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13: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涂慶忠
研究生(外文):Tu, Ching-Chung
論文名稱: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之休閒涉入與幸福感
論文名稱(外文):Leisure Involvement and Well-being of Parent-childSoccer Activity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畢璐鑾畢璐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 Lu-Luan
口試日期:2019-06-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自我表現吸引力正向情感生活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Self-expressionAttractionPositive emotionLif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9
  • 點閱點閱:4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目的:探討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現況、差異性與影響關係。方法:針對新北市2018年幼兒足球聯賽活動之參與家長為研究對象,採立意抽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810份,回收有效問卷757份,有效回收率為93%。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平均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及逐步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家長以女性居多(67.5%);年齡大多31至40歲(63%);第1次參加活動的最多(47%);只有1位子女參與比率最高(79%);學歷以大學居多(66.8%);大多為雙薪家庭(69%);年收入約91至120萬最多(26%);每月工作可排休假日期8天者最多(73.6%)。二、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之休閒涉入平均數M=4.22,其中以「吸引力」之感受程度最高(M=4.51);幸福感平均數M=4.41,其中以「正向情感」之感受程度最高(M=4.42)。三、不同家庭收入及參加活動次數在休閒涉入皆有顯著性差異;四、不同背景變項在幸福感皆無顯著性差異。五、休閒涉入與幸福感具高度正相關(r= .810,p< .05),休閒涉入對幸福感具有預測力(R2= .682),其中以「自我表現」預測力最高(R2= .574)。結論:周末舉辦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可迎合少子化的市場商機;參與次數越多,在生活中親子互動情感越好,即使單薪家庭,家長仍然願意投入時間、金錢陪伴子女,可教育幼兒守紀律與合群的運動精神,培養親子默契與家庭和諧,參加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可以肯定自己並展現真實的自我,在活動過程中,讓別人了解自己的風格,容易觀察他人的特質,很自豪與親友分享,親子創造生活中共同的興趣與美好的回憶,並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Purpose: To examine the situational, differential, and influ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the well-being of parent-child soccer activity participants. Methods: The participating parents (Children’s Soccer League 2018, New Taipei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f the 810 surveys, 757 were vali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93%.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analysis, average analysi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First,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parent-child soccer activity were mostly female (67.5%); most of them were at the age of 31-40 (63%), and most attendances were there for their first time (47%). The parents with only one child had the highest participation rate (79%), and most of them had college degrees (66.8%). They mostly came from double-income families (69%), and their annual income was about 0.91-1.2 million (26%). Most of them had 8 days of monthly leave (73.6%). Second, the average leisure involvement in participation of the parent-child soccer activity was M=4.22, among them, ”attraction” was the highest (M=4.51); the average of well-being was M=4.41, among them, “positive emotion ” was the highest (M=4.42). Third, different income background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gre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on activities. Fourt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Finally,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well-being (r = .810, p < .05). Leisure involvement could predict well-being (R2= .682),and“self-expression” was the best predictor (R2=.574). Conclusion: Parent-child soccer activities could be held on weekends to cater the market opportunities of low birth rates. The more participation, the bette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would be. Even single-parent families were willing to invest time and money to accompany their children. They could educate children to disciplines and sportsmanship. They could also build up parent-child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amily harmony. Participating in parent-child soccer activities could affirm yourself and show your true self. During the activities, you could let others understand you own style, and it was easy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thers. You could be proud to share with friends and relatives. Parents and children could create common interests and good memories in lif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mily life.
考試審定書............................................................................................................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 iii
謝誌 …. v
目錄 …. v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6
第六節 名詞釋義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親子幼兒足球 9
第二節 休閒涉入 15
第三節 幸福感 24
第四節 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相關研究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7
第三節 預試分析 41
第四節 正式施測與調查 4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 5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分析 56
第二節 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現況 61
第三節 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在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差異性 64
第四節 親子幼兒足球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性 76
第五節 親子幼兒足球活動休閒涉入對幸福感之預測力 7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2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分 83
二、英文部分 98
附錄 100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00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04


表目錄
表2- 1足球世界盃主辦國暨成績彙整表.......................................................10
表2- 2親子活動相關研究彙整表..................................................................12
表2- 3休閒涉入之定義彙整表......................................................................16
表2- 5休閒涉入之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21
表2- 7幸福感之衡量因素彙整表...................................................................27
表2- 9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彙整表..................................................33
表3- 1休閒涉入量表(原始量表) 38
表3- 2休閒涉入量表 39
表3- 3幸福感量表(原始量表) 40
表3- 4幸福感量表 41
表3- 5休閒涉入項目分析摘要 43
表3- 6幸福感項目分析摘要 44
表3- 7 Cronbach’s α信度衡量範圍表 45
表3- 8預試Cronbach’ s α信度分析摘要表 46
表3- 9正式施測發放表 47
表3- 10正式Cronbach’ s α信度分析摘要表 48
表3- 11驗證性因素分析配適度分析表 51
表3- 12休閒涉入驗證性因素分析、組合信度、萃取變異量彙整表 52
表3- 13幸福感驗證性因素分析、組合信度、萃取變異量彙整表 53
表3- 14資料分析之統計方法 54
表4- 1性別摘要表...... 56
表4- 2年齡摘要表 57
表4- 3參加活動次數摘要 58
表4- 4參加子女人數摘要表 58
表4- 5學歷摘要表 59
表4- 6家庭薪資摘要表 59
表4- 7家庭年收入摘要表 60
表4- 8每月工作可休假日摘要表 61
表4- 9休閒涉入平均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 10幸福感平均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4- 11性別在休閒涉入之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64
表4- 12年齡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4- 13參加活動次數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 14子女參加人數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4- 15學歷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4- 16家庭薪資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4- 17家庭年收入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 18每月工作可休假日在休閒涉入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 19性別在幸福感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71
表4- 20年齡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 21參加活動次數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 22子女參加人數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 23學歷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 24家庭薪資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 25家庭年收入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5
表4- 26每月工作可休假日在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6
表4- 27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相關係數矩陣 77
表4- 28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相關係數分析摘要表 77
表4- 29休閒涉入對幸福感之預測分析摘要表 78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9)。歷年全國人口統計資料。資料引自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方怡堯(2001)。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王尾吉、詹正豐、劉品坊、張志銘(2018)。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調適、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卷4期,93-104頁。
王俊明、林佳慧(2015)。親子戶外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參與效益、參與阻礙及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研究。南開學報,12卷2期,35-43頁。
王煜均(2019)。健走旅遊參與者之認真休閒、幸福感與再遊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台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
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王鴻達、陳維智、李居旺(2011)。飛盤運動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卷2期,37-54頁。
古國宏、吳明憲、蔡永川、林子恩、吳穌(2011)。兒童足球營之家長參與動機及滿意度調查-以高雄市雷鳥兒童足球營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4期,456-467頁。
全國教保資訊網(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資料引用自https://www.ece.moe.edu.tw/?p=5432
江怡君、林宗良、盧瑞山(2016)。自行車隊參與者認真休閒,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探討。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1期,1-14頁。
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2011)。臺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卷2期,116-132頁。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201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統計結果提要分析。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編印。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9)。出生數按生母年齡、生母平均年齡及生第一胎平均年齡。資料引用自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lT4902z3YmLGBZadLKLSzQ%3D%3D
何永彬、邱旺璋(2001)。足球運動制度化過程初探。大專體育,52期,149-153頁。
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卷1期,55-85頁。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卷3期,63-85頁。
吳明憲、古國宏、蔡永川、吳穌、林子恩(2010)。足球運動介入對兒童體適能影響之分析-以高雄市雷鳥兒童足球營為例。2010南台灣運動休閒產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專刊,23-32頁。
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卷4期,99-120頁。
吳珩潔(2001)。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吳筱雯(2005)。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卷2期,227-244頁。
吳龍山、黃仲凌(2009)。台灣地區民眾運動休閒參與涉入程度、休閒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7期,141-155頁。
呂佳茹、劉佳哲、張碧峰、郭昱洧(2013)。乙組網球選手之內在休閒動機與認真休閒特質對休閒涉入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以全國大專院校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卷2期,141-159頁。
李立良、陳科嘉、賴正全(2012)。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產業勞工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3期01),40-52頁。
李秋霞(2005)。幼兒發展評估之研究。幼兒保育研究集刊,1卷2期,99-121頁。
李敏蕙、李世昌、李文基(2018)。銀髮族休閒涉入及幸福感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6卷2期,30-4 4頁。
李嵩義(2003)。主觀幸福感理論初探及其對高齡者之啟示。成人教育,74卷99期,42-51頁。
李新民(2016)。幼兒園教師勇氣的測量及其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8卷1期,115-141頁。
李新民、陳密桃(2009)。寬恕的測量及其與焦慮的潛在關聯。教育心理學報,41卷1期,1-27頁。
李聖威、林佳蒨、李謀監(2012)。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3期,226-231頁。
李蕙君(2018)。露營活動參與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學系。
沈進成、趙家民、張義立、曾慈慧(2007)。志工認真性休閒涉入、阻礙、效益與承諾影響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卷1期 ,19-43頁。
沈慧玲、沈佳生(2014)。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33卷1期,259-276頁。
初昌樂(2009)。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生活型態、 涉入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周子仁(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幸福感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周靈山(2004)。大專院校甲組足球運動聯賽識別標誌之意涵解析。大專體育,71期,86-95頁。
屈寧英(2003)。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林子雯(2000)。成人學生角色扮演、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正修學報,13期,269-290頁。
林志偉、馮育豪(2015)。網球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運動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0 期,1~12頁。
林志鈞(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育達科大學報,40期,57-86頁。
林志鈞、葉子明、林禹伶(2016)。運動與休閒!肚皮舞運動者之休閒涉入、流暢體驗對休閒效益影響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卷3期,57-79頁。
林志鈞、鍾季真(2014)。靜態休閒-書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觀光旅遊研究學刊,9卷2期,37-61頁。
林坤和、黃淑玲、馮汝偉、王文正、葉文隆(2016)。運動代表隊的休閒關聯性,屏東大學體育,2期,105-116頁。
林孟螢(2009)。學齡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能力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暨研究所。
林昕翰、畢璐鑾、高麗娟、陳麗華(2016)。不同生命週期適合從事之休閒運動。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6卷2期,79-104頁。
林映秀(2005)。涉入、體驗、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美月、王明月、許吉越(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卷2 期,41-55頁。
林純燕、賴志峰(2014)。國民小學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學校行政,92期,205-230頁。
林曉明(2017,12月4日)。人口危機台灣全球生育率世界第三低。世界民報。資料引用自http://www.worldpeoplenews.com/content/news/306161
林樹旺(2005)。登山自行車參與者活動參與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卷2期,153-164頁。
林寶如、陳佳儒、陳子蕙(2016)。高雄林園工業區員工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5卷1期,1-12頁。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圖書。
彥博、呂謙、許寓涵(2016)。金門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參與親子休閒活動之參與動機、休閒阻礙與效益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1卷2期,78-90頁。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如萱、陳金盈(2016)。臺北市高齡者休閒運動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0卷2 期。
胡凱揚、王俊明(2014)。十二週水中體適能運動對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身體自尊及幸福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6卷2期,215-225頁。
孫明德(2018)。2017~2018年台灣經濟景氣回顧與展望。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1卷1期,68-74頁。
徐秀鈴(2018)。少子化現象對國民教育的衝擊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卷2期,75-79頁。
馬英華(2013)。藝文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以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觀光事業學系。
張良漢 (2006)。建構登山健行者活動涉入對地方依戀之影響。體育學報,39卷4期,163-177頁。
張良漢、吳崇旗、王偉琴(2006)。登山健行經驗對活動參與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卷4期,37-49。
張書銘(2013)。少子化對高屏地區國民中學教育影響因素的認知與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卷2期,111-131頁。
教育部(2013)。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編著。
畢璐鑾、黃純湘、陳麗華、郭正德(2017)。健走旅遊參與者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再遊意願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7卷1期,1-22頁。
莊佩純(201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參與及親子互動之研究,屏東市,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學系。
連廷嘉、鄭曉楓(2015)。老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輔導季刊,51卷1期,29-37頁。
郭月玲(2008)。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郭芳坤(2015)。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期,107-121頁。
郭淑敏(2016)。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親子活動之探討-以快樂兒園為例。輔仁民生學誌,22卷2期,61-68頁。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陳一涵(2007)。傑夫衝浪俱樂部會員涉入程度與滿意度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教育大學體育系學。
陳宏斌、胡俊傑、范啟敏(2007)。休閒農場遊客活動涉入及場所依戀與再遊意願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卷2期,119-133頁。
陳奐妤、林杏足(2016)。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類型,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期,29-62頁。
陳淑貞(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學系。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
陳寬裕、歐典灝、歐人豪(2009)。認真休閒特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兼論配偶支持的干擾效果。觀光休閒學報,15卷2期,113-140頁。
陳慧玲、林安庭(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卷1期,25-50頁。
陳嬿竹(2010)。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陳鏡清(1997)。傳統體育與休閒活動。大專體育,33期,115-121頁。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8卷1期,115-137頁。
勞動部法令查詢系統(2019)。勞動基準法,資料引用自https://laws.mol.gov.tw/results.aspx?searchmode=global&keyword=%E5%8B%9E%E5%9F%BA%E6%B3%95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卷4期,417-441頁。
覃群博(2018)。小琉球休閒水肺潛水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黃文雄、林永森、謝琦強、連啟伶(2016)。解說志工休閒涉入預測分析之跨層次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9卷4期,37-65頁。
黃文慧(2016)。健走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幸福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黃文慧、柯天路、林昕翰、畢璐鑾(2016)。健走參與者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預測力。TASSM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黃永寬(2008)。家長參與幼兒親子休閒運動之初探。幼兒運動遊戲年刊,3期,16-20頁。
黃任閔、林一貞(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期,223-234頁。
黃秀卿、林宗良。(2017)。休閒農場遊客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之影響。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5期,31-40頁。
黃秋雲(2011)。銀髮族參與太極拳之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商學院觀光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
黃振紅(2004)。淡水地區大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卷3期,43-57頁。
黃振紅(2005)。不同學制大專技職生參與休閒運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8卷2期,121-136頁。
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黃錫秋、李秀華(2011)。運動遊戲對幼兒身心發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5期,14-20頁。
新北市體育總會幼兒體育委員會(2018,10月6日)。107新北市幼兒足球聯賽報名資訊。新北市體育總會幼兒體育委員會。資料引用自https://www.facebook.com/newtaipeicitycpec/?ref=bookmarks
楊如君(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幸福感研究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學系。
楊琇慧(2010)。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卷4期,84-95頁。
楊鳳玲、陳柏霖(2017)。寬恕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级學生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8卷3期,351-370頁。
葉承鑫、陳文喜、葉時碩(2009)。遊客對其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水域遊憩活動爲主。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卷4期,1-25頁。
維基百科全書(2019,5月11日)。1950年國際足總世界盃。資料引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50%E5%B9%B4%E5%9C%8B%E9%9A%9B%E8%B6%B3%E5%8D%94%E4%B8%96%E7%95%8C%E7%9B%83
臺北縣運動人口倍增計畫(2005)。幼兒足球聯賽報告書。台北縣:幼兒體育委員會。
趙仁方(2014)。高等教育機構職員的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島嶼觀光研究,7卷3期,1-26頁。
劉秀枝(2011)。私立幼兒園教師職場幸福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幼兒教保研究,6期,87-115頁。
劉芳吟(2016)。心像練習對幼兒足球技能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嘉義市,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劉珂銘(2015)。臺中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的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論文,台中市,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劉琪、廖主民(2013)。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學刊,15卷3期,300-308頁。
蔡巧玲(2005)。休閒潛水者性別、性別角色與休閒涉入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卷2期,189-201頁。
蔡宜臻、彭小惠、謝立文(2017)。2015熊愛跑公益健康路跑參與動機、涉入程度對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南大學體育學報,12期,155~170 頁。
蔡瑋娟、王慶田、盧廷峻、黃孟立(2009)。台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卷1期,10-22頁。
鄧清如、陳昭儀(2010)。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1卷4期,703-732頁。
鄧蔭萍(2013)。親子體能遊戲課程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民生論叢,8期,39-75頁。
鄭勤貞(2002)。淺談幼兒體能遊戲單元課程設計。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1年度(下),142-153頁。
盧妍伶、呂朝賢(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卷2期,95-125頁。
蕭有秀、鄭逸祈(2016)。親子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學刊,11期,69-82頁。
鮑敦瑗、張允熙、陳銘嘉(2011)。親子活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休閒保健期刊,6期,191-119頁。
謝宗霖 (2011)。遊客從事觀光碼頭活動休閒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學報,2期,19-44頁。
謝筑虹、黃永寬(2007)。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對幼兒運動行為影響之初探。幼兒運動遊戲年刊,2期,41-45頁。
鍾政偉、商家瑜、王盛文、蔡宜婷(2015)。認真性休閒、遊憩專門化、心流體驗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卷1期,1-20頁。
韓貴香(2003)。自我概念差異、不同生活向度滿足與正、負向情感感受之關係-以台灣女性幼教老師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卷4期,1-22頁。
藍天雄(2018)。以休閒體驗促進遊客滿意度-以台中爵士音樂節為例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6卷1期,63-76頁。
魏春娥(2016)。足球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卷4期,1-17頁。
羅生威(2011)。遊戲與足球之整合課程實用。學校體育,123期,104-108頁。

二、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 Plenum Press.
Day, G. S. (1970). Buying attitude and brand choic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iener, E. (1984) .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3) ,542-575.
Diener, E., & Lucas, R. E. (1999) . 11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ell-being: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213.
Diener, E., & Suh, E. M. (Eds.). (2000) .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New York: MIT press.
Gunter, B., & Gunter, N. (1980) .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Gunter, B., & Gunter, N. (1980).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Hair, J. F., Black, B., Babin,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1992).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Gunter, B., & Gunter, N. (1980) .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y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122-149.
Hurley,J. S.,& Schlaadt, R. G.(1992). The wellness life-style.Grolier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32(2),121-135.
Kyle, G. T., & Mowen, A. J.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agency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Research, 37 (3), 342-363.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4), 426-448.
Lucas, R. E., & Diener, E. (2008) . Subjective well-being. Handbook of emotions, 471-484.
Lyubomirsky, S., King, L., & Diener, E. (2005) .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6) , 803-855.
McIntyre, N., & Pigram, J. (1992).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 3-15.
Pi, L. L.,Lin, Y. H.,Chen, J. C.,&Chen, Y. M.(2014).Serious leisure, motivation to volunteer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volunteers in recreational even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19(3),1485-1494.
Ryff, C. D. (1989) .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6), 1069-1081.
Selin, S., & Howard, D. (1988) .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A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 237-244.
Selin, S., & Howard, D.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A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 237-24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