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Howard, L.N., & James, H.F., 原著) 臺北:洪葉。
王保進(2015)。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第二版)。新北市:心理。
王塗發(1986)。投入產出分析及其應用-台灣地區實證研究。臺灣銀行季刊,37(1),186-218。
向蓉美、孟燕菊(2011)。地區投入產出模型擴展研究(第二版)。四川省,西南財經大學。
朱文增(2006)。台灣職業棒球在天母與新莊球場比賽之經濟效益評估-以2004年球季為例。休閒運動期刊,5,185-196。
吳仁泰(2005)。台灣運動產業產值估算與產業關聯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臺南縣。吳永發(2005)。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吳振銘(2003)。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經濟管理之經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吳婉綾(2011)。2010洲際盃棒球賽觀眾之觀賞動機、運動實體環境品質感知、滿意度極遊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呂樹丞(2016)。路跑賽會遊憩效益之經濟價值評估-以遠東馬拉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李高朝(2005)。實用產業關聯分析精義。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國豪(2014)。馬拉松路跑活動服務滿意度與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沈珍珍(2003)。台灣賞鯨豚活動之遊憩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周秀蓉、吳明怡(2007)。主題樂園的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月眉育樂世界爲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2),155-168。
林文信(2001)。台灣產業的環境資源效率-以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臺北縣。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林宜慧(2008)。認知情感滿意度模式之建構與持續涉入之調節效果-以第17屆陽明山國家公園路跑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義屏、黃俊英、董玉娟(2004)。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管理評論,23(1),101-134。
邱金松、葉公鼎、陳維智、李彩雲(1999)。86年、87年台灣區運對主辦地區經濟影響之研究。台灣省,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邱韋強(2016)。2015 Ironman Taiwan 70.3鐵人三項國際賽經濟效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邱榮基、畢璐鑾(2008)。台灣地區馬拉松賽事服務品質與滿意度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1-20。
胡凱傑(2003)。應用服務品質量表與知覺價值模式探討旅客再消費意願之影響因素-以汽車客運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孫文宏(2000)。台灣北海岸娛樂漁業之經營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張孝銘、林永森(200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飛牛牧場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4),59-71。
張孝銘、林樹旺、余國振(2004)。慢跑消費者活動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6(1),83-93。
張薇文(2002)。以旅行成本法估計風景區遊憩效益-內灣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郭鴻儒(2007)。路跑比賽運動員動機、健康行為與自覺健康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陳品妤(2018)。2017年CTML日月潭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之經濟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苡汶(2013)。彩色路跑參與者活動吸引力、休閒效益與再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景文科技大學,新北市。陳凱俐、林雲雀(2005)。不同旅遊需求函數設定下之遊憩效益比較-以宜蘭縣為例。農業與經濟,34,91-120.。
陳祺富(2010)。球隊認同、周邊商品知覺價值與購買意願之研究-以現場觀賞中華職棒賽事球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陳詩璋(2000)。碧砂漁港發展多功能利用之經濟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湯和展(2014)。路跑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遊憩專業化與流暢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湯宗泰、劉文良(2014)。顧客關係管理。臺北:全華。
湯雅琪(2014)。主題性路跑參與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賀天俊(2002)。深澳漁港之娛樂漁業經營與遊憩效益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黃世賢(1998)。國家公園遊憩經濟效益之評估-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黃宗煌(1986)。時間價值對遊憩效益的影響及其評估方法。台灣土地金融季刊,23(3),173-182。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臺北:華泰。
黃珮玲(1998)。國有森林遊樂區之遊憩效益評估-以奧萬大森林遊樂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黃凱郁(2016)。路跑參與者賽會滿意度、目的地意象 對走馬瀨再遊意願影響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臺南市。黃惠如(2002)。小琉球發展休閒遊憩活動之潛力與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海洋大學,基隆市。黃瑞諒(2015)。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山月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黃筱晴(2018)。三星公益路跑2萬人齊開跑 星光雲集熱血獻愛心。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421070
楊奕瑋(2009)。2007-2008球季超級籃球聯賽於新莊體育館舉辦之經濟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蕙玟(2014)。陽明山花季遊客之遊憩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葉公鼎(2002)。台灣地區運動與休閒產業重大事件活動之投入產出效益比較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詹雅文(2001)。墾丁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廖書勤(2014)。路跑運動參與者運動涉入、流暢體驗對路跑運動鞋購買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臺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2018)。2018第14屆三星公益路跑Run For Children|Samaung臺灣。取自https://www.samsung.com/tw/campaign/2018runforchildren/#ind
劉仕傑(2015)。主題性路跑參賽者之經濟效益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劉玉峯(2017)。鐵人三項賽會經濟效益評估。大專體育,19(2),111-121。
劉癸君、林喻東(2003)。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之遊憩效益-以條件評估法與旅遊成本法評估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5(3),87-105。
劉國寶(1995)。忠勇山登山步道景觀資源遊憩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歐川慶(2015)。台灣路跑運動休閒效益、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蔡宜臻(2015)。2015熊愛跑公益健康路跑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盧品均(2018)。萬金石國際馬拉松賽會之經濟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簡貞玉、宋承先、壽進文、唐俊雄、唐振彬、章雷(譯)(2006)。現代經濟學辭典。(Pearce, D.W., Cairns, J., Elliott, R., McAvinchey, I., & Shaw, R.原著) 。臺北:五南。
魏伊君(2014)。高雄馬拉松賽事參與者的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知覺價值與行為意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蘇意婷(2014)。以自我決定理論探討路跑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英文部份
Archer, B. H. (1989). Tourism and island economics: impact analyses. Progress in tourism, recreation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 125-134.
Bockstael, N. E., Strand, I. E., & Hanemann, W. M. (1987). Time and the recreational demand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69(2), 293-302.
Brown, W. G., & Nawas, F. (1973). Impact of aggregation on the estimation of outdoor recreation demand fun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5(2), 246-249.
Brown, W. G., Singh, A., & Castle, E. N. (1965). Net economic value of the Oregon salmon-steelhead sport fishery.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66-279.
Cesario, F. J. (1976). Value of time in recreation benefit studies. Land economics, 52(1), 32-41.
Clawson, M. (1959). The crisis in outdoor recreation.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Cronin Jr, J. J., Brady, M. K., & Hult, G. T. M. (2000).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quality, value,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onsumer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 service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retailing, 76(2), 193-218.
Ebel, R. L. (1979). Essentias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9.
Fletcher, J. J., Adamowicz, W. L., & Graham‐Tomasi, T. (1990). The travel cost model of recreation deman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Leisure Sciences, 12(1), 119-147.
Gunn, P. J. (1988). Bonaparte Basin: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framework.
Hotelling, H. (1947). Letter to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 Economic Study of the Monetary Evaluation of Recreation in the National Parks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National Park Service and Recreational Planning Division, 1949).
Kaiser, H.F., &Rice, J. (1974) Little jiffy, mark IV.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4(1), 111-117
Leontief, W. W. (1936). 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 105-125.
Lew, A. A. (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4), 553-575.
Mayo, E. J., & Jarvis, L. P.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 CBI Publishing Company, Inc..
McConnell, K. E. (1975). Some problems in estimating the demand for outdoor recre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7(2), 330-334.
Parasuraman, A., & Grewal, D. (2000).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quality-value-loyalty chain: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8(1), 168-174.
Saleh, F., & Ryan, C. (1993). Jazz and knitwear: Factors that attract tourists to festivals. Tourism Management, 14(4), 289-297.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1991). Con-sumer Behavior.
Sheth, J. N., Newman, B. I., & Gross, B. L. (1991). Why we buy what we buy: A theory of consumption valu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2(2), 159-170.
Swarbrooke, J., & Horner, S. (2002). O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no turismo. Aleph.
Williams, A. C., & Penfield, M. P. (1985).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for characterizing food-related behavi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85(6), 685-689.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