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書
中文
Gombrich, E. H.(2008)。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雨云譯)(4)。 臺北:聯經。(原作1950, 1995年出版)
Mishra, Pankaj(2013)。從帝國廢墟中崛起(From the Ruins of Empire: The Revoit Against the West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黃中憲譯)。 新北市:聯經。
Young, Robert J. C.(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周素鳳,陳巨擘譯)。 台北:巨流。(原作2001年出版)
入江昭(Akira IRIYE)(2018)。全球史與跨國史:過去,現在和未來(Global and Transnational History: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刑承吉,滕凱煒譯)。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原作2013年出版)
上田信(Makoto UEDA)(2017)。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葉韋利譯)。 新北市:台灣商務。(原作2005年出版)
子安宣邦(Nobukuni KOYASU)(2004)。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工藤貴正(2017)。廚川白村現象在中國與台灣。 台北:威秀經典。
孔恩(Thomas S. Kuhn)(2017)。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程樹德, 傅大為, 王道還譯)(3)。 台北:遠流。(原作1962, 1970, 1996, 2012年出版)
戶田禎佑(Teisuke TODA)(2000)。日本美術之觀察:與中國之比較。 臺南:林秀薇。
比得‧蓋伊(Peter Gay)(2009)。現代主義(Modernism: The Lure of Heresy: from Baudelaire to Beckett and beyond)(梁永安譯)。 新北:立緒。(原作2008年出版)
水天中(2010)。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水天中卷。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王汎森(2004)。晚明清初思想十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王柯(2015)。民族主義與近代中日關係:「民族國家」、「邊疆」與歷史認識。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王曉平(主編)(2009)。東亞詩學與文化互讀:川本皓嗣先生古稀紀念論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王耀庭等(1994)。時代的形象:臺灣地區繪畫發展回顧。 高雄:高市美術館。
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2008)。浪漫主義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sim)。 南京:譯林出版社。(原作1999年出版)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組(主編)(2000)。台灣東洋畫探源。 台北: 北市美術館。
台灣創價學會藝文中心執行委員會(主編)(2010)。日治時期台灣官辦美展(1927-1943)圖錄與論文集。 台北: 勤宣文教基金會。
史書美(Shu-mei Shih)(2007)。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The Lure of the Modern: Writing Modernism in Semicolonial China, 1917-1937)(何怡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原作2001年出版)
───(2017)。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Against Diaspora: Discourses on Sinophone Studies)。 臺北:聯經。
史書美(主編)(2019)。台灣理論關鍵詞。 新北市: 聯經。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2009)。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南京:譯林出版社。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2015)。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共兩冊)(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1979年出版)
───(2016)。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Les règles de l'art : Genèse et structure du champ littéraire)。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原作1992, 1998年出版)
平野聰(Satoshi HIRANO)(20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雅帝國的遺產(大清帝国と中華の混迷)(林琪禎譯)。 新北:八旗文化。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2005)。黑皮膚,白面具(Peau Naire, Masques Blancs)。 臺北:心靈工坊。(原作1971年出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R. Jameson)(2004)。詹姆遜文集 第4卷 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王逢振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政治無意識(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王逢振,陳永國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作1981年出版)
白永瑞(2009)。思想東亞:韓半島的歷史與實踐。 臺北:唐山。
───(2016)。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 臺北:聯經。
矢內原忠雄(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周憲文譯)。 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石守謙(2010)。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 臺北:石頭。
───(2018)。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守謙, 廖肇亨(主編)(2011)。東亞文化意象之型塑。 臺北: 允晨文化。
列夫‧尼可拉萊維奇‧托爾斯泰(2013)。托爾斯泰藝術論(古曉梅譯)。 臺北:遠流。(原作1909年出版)
吉川幸次郎(Atsuo YOSHIKAWA)(2012)。元明詩概說。 臺北:聯經。(原作1963年出版)
吉見俊哉(Shinya YOSHIMI)(2010)。博覽會的政治學:視線之現代(博覧会の政治学――まなざしの近代)(蘇碩斌, 李衣雲, 林文凱, 陳韻如譯)。 臺北:群學。(原作1992年出版)
米歇爾(W. J. T. Mitchell)(2006)。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 Essays on Verbal and Visual Representation)(陳永國,胡文征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作1994年出版)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n)(1997)。帝國的年代:1875-1914(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賈士蘅等譯)。 臺北:麥田出版。(原作1987年出版)
西佛曼, 葛里福(Marilyn Silverman,P. H. Gulliver)(1999)。走進歷史田野──歷史人類學的愛爾蘭個案研究(Approaching the Past: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t Irish case studies)(賈士蘅譯)。 台北:麥田出版。(原作1992年出版)
西美爾(Georg Simmel)(2009)。叔本華與尼采(Schopenhauer und Nietzsche)。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作1907年出版)
何炳棣(2013)。明清社會史論(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徐泓譯)。 臺北:聯經。(原作1962年出版)
余光中(1973)。掌上雨。 臺北:大林出版社。
余英時(2004)。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2)。 臺北:聯經。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2007)。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臺北:麥田出版。(原作1983年出版)
───(2014)。文化的解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rues)(韓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原作1973年出版)
吳三連, 蔡培火等(1987)。台灣民族運動史。 台北:自立晚報。
吳偉民(主編)(2013)。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分認同中的中日互動。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吳慧芳(主編)(2017)。水墨曼陀羅。 高雄: 高市美術館。
呂紹理(2011)。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 臺北:麥田。
李孝悌(主編)(2005)。中國的城市生活。 臺北: 聯經。
李怡(2005)。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臺北:秀威資訊。
李怡, 張堂錡(主編)(2016)。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 第三輯「國民黨文藝政策與民國文學」專題。 臺北: 秀威經典。
李南衡(主編)(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 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 台北: 明潭出版社。
李偉銘(2015)。傳統與變革:中國近代美術史事考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淑珠(2012)。表現出時代的Something:陳澄波繪畫考(李淑珠,黃雯瑜譯)。 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974)。意志與表象的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臺北:志文。(原作1818年出版)
周婉窈(2009)。臺灣歷史圖說。 臺北:聯經。
周策縱(1999)。五四運動史(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陳永明等譯)。 長沙:岳麓書社。(原作1960, 1967年出版)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2016)。何謂主體性?:沙特談馬克思主義與主體性(Qu'est-ce que la subjectivité?)(林敏惠譯)。 臺北:遠流出版。
岡倉天心(2006)。茶之書(鄭夙恩譯)。 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2016)。理想之書(劉仲敬譯)。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林明賢(主編)(2008)。台灣美術研究論文選集. 1. 閩習台風:明清時期台灣美術之研究。 台中: 台灣美術館。
林果顯(2005)。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 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柏亭(1995)。嘉義地區繪畫之研究。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美容(2014)。台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 臺北:翰蘆圖書。
林惺嶽(1987)。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 臺北:自立。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2018)。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After Colonialism?: Taiwan's Predicament, "China"'s Hegemony and Globalization)(馮奕達譯)。 新北:衛城出版。
柯律格(Craig Clunas)(2011)。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Pictru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作1997年出版)
───(2015)。藩屏:明代中國的皇家藝術與權力(Screen of King: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黃曉鹃譯)。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原作2013年出版)
柳書琴(2009)。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台北:聯經出版。
柳書琴, 邱貴芬(主編)(2006)。後殖民的東亞在地思考:臺灣文學場域。 臺南: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胡曉真, 王鴻泰(主編)(2011)。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 臺北: 允晨。
若林正丈, 吳密察(主編)(2004)。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 臺北: 播種者文化。
宮崎正勝(Masakatsu MIYAZAKI)(2019)。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空間」から読み解く世界史: 馬・航海・資本・電子)(蔡蕙光,吳心尹譯)。 新北:遠足文化。(原作2015年出版)
徐小虎(2017)。南畫的形成:中國文人畫東傳日本初期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徐聖心(2010)。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海倫‧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2007)。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ZEN in the fifties-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曾長生,郭書瑄譯)。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原作1998年出版)
班宗華(Richard M. Barnhart)(2018)。行到水窮處:班宗華畫史論集(劉晞儀等譯)。 北京:三聯書局。
神林恆道(Tsunemichi KAMBAYASHI)(2007)。東亞美學前史-重尋日本近代審美意識(美学事始 芸術学の日本近代)(龔詩文譯)。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原作2002年出版)
荊子馨(Leo T. S. Ching)(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鄭力軒譯)。 臺北:麥田出版。(原作2001年出版)
貢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2013)。現代性的五個悖論(Les Cinq Paradoxes de la modernité)(許鈞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1990年出版)
貢布里希(E. H. Gombrich)(2000)。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林夕, 李本正, 范景中譯)。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原作1959, 1977年出版)
───(2016a)。偏愛原始性──西方藝術和文學中的趣味史(The Preference for Primitive: Episod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sate and Art)(楊小京譯)。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原作2004年出版)
───(2016b)。圖像與眼睛──圖像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The Image and The Eye: 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范景中, 楊思梁, 徐一維, 勞誠烈譯)(2)。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原作1982年出版)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2004)。林中路(Holzwege)(孫周興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原作1950, 1994年出版)
高居翰(James Cahill)(2012a)。畫家生涯:傳統中國畫家的生活與工作(The Painter's Practice: How Artists Lived and Worked in Traditional China)。 北京:三聯書店。(原作1994年出版)
───(2012b)。詩之旅:中國與日本的詩意繪畫(The Lyric Journey: Poetic Painting in China and Japan)。 北京:三聯書店。(原作1996年出版)
───(2013)。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國繪畫(1368-1580)(Parting at the Shore: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2)。 臺北:石頭。(原作1978年出版)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主編)(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第一冊)。 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1992)。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
張勝彥, 顏娟英, 宋光宇, 吳興文, 王震邦, 胡偉姣(1997)。台灣近代史 文化篇。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灝(1988)。危機中的中國知識分子—尋求秩序與意義(1895-1911)(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11)(高力克, 王躍, 許殿才譯)。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原作1987年出版)
梁桂元(1999)。閩畫史稿。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清水正之(SHIMIZU Mashayuki)(2018)。日本思想全史(田世民譯)。 新北市:聯經。
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2005)。世界的散文(La prose du monde)(楊大春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1969年出版)
莫渝(2008)。王白淵 荊棘之道。 台北:晨星。
郭繼生編(1982)。美感與造形。 臺北:聯經。
───(1995)。臺灣視覺文化—藝術家二十年文集。 臺北: 藝術家。
陳世驤(1998)。陳世驤文存。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上)(2)。 新北:聯經。
───(2017)。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3)。 臺北:麥田出版。
陳培豐(2013)。想像和界限──台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新北市:群學。
陳康芬(2012)。斷裂與生成──台灣50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 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陳階晉, 賴毓芝(主編)(2008)。追索浙派。 台北: 故宮。
陳翠蓮(2013)。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 台北:衛城出版。
陳獨秀(2013)。陳獨秀文存 卷一。 北京:人民出版社。
傅柯(Michel Foucault)(1993)。知識的考掘(L'Archéologie du savoir)(王德威譯)。 臺北:麥田出版。(原作1969年出版)
彭小妍(2012)。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 臺北:聯經。
───(2019)。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 新北市:聯經。
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1987)。普實克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李燕喬等譯)。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曾布川寬等(2015)。中國書畫‧日本收藏:關西百年收藏紀事。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費正清(主編)(2006)。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才郎(主編)(1984)。明清時期台灣書畫。 台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英哲(2017)。「去日本化」「在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3)。 臺北:麥田, 城邦文化。
黃紹恆(2019)。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 新竹:交大出版社。
黃錦樹(2016)。論嘗試文。 臺北:麥田。
黑格爾(G. W. Hegel)(1996)。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1999)。東方主義(Orientalism)(王淑燕等譯)(2)。 新北:立緒文化。(原作1978年出版)
───(2001)。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蔡源林譯)。 新北:立緒文化。(原作1993年出版)
楊孟哲(2013)。日帝殖民下台灣近代美術之發展。 臺北:五南。
葉朗(2011)。意象照亮人生:葉朗自選集。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葉維廉(2008)。龐德與瀟湘八景(Pound and the Eight Views of Xiao Xiang)。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014)。中國詩學。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葛哈特‧舒爾慈(Gerhard Schulz)(2007)。浪漫主義:歐洲浪漫主義的源流、概念與發展(Romantik: Geschichte und Begriff)。 臺中:星辰。(原作2002年出版)
廖炳惠(主編)(2003)。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 臺北: 麥田出版。
廖新田(2010)。藝術的張力:台灣美術與文化政治學。 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廖瑾瑗(2005)。背離的視線──台灣美術史的展望。 台北:雄獅。
瑪麗‧路易斯‧普拉特(Mary Louise Pratt)(2017)。帝國之眼:旅行書寫與文化互化(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方杰,方宸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原作1992年出版)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主編)(1983)。臺北文物(三)彙編重印版。 臺北: 成文出版社。
趙毅衡(1985)。遠遊的詩神: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禾(Lydia H. Liu)(2014)。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Translingual Practice: Litera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nslated Modernity - China, 1900 - 1937)(宋偉杰譯)(3)。 北京:三聯書店。(原作1995年出版)
劉紀蕙(2003)。心的翻譯:中國/台灣現代性的實體化論述。「文學與傳播科際整合: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5)。孤兒‧女人‧負面書寫。 臺北:立緒出版社。
劉益昌, 高業榮, 傅朝卿, 蕭瓊瑞(2007)。台灣美術史綱。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2004)。書寫與差異(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張寧譯)。 台北:麥田出版。(原作1967年出版)
蔣中正(1954)。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2018)。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書寫與圖像(1683-1895)(Taiwan's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Pictures, 1683-1895)(楊雅婷譯)。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原作2004年出版)
鄭工(2002)。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鄭明河(Trinh T. Minh-ha)(2013)。他方,在此處:遷居、逃離與邊界記事(Elsewhere, within here: Immigration, refugeeism and the boundary event)(黃宛瑜譯)。 臺北:田園城市。(原作2010年出版)
鄭毓瑜(2017)。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 臺北:麥田。
盧輔聖(主編)(2010)。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 上海: 上海書畫出板社。
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 臺北:東大出版。
───(2011)。水墨巨靈—劉國松。 新北:遠景。
錢兆明(2016)。東方主義與現代主義:龐德和威廉斯詩歌中的華夏遺產。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原作1995年出版)
謝世英(2014)。日本殖民主義下的臺灣美術:1895–1945。 臺北:史博館。
謝里法(1997)。探索臺灣美術的歷史視野(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insight of Taiwan art)。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7)。日據時期台灣美術運動史(5)。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顏娟英(1998)。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 台北:雄獅。
───(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 台北:雄獅美術。
魏月萍(2016)。君師道合:晚明儒者的三教合一論述。 台北:聯經。
瓊-呂克‧夏呂姆(Jean-Luc Chalumeau)(2007)。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Les théories de l'art : Philosophie, critique et histoire de l'art de Platon à nos jours)。 臺北:藝術家出版社。(原作1994年出版)
羅志田(2009)。裂變與傳承:20世紀前期的中國文化與學術(2)。 北京:中華書局。
───(2011)。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2)。 臺北:三民。
羅秀芝(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卷。 台北:藝術家。
羅傑‧弗萊(Roger Fry)(2016)。塞尚及其畫風的發展(Cézanne: a study of his development)(沈語冰譯)。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原作1927年出版)
日文
九鬼周造(2016)。時間論 他二篇。 東京:岩波書店。
小室翠雲(1921)。南畫新論。 東京:實業之日本社。
文美士, 末木(主編)(2013)。儀礼と創造――美と芸術の原初 (岩波講座 日本の思想 第七巻) 。 東京: 岩波書店。
北澤憲昭(2000)。境界の美術史――「美術」形成史ノート。 東京:ブリュッケ。
───(2003)。「日本画」の転位。 東京:ブリュッケ。
───(2015)。〈列島〉の絵画―「日本画」のレイト・スタイル。 東京:ブリュッケ。
色川大吉(Daikichi IROKAWA)(1978)。柳田國男の常民文化論。 東京:講談社。
佐藤道信(1996)。<日本美術>誕生 近代日本の「ことば」と戦略。 東京:講談社。
武田光一(2000)。日本の南画。 東京:東信堂。
青木茂, 小林宏光(主編)(1995)。『中国の洋風画』展 明末から清時代の絵画・版画・挿絵本。 町田市: 国際版画美術館。
梅沢和軒(1922)。南畫史要。 東京:國史講習會。
───(1924)。南畫の見方:南画研究。 東京:雄山閣。
鈴木敬(1995)。中国絵画史 下。 東京:吉川弘文館。
稻賀繁美(Sigemi INAGA)(1999)。絵画の東方 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からジャポニスムへ。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Sigemi INAGA)(2014)。絵画の臨界 近代東アジア美術史の桎梏と命運(Images on the Edge: A Historical Survey of East Asian Cross-Cultural Modernities)。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Sigemi INAGA)(2017)。海賊史観からみた世界史の再構築―交易と情報流通の現在を問い直す―(In Search of the Haptic Plasticity: Souls touching each other, forms interwoven)。 京都:思文閣出版。
───(2018)。日本美術史の近代とその外部。 東京: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
橋本関雪(1926)。石濤。 東京:中央美術社。
瀧精一(1922)。文人画概論。 東京:改造社。
西文
Barlow, Tani E. (Ed.). (1997).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Bayly, C. A. (2003).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 1780-1914. NJ: Wiley-Blackwell.
Berlin, Isaiah. (1965, 1999).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erry, Paul, Morioka, Michiyo. (2008). Literati Modern_Bunjinga from Late Edo to Twentieth-Century Japan. Honolulu: Honolulu Academy Arts.
Bhabha, Homi K. (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Bush, Murck (Eds.). (1983). Theories of Arts in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tterjee, Partha. (1993).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misch, Hubert. (1994). The origin of perspective (John Goodman, Tra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Fenollosa, Ernest F. (2007). 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_ An Outline History of East Asiatic Design. CA: Stone Bridge.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Honour, Hugh. (1979). Romanticism. NY: Harper & Row.
Levenson, Joseph R. (1958, 1964, 1965).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onnet, Françoise, Shih, Shu-mei. (2011). The Creolization of Theo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Marx, Karl. (1919). 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 (Daniel De Leon, Trans.). Chicago: C. H. Kerr.
Merleau-Ponty, Maurice. (1964). Sense and Non-Sense (Hubert L. Dreyfus,Partricia Allen Dreyfus, Trans.). Evanston,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Minh-ha, Trinh T. (2010). Elsewhere, Within Here: Immigration, Refugeeism and the Boundary Event. London: Routledge.
Mitchell, W. J. T. (1986).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rley, Dave, Hall, Styart, Chen, Kuan-Hsing. (1996).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Nietzsche, Friedrich. (1968). Basic writing of Nietzsche (Walter Kaufmann, Tra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Owen, Roger, Sutcliffe, Robert B. (1972).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imperialism. London: Longman.
Panofsky, Erwin. (1991). Perspective as symbolic form (Christopher S. Wood, Trans.). NY: Zone Books.
Pratt, Mary Louise. (2007).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2 ed.). London: Routledge.
Richard, Naomi Noble, Brix, Donald E. (Eds.). (2008).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Taipei: Rock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Screech, Timon. (1996). The Western Scientific Gaze and Popular Imagery in Later Edo Jap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in, Gi-Wook, Robinson, Michael (Eds.). (1999).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pitta, Silvia. (1995). Between Two Waters: Narratives of Transculturation in Latin America Houston TX: Rice University Press.
Wagner, Peter. (1995). Reading Iconotexts: From Swift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London: Reaktion Books.
Wong, Aida Yuen. (2006). Parting the Mists: Discovering Japan and the Rise of National-Style Painting in Moder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Young, Robert J. C. (2016).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MA: Wiley-Blackwell.
中文期刊
文貞姬(2001)。對於近代水墨畫的再認識。朵雲(54),頁 144-163。
王耀庭(1991)。李霞的生平與藝事──兼記「閩習」在台灣畫史上的一頁。台灣美術(13),頁 42-50。
古原宏伸(1994)。日本的中國畫收藏與研究。朵雲(40),頁 140。
史書美(2015)。關係的比較學(Comparison as Relation)。中山人文學報(39),頁 1-19。
石守謙(1986)。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5),頁 307-342。
───(1995)。神幻變化:由福建畫家陳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畫之發展。美術史研究集刊(2),頁 47-74。
朱芳玲(2009)。回頭的浪子,「靈視」下的「東方」──論余光中「東方自覺」說與「中國現代畫」論述的建構。東海中文學報(21),頁 231-262。
吳叡人(2006)。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 (1919-1937)。新史學, 17(2),頁 127-218。
宋灝(2015)。華語思維與文字動勢。漢學研究, 33(2),頁 103-132。
───(2016)。梅洛龐蒂論「世界的肉」與「圖畫手勢」:藝術創作與身體模擬。現象學與人文科學(6),頁 109-150。
邱德亮(2009)。嗜癖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8),頁 61-100。
酒井直樹(1998)。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0),頁 205-236。
許雪姬(2010)。台灣史研究三部曲:由鮮學經顯學到險學。思想(16),頁 71-100。
陳建忠(2012)。「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52),頁 211-242。
陳曼華(2017a)。臺灣現代藝術中的西方影響:以1950-1960年代與美洲交流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史研究, 24(2),頁 115-178。
───(2017b)。臺灣藝術史的戰後書寫與對話。國史通訊(12),頁 110-117。
陳瓊花(1992)。台灣光復以前支傳統繪畫(一)。台灣美術(15),頁 72-78。
森正夫(2007)。從明末清初中國的“文人畫"到江戸時代日本的“南畫"─關於它的時間間隔─。成大歷史學報(33),頁 1-74。
須文蔚(2015)。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21),頁 145-174。
葉碧苓(2015)。日治時期台灣出版之書畫圖錄。台灣學研究(18),頁 17-52。
廖瑾瑗(1996)。木下靜涯與台灣近代畫壇。藝術家(253),頁 320-334。
談晟廣(2018)。20世紀初日本學者對中國古代繪畫傳統的再發現。美術觀察(5),頁 103-111。
鄭工(2000)。「閩習」與「閩派」之辨。藝術史研究(98),頁 31-39。
蕭瓊瑞(2007)。「閩習」與「台風」──對明清台灣書畫美學的再思考。台灣美術(67),頁 92-105。
賴國生(2007)。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台灣「閩習」水墨畫風格之源流。成大歷史學報(32),頁 81-138。
賴毓芝(2009)。從《墨林今話》的編輯看明治初年中日書畫圈的往來。美術史研究集刊, 27,頁 30。
顏娟英(1993)。殿堂中的美術:臺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4(2),頁 469-610。
───(2000)。近代台灣風景觀的建構。美術史研究集刊(9),頁 179-206。
───(2004)。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新史學, 15(2),頁 115-143。
外文期刊
Anderson, Warwick. (2002). Introduction: Postcolonial Technoscienc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2(5-6), 643-658.
Dirlik, Arif. (1994). The Postcolonial Aura: 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Critical Inquiry, 20(2), 328-356.
INAGA, Shigemi. (2003). The Making of Hokusai's Repu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Japonisme. Japan Review(15), 77-100.
Wong, Aida-Yuen. (1999). The East, Nationalism, and Taisho Democracy: Naito Konan's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Sino-Japanese Studies, 11(2), 3-23.
─── (2000). A New Life for Literati Paint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astern Art and Modernity, A Transcultural Narrative? Artibus Asiae, 60(2), 297-326.
文貞姬(2013)。石濤、近代における「個性」という評価の視線。美術研究(405),頁 82-102。
佐藤道信(1989a)。水墨の変容--フェノロサ・ビゲロ-旧蔵2作を中心に。美術研究(344),頁 127-138。
───(1989b)。水墨の変容-承前- 。美術研究(345),頁 174-186。
吳衛峰(2008)。内藤湖南の南画(文人画)論への一考察 明治・大正の時代背景との関連を中心に。東北公益文科大学総合研究論集, 21(14),頁 a1-a26。
稻賀繁美(2015)。表現主義と氣韻生動—北清事変から大正末年に至る橋本関雪の軌跡と京都支那学の周边—。日本研究(51),頁 97-125。
學位論文
Lai, Yu-chih. (2005). Surreptitious appropriation_Ren Bonian and Japanese culture in Shanghai 1842-1895. (PhD Doctoral Degree), Yale University.
李美玲(2005)。日治時期知識分子文化認同的轉變──繪畫與文學的認同關係。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美術學系,台中。許德發(2006)。近代中國之文化國家化與國家意識的形成(1890—1928)。博士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
陳政彥(2007)。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桃園。陳曼華(2016)。藝術與政治文化:戰後台灣藝術的主體形構。博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新竹。蔡尚政(2013)。從現象學身體意涵談中國古代詩畫理論中的境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班理論組,高雄。報刊文獻
立石鐵臣(1939年,5月29日)。地方色彩,台灣日日新報。
幣原坦(1929年,10月13日)。第三回台展畫の審查成る──新鄉土藝術の創造如何,台灣日日新報。
歐亭生(1931年,10月31日)。台展評論,台灣日日新報。
藤島武二(1935年,2月3日)。映入眼中的台灣風物詩──藤島畫伯談繪畫之旅,台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