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7: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思廷
研究生(外文):Kuo,Szu-Ting
論文名稱:撞球參與者之休閒涉入與幸福感
論文名稱(外文):Leisure Involvement and Well-being of Billiard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畢璐鑾畢璐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i, Lu-Luan
口試日期:2019-06-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吸引力正向情感生活滿意度
外文關鍵詞:AttractionPositive emotionLife satisfa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9
  • 點閱點閱:3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目的:探討撞球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現況、差異性與相關性。方法:以問卷調查法針對臺北市7家撞球場參與人數100人以上之撞球場,以抽籤法選出4家撞球場參與者為研究對象,採用便利抽樣方式,發放40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350份,有效回收率為87.5%,以描述性統計、平均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一、撞球參與者以男性居多(87.7%);未婚居多(61.1%);年齡最多26至50歲(72%);每次參與撞球使用時間為2至3小時居多(40%);攜伴參與人數1位居多(37.7%);高中學歷居多(56%)。二、休閒涉入之平均數為4.11,其中以「吸引力」平均數最高(M=4.25);幸福感之平均數為4.05,其中以「正向情感」平均數最高(M=4.07)。三、婚姻、每次參與撞球使用時間及攜伴參與人數在休閒涉入具有顯著差異;性別、婚姻、年齡、每次參與撞球使用時間及攜伴參與人數在幸福感具有顯著差異。四、撞球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正相關(r = .694,p< .001),以「吸引力」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程度最高(r = .562,p< .001)。結論:撞球參與者以未婚壯年男性之高中學歷居多;每次參與撞球使用時間2小時以上佔75.1%,攜伴參與人數1至2位,共佔74.6%。若三人包檯3小時每人支付100元,由此可見撞球是物超所值,人人可以消費的平價運動;已婚者在撞球的休閒涉入程度較高;女性較男性在撞球時呈現較高的幸福感;每次參與撞球的時間愈長,其休閒涉入與幸福感愈高;年齡愈大在撞球的幸福感受程度愈高。撞球是很吸引人的休閒運動,可以放鬆心情與喜悅,使生活變得更有趣、充滿活力,可提升生活品質並創造生活中美好的回憶,對個人整體生活感到滿意的認知程度,進而獲得幸福感。
Purpo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well-being for the billiard participants, with emphasis on the differences in present conditions, and their correlation. Metho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issued to 4 poolrooms in Taipei City with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more than 100 persons. Among the 400 questionnaires sent, 350 were valid, which means the effective rate is 87.5%. We analyzed collected data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Results: 1. Most of the members were male, accounting for 87.7%, and mostly 61.1% unmarried. Ranging in age from 26 to 50 years, which accounted for 72%. Averaged time they spent 2 to 3 hours which accounted for 40%, Most players came in two which accounted for 37.7%, Besides, 46.3% of the members had high school degree. 2. The average number of leisure involvement was 4.11, with the highest " Attractiveness " (M = 4.25); the average well-being was 4.05. Among them, the average of “positive sentiment” was the highest (M = 4.07). 3. Marriage, time spending in pool,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re relat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eisure involvement, Gender, marriage, age, time spending in pool,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are related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4. leisure involvement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well-being (r = .694, p < .00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 attraction " and " life satisfaction " was the highest (r = .562, p < .001). Conclusion: The pool players were mostly high school graduates of unmarried men; 75.1% of each time they participated in the billiards, and 1 to 2 of them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etition, accounting for 74.6%. If the three-person charter pays 100 yuan per person for 3 hour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billiard ball is a value-for-money exercise that everyone can consume; the married person has a higher degre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in the billiards; Presenting a higher sense of well-being; the longer each time you participate in a pool, the higher your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happiness; the older you are, the higher the happiness of the pool. Billiards is a very attractive leisure sport that relaxes your mood and joy, makes your life more interesting and energetic, enhances your quality of life and creates beautiful memories of your life, and you are satisfied with your overall life. sense.
學位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
第六節 名詞釋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撞球參與者 7
第二節 休閒涉入 14
第三節 幸福感 21
第四節 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相關研究 2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31
第三節 預試分析 36
第四節 正式施測與調查 4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44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人口統計變項分析 46
第二節 撞球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現況 51
第三節 撞球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差異性 54
第四節 撞球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性 6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 結論 67
第二節 建議 70
參考文獻 71
一、中文部分 71
二、英文部分 79
附錄 82
附錄一 預試問卷 82
附錄二 正式問卷 86
中華民國撞球總會(2017)。http://www.cuesports.org.tw,2017年8月31日檢索。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休閒與管理系,臺北市。
王克武、賴姍姍(2001)。臺灣地區撞球運動初探。大專體育,55,121-126。
王尾吉、詹正豐、劉品坊、張志銘(2018)。臺中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調適、工作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2(4),93-104。
王煜均(2018)。健走旅遊參與者之認真休閒、幸福感與再購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臺北市。
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
王鴻達、陳維智、李居旺(2011)。飛盤運動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6(2),37-54。
朱建福(2009),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社會支持對休閒涉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系。
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2011)。臺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6-132。
何孟翰(2015)。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羽球運動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臺北市。
何禮宏、李育忠(2014)。從事壘球活動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對流暢經驗影響之研究:以北部某地區聯盟賽為例。萬能商學學報,19(7),189-197。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分析(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3),63-86。
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99-120。
吳海助、杜光玉(2005)。臺灣的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07-319。
李敏蕙、李世昌、李文基(2018)。銀髮族休閒涉入及幸福感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6(2),30-44。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林永森(2009)。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休閒利益之中介程度。運動與遊憩研究,4(2),185-200。
林志偉、馮育豪(2015)。網球參與者休閒涉入、流暢體驗與運動幸福感之研究。交大體育學刊,10,1-12。
林志鈞(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57-85。
林志鈞、葉子明、林禹伶(2016)。運動與休閒肚皮舞運動者之休閒涉入、流暢體驗對休閒效益影響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3),57-79。
林坤和、黃淑玲、馮汝偉、王文正、葉文隆(2008)。運動代表隊的休閒關聯性。屏東大學體育,2,105-116。
林映秀,(2005)。涉入、體驗、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林美月、王明月、許吉越(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休閒涉入對閱讀休閒效益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2),41-55。
林寶如、陳佳儒、陳子蕙(2016)。高雄林園工業區員工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5(1),1-12。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
洪如萱、陳金盈(2016)。臺北市高齡者休閒運動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0(2),51-70。
胡凱揚、王俊明(2014)。十二週水中體適能運動對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身體自尊及幸福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6(2),215-225。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系。
馬英華(2013)。藝文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松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光觀事業學系,臺北市。
張文炳(1984)。花式撞球入門。臺北市:三文。
張文馨、陳思羽、季力康(2012)。運動熱情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正向情緒的中介效果。體育學報,45(4),301-310。
張台達、鄭天明(2009)。自行車遊憩者休閒涉入、休閒-家庭衝突與幸福感間之關係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2(2),144-163。
張偉豪(2011)。SEM 論文寫作不求人。臺北市:三星統計。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畢璐鑾、黃純湘、陳麗華、郭正德(2017)。健走旅遊參與者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再遊意願之影響。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7(1),1-22。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郭聰智(2002)。臺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1,168-172。
陳一涵(2007)。在傑夫衝浪俱樂部會員涉入程度與滿意度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陳志明(2014)。休閒涉入對流暢經驗區別效果之研究:以參與壘球活動者為例。交大體育學刊,7,1-12。
陳冠名、許光麃(2009)。金牌光芒下的黑暗-臺灣撞球選手運動生涯之不確定性。體育學系系刊,9,17-36。
陳奐妤、林杏足(2016)。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類型、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43,29-61。
陳裕霖(2018)。網球運動參與者之認真休閒與幸福感。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系,臺北市。
陳慧玲、林安庭(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25-50。
陳鎰明、陳酩翰、李友勝、楊智維(2016)。撞球參與者參與動機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16,87-94。
陸洛(199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文志(2007)。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常識概念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4),417-441。
黃文雄(2015)。解說志工休閒涉入預測分析之跨層次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9(4),37-65。
黃文慧(2016)。健走參與者之休閒效益與幸福感,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臺北市。
黃秀卿(2017)。國中學生電子運動遊戲涉入、流暢體驗與課業壓力之影響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5,98-117。
黃長發、簡彩完(2014)。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2),43-55。
黃振紅(2005)。不同學制大專技職生參與休閒運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38(2),121-136。
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 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學系,臺北市。
黃薏蒨、賴志峰(2015)。老師,你幸福嗎?-國民小學教師幸福感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95,182 - 204。
楊雅婷(2008)。大社觀音山風景區步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
楊鳳玲、陳柏霖(2017)。寬恕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8(3),351-370。
葉建助(2010)。溯溪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體育學系,花蓮縣。
葉淑菇(2017)。外籍配偶休閒阻礙、社會支持對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嘉義縣。
趙仁方(2014)。高等教育機構職員的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島嶼觀光研究,7(3),1-26。
劉彥碩、楊孟華(2019)。員工的休閒涉入對工作滿意度與工作表現之研究-休閒效益為中介變項。成大體育學刊,51(1),17-38。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蔡幸蓉、郭進財、葉時碩 (2014)。音樂與休閒舞蹈參與者的休閒涉入、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41-60。
蔡進雄(2013)。國民中小學校長幸福感之建構與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8,191-216。
蔡聰智、陳弘慶(2008)。撞球運動消費者涉入程度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71-80。
賴文儀、周政德、陳麗珠(2015)。馬拉松跑者參賽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2013府城安平仲夏夜浪漫星光馬拉松為例。創新研發學刊,11(2),12-27。
謝宗霖(2011)。遊客從事觀光碼頭活動休閒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學報,2,19-44。
藍天雄(2018)。以休閒體驗促進遊客滿意度-以臺中爵士音樂節為例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6(1),63-76。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Argyle, M., & Crossland, J. (1987). The dimen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6, 127-137.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3), 588.
Chang, S., & Gibson, H. (2011).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and tourism connection: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choice of tourism activities among paddlers. Leisure Sciences, 33, 162-181.
Diener E, Scollon CN, Oishi S, Dzokoto V, Suh M. 2002. Posi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global happiness is not the sum of its parts. J. Happiness Stud. 1:159–76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Eunkook M. S.,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i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2), 276-302.
Godbey, G.(1990).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State College, PA:Venture.
Gunter, B., & Gunter, N. (1980). Leisure styles:A conceptual frameworkfor modern leisur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 361-374.
Hair, J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Anderson, R. E.,&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y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122-149.
Henry, J. W., & Stone, R. W. (1994).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end-user satisfaction with a computer-based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IRMJ), 7(3), 21-33.
Hu, L. T.,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6(1), 1-55.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4), 426-448.
Mitchell, A. A. (1979). Involvement: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mediator of consumer behavior.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6, 191-1.
Mulaik, S. A., James, L. R., Van Alstine, J., Bennett, N., Lind, S.,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3), 430.
Pi, L. L., Lin, Y. H., Chen, C. Y., Chiu, J. C., & Chen, Y. M. (2014). Serious Leisure, Motivation to Volunteer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Volunteers in Recreational Even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9, 1485-1494.
Ryff CD, Keyes CLM.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 J Pers Soc Psychol. 1995; 69:719–727.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1069-1081.
Selin, S., & Howard, D.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 237-244.
Tadesse, M, E. (2017). Martial arts and adolescents: Using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sian martial arts on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Ido Movement for Culture,17(2),9-23.
Ullman, M. T. (2001). A neuro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10), 717.
Wiley, C. G. E., Shaw, S. M., & Havitz, M. E. (2000). Men’s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s: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ed asp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 (1),19-3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