),67-75。
朱芬郁(2015)。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之研究-以中國、澳門、新加坡及臺灣為
例。社會科學學報,22,1-27。
牟鍾福 (2010)。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報告書。教育部體育署(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書。
行政院 (2015)。高齡社會白皮書核定本。行政院: 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1)。中華民國100年運動城市調查。體委會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初稿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Sac-Res-095-001)。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何琦瑜 (2017)。看重內在驅力的「激勵3.0」。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3980-%E4%BD%95%E7%90%A6%E7%91%9C%EF%BC%9A%E7%9C%8B%E9%87%8D%E5%85%A7%E5%9C%A8%E9%A9%85%E5%8A%9B%E7%9A%84%E3%80%8C%E6%BF%80%E5%8B%B53.0%E3%80%8D/?page=2
余鑑、于俊傑、謝智和、邱于萍(2014)。轉換型領導與激勵對組織承諾影響
之研究-以工作熱情為中介變項。T&D飛訊,190,1-29。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 (1989)。行政學。臺北: 空大。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 (2002)。行政學(修訂第四版)。臺北: 空大。
吳秉恩 (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 華泰。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 Q. Patton著)。臺北:桂冠。
吳慎慎 (2003)。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1NTNU0205014)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 (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編制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印。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歐慧敏 (1995)。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制初步報告。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2,227-244。
吳權育(2016)。跨世代人力資源人員職涯發展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SYS5007017)
呂宜蓁、梁玉秋(2004)。現今運動指導員工作價值觀之探討。大專體育,73, 126-132。
李芸英 (2014)。單身熟齡女性退休市場商機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CCU5388122)
李昱弘 (2017)。國、高中柔道選手教練領導行為、激勵與績效表現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DYU00421001)
李炯煌、季力康、江衍宏 (2005)。2×2運動成就目標量表之建構效度。大專體育學刊,7(4),61-70。
李曼曲 (2014)。學習困難學生內在動機之策略初探。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8,23-40。
李淑芳、劉淑燕 (2009)。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台北市: 華都文化。
李樹人 (2015年4月21日)。調查: 15歲以上國人 75%以上運動不夠。取自 元氣網: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3/850915
李鵬程(2005)。國軍組織變革之工作價值觀、工作滿足及組織承諾間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基層幹部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ISU05121024)
周靈山 (2007)。大學生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以休閒觀賞運動電影「練習曲」為例。大專體育,93,70-77。
林生傳 (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創新。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師院。
林育如(2008)。高科技產業領導者與部屬交換關係對員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內在激勵與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規範為中介與干擾變項(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NCUE5007003)
林世貞(2013)。營造業人力管理與關鍵行為之關聯性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CCU5388046)
林宗賢 (2008)。國小教師激勵因素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6CYCU5331010)
林延鴻 (2013)。H公司桃園廠製造部門工程師內在動機與工作績效之研究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LHU00318044)
林晉利 (2017)。臺灣體適能指導員證照現況及發展。臺灣體育運動管理,38,27-46。
林麗娟、周柔彣 (2017)。我國高齡運動教練證照現況及發展。運動管理,38,65-76。
邱文成 (2010)。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2010 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80-289。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邱永樵 (2005)。學校組織文化與工作價值觀對體育教師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PTT5655006)
洪英正、錢玉芬(譯) (1997)。管理心理學(Andrew J. Dubrin著)。臺北:華
泰。
洪塘忻 (2004)。喧嘩劇場--國小女性教師聲音之敘說性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NTPTC611005)
洪瑞斌、劉兆明 (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211-250。
紀玳竹 (2014)。高齡者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反省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KNU5567028)
胡幼慧 (2001)。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袁志晃 (1982)。國中學生工作價值之研究。輔導學報,5,163-183。
張少熙 (2015)。高齡者專業運動課程與指導人力之研究。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3(1),41-50。
張少熙 (2016)。建構高齡者在地老化運動促進策略及評估指標之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7(3),5-12。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 (2004)。心理學概要。臺北市: 東華。
張春興 (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臺灣東華。
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第二版)。臺北: 東華。
張書豪 (2013)。員工激勵機制與問題探討。T&D飛訊 ,176,1-19。
張隆順譯 (1985)。老人心理學。臺北:桂冠。
教育部 (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 (2017)。教育部體育署國民體適能指導員授證。取自https://www.fitness.org.tw/msgdesc.php?id=588
教育部體育署 (201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修訂版。臺北市: 教育部體育署。
梁明樂、楊峰州 (2013)。以美國休閒證照看臺灣休閒運動管理證照發展現況。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 (2),149-160。
梁順容(2009)。高雄市居民對街道監視器裝設需求與其生活幸福感關係之硏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NSYS5636026)
莊秀美 (2013)。預防照顧的概念及其相關課題。社區發展季刊,141,187-202。
莊淑王如、鄭豐(譯) (2012)。體適能指導員證照探析。臺南大學體育學報,7,
1-14。
許茹涵 (2014)。健身指導員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台
北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FJU00567011)
許瑞文(2014)。替代役男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對就業力之影響(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PCCU0350007)
郭慧玲 (2018)。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NPTU0204009)
郭馨鎂(2003)。保全人員工作價值觀對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南部地區從業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1NSYS5007020)
陳向明 (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 雙葉。
陳秀珠、李景美 (1999)。老人運動行為研究-以北市基督教長老會松年大學五十五以上學員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19,1-12。
陳依靈、魏惠娟 (2014)。高齡社會人才培育新方向:樂齡運動指導員培育需求初探。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 (3),191-201。
陳怡如(2015)。日照中心員工知識學習、工作價值與工作士氣之關聯性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台灣醫學人文學刊,15-16,85-111。
陳怡臻、鍾孟玲 (2008)。有氧蹈教師之工作特質與證照分析。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67-74。
陳柏愷 (2015)。打造運動島計畫政策分析初探。運動知識學報,12,80-88。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李坤崇 (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台南師專學報,20,1-33。
陳益晟、楊宗文 (2007)。社區運動指導員工作內容及能力需求探討。兩岸體育與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71-185。
陳素青 (2004)。台北市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證照需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TNU5567062)
陳琬如(2010)。內在動機教學活動融入英語科單字教學對於提昇單字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PTC694019)
陳銘宗、劉兆明 (1995)。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4,73-104。
國民體適能資格檢定辦法(2016年6月29日)。取自http://www.6law.idv.tw/6law/law3/%E5%9C%8B%E6%B0%91%E9%AB%94%E9%81%A9%E8%83%BD%E6%8C%87%E5%B0%8E%E5%93%A1%E8%B3%87%E6%A0%BC%E6%AA%A2%E5%AE%9A%E8%BE%A6%E6%B3%95.htm
曾定騰 (2013)。高齡者運動指導員專業知能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CYU5567006)
曾景暉、藍孝勤(2010)。高齡者運動指導員培育現況之探討。兩岸體育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243-264。
曾暄芹(2016)。知識分享與員工創新行為之探討。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2
(3),1-14。
傅肅良 (1989)。員工激勵學。臺北:三民。
程宜繡、李麗晶 (2012)。體適能指導員教學風格與學員參與動機。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1,188-197。
鈕文英 (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 雙葉。
黃美鳳 (2006)。南投縣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NTCTC576020)
黃家溱(2011)。「自我決定理論」在禮儀師殯葬教育上的應用。高雄師大學報,30,17-31。
黃浩然、韓文堯、林佳萍、李禮孟(2017)。社會企業的社會面向初探。輔仁
管理評論,24(1),103-124。
黃國強 (2004)。運用激勵理論探討提升員工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軍備局第四○一廠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FCU05457046)
黃敏詮 (2014)。高齡者運動指導員培育之探討。兩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09-123。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 (2003)。成人發展與適應。臺北市: 國立空中大學。
黃雅琪 (2017)。自我效能、內在動機、控制信念及教師自主支持對台灣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投入之影響:多層次分析的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MCU01331043)
黃靖嵐 (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NPTT5655006)
黃囇莉、李茂興(譯) (1990)。組織行為-管理心理學理論與實務(S.P.Robbins著)。臺北:揚智。
楊子恆 (2005)。F.Herzberg雙因子理論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實證研究分析-以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TPTC204007)
楊宏仁 (2009)。善用數位科技促進有意義的學習。生活科技教育,42(5),34-42。
楊志良 (2010)。我國長期照護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4(3),86-91。
楊筑雅 (2006)。教師角色認同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實習教師與初任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4NTPTC790007)
葉玉珠等 (201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葉利雲、宋其爭 (2010)。以自我決定論看動機訪談法療效機理。心理學探新, 30 (2),19-22。
詹于箴 (2013)。內在動機與創新行為之關係—知覺組織創新氣候為中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KUAS0007034)
趙偉勛、汪雅婷、徐珮娟 (2015)。幼兒健康與安全。臺北: 五南。
趙淑蘋 (2009)。健康運動指導師制度規劃結案報告書。台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全民運動處。
劉子豪(2017)。愛木村訪客之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HU00571013)
劉信吾 (2009)。組織與管理心理學。臺北:心理。
劉宣容 (2001)。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關係(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NTPTC576029)
劉慈諳 (2014)。台中市國中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THU01331012)
劉維威 (2014)。中學生體育課參與內在動機、個人與社會責任及利社會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2NCPE0567024)
劉綺 (2009)。國小教師教學創新內在動機與教學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地方創造力教育計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CCU05395004)
潘冠志 (2010)。社區支持老人在地老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NIU07796008)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文輝 (2003)。老年社會學。臺北:五南。
蔡守浦 (2001)。社區運動指導員養成要素之初探。大專體育,57,79-82。
蔡啟通、高泉豐 (2004)。動機取向、組織創新氣候與員工創新行為之關係:Amabile動機綜效模型之驗證。管理學報,21(5),571-592
蔡銘城 (2012)。基北區高中職教師對學校激勵行為認同度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0TIT05677015)
蔡輝凡 (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激勵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9NTPTC576144)
衛生福利部 (2017)。友善關懷的老年生活。衛生福利部季刊,15,16-19。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2015)。高齡社會白皮書。擷取自 https://www.sfaa.gov.tw/SFAA/File/Attach/4681/File_165233.pdf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2017年10月31日)。「銀髮健健美-愈動愈有力」 -動動健康班 長者愛運動 健康福氣來。擷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6-38024-1.html
衛生褔利部 (2017)。衛生福利部長照2.0-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取自https://1966.gov.tw/LTC/np-4008-201.html
鄭秀琴 (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2FJU00567004)
鄭皓維、盧俊宏、藍孝勤 (2010)。以紮根理論建構高齡者運動指導員之專業能力。大專體育學術專刊,330-33。
盧慧凌 (199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與任教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6NHCT1576002)
蕭淑玲 (2016)。樂齡運動指導員的專業成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 (10),112-117。
蕭淑玲 (2016)。樂齡運動指導員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5NTTU5567011)
賴珈文 (2015)。樂齡運動指導員培訓方案實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CCU00142018)
戴伸峰 (1996)。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積極社會參與,老人教育,9,50-57。
謝秉錡 (2007)。從激勵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意圖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5MCU05396045)
謝祥文 (2015)。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與教學表現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3NHCT5096017)
藍孝勤、楊宗文 (2009)。高齡者運動指導員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大專體育,104,16-22。
闕淑孄 (2001)。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以I公司為例。論文發表於第七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診斷專案研究成果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壢。
顏寧(譯) (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Sharan B. Merriam著)。臺北市:五南。
魏方亭 (2001)。嘉南地區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及工作壓力與任教承諾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89CCU00331008)
羅怡仙 (2018)。工作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內在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6LU000321135)
羅郁晴 (2016)。以自我決定論探討成人閱讀動機、態度及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4NTNU5447023)
羅湘晴 (2010)。激勵理論應用的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8SCC00121013)




二、英文部份
Alshallah,S.(2004). Job satisfaction and motivation:How do we inspire employee. Radiology Management,26(2),47-51.
Amabile, T. M, Hill, K. G., Hennessey, B. A., & Tighe, E. M. (1994). 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5), 950-967.
Amabile,T.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Baltimore,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iddle, S. J. H.,&Mutrie, N.(2001).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Determinants, well-being and interventions. London: Routledge.
Coon,D.(2000).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Gateways to mind and behavior(9Ed.).Australia:Wadsworth.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Dahlberg, K., & Drew, N. (1997). A lifeworl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5, 303-317.
Deci, E.L. & Ryan, R.M. (1987).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6), 1024-1037.
Deci,E.L.,&Ryan,R.M.(2000).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 and the self-determia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fy Inquiry,11(4),227-268.
Doyal,L.& Gougn,I. (1999).A theory of human need. Basingstoke:Macmilllan.
Fry,L.W.(2003).Toward a theory of spiritual leadership. Leadership Quarterly,14(6).693-727.
Goggin, N. L., & Morrow, J. R. (2001).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of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Physical Activity, 9, 58-66.
Gottfride,A.(1990). Academic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you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2,525-538.
Govindasamy,D. & Peteron, D. H.(1994).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older adult: A Knowledge base for managing exercise programs. IL:Stipes.
Harter,S.(199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mpetence, affect,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ithin the classroom: Process and patterns of change. In A. Boggiano&T.Pittman (Eds.).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Asoci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P.77-114).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utier, C.,Bonnefoy, M.(2007).Training for older adults. Annales de Readaptation et de Medicine Physique,50,475-479.
Kalapotharakos, VI, Michalopoulou, M., Godolias, G., Tokmakidis, SP, Malliou, PV, & Gourgoulis, V. (2004). The effects of high-and moderate-resistance training on muscl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12(2), 131.
Kalleberg, A.L. (1977). 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 (1), 124-143.
Lofland,D.J.(1992). Powerlearning. Stamfors: Longmeadow.
Lowenthal, D. T. & Wheat, M.(1989).Drug-exercise interaction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 proceedings of the Maccabiah-Wingate International Congress,v.l, Emmanuel Gill Pub. House.
Muchinsky P. M. (1999).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 Wadsworth Publishing, 129-130.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Quizley,N.R.,& Jeremiah W. G. T.,(2006).Toward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areer self-management. Career Deveolpment International,75,522-543.
Resnick, B., & Spellbring, A. M. (2000). Understanding what motivates older adults to exercise. Gerontological Nursing, 34-42.
Resnick,B.,& Nigg, C.(2003).Testing a theoretical model of exercise behavior for older adults. Nursing Research,52(2),80-89.
Robbins,S.P.,& Judge,T.A. (2008).Organizational Behavior(13ed.).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yan, R.M.,& Deci, E.L., (2000a).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Santrock, J. W. (2008). Educational psychology(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Seaman,J.(1990).Occupation to profession continum-status and future of HPERD. Joum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107-109
Shin,S.J., & Zhou, J.(2003).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onservation, and creativity: Evidence from Korea.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6(6),703-714.
Skaalvik,E.,& Rankin,R.(1995).A test of 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 at different levels of math and verbal self-percep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32,161-184.
Spielberger,C., & Starr, L.(1994).Curiosity and exploratory behavior. In H. O’Neil & M. Drillingd(Eds.), Motiv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pp.221-243). Hillsdale,NJ:Erlbaum.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Stipek,D.(2002).Motivation to lear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Bacon.
Tamborini, R., Bowman, N. D., Eden, A., Grizzard, M., & Organ, A. (2010).
Defining media enjoyment as the satisfaction of intrinsic need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0, 758–777.
Utman,C.H.(1997).Performance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state: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s,1(2),170-182.
Vallerand,R.J.(1997).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9,271-360.
Zhou,J.,& George,J.M.(2003).Awskening employee creativity: The role of lead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Quarterly,14,545-56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