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115.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2: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牟筱萍
研究生(外文):Mou, Hsiao-Ping
論文名稱:APP運用在差異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of Applying APP 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on Sixth Graders
指導教授:賴阿福賴阿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ai, Ah-Fur
口試日期:2019-06-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差異化教學英語學習成就英語學習動機APP
外文關鍵詞: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AP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APP在差異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新北市某所國小六年級其中的四個班級共108位學童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不同英語能力學童單組前、後測設計,接受為期6週,每週120分鐘之實驗教學,研究工具包含英語成就測驗、英語學習動機量表的前後測、並佐以實驗前與實驗後之六年級英語定期評量、半結構式訪談以及教師教學省思,從量化數據與質性資料相輔的研究工具中來檢視接受實驗的學童在教學實驗後,其英語學習成就、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定期評量成績是否有顯著進步以及對於運用APP在差異化教學的態度和看法,所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運用APP在差異化教學能提升英語學習成就。
(二)運用APP在差異化教學能提升大部分英語學習動機。
(三)學童對於運用APP在差異化教學給予正面肯定與評價。
The single-group experimental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pplying APP 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on 6th graders’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One hundred and eight 6th grade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one hundred and twenty minutes per week for 6 weeks. The quant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via pre- and posttests of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The final and midterm assessment of school were also collected to examine 6th graders if having made progres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all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Those with high and medium proficiency learners made the most progress on the midterm assessment of school. Furthermore, participants’ attitude toward applying APP 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s very positive, expressing that applying APP to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helps them make progresses on English learning.
目 次
謝 誌 I
摘 要 III
ABSTRACT V
目 次 VII
圖 次 IX
表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差異化教學之理論基礎 9
第二節 差異化教學之實施策略 12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在英語教學領域之相關研究 16
第四節 行動學習與英語學習APP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流程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英語學習成就分析 55
第二節 英語學習動機分析 63
第三節 英語定期評量成績進步情形分析 71
第四節 學童訪談內容及教師教學省思 8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5
中文部分 105
英文部分 107
附錄 111
附錄一 差異化教學活動設計~單字教學 111
附錄二 差異化教學活動設計~句型教學 112
附錄三 差異化教學活動設計~故事教學 113
附錄四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114
附錄五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 116
附錄六 六年級下學期英語期中考 120
附錄七 學童訪談大綱 124
附錄八 中成就組、高成就組學童訪談內容 125
附錄九 低、中、高成就組學習過程說明單 141
附錄十 學童學習過程照片 150
附錄十一 截圖上傳至SEESAW的成績畫面 159
附錄十二 QUIZLET、QUIZIZZ、SEESAW操作手冊網址 162

圖 次
圖 2 - 1 有效差異化教學之關鍵要素 13
圖3 - 1 APP運用在差異化教學之研究架構圖 25
圖 3 - 2 教學活動設計架構圖 33
圖 3 - 3單字教學活動設計架構圖 34
圖 3 - 4 Quizlet 配對題、是非題與選擇題 37
圖 3 - 5 句型教學活動設計架構圖 38
圖 3 - 6 Quizizz題目與桌遊卡 41
圖 3 - 7 課文故事教學活動設計架構圖 42
圖 3 - 8 上傳至Seesaw的故事錄影畫面 45



表 次
表 2 - 1 差異化教學在英語教學領域之相關研究 16
表 3 - 1 APP運用在差異化教學之實驗設計 28
表 3 - 2 實驗組學童背景介紹 30
表 3 - 3 教學進度表 31
表 3 - 4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預試)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47
表 3 - 5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48
表 3 - 6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預試之項目分析結果摘要 49
表 4- 1實驗組四個班級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 56
表 4- 2實驗組四個班級之英語成就測驗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56
表 4- 3實驗組四個班級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聽力、閱讀、書寫) 57
表 4- 4 實驗組四個班級之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之成對樣本t檢定 57
表 4- 5低成就組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 58
表 4- 6 低成就組之英語成就測驗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58
表 4- 7中成就組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 59
表 4- 8中成就組之英語成就測驗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59
表 4- 9高成就組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 59
表 4- 10 高成就組之英語成就測驗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60
表 4- 11 低成就組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聽力、閱讀、書寫) 60
表 4- 12 低成就組之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之成對樣本t檢定 61
表 4- 13 中成就組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聽力、閱讀、書寫) 61
表 4- 14 中成就組之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之成對樣本t檢定 62
表 4- 15 高成就組之成對樣本統計資料(聽力、閱讀、書寫) 62
表 4- 16 高成就組之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之成對樣本t檢定 63
表 4- 17 實驗組四個班級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描述性統計 64
表 4- 18 實驗組四個班級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65
表 4- 19 低成就組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描述性統計 66
表 4- 20 低成就組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66
表 4- 21 中成就組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描述性統計 67
表 4- 22 中成就組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68
表 4- 23 高成就組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描述性統計 69
表 4- 24 高成就組之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 69
表 4- 25 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 71
表 4- 26 英語定期評量成績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72
表 4- 27 描述性統計資料 72
表 4- 28 低成就組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 73
表 4- 29 低成就組學童英語定期評量成績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74
表 4- 30 低成就組描述性統計資料 74
表 4- 31 中成就組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 74
表 4- 32 中成就組學童英語定期評量成績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75
表 4- 33 中成就組描述性統計資料 75
表 4- 34 高成就組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果 76
表 4- 35 高成就組學童英語定期評量成績之共變數分析結果 76
表 4- 36 高成就組描述性統計資料 76
表 4- 37 低成就組英語定期評量平均進步分數 77
表 4- 38 低成就組英語定期評量成績退步與進步人數統計 77
表 4- 39 單字、句型與故事教學之教學省思重點歸納 9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玉婷(2018)。實施差異化教學對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表達能力改變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朱庭萱(2015)。國小英語教師實踐差異化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昭儀 (2016)。探討應用電子白板於英語差異化教學對學習動機與成效之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杜芳儀(2017)。APP融入差異化教學對英語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李慧如(2017)。桌上遊戲融入差異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單字識字量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臺南市。
林建仲、張泳盛、吳旭明、李祈仁(2007)。行動學習之數位教學平台機制研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128-135。
翁惠婷(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高桂懷(2014)。一位國民中學英語教師運用差異化教學的歷程與反思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美如(2016)。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聽力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欣儀(2018)。國小英語課程實施「差異化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行政院102年3月1日院臺教揆字第1010079097號函核定。臺北:教育部。
陳怡靜(2017)。國小六年級英語課程實施差異化教學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美如(2008)。差異教學。教育研究月刊,175,136-139。
陳靜宜、呂正雄、李明憲(2011)。系統化教學設計對學習成效與動機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內容為例。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117-148。
曾莉鈞(2017)。差異化教學融入國小英語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國禎(201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與應用。T&D飛訊,141,1-16。
黃國禎、陳德懷(2014)。未來教室、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溫嘉榮、鄭國明、郭勝煌(2010)。以PBL問題導向高層次思考之行動學習模式探討。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9-15。
葉錫南(2013)。英文科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233,37-48。
鄒純菁(2016)。使用iPad實施差異化教學探究國中學童的英語口語朗讀流暢度與學習反應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廖彩妤(2018)。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四年級學童英語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市。
甄曉蘭、侯秋玲(2014)。從支援學童學習談差異化教學。教師天地雙月刊,190,31-38。
鄭博真(2003)。Gardner 多元智能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507-530)。臺北市:心理。
黎瓊麗、莊筱玉、傅敏芳(2006)。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量表之編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3,1-33。
蕭羽茹(2017)。差異化教學融入國小英語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市。
謝文英(2014)。中小學教師差異化教學策略。教育專論,190,51-57。
顏春煌(2010)。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臺北:碁峰。
顏惠君 & Lupo, S. M.(2013)。滿足學童學習需求,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美國維州一所公立高中實施差異化教學之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33,121-138。
魏珮君(2017)。桌上遊戲融入差異化教學對國小英語學習成就與動機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魏秀妤(2016)。運用差異化教學對提升國小六年級低成就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蘇怡如、彭心儀、周倩(2004)。行動學習之定義與要素。教學科技與媒體,2,4-14。
蘇照雅、林秀美( 2004),PDA在行動學習的應用。黃埔學報,46,153-159。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1962). A subsumption theor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and
retention.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66, 213-244.
Caine, R., & Caine G. (1991). Making connections: Teachinng and the human brain. Alexandria, VA: ASCD.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lass, K. H. (2012).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In Gregory, G. H. (Ed.),
The Best of Corwi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p.87-110).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Corwin.
Good, M. E. (2006).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elementary grad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Dominic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Heacox, D. (2002a).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How to Reach and Teach All Learners
(Grades 3-12).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Publishing Inc.
Heacox, D. (2002b).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Minneapolis,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Publishing Inc.
Hutchinson, A., Bescholrner, B., & Schmidt-Crawford, D. (2012). Exploring the use
of the iPad for literacy learning. The Reading Teacher, 66(1), 15-23.
Jensen, E. (1998). Teaching with the brain in mind. Alexandria, VA: ASCD.
Kapusnick, R. A., & Hauslein, C. M. (2001). The“silver cup”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Kappa Delta Pi Record, 37(4), 156-159.
McAllister, B. A., & Plourde, L. E. (2008). Enrichment curriculum: Essential for
mathematically gifted students. Education, 129(1), 40-49.
Nunnally, J. C. (1978). Psh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Nunnally, J. C., & Bernstein I. H. (1994). Psychometric Theory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outman, R. (1991). Invitations: Changing as Teachers and Learners K-12.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Sternberg, R. J., Troff, B., & Grigorenko, E. L. (1998). Teaching for successful
intelligence raises school achievement. Phi Delta Kappan, 79(9), 667-669.
Su, Y.-C. (2006). EF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in Taiwan. Educational Studies, 32, 265-283.
Sylwester, R. (1995). A celebration of neurons: an educator’s guide to the human
brain. Alexandria, VA: ASCD.
Thousand, J. S., Villa, R. A., & Nevin, A. I. (Eds.). (2007).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 teaching for universally designed learning. Corwin Press.
Tomlinson, C. A. (1995). Deciding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ddle school: One
school’s journey.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9, 77-87.
Tomlinson, C. A. (1999).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Responding to the needs of all
learners.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Tomlinson, C. A. (2000). 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Standards-based teac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Educationall Leadership, 58(1), 6-11.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 Ability Classroom
(2nd ed.).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A., Brighton, C., Hertberg, H., Callahan, C. M., Moon, T. R.,
Brimijoin, K., & Reynolds, T. (2003). 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in response to student readiness, interest, and learning profile in academically diverse classroo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7(2/3), 119-145.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orthy, J & Prater, K. (2002). I thought about it all night: Readers Theater for reading
fluency and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6(3), 294-297.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123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