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0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王宇石
研究生(外文):
WANG,YU-SHI
論文名稱:
極端氣候下「易淹水地區」景觀規劃 —以宜蘭縣冬山河流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Flood-prone Areas in Extreme Climate -A Case Study of Dongshan River Basin in Yilan County
指導教授:
黃宜瑜
指導教授(外文):
HUANG,YI-YU
口試委員:
何立智
、
黄宜瑜
、
李美芬
口試委員(外文):
HE,LI-JHIH
、
HUANG,YI-YU
、
LI,MEI-FEN
口試日期:
2019-06-13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
景觀學系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景觀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極端氣候
、
易淹水地區
外文關鍵詞:
Extreme climate
、
Flood-prone Area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398
評分:
下載:69
書目收藏:0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加劇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海平面上升,降雨強度增加,颱風規模加大等自然因素帶來的後續災害愈來愈嚴重,其中淹水問題首當其中,尤其對「易淹水地區」而言,淹水隱患增大,頻率上升,水帶給人們的不再是自給自足的生活、生產和遊憩,而是災難。
欲應對和減緩此類趨勢的加劇,需要充分的了解基地的自然、人文和景觀環境,同時分析淹水原因,以想出因應策略。以冬山河流域為例,歷史以來就是易淹水地區的典型基地,在極端氣候的加劇下,原有通過截彎取直和興建堤防暫時緩解的淹水問題開始突顯。重新檢視淹水原因,分為自然和人為兩類,自然因素有:降雨強度增加;颱風豪雨頻率增加;上游淤泥沉積;地下水位高;入海口海平面上升等,人為因素有:土地利用面積上升;不透水性鋪面增加;截彎取直,破壞原有環境;易淹水地區興建建築和生產等。
本規劃基於以上分析,轉變傳統思路,利用「海綿城市」和「景觀生態學」的理論,對冬山河流域現有斑塊進行整理,修復河流廊道功能,新增人工濕地作為節點串聯支流和主河道之間的聯繫,建制網狀的「水資源計畫」,在空間和時間上調節水結構,減少洪水風險。同時,追溯古人智慧,發展出適合「宜蘭」的「農舍與生產模式」,在應對洪水的基礎上找回在地人們的記憶與歷史。最後,通過找尋合適位置處理河道淤泥以及再利用,不僅增加了河道通水面積,而且變廢為寶,將後續產品重新支持強兩個計畫的實施,達到土地資源的相對平衡。
綜合以上實質計畫的發展構想與實施,結合自然與人為的力量,轉化劣勢為優勢,為以後的「易淹水地區」面對極端氣候加劇的情況提供參考。
Recently, the global extreme climate has become an irreversible trend. The sea level rises, the rainfall intensity increases, and the scale of the typhoon increases. The disast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Among them, the flooding problem is the most one. Especially for the "Flood-prone Areas ", the probability of flooding and the frequency increase. Water helps people not to live,produce and appreciate, but to be a disaster.
To face and slow down such trends,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al, human and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bas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flooding to come up with a response strategy. Taking the Dongshan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it has always been a typical base in flood-prone areas. Under the trend of extreme weather, the flooding problem that has been temporarily relieved by intercepting straight and constructing dikes has begun to stand out. Re-examine the causes of flooding,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natural and artificial. Natural factors include: increased rainfall intensity, increased typhoon and heavy rain, upstream silt deposition, high groundwater level, sea level rise at the estuary, etc. The artificial factors include: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 area, the increase in impervious pavement, the straightening of the cu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and production in flood-prone area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lan transforms traditional ideas and uses the theory of “sponge city” and “landscape ecology”. Organize the patches in the Dongshan River Basin, repair the functions of the river corridors, add new artificial wetlands as a link between the nodes and the rivers, and construct a network-like “water resources plan”. It regulates water structure in space and time, reducing flood risk. At the same time, it traces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and develops a "farm and production model" suitable for "Yilan". It restores the memory and history of the people on the ground in response to the flood. Finally, by finding the right location to handle the river silt and reuse, it not only increases the water passage area of the river, but also turns waste into treasure, and suppor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projects to achieve the relative balance of land resources.
To sum up the above, combined with the forces of nature and man-made, transforming the disadvantages as an advantag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Flood-prone Areas" in the face of extreme weather intensification.
目錄
摘要 I
目錄 I
圖目錄 II
表目錄 V
中文摘要 VI
英文摘要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規劃緣起 1
第二節 區位與範圍 2
第三節 規劃流程 3
第四節 規劃目的與方向 5
第二章 環境背景資料調查分析 6
第一節 自然環境調查與分析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節 人文環境調查與分析 17
第三節 景觀調查與分析 26
第四節 上位與相關計畫 36
第五節 相關法規 39
第六節 環境背景資料與淹水問題關係說明與應用 40
第三章 理論探討與案例分析 42
第一節 相關理論文獻整理 42
第二節 理論文獻與基地環境之關係説明與應用 53
第三節 案例分析 55
第四章 實質計畫 66
第一節 水資源計畫 68
第二節 農舍與生產計畫 85
第三節 淤泥循環計畫 9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1
圖目錄
圖1.1-1 冬山河氾濫空拍圖 1
圖1.1-2 冬山河中下游歷史圖像 2
圖1.1-3 基地區位關係說明圖 3
圖1.1-4 基地規劃範圍圖 3
圖1.1-5 規劃流程圖 4
圖2.1-1 冬山河流域地質圖 6
圖2.1-2 冬山河流域高程點分佈圖 7
圖2.1-3 冬山河流域地下水位測站點及地下水位圖 10
圖2.1-4 冬山河流域土壤液化潛勢圖 11
圖2.1-5 宜蘭氣象站降雨資料圖 12
圖2.1-6 冬山河流域重大淹水災害圖 14
圖2.1-7 冬山河流域歷年有記錄淹水範圍 14
圖2.1-8 第三代淹水潛勢圖 16
圖2.2-1 冬山河流域都市計畫與非都市計畫圖 18
圖2.2-2 冬山河流域行政區域範圍 19
圖2.2-3冬山河流域土地利用概況圖 22
圖2.2-4 民國96-105年宜蘭縣各鄉鎮市人口概況 25
圖2.2-5 宜蘭縣三大產業就業人口數統計圖 26
圖2.3-1 冬山河流域文化資產分佈圖 27
圖2.3-2 冬山河流域自然資源分佈圖 27
圖2.3-3 冬山河流域機動車和鐵路動線分析圖 28
圖2.3-4 冬山河主河道周邊自行車路線 29
圖2.3-5 冬山河主河道河床地形狀況 32
圖2.3-6 冬山河流域支流寬度和高程變化圖 33
圖2.3-7 宜蘭縣現有植被概況 34
圖2.3-8 冬山河流域作物類型及比例 35
圖3.1-1 極端強降雨颱風發生頻率統計(1970-2009年) 42
圖3.1-2 蘇澳海象測站點海平面資料圖 44
圖3.1-3 台灣歷年水災記錄與損失(1959-2018年) 45
圖3.1-4 噶瑪蘭族的幹欄式家屋 47
圖3.1-5 宜蘭厝002號民居 48
圖3.1-6 淤泥處理流程圖 50
圖3.1-7 穿越灌木櫟林地的落葉林河流廊道 52
圖3.1-8 河流廊道的結構與功能 52
圖3.1-9 河谷中的洪水水位和洪水頻率 53
圖3.2-1 相關理論與基地環境之間的關係 55
圖3.3-1 HAFENCITY都市計畫簡圖 56
圖3.3-2 HAFENCITY河畔和一樓開放式防水閘門 57
圖3.3-3 休憩空間及防洪之滯洪緩衝帶設計 57
圖3.3-4 昆明滇池水系圖 58
圖3.3-5 昆明滇池雨洪安全格局 58
圖3.3-6 上下游河道處理方法 58
圖3.3-7不同河道的處理方法 59
圖3.3-8 計畫範圍示意圖 60
圖3.3-9 主要計畫規劃構想示意圖 60
圖3.3-10 社子島都市計畫圖 60
圖3.3-11 土壤液化程度 61
圖3.3-12 新加坡的國民住宅 62
圖3.3-13 荷蘭的「兩棲屋」 62
圖3.3-14 觀音樹林仔海岸預定填置區域之現地地形(往北拍攝) 64
圖3.3-15 觀音海岸砂丘低窪地回填淤泥後植被復育斷面示意圖 64
圖3.3-16 石門水庫放淤地點 65
圖4.1-1 淹水原因、現狀、策略及實質計畫關係圖 67
圖4.1-2冬山河流域生態斑塊分佈圖 69
圖4.1-3 計畫洪水量分配圖 71
圖4.1-4 冬山河流域雨量站分佈 73
圖4.1-5 冬山河流域排水系統分佈圖 75
圖4.1-6 冬山河流域人工濕地容量分佈圖 78
圖4.1-7 冬山河流域25年洪水重現期淹水範圍圖 79
圖4.1-8 新增人工濕地位置分佈圖(集水區) 80
圖4.1-9 高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平日模擬圖 82
圖4.1-10 高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淹水模擬圖 82
圖4.1-11 低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平日模擬圖(旱田) 82
圖4.1-12 低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淹水模擬圖(旱田) 82
圖4.1-13 低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平日模擬圖(水田) 83
圖4.1-14 低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淹水模擬圖(水田) 83
圖4.1-15 低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平日模擬圖(魚塭) 83
圖4.1-16 低地地區新增人工濕地淹水模擬圖(魚塭) 83
圖4.1-17 冬山河流域網狀結構 84
圖4.1-18 冬山河流域水資源系統的總體規劃 85
圖4.2-1 冬山河流域農地資源圖 86
圖4.2-2 農舍和旱田的模式(淹水前後) 89
圖4.2-3 農舍和水田的模式(淹水前後) 89
圖4.2-4 農舍和魚塭的模式(淹水前後) 89
圖4.2-5 農舍和林業的模式 89
圖4.2-6 農舍和山坡地的模式 89
圖4.2-7 建築與生產基地剖面圖 90
圖4.2-8 冬山河流域主要農作物一年收穫時間圖(水稻除外) 91
圖4.2-9 水稻種植生長過程(每年第一季) 91
圖4.2-10 冬山河流域不同風險區聚落分佈圖 93
圖4.2-11 未來建築形式剖透圖 94
圖4.2-12 未來建築與生產基地剖面圖 95
圖4.2-13 農舍與生產模式(一)淹水前後圖 96
圖4.2-14 農舍與生產模式(二)淹水前後圖 96
圖4.2-15農舍與生產模式(三)淹水前後圖 96
圖4.2-16農舍與生產模式(四)淹水前後圖 96
圖4.2-17 未來農舍與生產計畫總體規劃 97
圖4.2-18 農舍與生產模式正面 模擬圖 98
圖4.2-19 農舍與生產模式背面模擬圖 98
圖4.3-1 冬山河流域斷面編號圖 102
圖4.3-2 冬山河主河道通水面積及渠寬圖 102
圖4.3-3 冬山河主河道通水能力及10年重現期水位圖 103
圖4.3-4 淤泥排放位置及處理步驟 103
圖4.3-5 生產基地位置圖 104
圖4.3-6 生產流程圖 104
圖4.3-7 生產基地平面圖 105
圖4.3-8 生產時間表及產量 106
表目錄
表2.1-1 蘭陽溪興蘭大橋每日最高潮位月平均值記錄表 8
表2.1-2 宜蘭氣象站氣候資料統計表 12
表2.1-3 冬山河流域歷年地區淹水情況 13
表2.1-4 2010年梅姬颱風宜蘭縣損失額統計表 15
表2.1-5 洪水重現期降雨模擬情境 17
表2.2-1冬山河流域都市計畫 17
表2.2-2 冬山河排水集水區各行政區土地利用情形 23
表2.2-3 冬山河流域土地利用狀況 23
表2.2-4 民國105年宜蘭縣各鄉鎮市人口概況 24
表2.3-1自行車道現場照片 29
表2.3-2 宜蘭縣現有植被概況 34
表2.3-3 冬山河流域主要種植作物情況 35
表2.4-1 相關計畫一覽表 37
表3.1-1 天然災害統計表 43
表3.1-2 台灣歷年水災記錄與損失(1959-2018年) 44
表3.1-3 「海綿城市」建立途徑(策略) 46
表3.1-4 古代洪澇適應性農田景觀分類 48
表3.1-5 淤泥處理方法和再利用方式 50
表3.1-6 淤泥再利用市場整理 51
表3.3-1 各式機械脫水設備相關測試數據及評估比較表 63
表4.1-1 水資源計畫實施表 68
表4.1-2 冬山河流域生態斑塊分佈 69
表4.1-3 濕地、綠地、農地蓄留量分佈表 72
表4.1-4各重現期HORNER降雨強度公式參數表 73
表4.1-5 冬山河流域各排水集流時間表 74
表4.1-6 冬山河流域新增人工濕地容量計算 76
表4.1-7 新增人工濕地容量統計 77
表4.1-8 人工濕地分類表 81
表4.2-1 冬山河流域生活與生產現場照片整理 87
表4.2-2 冬山河流域不同風險聚落分類表 92
表4.2-3 未來農舍與生產計畫表 93
表4.3-1 冬山河流域年平均輸砂量推估 99
表4.3-2 冬山河流域淤泥再利用方式 100
1.仇保興,(2015),海綿城市 (LID) 的內涵, 途徑與展望. 建設科技, 1(3), 11-18.。
2. 水利署,(2009),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宜蘭縣管區域排水冬山河排水系統規劃。
3.王立華、劉佳、陳理達,(2012),水庫淤積物建材化利用研究,中國農村水利水電,7,106-109。
4.吳宜昭、陳永明、朱容練,(2010), 台灣氣候變遷趨勢,國研科技(25), 40-46。
5.吳建民、顏清連,(1991),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PP33,41,186-203。
6.吳淵洵、葉樺姿,(2011),水庫淤泥應用於回填材料之探討, 鋪面工程, 9(3), 63-72。
7.宜蘭厝網站,(1994),宜蘭厝設計準則。取自:http://www.youngsun.org.tw/house/ppa3-10.php。
8.林會承,(1999), <史料中所見的平埔族聚落與建築> 《中原設計學報》第一卷第一期:1-28。
9.俞孔堅、李迪華、袁弘,(2015),「海綿城市」 理論與實踐,城市規劃, 39(6), 26-36。
10. 唐強,(2004),淺談淤泥的資源化利用,水利發展研究。
11. 柴偉國、潘曉利、杜東方,(2003), 利用西湖淤泥進行低成本有機型基質栽培試驗。
12. 高培慈,(2018), 利用水庫淤泥做為水稻育秧替代介質,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學位論文,1-120。
13. 高憲彰、鍾明劍、邱顯晉、許秀真、王瑋,(2009),水庫淤泥資源再利用與市場評估-以石門水庫為例, 環境永續發展國際論壇。
14. 陳淑均,(1957),噶瑪蘭廳志 (Vol. 17): 大通書局。
15. 曾志銓,(2001),滯洪池系統最佳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學位論文。
16. 黃叔礅,(1960),台海使槎錄: 臺灣文獻叢刊第 4 種. 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7. 廖桂賢,(2009),好城市, 怎樣都要住下來: 讓你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設計: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野人文化。
18. 臺灣省水利局,(1982),《冬山河治理基本計畫》,頁1,南投:省水利局。
19. 顧歡達、顧熙,(2002),河道淤泥的有效利用方式及其物性探討。
20. Forman, R., & Godron, M. (1986). Landscape Ecology Wiley. New York.
21. Fritz, C. E. (1960). Disaster and community therapy: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Weapons Systems Evaluation Division.
22. Liu, S., Shiu, C., Chen, J., & Fu, C. (2008).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in East A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2008 Symposium of Climate Changes in Taiwan, Taipei, Taiwan.
23. Pachauri, R. K., Allen, M. R., Barros, V. R., Broome, J., Cramer, W., Christ, R., . . . Dasgupta, P.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 II and I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4. Phillips, B., Neal, D. M., & Webb, G. (2016).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CRC Press.
25. Tseng, Y.-H., Breaker, L. C., & Chang, E. T.-Y. (2010). Sea level variations in the regional seas around Taiwan.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66(1), 27-39.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極端氣候影響下易淹水地區居民的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以屏東縣佳冬鄉塭子地區為例
無相關期刊
1.
雲林縣椬梧滯洪池景觀規劃
2.
都會易淹水地區設置滯洪池效益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憲兵營滯洪池為例
3.
極端氣候影響下易淹水地區居民的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以屏東縣佳冬鄉塭子地區為例
4.
中部地區民眾因應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調適行為模式之研究
5.
台中楓樹腳生態社區景觀規劃
6.
草屯鎮南埔社區景觀營造規劃
7.
客家廟宇廣場景觀規劃設計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義民廟為例
8.
人工濕地景觀規劃之研究-以屏科大靜思湖為例
9.
臺中市后里花博森林園區景觀設計
10.
《詩經》人倫道德觀研究
11.
韌性景觀應用於韌性城市水災害防範之研究-以台中市烏日區為例
12.
台中市豐原區葫蘆墩都市水岸公園景觀設計
13.
景觀規劃設計理論在河岸景觀應用之研究-以屏東縣隘寮堤防公園為例
14.
東海大學音樂暨美術系館景觀設計-透過植栽設計手法改善戶外熱舒適性
15.
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生態社區規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