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順序排列)
(漢)司馬遷撰,斐因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項羽本紀》(台北:世界書局,1972年12月)。
(漢)《漢書.司馬遷傳第三十二》(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出版),卷62。
(漢)班固:《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卷 75。
(漢)班固著,吳榮曾、劉華祝等注譯:《新譯漢書》第七冊(台北:三民書局,2013年6月20日)。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魏)何晏、(宋)郉昺疏:《論語注疏.公冶長》(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晉)陳壽撰、楊家駱主編:《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舊唐書卷第一百六十.韓愈傳》(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卷74。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二十五史.宋書.隱逸傳.陶潛傳》(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劉勰著,(清)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3月)。
(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第1482冊卷7。
(唐)李善注:《文選》第六冊第五十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2014年10月二版二刷)。
(宋)韓愈:《韓愈全集.原道》,文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0 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後集.第十四卷》(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
(元)脫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二十五史.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明)唐顯悅:<媚幽閣文娛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明)鄭元勛輯《媚幽閣文娛》,明崇禎刻本,《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72冊。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論語.第十六卷.季氏》。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匡謬》(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四部備要》本),卷4。
(清)陳培桂纂輯,詹雅能點校:《淡水廳志》,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台北:遠流出版,2006年6月)。
二、專書(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尹雪曼:《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1988 年8 月)。
方炳林:《普通教學法》(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8月)。
毛連塭、陳麗華:《精熟學習法》(台北:心理出版社,1987年)。
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
王更生:《中國文學講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98年4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讀本(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6刷)。
王更生:《國文教學面面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印行,1996年6月)。
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1月)。
王明通:《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10月)。
王貞麗:《生活課程理論與實務》(台北:高等教育文化公司,2005年10月)。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年二版)。
王偉編著:《風情百樣蘇東坡》(台北: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3月19日)。
王國維:《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滿銘等著、傅武光主編:《名家論高中國文續編(上)》(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9月)。
王弼註本:《道德經》(台北:藝文印刷館,2001年5月)。
王雲五主編、張傅元、余梅年著:《明歸震川先生有光年譜》(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加斯東.巴舍拉:《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8年8月)。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陶淵明資料彙編(上)》(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台北市華正書局編著:《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1990年7月版)。
田啟文:《台灣古典散文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初版)。
田瑞娟、張聯榮等編:《文言文要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年7 月)。
何澍、Jing-qiu Liu:<設計教學法>,收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七)》(台北市:文景書局)。
吳俊樺等編:《四十篇推薦選文分類解密(下)》(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3月)。
吳樁榮:《應用文》(台北:文京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
呂淑湘:《語文常識》(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4月)。
呂晴飛主編:《柳宗元(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1月)。
呂晴飛主編:《蘇軾(下)》(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11月)。
宋裕:《高中國文趣味教師手冊第四冊》(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6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學生書局,1979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5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洙泗出版社,民國74年11月)。
周一貫:《閱讀課堂教學設計論》(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年7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譯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周漢光編:《閱讀與寫作教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5月)。
林進材:《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7月)。
林語堂:《蘇東坡傳》(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3年)。
胡懷琛:《中國文學史概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7 月)。
徐公持、吳小如等著:《古代抒情文散文鑑賞集》(台北:國文天地,1989年)。
徐弘縉、姚艾娟、王美珠等人編著:《文言文三十篇大探索》(台北:翰林出版社,102年四月改版)。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年7 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1》(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10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2》(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10月)。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4》(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3年10月)。
高博銓:《教學論:理念與實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高雅杰、郝春生、楊國林主編:《應用文寫作.第一章應用文概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高廣孚:《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初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文:《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
張添洲:《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
莊萬壽等編撰:《臺灣的文學》(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5月)。
許俊雅:《台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1月)。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0月)。
陳光瑩:《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台中:晨星出版公司,2009 年)。
陳邦炎主編:《詞林觀止.上》(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年)。
陳秋瑤:《作文新題型之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9年)。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陳嘉陽:《教育概論》(台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2008 年 10 月增訂三版)。
陳滿銘等著、傅武光主編:《名家論高中國文續編(下)》(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年9月)。
陳鐵君、陳文之:《圖解國學常識》(台北:正中書局出版,2009年7月)。
傅正玲:《中國語文能力》(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彭駕騂:《諮商與輔導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年初版)。
曾忠華:《作文津梁》上冊(台北:學人文教出版社,1992年)。
曾祥芹、韓雪屏主編:《閱讀學原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國史館,1997年)。
黃俊傑:《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4月)。
黃政傑:《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2007年8月)。
楊伯峻編:《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1993年5月)。
楊照:《勇敢地為孩子改變:給台灣家長的一封長信》(台北:時報出版,2016年8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97年6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97年6月)。
廖玉蕙:《中國文學講話.晚明小品》(台北:巨流圖書,1982年)。
蒲基維、涂玉萍、林聆慈等著:《散文.新詩義旨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1月)。
趙呂甫:《史通新校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年8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 年1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0年7月)。
劉世劍:《小說概說》(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劉松來:《禮記漫談》(台北:頂淵文化公司,1997年8月)。
《國文教學津梁》(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0年6月)。
黃光雄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2004年8月)。
鄭垣玲、陳弘偉:《古文三十逆轉勝》(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6年1月7日)。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9月)。
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臺灣新文化史》(台北:城邦文化,2001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第二版)。
鮑善淳:《怎樣閱讀古文》(台北:萬卷樓圖書出版,2004 年3 月)。
謝冰瑩等注譯:《新譯古文觀止(上)》(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10月)。
謝枋得:《文章軌範》(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臺灣書局,1998年10月)。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台北:國文天地,1989年)。
譚正璧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局1985年10月)。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9卷。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余昭閩:<歸有光抒情散文析論>,《中國文化月刊》第231期(1996年6月)。
吳承學、劉湘蘭:<中國古代文體史話──序跋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第2009卷1期,(2009年1月5日)。
吳清山:<研習資訊>,《師苑鐸聲》第28卷第4期(2011年8月)。
林永豐、郭俊呈:<國民核心素養與高中課程發展>,《課程研究》第8卷1期(2013年3月)。
林瑞欽:<價值澄清法的理論分析與實施時應注意事項>,《國教世紀月刊》,第12卷10期(1985年4月)。
邱佳琪:<文本分析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與建議──以記敘文為例>,《華文世界》第112期,(2013年12月)。
邱連煌:<價值教育之新方法—價值澄清>,《今日教育》第34期(1978年6月)。
施寬文:<袁宏道遊記探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3期(2011年10月)。
胡伯欣:<文言文閱讀方法教學>,《國文天地》第25 卷11 期(2010 年4 月)。
夏林清:<價值澄清輔導技巧介紹>,《張老師月刊》第1卷6期(1978年)。
高秋鳳:<抒情文教學研究>,《教學與研究》第 17期(1995年6 月5日)。
張一蕃:<資訊時代的國民素養與教育>,《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75 卷(1997年10月14日)。
莊明貞:<敘事研究及其在課程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第130期(2005年2月)。
陳光明:<試論《師說》的議論結構>,《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第11卷2期(2000年8月)。
陳佳君:<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篇章結構之特色>,《國文天地》第27卷第10期(2012年3月)。
陳佳宜、楊淑華、黃慧文:<國小中高年級國語文教材事理類說明文學習內涵之探究>,《課程研究》第3卷2期(2008 年3月)。
陳麗華:<精熟學習法的發展及運作>,《淡江學報》第28期(1990年1月)。
黃坤謨:<讓個人秀成為團體舞―協同教學>,《翰林文教雜誌》第7期(2000年1月)。
黃政傑:<論課程目標的建立>,《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84年6月)。
黃美娥:<台灣古典文學史概說>,《台北文獻》第151期(2005年3月)。
劉麗琴、呂錘傾、李坤霖:<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精熟學習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第18期(2008年12月)。
蔡清田:<「素養」的構念與構念重建>,《教育研究月刊》第233期(2013年9月)。
鄭安芸:<司馬遷鴻門宴之篇章結構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5卷6期(2004年4月)。
鄭明娳:<論遊記體散文>,《文訊月刊》第29期(1987年4月)。
謝大寧:<也談國文課綱中的文白比例問題>,《國文天地》第25卷7期(2009年12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林淑慧:《台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陳嘉英:《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五、報紙、文教雜誌文章
陳芳明:<古典是永遠的現代>,《聯合報》E3版,(2008年9月13日)。
黃坤謨:<讓個人秀成為團體舞―協同教學>,2000年翰林文教雜誌7期。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程手冊》定稿版(2018年4月)。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核心素養工作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領域課程綱要核心素養發展手冊》(2015年7月21日)。
六、網路資源(依檢索日期先後排序)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網
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
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資訊公開平台(https://ccess.k12ea.gov.tw/)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http://terms.naer.edu.tw/publishword/5/)
教育部網站(https://ccess.k12ea.gov.tw/)(檢索日期:2017年11月15日)
新聞網站(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10-29/101986)
(檢索日期:2017年11月15日。)
「漢典」(http://www.zdic.net/z/1d/js/6E90.htm)(檢索日期2018年2月26日。)
國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 (http://chincenter.fg.tp.edu.tw/~learning/classical-04.php?id=138)(檢索日期:2018年3月25日。)
國立台中文華高級中學-文學行腳網(http://203.68.192.3/f2blog/chinese/i)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https://www.naer.edu.tw/files/11-1000-1625.php?Lang=zh-tw)。(檢索日期:2018年4月2日。)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lPpF8/search?mode=basic)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http://literacytw.naer.edu.tw/five.php)
(檢索日期:2018年5月2日)
ETtoday 網站(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07/1006264.htm)
(檢索日期:2019年1月20日)
聯合新聞網 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663238)2
(檢索日期:201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