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0)。休閒運動活動專書。臺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尤逸歆 (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王素芸 (1992)。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感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27,16-23。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5)。建構運動與健康兼具的新生活觀。國民體育季刊,34(1),4-6。
吳宗祐、鄭伯壎 (2003)。「組織情緒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137-173。
吳宗達 (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松齡 (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臺北:揚智文化。
吳武典 (2014):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8。
吳政融 (2001)。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呂幸珠 (2007)。桃園縣公立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亞珊、朱真儀、林貴福 (2010)。台灣地區身體活動量表之應用研究。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2。
周文祥 (1996)。壓力的調適與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5(4),28-37。
周俊良、李新民、許籃憶 (2005)。學前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因應策略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1,79-102。
林雨軒、翁志成 (2010)。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99年度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73-279。
林純真 (2004)。我運動,所以我很健康-談心智障礙者的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2(1),5-10 。
林素卿 (2005)。高雄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工作滿意與工作壓力之長期調查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姜佳瑗、林珮君 (2015)。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新竹縣教師為例。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41-68。
柯政利 (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柯澍馨、林靜怡 (2006)。高中舞蹈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公立高中舞蹈班為例。藝術學報,79,231-251。
洪于仁 (2005)。國民小學資賦優異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調查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徐欣郁、徐易男 (2005)。談身心障礙班特教教師的角色壓力與心理調適。花蓮師院特教通訊,33,39-44。
馬文華 (2006)。學前教師壓力之研究-以台北縣私立幼兒園帶班教、保人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 (2017)。106都市及區域發展統
計彙編。取自https://goo.gl/6SIIZ9
張建群 (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春興 (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 (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學善 (2010)。教師情緒勞務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實習輔導通訊,9,
8-12。
張藏晏、吳國銑 (2008)。提升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95,88-95。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2018)。特殊教育各類統計。線上查詢檢索日期:民國108年1月06日,網址:http://www.set.edu.tw/。
莊淑昀 (2007)。台北市中等學校特教教師角色壓力、情緒智能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莊貴枝、邱鈺庭 (2010)。淺談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倦怠之省思。教師之友,51(2),104-111。
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 (2009)。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運動休閒參旅研究,4(1),1-20。
郭生玉 (1992)。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工作心厭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67-79。
郭怡慧、蕭佳純(2011)。國中教師之工作壓力及職業倦怠之關係探討-工作自主的調節效果。學校行政,76,47-64。
郭耀輝 (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陳安妮 (2010)。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以台南地區高中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38-153。
陳淑瑜 (2016)。音樂治療對改善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職業倦怠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2),1-26。
陳智華 (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特教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陸洛、李惠美、謝天渝 (2005)。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及職業倦怠之關係:以高雄市牙醫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7,59-80。
彭馨瑩、張志銘、賴永僚、詹正豐 (2017)。桃園市國民小學特教老師工作倦怠、休閒調適策略與情緒勞務之關係研究。中原體育學報,11,78-94。
黃寶園 (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寶園 (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黃寶園 (2009)。不同職業類別人員職業倦怠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3(1),23-49。
黃寶園 (2015)。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後設分析。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8,27-48。
楊胤甲 (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葉子明、楊健炘、白凢芸(2011)。彰化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2),125-137。
廖本盛 (2003)。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教育態度與專業倦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廖光榮 (2002)。國中資源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廖錦文、王常晉、江耀宗、陳宣煉 (2017)。技術型高中專業教師角色壓力及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情緒勞務的調節效果。教育政策論壇,20(3),65-94。
劉秀鳳 (2009)。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劉雅惠 (2011)。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72,77-98。
劉雅惠 (2011)。中彰地區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劉裴瑛 (2014)。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中教師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劉影梅 (2004)。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台灣中文版之發展與信效度驗證。(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歐慧敏 (2008)。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間之適應歷程。教育研究月刊,166,109-123。
盧俊宏 (1998)。運動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盧俊宏 (2002)。規律運動、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31(1),60-73。
蕭金土、陳瑋婷 (2011)。高職特教班教師情緒智慧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教育研究學報,45(1),71-87。
藍采風 (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顏耀南 (2002)。教師職業倦怠相關變項之後設分析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羅姍姍 (2011)。早期療育專業治療師之壓力源與倦怠之關係-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羅明葵 (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蘇育瑩 (2011)。高雄地區中小學教師工作倦怠與健康促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英文部分
Beck, C. L., & Gargiulo, R. M. (1983). Burnout in teachers of retarded and nonretarded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6(3), 169-173.
Brunsting, N. C., Sreckovic, M. A., & Lane, K. L. (2014).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burnou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from 1979 to 2013.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37(4), 681-711.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131.
Cheek, J. R., Bradley, L. J., G., & Lan, W. (2003). Using music therapy techniques to treat teacher burnout.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5(3), 204-217.
Chernim, C. (1980). Professional 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 New York: Praeger.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2), 111-128.
Collie, R. J., & Perry, N. E. (2012). School climate and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Predicting teacher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and teaching efficac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4(4), 1189-1204.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Harper-Collins.
Emery, D. W., & Vandenberg, B. (2010).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 Burnout and 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3), 119-131.
Fox, K. R. (1987). 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 159-165.
Hair, Jr.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e analysis with reading. New York: 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Iwasaki, Y. (2006). Counteracting stress through leisure coping: A prospective health study.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11(2), 209-220.
Kania, M. L., Meyer, B. B., & Ebersole, K. T. (2009). Person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predicting burnout among certified athletic trainers at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4(1), 58-66.
Lin, N., & Gina, L. (1995). Urban stress in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41(8), 1311-1145.
Luthans, F.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aslach, C. (1982).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slach, C. (2003). Job burnou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5), 189-192.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1), 99-113.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1), 397–422.
Morgan, W. P., & Goldston, S. (1987).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Hemisphere.
Salami, S. O. (2011). Job stress and burnout among lectur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Asian Social Science, 7(5), 110-121.
Stoeber, J., & Rennert, D. (2008). Perfectionism in school teachers: Relations with stress appraisals, coping styles, and burnout. Anxiety, Stress, & Coping, 21(1), 37-53.
Tinsley, H. E., & Tinsley, D. J. (1987). Uses of factor analysi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4(4), 414-424
Weiskopf, P. E. (1980). Burnout among teachers of exceptional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47(1),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