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18: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均儀
研究生(外文):Tsai, Chun-Yi
論文名稱:STS教學融入國小六年級濕地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板橋新海人工濕地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Wetland Education with STS for Six Grade Students in Elementary School:An Example of Banqiao Xinhai Constructed Wetland
指導教授:郭大玄郭大玄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9-07-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濕地教育STS(科學-技術-社會)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Wetland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達成以下研究目的:1.發展出符合以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的課程;2.探討運用STS教學設計濕地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學習成效之影響;3.探討運用STS教學設計進行濕地教育的教學方式對教師教學之省思與成長。

本研究以新北市文德國小六年級學生為對象,以Loncks-Horsley的STS教學模式設計四個主題,共七週21節課的濕地教育課程,並透過教學活動、教學觀察、教學省思、學生訪談、實物資料(學習單、學生意見回饋調查表…)等方式,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與發現如下:1.STS教學模式融入濕地教育的課程能幫助學童了解濕地環境議題。2.運用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的課程設計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3.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方式對於學童的濕地知識瞭解、願意關懷濕地和願意保護行為皆有提升。4.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有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建議如下:1.教學前並未審慎評估學童能力,導致教學時間規劃不足,日後如要施實相關課程要謹慎考慮規劃教學時間。2.研究者發現實施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學童對濕地的觀念及想法並無太大改變,因此日後設計課程時,需漸進式引導學童,讓學童自行漸漸發現和修正想法與觀念。3.建構成一套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的課程方案,提供教師及相關研究者作為參考。
關鍵詞:濕地教育 STS(科學-技術-社會) 行動研究
This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main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content by activity research. Also to seek improvement towards the problems and dilemma happened when applying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Meanwhile, corrections of the teaching plan, based on appli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an also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the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research are 26 fifth-graders at Wen-der elementary school. There were 7 weeks, totally 21 sections based on Loncks-Horsley’s study implementation of STS program on wetland educa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including 4 main topics.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seminars, observations, teaching reflection, interviews and real data, such as worksheet and survey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First,the curriculum of the wetland education with STS had assiste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wetl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Second, the wetland education with STS did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Third, the wetland education with STS has improved the learning, affection and wanted to protect wetl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As a result, integrating STS teaching into wetland education helps teachers grow professionall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 the researchers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First,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was not carefully evaluated before teaching,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planning time. In the future, if you want to implement relevant courses, you should carefully consider the planning time. Second,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wetland education with STS , the children's ideas on the wetland have not changed much, so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it is necessary to gradually guide the children, so that the children gradually found the revised ideas. To sum up ,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searcher established a wetland education curriculum plan which implemented STS teaching, hope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to teachers and to those who are interest in it.

Keywords:Wetland, 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ction Research
摘要 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濕地與濕地教育 7
第二節 STS教學 22
第三節 行動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5
第二節 研究場域 6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6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6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STS融入濕地教育課程發展階段 71
第二節 教學歷程與學生學習成效 90
第三節 實施後成果回饋階段 150
第四節 教師的省思與成長 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1
參考文獻 173
附錄 181
【附錄一】溼地教育知識情意態度保護行動前(後)測問卷 181
【附錄二】STS教學融入濕地教育課程評鑑表 185
【附錄三】濕地教育學習單 186
【附錄四】STS融入濕地教育課程教案 198
【附錄五】教師教學省思記錄表 216
【附錄六】濕地教育課程學生學習回饋表 217
【附錄七】協同教師教學觀察記錄表 219
【附錄八】學生自我評量表 220
【附錄九】學生學習日誌 224
一、專書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增訂七版)。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
王美芬、熊召弟(1998)。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
版社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2)。福爾摩沙的珍珠-臺灣28個濕地故
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臺北市:學富文
化出版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美枝等譯(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臺北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夏林清等譯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臺北市:遠流圖書出版社。
莊玉珍 王惠芳(2004)。臺灣的濕地。遠足文化出版社。
郭重吉 (2000)。從自然科學教學原理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 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中之專題演講。臺南市:南一書局。.
陳文典等人著(2007)。科學/技術/社會 鼎足並重的教育。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伯璋 (1989) 。 教育研究的新取向。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柏璋(1988)。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及其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惠邦 (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出版社。
詹志禹;蔡金火 (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行動研究。臺北市 : 揚智文化。
賈馥茗 楊深坑(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期刊論文
尤碧霞(2008)。運用STS教學理念將「環境議題」融入國小社會科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王莉菁(2013)。STS 教學模式與講述教學法對學童節能減碳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永靖國小四年級為例。大葉大學工學院,彰化縣。
王凱平(2009)。STS教學對學生小組互動模式及學習感受之研究。新生學報,第4期,193~212。
王澄霞(1995)。從「科技與社會互動之學習」探究數理教育問題。科學發展月刊,25(3),167-174。
王澄霞(1996)。代表性STS活動類型分析。1996年中華民國物理教育學術研討會,15-30。
王懋雯、滕佳霖(2011)。五股溼地附近里民對濕地環境的認知-以成州里為例。北縣教育,第65期,29-34。
朱達仁、施君翰、郭一羽、陳羿文、陳柏成(2012)。中港溪口社區推動溼地環境教育階段之研究。濕地學刊第1卷第2期,95-104。
池勝和、廖淑妙(2008)。啟動「親親濕地—水水新和」濕地生態永續校園課程
李明鴻(2014)。利用STS教學法探討學生自主規劃戶外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所,臺北市。
李思儀(2014)。行動研究品質評估與未來之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3卷第9期, 63-70。
李展榮、方力行(1996)。濕地的界定及其功能。臺灣濕地,第4期,59-65。
李偉智(2011)。環境教育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研究—以「五股濕地議題」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臺北市。
周憲徵(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溼地保育的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漢寶溼地
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林劍池(2009)。STS教學活動對於國中九年級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以「暖暖包」、
「伏打電池」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
市。
林顯輝(1991)。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第87期,24-29。
紀麗茹(2012)。國小學童濕地自然保育課程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資源暨綠色產業研究所,臺北市。
胡秀芳(2008)。我愛鹿角溪—鹿角溪人工濕地戶外學習教室。北縣教育,第65期,35-43。
高新建 (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成功因素:綜合分析。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張倩如(2005)。國小環境議題教學之行動研究﹘以STS教學模式為導向。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張栢瑜(2011)。問題本位教學法運用於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小三年級濕地 教育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張淑芬、蔡勝安、范斯淳(2011)。STS科技史教學活動對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初探研究。中等教育,第63卷第4期,66-87。
張智麒(2009)。運用STS教學於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張麗卿(2010)。公民行動取向環境素養課程之實施成效--以"與濕地對話"全球議題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所,臺北市。
曹淑婉(201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濕地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濕地生態廊道為例。大仁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許春峰(1998)。師院普通化學實驗STS教學模組 。新竹師院學報。第11期,第157-186頁。
許俶銘(2011)。運用STS教學模式結合多媒體電子書對國小學童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與自然做朋友」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陳文典(1998):STS理念下之教學。台灣教育575期,10-19。
陳怡容、林美君(2007)。STS教學教師的專業技能成長之探討。北縣教育,第
62期,83-86。
陳怡潔(2015)。社區資源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戶外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淡水文化資產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所,臺北市。
陳昭宇(2011)。一個學校本位環境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濕地為主題的設計。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珍瑩(2005)。概說濕地─濕地的定義與分類。臺灣濕地,第44期,71-79。
陳美音、何明潭。社會課程中的「科學-技術-社會」(STS)理念。人文與社會科
陳貞君(2017)。開發濕地桌遊~以鹿角溪人工溼地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臺北市。
陳偉群、賴慶三(2009)。國小濕地教學融入鄉土教育之探討。國民教育,第5期,80-85。
陳婕倫(2012)。STS教學模式應用於學童生活環境荷爾蒙議題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陳聖謨(1999)。教師即研究者-談教師的行動研究。國教之友,第51卷第3期,29-36。
陳麗月、陳碩祈、林曉雯(2016)。國小四年級學生STS進行綠色能源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大學科學教育,第7期,3-30
彭康益(2010)。運用線上組織圖提昇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小六年級資優班濕地專題研究課程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臺北市。
黃正源(2015)。「STS教學活動」對於國中九年級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以能源與環境變遷議題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臺北市。
黃芳裕(1998)。以後現代哲學評估 STS 理 念對科學教育的啟示。臺灣教育,第575期,20-28。
黃俊銘(2001)。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教材發展之研究-以琪哩岸地區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鴻博(1998)。以STS教育理念改進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第12期,3-17 。
楊佳琪(2008)。應用STS教學模組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海洋環境污染議題為例。國立屏東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楊勝欽(2013)。以環境倫理觀來看濕地保育。應用倫理評論,第54期,51-62。
葉婉儀 (2004)。STS 教學理念與課程設計。中二中學報,第7期,61-81 。
靳知勤(2008)。臺灣STS教育領域學位論文之發展回顧與評析。科學教育學刊,第16卷第4期,351-373。
廖敬凱(2010)。以STS教學模組提升小學生「全球暖化行動力」中政治參與的能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劉后晨(2017)。新北市鹿角溪濕地小小水環境巡守隊: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宗富(2013)。國小學童參與鹿角溪河川巡守隊濕地課程之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所,臺北市。
歐用生(2012)。邁向詩性智慧的 行動研究。教育學術彙刊,第4卷第1期,1-28。
盧美貴(2000)。教育行動研究─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關鍵。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教師天地,第103期,27-35。
賴貞嫻(2010)。以STS教學提升小六學生之能源認知能源態度與能源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蕭雅萍(2006)。臺灣濕地生態系之初探。市師環教季刊,第63期,18-35頁。
龍美君(2010)。運用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學習外來種植物入侵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彰化縣。
謝堂樹(2008)。從落實環境永續談臺北縣濕地教育。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第65期,29-34。
謝嘉容(2017)。以STS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認知之成效-以北投焚化廠為例。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臺北市。
謝蕙蓮、謝瑋倩(2006)。找回濕地__維護生物多樣性。營建知訊,第286期,12- 25。
顏銘志(2007)。中小學行動研究的發展、困境與省思。教育研究,第15期,47-58。
魏明通。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簡介。臺灣教育,第575期,2-9。
蘇宏仁(1996)。科教課程模式-科學、技學、社會( STS )之探討研究。科學教育月刊。第190期,第2~12頁。

三、網路
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檢索日期2018年12月16日)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3,c639-1.php?Lang=zh-tw
十二年國教總課綱 (檢索日期2018年12月16日)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41/pta_18031_477860_41341.pdf7
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網站(檢索日期2018年10月17日)
https://www.cpami.gov.tw
快樂教師電子報 康軒教師網(檢索日期2018年10月20日)
https://www.945enet.com.tw/epaper/contents/ha/057/03.htm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檢索日期2018年10月16日)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web-kid/trainingd_info.php?id=915
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計畫(檢索日期2018年10月17日)
http://wetland-tw.tcd.gov.tw/wetlandweb/wetland.php?ctid=17
新北市民政局網站(檢索日期2019年6月15日)
https://www.ca.ntpc.gov.tw/home.jsp?id=53&parentpath=0,2,44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檢索日期107 年11月15日)
https://www.epd.ntpc.gov.tw/Article?catID=737
臺灣濕地保護聯盟(檢索日期2018年10月17日)
http://www.wetland.org.tw/
臺灣濕地網(檢索日期2018年11月1日)
https://wetland.e-info.org.tw/
議題融入手冊(檢索日期2018年12月16日)
http://nocsh.ntpc.edu.tw/board.php?courseID=2785&f=doc&cid=7211

四、英文部分
Cheek, D. W. (1994). Students and learning: Student concept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alinstitutions. Workshop on STS approach inscience education. TaiwanNormal University. 14-17.
Creswell, J. W. (2012).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Heath, P. A. (1992). Organizing for S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doing of STS. Theory into Practice, 31(1), 52-57.
Hungerford, H. R. et al. (1980).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 educ. J. Envir. Educ, 11(3), 42-43.
Jick, T. D. (1979). Mix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4), 602-611.
Rubba, P. A. (1990). STS education in action: What researchers say to teachers. Social Education, 54(4), 201-203.
Robert E. Yager.(1993).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As Reform. Iowa: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University of Iowa.
Rodger W. Bybee.(1987).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 theme. Colorado:The Colorado College.
Yager, R. E. (1991).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model: Toward real reform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Science Teacher, 58(6), 52-5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