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06: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宗軒
研究生(外文):Yu, Zong-Xuan
論文名稱:107學年度參與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活化課程與教學計畫學校實施情形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at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ogram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8
指導教授:葉興華葉興華引用關係
口試日期:2019-07-0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活化課程活化教學
外文關鍵詞:acitvated curriculumactivated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107學年度參與國民中小學活化課程與教學計畫學校實施狀況,包含計畫執行學校活化課程與教學之作為、準備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所面臨的問題或困難,以及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努力方向,希冀透過研究結果所提出的結論建議,提供計畫參與學校、計畫辦理單位及未來研究做為參考。
本研究對象為107學年度申請「國教署補助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活化課程與教學作業要點」的103所國民中、小學,採問卷調查法每校寄發4份問卷,共寄發412份問卷,回收34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達84.5%。回收之問卷採平均數、百分比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並彙整開放性問題作為撰寫參考。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計畫執行學校對於教師的活化課程與教學能提供積極、正向的協助
(一)學校能有效統籌資源與妥善規畫時間、空間,並營造正向組織氣氛以增強教師活化課程與教學的動力。
(二)學校能藉計畫支持實踐實務經驗分享與專業增能,並鼓勵共同備課、公開授課及專業回饋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三)學校能檢討願景與檢視目標,善用教學媒材、多元評量方法及適時融入議題做為課程設計參考。
二、計畫執行學校準備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實施仍存在問題或困難有待解決
(一)學校對於留任行政人員、教學所需之空間、時間的規劃,以及資源的調配皆有待磋商與協調。
(二)初辦學校在課程與教學的活化上面臨較大的困難。
(三)符應新課綱並依學校願景與目標調整校本課程,以及在彈性學習節數嘗試規劃「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皆是新的挑戰。
三、計畫執行學校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努力目標清楚,目標方向明確
(一)以教師需求考量的行政支持以及他校經驗的參考,將更利於校務之推動。
(二)有參與計畫經驗之學校更加重視課程領導人以身作則的備、觀、議課,進而能鼓勵教師的專業分享與增能成長。
(三)重新檢視課程統整、評鑑及評量目的在課程與教學間的定位,朝向動態式的省思、反饋是各校未來的努力方向。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八點建議,提供未來參與學校與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對計畫執行的建議
(一)學校應整合現有資源計畫,做好校內知識與經驗管理,提供教師所需之有效的行政支持,以利活化課程與教學。
(二)學校應善用教師專業社群,達到教師間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
(三)學校應轉化核心素養,展現於課程教學設計與教師專業中。
(四)學校須依願景重新檢視課程統整、評量目的及課程評鑑,以促進師生、課程與教學的有機反饋。
(五)計畫辦理單位鼓勵學校間活絡經驗分享,並邀請績優學校擔任種子學校輔導他校推展新課綱。
(六)行政機關持續支持學校辦理本計畫,以利活化課程與教學的推動更紮實。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可追蹤參與子計畫一的學校日後是否有改申請子計畫二或其他相關性質計畫,依此深入進行個案研究。
(二)可針對兩項子計畫在「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的實施情形作探討。

關鍵字:活化課程、活化教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ssible problem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at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rogram in element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8. This project includ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Paticpating School’s Activat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as well as the dir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the program paticpating school and processing units in the future.
The study’s subjects were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which applied for the program Paticpating School’s Activated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taling 103 schools involved in. The study utiliz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each school was distributed four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412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hile 348 copies were recycled. The response rate was 84.5 %. All data was analyzed vi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etc. Also the open questions are summarized i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The conclusions obtained in the study were as below:
1. Participating schools provid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ctively
(1)Schools can make a good use of time management, facilities and provide positive organization atmosphere to enhance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2)Schools support teachers to shar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professional empowerment via the program. Additionally, the schools encourage teachers to join collaborative lesson preparation, ope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peer recommendation to empower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
(3)Schools can retrospect their visions and goals and provide diverse teaching resources, multiple assessement and integrating social issues in instruction.
2.Participating schools confront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1)The administration workers remaining in office believe that more discussion and negotiation for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time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resources for activated curriculum are needed.
(2)The starting schools for the first time participating in this program may confront the difficulties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ctivation.
(3)In order to fulfill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and school’s visions, the participating schools meet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their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nd trying to integrate theme, project, issue-based inquiry in instruction in alternative learning sections.
3.The schools in this program put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into practice with a clear purpose
(1)In a search for greater efficiency on school management, teachers demand and the experiences from other schools can be deliberated.
(2)In order to encoura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participating schools considerably value how the course leaders put lesson preparation, ope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peer recommendation into practice.
(3)Every school tries to review and dynamically continuous feedback from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valuation and goals of assessment.
Th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study were as below:
1.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gram
(1)Schools should integrate existing resources and programs, manag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schools, and provide effectiv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or teachers to facilitat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2)School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teachers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engaging the public, seeking the common good among teachers.
(3)Schools should transform into core competencies and showcase i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er profession.
(4)Schools must re-examin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ssessment objectives and course assess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ision to establish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teachers, student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5)The unit that promotes the program encourages sharing of experiences between schools and invites the schools with excellent schools to serve as the seed schools to promote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guidelines.
(6)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continues to support the school in handling the program,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2.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If the school that follows the sub-project 1 has changed the application sub-progect 2 or other related programs in the future, the case study will be conducted in depth.
(2)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wo sub-projects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Thematic Curriculum/ Seminar / Issue Inquiry Curriculum ".
Keywords:acitvated curriculum,activated teaching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內涵分析.....11
第二節 學校活化課程與教學之推動.....25
第三節 活化課程與教學之相關研究.....4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5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60
第三節 研究實施.....80
第四節 資料分析.....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87
第一節 「計畫執行學校活化課程與教學之作為」之探討.....87
第二節 「計畫執行學校準備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所面臨的問題或困難」之探討.....106
第三節 「計畫執行學校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努力方向」之探討.....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7
第一節 結論.....137
第二節 建議.....143

參考文獻 .....149
中文文獻 .....149
英文文獻 .....160

附錄.....161
【附錄一】國教署補助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活化課程與教學作業要點.....161
【附錄二】問卷初稿(專家效度用).....167
【附錄三】正式問卷.....171
【附錄四】對計畫的建議回饋統整表.....175
【附錄五】不同背景變項與執行情形之無顯著統計表格.....177
中文文獻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模式驗證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1-26。
丁一顧(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相關實徵研究之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108,31-56。
丁贊仁(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活化課程實驗計畫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臺北市。
王全興(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民核心素養的內涵。臺灣教育,700,34-38。
王金國(2014)。一起來「活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73-74。
王金國(2015)。活化教學,不可忽略學習原理與教學倫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107-109。
王前龍(2015)。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學科取向的政策轉向與學生取向的理念出路。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32-35。
方志華(2016)。淺談學習共同體與評鑑/評量的運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154-157。
王茂源、楊德清(2014)。從活化教學議題談國中數學教學。臺灣數學教師,35(2)。
內政部(2018)。內政統計通報─107年第27週。2018年8月11日,取自:https://www.moi.gov.tw/files/site_node_file/7698/107%E5%B9%B4%E7%AC%AC27%E9%80%B1%E5%85%A7%E6%94%BF%E7%B5%B1%E8%A8%88%E9%80%9A%E5%A0%B1_%E5%AD%B8%E9%BD%A1%E4%BA%BA%E5%8F%A3%E7%B5%B1%E8%A8%88.pdf
尤偉安(2018)。十二年國教之國小各領域學習節數調整可能造成的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25-134。
行政院經建會(2006)。我國94-104年科技人力供需分析。臺北市:行政院經 濟建設委員會。
吳清山(2010)。活化課程與活化學習。師友月刊,516,52-57。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1),1-4。
吳清山(2014)。善用活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效能。師友月刊,559,31-35。
吳怡靜(2016年5月)。教育強國 芬蘭啟動新教改。天下雜誌,598,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6498
吳清山、蔡菁芝 (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社區化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157-169。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小辭書,頁28-29。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名詞解釋: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清山、方慶林(2018)。國民小學新課綱實施的挑戰與因應作為。臺灣教育,711,79-86。
吳國松(2018)。12年國教新課綱共備觀議課問題與課程領導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9),104-107。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29-145。
李佳芬(2013)。不同教學策略活化課程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數學成就及其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臺北市。
吳璧純(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素養導向教學--生活課程。取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241260964.pdf
李萬吉(2017年08月15日)。鐵人夢語-提早為新課綱備課。中國時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15000568-260107
李坤崇、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
李垣武、施淑棉(2018)。偏鄉小學推動教師專業社群經驗分享─以○○國小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127-132。
李政勳、吳惠花、朱玉君、盧娟娟、林機勝、徐俊雄、呂金榮(2018)。迎接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實施,學校如何執行推動?。教育脈動,15,1-3。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 (5),122-125。
呂紹宏(2017年9月)。從十二年國教及師資培育政策。106年度校務經營個案研究實務研討會,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玉華(2018)。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支持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永豐(2017)。論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學習重點的規畫思維與意涵。課程與教學季刊,20(1), 105-126。
林含諭(2017)。從九年一貫課程到十二年國教課程探討教師教育的策略因應之道。臺灣教育, 704,35-37。
林昭青(2016)。偏鄉學校轉型:華德福遇見幸福。載於葉興華、方志華、陳昱宏(主編),攜手桃花源─偏鄉中小學與大學輔導團隊課程攜手經驗實錄,144-151,臺北:臺北市立大學。
林新發(2018)。教師專業素養的意涵與實踐策略。臺灣教育,711,29-47。
林政逸、吳珮瑩(2016)。學習共同體前導學校實施情形、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59-88。
林佩璇、李俊湖(2018)。從教師專業能力到教師專業素養。台灣教育,711,103-111。
林逸茜、袁宇熙、高曼婷(2018)。因應少子化高等教育人力資本之運用─退場大學教師轉銜安置機制之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32-147。
林素娟、邱靜宜、紀藶珊、葉佩君、吳俊憲(201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的推行困境與人員素質提升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4),12-14。
林騰蛟(2013)。活化教學讓學習更精彩。新北市教育,7,4。
周彥君(2013)。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運作狀況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5(1),103-129。
周冠甫(2018)。「素養導向」新課綱即將上路,僵化的教師甄選仍然數十年如一日。2018年11月13日,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8484
周瓊瑤(2017)。臺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新竹市。
洪宗旻(2018)。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以「全國國文教師教學討論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彰化縣。
洪夢澤(2016)。農實心,濃食情:在偏鄉小奧種下希望的種苗。載於葉興華、方志華、陳昱宏(主編)。攜手桃花源-偏鄉中小學與大學輔導團隊課程攜手經驗實錄(115-123)。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洪詠善、范信賢(2015)。同行-走近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5,1-6。
侯一欣、高新建(2018)。課程實施在推廣中的意涵與革新體現:課程史觀點。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2),219-250。
施婷婷(2014)。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持與教師專業發展成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徐式寬(2013)。淺談十二年國教中教師專業的挑戰。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14,3。
徐育婷(2018)。教師面對共備與觀課之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59-62。
徐宗林、王連生(2000)。全人教育。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8年9月15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391/。
徐俊龍(2012)。班級經營策略的新思路─協同學習,新北市教育,5,9。
徐翊鳳(2017)。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為依據設計音樂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國中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臺南市。
高松景(2012)。「全方位」專業教師─北政「全人學習」的活化教學。教師天地,177,59-62。
涂淑安、鄒美玲(2014)。小學教師工作士氣:從退休制度再變革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2),111-114。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張芬芬、曾瑞錦(2018)。邁向備課專業化:國小教師備課現況與建議。臺灣教育,711,113-124。
張晉源(2013)。全面實施活化課程後家長認知與滿意度之探究以新北市成功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紋綺(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與教師專業對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張家瑋(2017)。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能力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張素貞、李俊湖(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成效評估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14,95-124。
張雅淨(2013)。活化教學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基石。教育資料與研究,110,230-231。
張德銳(1994)。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張德銳(2017)。教學觀察與回饋三部曲:備課、觀課、議課。師友月刊,597,40-44。
張德銳、丁一顧(2009)。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對中學教師專業成長態度影響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2(1),157-181。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瀞文(主編)(2018)。面對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實戰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b)。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頁35-36。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修訂版)。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活化教學適性輔導~成就每一個孩子。2018年10月23日,取自https://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19620&wid=ddc91d2b-ace4-4e00-9531-fc7f63364719&Index=1
教育部(2014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b)。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a)。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活化課程與教學作業要點。2018年9月26,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1529
教育部(2018b)。106學年度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活化課程與教學計畫「創新活化 師生共好」成果發表。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9335F8BC755896B0
教育部(2018c)。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民中小學教育階段配套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Content/index.aspx?sid=11&mid=283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民中小學配套計畫(草案)說明,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slidesplayer.com/slide/11588259/
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實施縣市反映共通性問題研覆說明彙整表。取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3214/e89eaa64-9a39-4ded-82de-24acdda8da95.pdf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53-68。
陳冠之(2005)。臺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士氣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美如、郭昭佑(2012)。後標準化:看待課程評鑑的另類途徑。課程與教學,15(4),1-24。
陳映竹(2017)。跨校際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陽光跨領域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陳勇旭(2015)。嘉義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建銘(2004)。學校組織變革及其因應策略。學校行政,32,43-55。
陳斐卿、蕭述三(2013)。教師合作設計課程的困難-活動理論觀點。教育實踐與研究,26(1),63-94。
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陳賢舜(2013)。全球人才指數報告:展望 2015。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50。2018年8月3日,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50&content_no=1414
許建仁(2018)。臺中市國民小學食農教育推動現況、行政支持與教師推動食農教育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許家驊(2017)。臺灣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下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成運作實施內容、可能困難與因應之道。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1-9。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2015)。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第一哩路~課程與教學領導的開展啟航,2018年8月11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6-1000-10424.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體系發展指引。2018年10月29日,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020c0d22a5c0fad366f0f5ab1cf3b2a7.pdf
廖秀靜(2017)。雙北市國中校本資優方案教師對學校行政支持看法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郭曉茵(2013)。新北市多元活化課程現況探討:以英語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音萍(2018)。UbD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黃子銘(2016)。淺談英國教師職級制度對臺灣教師分級的啟示。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75-79。
黃威游(2012)。新北市小學多元活化課程實驗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郁倫、鍾啟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變(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琇屏(2017)。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規畫與建議。臺灣教育,706,50-51。
黃瀞儀(2017)。教育部105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課程活化與教學創新辦理學校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湯志民(2011)。學校空間領導指標建構探析。教育研究,209, 68-84。
游惠音(2016)。「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談公立國民小學轉型與創新經營的策略。學校行政,102,161-174。
葉素枝(2011)。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之同僚關係知覺與專業學習社群參與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
葉順生(2018)。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導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策略探究以新北市某國民小學數學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葉興華(2004)。課程實施。臺北,五南(升等論文)。
葉興華(2005)。談國中小課程「一綱多本」的現在與未來。研習資訊,22(3),54-62。
葉興華(2006)。教育部中小學新課程實施配套措施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 25,37-62。
葉興華(2009)。五位國小教師教科書使用之分析。臺北:五南。
葉興華、方志華、陳昱宏(2016)。攜手桃花源─偏鄉中小學與大學輔導團隊課程攜手經驗實錄。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楊怡姿(2017)。臺灣與OECD國家國民教育階段補救教學政策之比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1), 41-47。
楊佩文、卯靜儒(2015)。教育改革中構築的主體、意義與關係:臺北市跨校教師共同備課之經驗分享。中等教育,66(1),153-171。
楊振昇(2015)。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楊振昇(2017)。校長教學領導新取向:認知教練技巧之應用。輯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53-76。臺北:學富。
楊振昇(2018)。我國中小學校長推動學校發展之挑戰與策略。學校行政,113,1-10。
廖雅玉(2015)。教育分配不公!城鄉差距大、偏鄉童挫折。2019年5月3日,取自https://news.tvbs.com.tw/life/609853?from=Copy_content
鄭惠娟(2018)。行不得也?行!─自編教材教師之課程觀與課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蔡金田、吳品儒(2017)。少子化衝擊下國民小學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教育行政論壇,9(2),81-105。
蔡孟愷(2018)。從政策擴散觀點談教師團體推動新課綱角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5),16-20。
劉祐彰、王全興(2012)。國小教師推展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現況分析。教育學術彙刊,4(1),63-84。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34-52,臺北:高等教育。
蔡清田、王全興(2008)。學校本位課程改革下的願景發展:論學校願景的形成,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教育學術彙刊,2(1) , 27-49。
劉子瑜(2018)。活化翻轉教學,重新找回教室的溫度。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8),4-8。
潘奕叡、吳明隆(2016)。翻轉教室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賴協志(2014)。活化教學的動能: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觀點。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3),83-93。
賴協志(2014)。活化教學的動能: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觀點。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3),83-89。
親子天下(2015)。公校兩大危機,教師專業受挑戰。親子天下,2015年11月,第73期,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718
賴麗珍(譯)(2008)。重理解的課程設計(原作者: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168-169。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錦芳(2018年9月22日)。AI將掀全球失業潮 李開復:人類得靠創意活出價值【新聞群組】。取自https://turnnewsapp.com/tw/wangwang/47365.html
蘇慧珊(2017)。大學團隊協助偏鄉地區學校發展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龔心怡(2016)。因應差異化教學的評量方式:多元評量停、看、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11-215。

英文文獻
Ax, M., Conderman, G., & Stephens, J. T. (2001). Principal support essential for retaining special educators. NASSP Bulletin, 85(621), 66-71.
Brown, M., Ralph, S., & Brember, I. (2002). Change-linked work-related stress in British teachers. Research in Education, 67(1), 1-12.
Cavanagh, M. & Prescott, A. (2015). Your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handbook: A guide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Frenchs Forest,N. S. W: Pearson Australia.
Griffin, G. A. (1998). Leadership for curriculum improvement: The school administrator's role. In L. N. Tanner (Ed.), 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 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uskey, T. (200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hange. Teachers and Teaching, 8(3), 381–391
Jorissen, K. T. (2002). Retaining alternate route teachers: The power of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in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induction.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86(1), 45-56.
Moon, T. R. (2005).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differenti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44(3), 226-233.
Sparks, D.(1990). Cognitive coaching: An interview with Robert Garmston. The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11(2),12-15.
UNESCO (2014). Dur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y country. Retrieved from:http//www.NationMaster.com/graph/edu_dur_of_com_edu-education-duration-of-co mpulsory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