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學生棒球聯盟(2018)。高中聯賽比賽成績。2018年12月6日,取自中華民國學生棒球聯盟,高中聯賽比賽成績網址http://www.ctsbf.edu.tw/index-index.html
王俊明、陳其昌(2006)。大專院校教練效能及領導行為對院動員運動動機及運動態度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18。
王清欉(2014)。運動熱情教練選手關係棒球選手心理堅韌性之預測。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2),33-49。
何育敏、張庭彰、何國龍、陳禾青(2008)。各級棒球選手流失因素之研究。北體學報,16,248-260。
李政龍(2017)。角力選手訓練壓力、心理資本與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李建璋(2008)。運動心理技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季力康(1996)。運動員的壓力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51-57。
林清和(2001)。教練心理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易芳如、蔡崇濱、楊榮俊(2015)。心理技能訓練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休閒運動管理學刊,1,8-19。
邱玉惠(2001)。運動員心理技能量表之編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南港高工棒球隊(2018)。棒球隊簡介。2018年12月4日,取自南港高工,棒球隊介紹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a/gm.nkhs.tp.edu.tw/nkhsbas/home
高中棒球運動聯賽官方部落格(2018)。各校棒球隊簡介。2018年12月4日,取自高中棒球運動聯賽,棒球隊介紹網址http://hbt.pixnet.net/blog/post
徐展元(2007)。職棒球員在國際比賽與國內職棒例行賽表現落差原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黃崇儒(2000)。中文版運動員因應技能量表的修訂。北體學報,7,1-14。
黃俊傑、韋磊、陳有榮、廖文靖(2016)。大專院校棒球運動甲、乙組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7,149-154。
黃崇儒、鄧婉瑜、王清欉(2014)。針對狀態焦慮、自信心對控球準確性的影響。運動表現期刊,1(1),20-24。
陳淑滿、季力康(1997)。心智訓練對大學棒球選手心理競技能力之影響。大專體育,33,140-146。
陳淑滿、葉志仙(2000)。棒球運動的心理訓練。大專體育,50,97-101。
陳欣漪、莊艷惠(2010)淺談運動員臨場心理支援。國立體育學院,10,33-40。
陳瓊茶(2005)。回饋與運動成就動機對運動表現及內在動機的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1),41-50。
張育愷(2013)。激發運動員的顛峰表現-運動心理學。科學發展,492,30-35。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光達(2000)。運動員的壓力管理之探討。大專體育,49,173-180。
張宏亮(1992)。運動員的目標設定。中華體育季刊,5(4),37-44。
強恕中學(2018)。棒球隊簡介。2018年12月4日,取自強恕中學,棒球隊介紹網址
http://www.qshs.tp.edu.tw/main_newsdetial.php?news_id=56
崇義高中(2018)。棒球隊簡介。2018年12月4日,取自崇義高中,棒球隊介紹網址
http://www.tyhs.ntpc.edu.tw/department.php?type_id=15
陽明高中(2018)。棒球隊簡介。2018年12月4日,取自陽明高中,棒球隊介紹網址
http://ww6.ymsh.tp.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142
穀保家商(2018)。棒球隊簡介。2018年12月04日,取自穀保家商,棒球校隊介紹網址http://www.kpvs.ntpc.edu.tw/files/15-1000-463,c81-1.php
劉淑惠(1992)。教練訓練指南-運動員心理狀態分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劉義傳、王清欉、黃崇儒(2013)。高中棒球選手心理堅韌性、教練威權領導與競技倦怠的關係。臺灣運動教育學報,8(1),1-13。
譚先明、陳小敏、羅冬林(2007)。棒球運動員心理激勵相關因素。中國體育科技,1,64-66。
謝立哲(2013)。大專棒球聯賽一般組選手動機、心理技能與心理堅韌性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羅文婕(2012)。棒球投手心理韌性與運動表現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羅仁駿、蔡承宏(2013)。國中田徑選手心理技能之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2(2),109-121。
藍升蔚(2012)。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外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57). Motivation determinants of risk-taking behavior. Psychology Review, 64, 359-372.
Jowett, S., & Cockerill, I. M. (2002). Incompatibility in the coach-athlete relationship. In I. M. Cockerill (Ed.), Solutions in sport psychology (pp. 16-31). London: Thompson Learning.
McGrath, J. E. (1970).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stress.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Moran, A. (2004). Attention and concentration training in sport.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Psychology, 1, 209-214.
Perkos, S., Theodorakis, Y., & Chroni, S. (2002). Enhancing performance and skill acquisition in novice basketball players with instructional self-talk.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6, 268-383.
Weinberg, R. S., & Daniel, G. (2002). 簡曜輝、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合譯)。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臺北市,臺灣運動心理學會。(原著於1999出版)
Weinberg, R. S., & Daniel, G. (2008). 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廖主民、盧俊宏(合譯)。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第四版)。臺北市,和風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