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瑞仁(1984)。國民中學學生生活調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光輝(2007)。臺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朱俐親(2015)。高中職同儕輔導受輔者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江信億(2007)。全國國小游泳校隊教練家長式領導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吳佳玟(2009)。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宜寧(1996)。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 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聖乾(2013)。我國高中職射箭隊選手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吳其陸(2007)。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拳擊選手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李建霖(2012)。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松遠(2007)。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選手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臺北市。何宜純(2010)。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建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曉怡(2004)。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尚賢(2008)。全國國中橄欖球隊選手社會支持、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楷育(2018)。全國中等學校手球選手社會支持及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周慧如(2008)。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致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施品禎(2013)。高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現況和相關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智倫(1994)。臺中市課後照顧服務中心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長庚科技學刊, (24), 55-70。
袁家偉(2010)。臺北市中等學校游泳隊選手社會支持、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徐福聯(2014)。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許碧章(2006)。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張思敏(2013)。我國高中職射箭隊選手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路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縣。張春興(1994)。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一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慧敏(1993)。國小數學科教育問題與補救教學研究分析。臺灣省第三屆教育學術論文集。
張瑞璋(200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張笠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志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臺北:南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郭丁熒(1988)。教師使用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滿畫(1983)。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玲(2011)。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陳又琪(2009)。運動績優保送大學非體育科系女性排球選手學校適應與生涯發展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莊璧阡。(2012)。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商雅婷(2006)。運動性別意識過去接觸經驗與對同性戀運動選手態度之預測。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曾文祿(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曾清一(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層線性模式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敬忠(2008)。全國高中職羽球選手家長式領導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玉青(2010)。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黃信元(2011)。台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詹文宏(2005)。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其因果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蒲逸生(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學校體育國際會議發表會,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劉宗幸(1988)。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廖主民(2008)。 不同健身運動階段之期望與價值信念的研究。大專體育學刊, 10(3), 113-122。
蔡慶興(2003)。屏東縣國中中輟復學生輟學原因、學校生活適應與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大學,屏東縣。蔡淑菁(1996)。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嘉慧(199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謝佳妙(2010)。國小排球選手知覺教練家長式領導、學校適應對選手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簡曜輝(1992)。落實學校體育貫徹教學正常化。台灣省學校體育2(2)。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教師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羅皓誠(1996)。高雄地區聯考生與自學方案分發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英文部分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bb, 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Coan, E. (1983). The Eastern Pacific Donacidae. Veliger, 25(4), 273.
House, J. S., Umberson, D., & Landis, K. R. (1988).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social suppor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4(1), 293-318.
Flaherty, J. T., Becker, L. C., Bulkley, B. H., Weiss, J. L., Gerstenblith, G., Kallman, C. H., ... & Weisfeldt, M. L. (1983).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 of intravenous nitroglycer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68(3), 576-588.
House, J., & Kasper, G. (1981). Politeness markers in English and German. Conversational routine, 157185, 157-186.
Lazarus, A. A. (1976). Multimodal behavior therap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rtins, L. L., Eddleston, K. A., & Veiga, J. F. (2002).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2), 399-409.
McGrath, J. E. (1970).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stress. ILLINOIS UNIV AT URBANA DEPT OF PSYCHOLOGY
O'Connor, K. J., & Lazarus, N. R. (1976). Studies on the biosynthesis of pancreatic glucagon in the pigeon (Columba livia). Biochemical Journal, 156(2), 279-288.
Robert K., & Angelo K.(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5thed.)The New York:McGraw¬-HILL.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