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勇智、鄧明宇 (譯) (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C. K. Riessman, 1993)
王亭文、唐慧媛、王文宜 (2017)。孩子,讓我幫你!談競技運動中的父母涉入議題。中華體育季刊,31 (2),161-170。
王志全、葉昇達、陳正專 (2011)。高中職運動選手升學管道之探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 (3),229-236。
何粵東 (2005)。敘說研究方法初探。應用心理學研究,25,55-72。
何育敏、張庭彰、何國龍、陳禾青 (2008)。各級棒球選手流失因素之研究。北體學報,16,248-260。
何茂松 (2013)。學校體育發展現況與瞻望。教師天地,186,6-12。
呂惠富 (2008)。影響體育績優生生涯發展關鍵因素之探討-真理大學之實證分析。運動知識學報,5,162-172。
吳芝儀 (2005)。敘事研究的方法論探討。載於齊力、林本炫 (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145-188)。高雄:復文圖書。
吳佳鴻、楊文財、黃曉晴、黃璧惠 (2004)。探討臺北市金牌韻律體操選手退出訓練之原因:個案調查研究。北體學報,12,245-260。
吳淑卿、解德春 (2007)。大專甲組運動員的訓練、學業與生涯規劃。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1-8。
吳鐵雄 (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沈清松 (2000)。呂格爾。臺北:東大。
邱金松 (1993)。體育社會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正中。
李柏英 (2002)。評價歷程的理論與測量:探討價值觀與情境關聯的新取向。應用心理研究,4,79-116。
李宗燁 (1995)。惦記的世界:童年經驗的現象詮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李佑峰 (2012)。臺灣「學生-運動員 (student-player)」的文化處境與體育從業者的專業弔詭:集體意識型態的箝制與圍困。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7,3-20。
林柏原 (1990)。中國古代體育史。臺北市:華聯。
林雋永、陳素秋 (2017)。不可承受的他者身分:學業成功運動員的校園學習經驗與生涯選擇探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 (2),1-31。
林俊瑩、葉芝君 (2012)。社經背景、幼年受管教經驗與教養價值觀對學前教育階段家長管教子女方式的影響。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2,123-149。
周建智 (2015,5月7日)。體育課時數不足影響競爭力。聯合報,A15民意論壇。
林雋永、陳素秋 (2017)。不可承受的他者身分:學業成功運動員的校園學習經驗與生涯選擇探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 (2),1-31。
季力康 (2000)。應重視對大學學生運動員之輔導工作。大專體育,47,3-4。
陳筱婷、洪瑞斌、莊騏嘉 (2014)。穿越階級藤蔓—父女關係斷裂與 再生歷程。應用心理研究,60,273-313。
陳玉華 (2015)。紅土上的黑珍珠:一位壘球選手母親參與球隊歷程之自我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陳劍涵 (譯) (2018)。質性研究設計-互動取向的方法。新北市:心理。(Joseph A. Maxwell, 2013)
陳意錚 (2016)。家長教育價值觀對子女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怡帆、程瑞福 (2013)。以生態系統觀點析論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與升學進路。體育學報,46 (4),443-457。
陳志榮、張碧峰(2008)。運動員對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動機、滿足感及退出意圖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9,55-66。
洪煌佳 (2016)。優秀學生運動員運動退出意圖之社會因素探究。中華體育季刊,30 (1),1-8 。
翁開誠 (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孫隆基 (1986)。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和:古楓出版社。
高麗娟、黃光獻 (2014)。體育運動質性資料分析方法。體育學報,47 (2),159-178。
高敬文 (2002)。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
唐先梅 (2010)。當「休閒」遇上「工作」與「家務」—兩性在休閒經驗的差異。觀光休閒學報,16 (1),1-18。
畢恆達 (2010)。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2010全見版。新北市板橋區:小畢空間。
徐偉庭、周宏室、陳文長 (2010)。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多元智慧與品格發展之比較。臺大體育學報,17,1-14。
張君玫 (譯) (1999)。解釋性互動論。臺北市:弘志文化。(Denzin Norman K., 1989)
張浩桂 (2004)。運動代表隊經營現況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縣。張春興 (2001)。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仲豪、季力康 (2011)。父母社會化模式與兒童運動社團參與行為。中華體育季刊, 25 (1),82-90。
張博能、鍾志明 (2015)。談一代球后王思婷.爸爸教練的偉業。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4,135-152。
張祐慈 (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許育光 (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 (4),17-26。
許建民、吳東任 (2016)。國小女性教師規律運動行為意圖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11,67-77。
許建民 (1998)。運動績優保送生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7 (4),102-109。
許瀞心 (2003)。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大專體育,66,105-110。
許凌岑、施致平 (2009)。優秀運動員運動復出歷程之研究─一種情境兩樣情。運動與遊憩研究,3 (3),25-46。
湯志傑 (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7 (1),1-126。
鈕文英 (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莊麗君、黃宜萍 (2005)。大學女性體保生運動社會化模式之雛型。體育學報,38 (3),75-87。
彭郁芬、洪建智 (2010)。規律運動與生活品質關係之探討。淡江體育,13,8-15。
教育大辭書 (2012),107年9月10日,擷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206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國際皮埃爾.德.顧拜旦委員會 (2008)。奧林匹克主義─顧拜 旦文選。北京:人民體育。
章宏智、程瑞福 (2011)。運動價值觀量表建構之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3 (1),56-72。
黃光獻 (2014)。教身體與教運動技術的反思─對國小體育課程與教學的想像。學校體育,143,44-55。
黃光獻 (2016)。競爭之外—從參與里約奧運反思臺灣的運動文化。國民體育季刊,186期,42-54。
黃光獻、周建智 (2016)。臺十二年國教體育課時增加的芻議掌握翻轉契機、回歸體育本質思考。學校體育,153,34-42。
黃瑞琴 (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國禎 (2007)。臺灣網壇爸爸教練文化現象之研究─以謝淑薇的爸爸為例。學校體育,17 (6),62-69。
黃崇儒、余雅婷、洪聰敏 (2014)。檢視大學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生涯發展模式之觀點。大專體育學刊,16 (2),192-201。
黃奕琵、許光麃 (2016)。優秀桌球運動員生涯規劃個案探討。身體文化學報,22,83-104。
黃玫貞 (2011)。淚水中的笑與淚:桌球生命故事的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伊帆 (2011)。視框的改變:「米樂」國中羽球隊家長之經驗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國樞 (1993)。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臺北:桂冠。
葉劉慧娟 (2012)。我國優秀運動員職涯與生涯協助之輔導措施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41 (4),6-13。
葉智魁 (1995)。女權與婦女休閒。戶外遊憩研究,8 (2),29-42。
葉峻德 (2009)。擇你所愛、愛你所擇─國小女籃球員家長抉擇之心路歷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熊曣 (2018)。「自我敘說」研究的信與美─從一個論文指導者與助人工作者的觀點敘說。國教新知,65 (1),103-124。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一民 (2005)。運動哲學新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志偉、倪子翔 (2013)。我國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2,151-162。
蔡敏玲、余曉雯 (譯)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出版社。(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蕭俊杰、林章榜、劉又仁 (2008)。教練行為評量系統量表之驗證與少年運動員動機、退出意圖之預測。臺灣運動教育學報,3 (1),19-33。
蔡敦浩、劉育忠 (2010)。組織敘說:組織研究的敘說轉向。應用心理研究,47,21-40。
賴雅馨、廖主民 (2007)。父母影響兒童參與運動的機制─以Eccles等 (1998)的父母社會化模式為基礎。中華體育季刊,21 (2),61-67。
賴雅馨、廖主民 (2008)。父母對於兒童的運動信念及行為的影響機制與兒童知覺父母涉入的品質。體育學報,41 (3),15-28。
盧俊宏、朱真儀、蔡巧玲、詹芳榕 (2009)。台灣運動員倦怠經驗探索:文化與訓練脈絡上的省思。應用心理研究,42,81-122。
謝維玲 (譯) (2009)。運動改造大腦。新北市:野人文化。(John J. Ratey, MD, with Eric Hagerman)
謝佳男 (2003)。體育保送之路-以八位學生運動員為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5,243-263。
羅時銘、譚華主編 (2007)。奧林匹克學 (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
外文部分
Guba, E. S.,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05-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Hoyer, W. D., & MacInnis, D. J. (2001). Consumer behavior.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ncoln, Y. S., & Guba, E. G. (2013). The Constructivist Credo. Walnut G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McCrachen , J.D.,& Falcon-Emmanuelli, A.E.(1994). "A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values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10 (2),4-14.
Maxwell, J. A. (2004a). Causal explan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inquiry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 (2), 3-11.
Maxwell, J. A. (2004b). Re-emergent scientism, postmodernism, and dialogue across differences. Qualitative Inquiry, 10,35-41.
Maxwell, J. A. (2005).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2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xwell, J. A. (2008). The value of a realist understanding of causality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the politics of evidence (pp. 163-181). Walnut Greek, CA: Left Coast Press.
Maxwell, J. A. (2011b). A realist approach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xwell, J. A. (2013).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Maxwell, J. A., & Loomis, D. (2003). Mixed method desig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n A. Tashakkori & C. Teddlie (Eds.), 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soci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 (pp.241-271).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keach ,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Sigel, I. E. (1985).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beliefs. In I. E. Sigel, A. V. M. G. D. Lisi, & J. J. Goodnow (Eds.),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pp. 345–371). New 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6). The power of sport values . Retrieved from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4/002443/244344m.pdf
Woolger, C., & Power, T. G. (1993). Parent and sport socialization: Views from the achievem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6 (3), 17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