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臺灣兒科醫學會(2015)。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網址:https://obesity.hpa.gov.tw/TC/downloadList.aspx?cid=235
衛生福利部( 2016 )。201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小學童調查成果報告:2012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相關健康及慢性病狀況,14-21。2017年11月20日,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網。網址:file:///C:/Users/teacher/Downloads/CH3_%E7%B5%90%E6%9E%9C%E8%88%87%E8%A8%8E%E8%AB%96_2_%E7%87%9F%E9%A81
4%8A%E7%9B%B8%E9%97%9C%E5%81%A5%E5%BA%B7%E5%8F%8A%E6%85%A2%E6%80%A7%E7%97%85%E7%8B%80%E6%B3%81%20(1).pdf
衛生福利部( 2017 )。105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17年11月20日,取自衛生福利部,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33598-1.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7)響應世界肥胖日三成小孩過重或肥胖7撇步戰勝兒童肥胖。2017年9月20日,取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網址: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36&pid=3162
趙麗雲(2008)。臺灣兒童及青少年體重過重與肥胖問題之綜評。中華體育季刊,22(1),35 - 46。
紀雪雲、黃月桂(2006)。運動與健康專題研究計畫。取自教育部體育署,網址:
https://www.sa.gov.tw/wSite/public/Data/f1451369464773.pdf
體適能,取自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網址:
http://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黃銘廣(2004)。 淺談青少年體育運動與健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73-281。
許雅雯、林麗娟、蔡佳良(2008) 。兒童與青少年身心障礙者運動健康行為促進之回顧與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27 (2) , 91-100。
方正銘、卓俊伶(2008)。動作表現與學習的帶寬回饋及年齡效應。
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21-38。
楊一德(2010)。國小學童投擲動作發展之初探。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43-454。
謝秋雲( 2002)。從兒童動作發展談體育教學活動。大專體育,62,18-23。
沈樹林(民88)。跳繩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7,2,13-33。言經利 (2007)。兒童青少年肥胖病因研究進展。職業與健康,23
(24),2324-2325。
林素君、林瑞興(2011)。有氧舞蹈運動對肥胖學童動作表現與體適能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4,114 - 122 。
楊淑朱、林淑蓉、蔡佳燕(2014) 。 不同性別、年齡及BMI之幼童在基本動作技能發展的比較。大專體育學刊,16(3),287 – 296。
俞先量(2016) 。培養肥胖兒童體育鍛練習慣的研究。吉林教育,综合,30。
許世全(2010)。運動是良藥-人人皆可參與的全球健康促進行動。體育學報,43(4),3-9。
謝漱石、洪聰敏(2016)。健身運動與肥胖兒童認知功能: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6(2),41 – 56。
林瑞興(民89)。增加身體活動量或運動訓練對肥胖者的效果探討。大專體育,50,31-37頁。
鄭元順(2004)。不同的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體適能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1-109。黃文俊(88)。新式健康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19頁。
陳曉琪(2016) 。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方進隆、黃泰諭(2011) 。我國學生體適能政策分析。中華體育季,25卷,3,451 - 461。
黃惠如(2012)。改變孩子一生的5 個習慣。康健雜誌,161,142-152。
從0歲開始的健康細節
方進隆(200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載於卓俊辰(主編),健康
體適能理論與實務,2-19。
張弘明(2007)。運動介入對國中過重及肥胖男學生體適能之影響。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1-65。八週集中式與分散式中等強度跑走訓練對國小肥胖學童體格發展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93-203。
傅正思、林作慶、洪新來(2003)。運動與健康體適能。中州學報 ,17 ,449 -456 。
梁建偉、黃子榮、陳敏弘、陳崇豪(2017)。足球體育課程對學生健
康適能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6 ,59 -70 。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楊金裕(2012 )。集中式與分散式跳繩動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之影
響。兩岸運動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陳莉莎(2014)。跳繩運動介入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情緒智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黃靖娟、王美麗、黃宏裕(2017)。大跑步計畫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
能之影響-以彰化縣和美鎮和仁國小為例。興大體育學刊,16,25-35。
鄭新和(2017)。體適能教育模式對布農族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習
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
彭郁芬、洪建智(2010)。規律運動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淡江體育,13,8-15。
潘天財(2014)。規律運動與體重控制對中年婦女生活品質之影響。 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3,16-30。
湯善森(2005)。體適能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政大體育研究,17,79-90。
陳勇欽(2005)。老年人規律運動習慣與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潘天財(2014 )。規律運動與體重控制對中年婦女生活品質之影響。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3,6-30。
溫鳳美(2012)。淺談運動對青少年之影響。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 -207。
彭郁芬、洪建智(2010)。規律運動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淡江體育,13,8-15。
廖彥博(2016)。國中學生運動技能、自我概念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1 – 227。
樊淑馨、胡巧欣、吳一德(2018)。運動訓練對高齡婦女功能性體適能、健康生活品質與生活型態的影響。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1(1), 74-80。
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52-59。
盧俊宏、林孟逸(2002)。運動員目標取向與運動樂趣之相關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57~70頁。
盧俊宏(2003)。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鄧宏如、洪煌佳(2006)。健康體適能與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5(1),78-82。
劉順正(2006) 。跳繩運動訓練對體重過重學童體適能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論文,1-63。
邵忠賢(2012)。十二週不同跳繩方式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平衡能力之影響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論文,1-48。
二、英文部分
Ferraro, K.F., Thorpe, R.J., Wilkinson, J.A. (2003). The life course of severe obesity:Does childhood overweight matter? Journal of Gerontology,58B(2):S110-S119.
Tim Lobstein, Rachel Jackson-Leach,Marjory L Moodie, DrPH,Kevin D Hall,Steven L Gortmaker,Boyd A Swinburn,
WPhilip T James,Youfa Wang,Klim McPherson(2015).
Chil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part of a bigger picture.The Lancet,385, (9986) ,2510-2520.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Atlanta, G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Carl J. Caspersen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131.
Bouchard, C., Shephard, R. J. (1994).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 : The model andkey concepts .Physical activity,fitness, and health- 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 (PP.77 - 88).
Lloyd, M., Macdonald, M., Lord, C. (2013).Motor skills of toddl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utism, 17, 133-146.
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92). Psychometric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dex.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15, 29-38.
Laforge, R. G., Rossi, J. S., Prochaska, J. O., Velicer, W. F., Levesque, D. A., & McHorney, C. A.(1999).
Wilhinde Tanner, E. K. (1991). Assessment of a health-promotive lifestyle.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n,
26(4), 845-853.
Stage of regular exercis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Preventive Medicine, 28,349-360.
Arrebola E., Gómez-Candela C., Fernández-Fernández C., Loria V., Muñoz-Pérez E.,Bermejo L.M. (2011). Evaluation of a lifestyle modification program fortreatment of overweight and nonmorbid obesity in primary healthcare and itsinfluence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26(3),316-21.
三、參考網址
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www.who.int/en/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Health Promotion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https://www.hpa.gov.tw/
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https://www.worldobesity.org/
維基百科網站(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https://www.fitnes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