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鴻欽
研究生(外文):CHIEN, HONG-CHIN
論文名稱:傳統整復推拿與精油對肩頸疼痛改善之成效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ion on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 and Essential Oil on the Improvement of Shoulder and Neck Pain
指導教授:莊哲仁莊哲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G, CHE-JEN
口試委員:吳炎崑鄭秀琴
口試委員(外文):WU, YAN-KUENJENG, SHIOW-CHYN
口試日期:2019-06-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萬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傳統整復推拿肩頸疼痛心率變異性HRV精油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9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頭部和肩頸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為典型的關節肌肉疼痛,也是全球化的健康問題,好發於中老年人及長期文書工作的亞健康者。目前中醫常見的有針灸、中草藥、熱敷拔罐、整復推拿等,而利用傳統整復推拿來改善肩頸疼痛的相關研究文獻相對稀少;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推拿對肩頸疼痛改善之成效。
本研究主要以傳統整復推拿對改善肩頸疼痛的成效進行探討,採用個案實驗法,使用傳統整復推拿手法以及精油的介入,經過個案質性描述資料與量測個案心率變異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前後值的資料,分析探討精油與推拿手法對改善肩頸疼痛是否有緩解的效果。
根據個案心律變異性資料分析,歸納下列三點結論:
一、傳統整復推拿對於肩頸疼痛的明顯改善效果。
二、使用精油對於肩頸疼痛明顯的改善效果。
三、心率變異性(HRV)蒐集的資料包含心跳速率值、副交感神經值、自律神經整體活性值、交感神經值、總體神經功能值等數據變化與個案訪談的質性描述資料有關連性。最後根據結論有關推拿手法與精油對肩頸疼痛緩解之療效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3
1.3 研究目的 5
1.4 研究流程 6
1.5 研究限制 7
1.5.1 推拿法規限制 8
1.5.2 研究對象限制 8
1.5.3 研究方法限制 11
1.6 小結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2.1 肩頸疼痛 14
2.1.1 肩頸疼痛之解剖生理、作用機轉及影響 15
2.1.2 頸部疼痛 17
2.1.3 肩部疼痛 18
2.1.4 肩部疼痛的原因 18
2.1.5 肩頸疼痛的治療方式 20
2.1.5.1 西醫療法 20
2.1.5.2 運動療法 25
2.1.5.3 外科療法運動訓練 25
2.1.5.4 體外震波療法 25
2.1.5.5 中醫療法 27
2.1.5.6 芳香療法的作用原理 30
2.2 傳統整復推拿 33
2.2.1 推拿原理與作用 33
2.2.2 肩頸疼痛相關經絡 35
2.2.3 肩頸疼痛相關腧穴 38
2.2.4 肩頸疼痛對日常生活之影響 39
2.3 推拿對健康保健作用之相關研究 40
2.4 心率變異性於臨床醫學之相關研究 41
2.5 精油之歷史來源與作用原理 43
2.6 小結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46
3.1 研究架構 46
3.2 研究方法 47
3.2.1 研究方式 47
3.2.2 研究工具 48
3.2.3 個案資料蒐集來源 52
3.2.4 個案研究流程步驟 52
3.2.5 肩頸疼痛程度測量 53
3.3 研究對象 54
3.4 傳統整復推拿操作手法設計與推拿時間 55
3.5 小結 56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7
4.1 個案前後量表檢測及訪談 57
4.2 HRV前後測成對樣本比較結果分析 60
4.2.1心跳速率(HR) 成對樣本比較的結果 61
4.2.2 心率變異間距標準差(SD) 成對樣本比較的結果 61
4.2.3 副交感神經活性(HF) 成對樣本比較的結果 62
4.2.4 副交感神經活性(HF%) 成對樣本比較的結果 62
4.2.5 低頻百分比,交感神經活性(LF%) 成對樣本比較的結果 63
4.2.6 低頻功率自律神經總體功能(LF) 成對樣本比較 63
4.2.7 低高頻功率比,自律神經偏向數值(LF/HF) 成對樣本比較 64
4.3 小結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6
5.1 研究結論 66
5.2 研究建議 67
參考文獻 70
(一)、中文文獻 70
(二)、英文文獻 77
附錄一:受測同意書 81
附錄二:受試者須知 82
附錄三:個案檢測資料表 83
註解一:心率變異性分析參數意義 85
註解二:醫宗金鑑 正骨心法要旨 90
註解三: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S) 91

表 目 錄
表 3.1 心律變異度頻域分析測量指標、定義及臨床意義 50
表 3.2 視覺類比量表 54
表 4.1 視覺類比量表 57
表 4.2 精油調理前後比對視覺類比量表 58
表 4.3 推拿調理肩頸疼痛活動曲度檢測表 58
表 4.4 精油調理肩頸疼痛活動曲度檢測表 59
表 4.5 HR在推拿條理及精油療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0
表 4.6 SD在推拿調理及精油調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1
表 4.7 HF在推拿調理及精油調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1
表 4.8 HF%在推拿調理及精油調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2
表 4.9 LF%在推拿調理及精油調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2
表 4.10 LF在推拿調理及精油調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3
表 4.11 LF/HF在推拿調理及精油調理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3
表 5.1 整體推拿及精油進行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分析 66
表 5.2 研究個案質性與HRV數據關聯性彙整表 67

圖 目 錄
圖 1. 1 研究流程圖 7
圖 1. 2 人體心電圖 9
圖 1. 3 操作部位 12
圖 2.1 肩頸疼痛之解剖生理 16
圖 2.2 肌內效貼布 22
圖 2. 3 肌內效貼布使用方法 23
圖 2.4 經皮電神經刺激 24
圖 2.5 體外震波 26
圖 2.6 針灸 27
圖 2.7 腦邊緣系統 31
圖 2.8 精油的吸收與排出的途徑 32
圖 2.9 頸疼痛相關經絡 36
圖 2.10 肩頸疼痛相關穴位圖 39
圖 2.11 舒緩複方精油(霜) 44
圖 3. 1 研究架構 46
圖 3.2 陽明大學 腦造影實驗室 47
圖 3.3 心率變異性HRV檢測儀 48
圖 3.4 心率變異性HRV檢測儀使用說明 49
圖 3.5 心率變異性 HRV 檢測方法 51
圖 3.6 個案實驗方法 52
圖 3.7 資料蒐集流程步驟 53
圖 3.8 肩、頸疼痛評估項目 54
圖 3.9 推拿操作順序 56
(一)、中文文獻
1.王新軍(1991),推拿手法定義我見,按摩與引導,第6期, 43頁。
2.王國成、詹鎮榮、戴承杰(2010),北臺灣中醫醫學雜誌,論衛生署歷年推拿函釋之法律爭議 (2010), 101-133頁。
3.王肇儀(2008),感性工學為基礎之人工表情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光機電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仇培九(2004),推拿療法機理初探,甘肅中醫,第17卷,第2期,34-35頁。
5.申洪硯、周海平(2009),黃帝內經-素問考証新釋,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6.行政院衛生署函:衛署醫字第 1010208540 號,中華民國 101 年 4 月 30 日。
7.呂忠祐、劉智仰、陳鵬升(2009),急性下背痛的診斷與治療,家庭醫學,第24卷,第4 期,120-125頁。
8.李文宏、許晉榮、許弘昌、曾國峰(2006),體外震波治療在足底筋膜炎之臨床應用,中台灣醫學雜誌社,第11卷,第4期,58-59頁。
9.李文森(1995),解剖生理學,台北:華杏出版社。
10.李易昌、林祖佑、陳聲平、賴旻信、羅慶徽(2012),以體外震波治療之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 ─ 個案報告暨文獻回顧。中華醫學雜誌,第19卷,第3期,181-188頁。
11.李玉明,齊樹強,王建軍(2014),美式脊椎矯正槍在肩袖修補術後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中國臨床保健雜誌,第17期第3巻,246-248頁。
12.李嘉宜(2016),從非到著迷─女球迷塑歷程之探討:形成脈絡、認同與實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13.沈思源(2013),身心健康密碼,新世界出版社。
14.邱榮芳(2009),台灣中醫網中醫師,皮膚生理學。2019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tcm.tw/articleview.php?id=925。
15.吳弈賢、程馨慧(2012),芳香療法,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6.吳倉華(2011),肩頸肌力訓練或拳擊有氧運動對有症狀電腦族之效益,成功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吳佳玲、謝盛發(2009),芳香精油香氣體驗情感意象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第8期, 273-295頁。
18.吳謙等(2005),御纂醫宗金鑑,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
19.吳慶銳(2016),口碑及體驗價值對顧客忠誠度影響 之研究—以推拿整復業為例,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周永富,王志宏,杜婷,王美華,龍松昌,陳柳媚(2015)。頸椎曲度與頸痛相關性的臨床研究。頸腰痛雜誌,第36期第5巻,406-409頁5)。
21.周秉文(1998),頸肩痛,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2.周軍(2009),推拿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3.卓芷聿(2006),精油大全。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24.林大豐(1991),推拿對運動的傷害「活血化瘀」作用。中華體育季刊,第5 卷,第2 期,49-53頁。
25.林昭庚(2011),傳統整復保健推拿實證醫學文獻分析及各國相關法規蒐集,中國醫藥大學,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100 年度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6.林思圻(2018),精油與壓力舒緩相關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健康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林婕瑀(2009),音樂輔助呼吸運動治療對慢性肩頸疼痛患者成效之探討,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林頌凱、曹愷平、張煥禎(2007),筋膜疼痛症候群‧基層醫學,第22卷,第4期,140-146頁。
29.林豐基(2009),推拿機理研究初探船蓊醫學雜誌,第20卷,第1期,1.7頁。
30.林文彬(1998),談頸椎病的治療,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3卷,第1期,編號21。
31.姚田(2012),中醫推拿的作用,2017 年 11 月 24 日取自 https://kknews.cc/zh-tw/health/b2ppxn6.html。
32.美商多特瑞公司,2019,https://www.doterra.com/TW/zh_TW/news-for-taiwan
33.俞珊、秦志豐、施俊、魏品康(2007),中藥鎮痛機理的研究概述,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1卷,第5期,667-668頁。
34.胡金生(2012),百病針灸‧香港:萬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
35.陳三寶(1986),中醫經絡學說的理論與應用(pp. 32-54),台中:昭人出版社。
36.陳金城(2003),以心率變異性分析探討丹道氣功效應研究,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論文。
37.陳怡珊(2011),薰衣草精油按摩對睡眠品質之成效研究-以大學教師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陳銘奇(2018),工作壓力與心率變異性之關聯-以零售公司員工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9.陳美麗(2011),肩頸痠痛的中醫辨證施護,常見疼痛症狀之中醫辨證施護研習會,台灣護理學會,研討會論文。
40.陳育琳(2007),重度憂鬱症患者接受保健推拿個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陳高揚、郭正典、駱惠銘(2000),心率變異度;源理與應用,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雜誌,第11期,47-58頁。
42.陳秋隆(2015),傳統整復推拿對體質改變影響知研究,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3.陳德生(1990),中醫學入門 (pp. 36-52),台北:文光出版社。
44.陳德生(1993),臨床取穴圖解,台北市:文光出版社。
45.陳淑如、蔡月霞、羅映琦、蔡儀珊、鄭綺(2005),心率變異度的簡介及護理上的應用,新台北護理期刊,第7卷,第1期,1.11頁。
46.陳藝元(2016),傳統整復推拿業以推拿作為自身養生保健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7.陳高揚、郭正典、駱惠銘(2000),心率變異度;原理與應用,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第11卷,第2期,47-58頁。
48.唐善美、駱麗華、顏妙芬、蔡惟全(2006)‧探討心導管檢查前病人焦慮及心率變異之關係‧實證護理,第2期第1巻,53頁。
49.翁根本、何慈育、歐善福、林竹川(2009),心率變動性分析,胎灣醫界雜誌,第52卷,第6期,12-15頁。
50.翁愃穎(2013),溫泉浸泡應用於緩解肩頸痠痛之效益,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溫泉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1.褚柏菁(2017),快速學會中醫芳療提升配方療癒效果,新北市:大樹林出版社。
52.馬素華(1998),穴位點壓法簡介‧長庚護理,第9卷,第3期,85-91頁。
53.馬健中(1980),中醫診斷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54.紀麗梅(2016),拔罐對慢性肩頸疼痛緩解之成效,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55.高宗桂(2005),台灣中醫推拿的源流與發展‧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第2卷,第1期,1.6頁。
56.徐桂華、姚景鵬(2006),內科護理學,南京:中國中醫藥。
57.徐炳坤、楊之東、張煥禎(2007),頭痛的迷思:偏頭痛,基層醫學,第22期第3巻,85-88頁。
58.郭博昭總校閱,楊靜修主編,(2016),心率變異研究,從健康養生到疾病診療,台北市:合記書局有限公司。
59.張素紅、王秀紅(2004),從傳統醫學「上醫治未病」談健康促進,護理雜誌,第51卷,第2期, 23-27頁。
60.張倩華(2007),穴位指壓對亞急性和慢性頸部疼痛患者的疼痛及活動度之成效,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61.曹仁發(2003),中醫推拿學,台北市:知音出版社。
62.曹麗英、余怡珍、蔡麗紅、王玉女、徐秀琴、孫淑惠、…、林秀純 (Eds.) (2009),新編基本護理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
63.莊志丞(2016),建築裝修及水電勞工供應現況與對策探討-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64.莊琮凱(2016),穴位指壓以及瑞典式按摩對女性自律神經系統變化程度比較,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5.許善華(2004),調制中頻電刺激器之研製及應用治療之評估,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66.許樹淵(2006),運動生物力學,臺北市:合記書局有限公司。
67.許碩堯、谷良勇、黃淑宜、林月英、張宜君、潘宗盛(2011),肩部疼痛物理治療之成效探討,寶建醫護與管理雜誌,第9卷,第2期,1.10頁。
68.梁丹青(2017),以近紅外光譜儀與雷射都卜勒血流計評估規律運動對肩部微循環健康成效,弘光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69.梁靜娟、鍾淑媛、張月娟、陳美麗2010),穴位按摩對緩解 臨床護理人員肩頸痠痛之成效初探,中西結合護理雜誌,第1卷,第1期,43-53頁。
70.梁子安、林舜原、吳可夫、王國揚(2008),探討中西醫針刺法對慢性肌肉疼痛治療之療效,健康管理學刊,第6卷,第2期,161-170頁。
71.程苡榕(2017),芳香療法處方調配及應用之實證案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2.黃如男、謝鴻海、葉青釗、周盈妤、莊炯承(2017),以脈膊變異度取代心率變異度應用於肌筋膜疼痛症之可行性研究,物理治療,第42期第2卷,88 - 94頁。
73.黃鈺婷(2014),旅館從業人員肌肉骨骼疼痛研究,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74.黃柏銘(2006),從網路查詢中探討推拿的發展現狀,中華推拿與現代康復科學雜誌,第3卷,第15期,1-15頁。
75.黃建銘、黃巧雯、王昱菱、宋姿穎(2008),冰凍肩之診斷及治療,基層醫學,第23卷,第5期,132-136頁。
76.黃斐文(2005),具拔罐功能之電刺激器之研製及其於肩頸穴痠痛療效之評估,中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7.黃勝宏、林榮輝、黃崇儒、洪聰敏(2008) ,心率變異度與焦慮之關係,中華體育季刊,第22期,第1巻,72頁。
78.曾子娟(2004),以自適性濾波器及生物回饋機制建構自動刺激強度控制系統,中源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9.曾修儀、丘周萍(1999),疼痛之概念分析,國防醫學,第28卷,第5期,390-394頁。
80.喻淑蘭(1999),醫療專業的變遷與互動--以中醫傷科醫師、國術館拳頭師傅與推拿,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1.楊甲三、曹一鳴(2001),腧穴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82.楊笑瑩、陳思穎、韓炎杞(2015),慢性頸肩痛的姿勢評估及運動干預的效果評價,四川體育科學,第5期,31. 40頁。
83.楊善圍(2013),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與就業場所相關暴露因子之探討:腕隧道症候群及腰部椎間盤疾患,台灣大學植葉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84.葉美玲、陳興夏、林宜信(2004),現代實用經絡俞穴療法,台北市: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5.廖源榮(2017),以心率變異性HRV檢測儀評估,脊椎矯正前、後對患者自律神經平衡的成效探討,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86.鄭英輝(2005),應用於疼痛評估與量測之自律神經分析系統研發,中原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
87.趙顯、雷亮、馮潤(2007),中藥熱敷加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甘肅中醫學院報,第24卷,第2期,30-31頁。
88.歐洲心臟學會(European Society o Cardiology) https://www.escardio.org/。
89.歐榮達(2016),慢性病患以中國傳統推拿緩解疼痛之行為意向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0.劉強(1997),圖解常見病拔罐療法 (pp. 21.58),台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
91.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92.蔡淑賢(2015),肩頸痠痛輕忽不得,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113期,38-39頁。
93.謝華(2000),黃帝內經釋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
94.衛生福利部(2012),台北:衛生福利部民俗調理(傳統整復推拿)從業人員執業管理。
95.簡珮伊(2016),薰香與按摩時間的長短對心率變異影響之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6.闕裕柏(2015),虛擬實境肩關節復健系統之復健成效分析與預測,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97.蘇玲華(2007),比較遠紅外線及熱敷腧穴治療對血液透析病人自律神經活性及生活品質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所,碩士論文。
98.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2019年2月23日取自,https://www.iasp-pain.org/。
(二)、英文文獻
1. AI-Rubaye, K.Q.A. (2012),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skin changes after the cupping therapy (AL-Hijama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6(1), 1.7.
2.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2000),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 AACE system of intensive diabetes self-management—2000 update. Endocrine Practice, 6(1), 43-48.
3. Bovim, G, Schrader, H., & Sand, T. (1994). Neck pai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pine, 19(12), 1307-1309.
4. Cailliet, R. (1991), Shoulder pain (3 ed.). Philadelphia: F.A. Davis.
5. Carlsson, A.M. (1983), Assessment of chronic pain I, Aspect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Pain, 16(1), 87-101.
6. Chaudhury, S., Gwylim, S.E., Moser, J., & Carr, A.J. (2010), Surgical options for paticnts with shou; der pain,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6(4), 217-226.
7. Cotanch, P. H. (1983), Relaxation training for control of nausea and vomiting un patients receiving chemotherapy, Cancer Nursing, 6(4), 277-283.
8. Cross, J.R. (Ed.) (2001), Acupressure and reflex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edical conditions, USA: Butterworht-Heinemann.
9. Crosswell, A.D., Lockwood, KG., Ganz, P.A., & Bower, J.E. (2014), Low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ncer-related fatigus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45, 58-66.
10. Ewing, D.J., Martyn, C.N., Young, R.J. & Clarke, B.F. (1985), The value of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function tests: 10 years experience in diabetes, Diabetes Care, 8(5), 491.498.
11. Farrow J. (1990), Massage therapy and nursing care. Nursing Standard, 4(17), 26-28.
12. Garcia-Muro, F., Rodriguez-Fernandez, A.L., & Herrero-Dc-Lucas, A. (2010), Treatment of mtofascial pain in the shoulder with Kinesio Taping, A case report. Manual Therapy, 15(3), 292-295.
13. Grundy, S.M., Benjamin, I.J., Burke, G.L., Chait, R.H., Howard, B.V., Sowers, J. R. (1999),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00(10), 1134-1146.
14. Hon, E.H., & Lee, S.T. (1963), Electronic Evaluation of Fetal Heart Rate, Viii. Patterns Preceding Fetal Death, Further Observ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bstetric Gynecology, 87, 814-826.
15. IASP(2009)─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2009 Annual Report (https://s3.amazonaws.com/rdcms-iasp/files/production/public/Content/ContentFolders/AboutIASP/IASPAnnualReport_2009.pdf)
16. Lengfeld, M., Frank, A., & Deursen, D.L. (2000), Lumbar spine curvature during office chair sitting,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 22(9), 665-669.
17. Lin, Y.-T., Lin, Y.-T., & Tu, Y.-W. (2012), Management of Shoulder pain Resulting from Suprapunatus Tendinopathy: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22(1), 15-24.
18. Madsen, M.V., Gøtzsche, PC. & Hro´bjartsson, A. (2009),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ain: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with acupuncture, placebo acupuncture, and no acupuncture group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38, 1-8.
19. Makela, M., Heliovaara, M., Sievera, K., Impivaara, O,.Knekt, P., & Aromaa, A. (1991). Prevalence,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chronic neck pain in Finland.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34(11), 1356-1367.
20. Malik, M., J. Thomas Bigger, A. john Camm, Robert E. Kleiger, Alberto Malliani, Arthur J. Moss, & Schwartz., P. J. (1996), Heart rate variability,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phys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linical use,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Europe Heart Journal, 17(3), 354-381.
21. Matsui, H., Maeda, A., Tsuji, H., & Naruse, Y. (1997), Risk indicators of low back pain among workers in Japan. Association of familial and physical factors with low back pain Spine, 22(11), 1242-1247.
22. Matsubara, T., Arai, Y.-C. P., Shimo, K., Nishihara, M., Sato, J., & Ushida, T. (2011), Comparative effects of acupressure at local and distal acupuncture points on pain conditions and autonomic function in female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1, 1-6.
23. Meintz, S., & Katz, J. (1995),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Whatever became of the back rub. Registered Nurse, 58(4), 49-56.
24. Niemi, S. M., Levoska, S., Rekola, K. E., & Keinanen-Kiukaanniemi, S. M. (1997). Neck and shoulder symptom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ssociated psychosocial factors. 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20(3), 238-242.
25. Pfister, D.G., Cassileth, B.R., Deng, G.E., Yeung. K.S., Lee, J.S., Garrity, D., & Vickers, A. J. (2010), Acupuncture for pain and dysfunction after neck dissection: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ncology, 28(15), 2565-2570.
26. Porterfield, J.A. & Derosa, (1995), Mechanical neck pain: Perspectives infunctional anatomy, Philade;phia: W.B Saunders.
27. Price, Shirey & Len Price (eds) (2007), Aromatherapy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Philadelphia, Pa.: Elsevier; (Edinburgh): Churchill Livingstone.
28. Sauder, K.A., Johnston, E.R., Skulas-Ray, A.C., Campbell, T.S., & West, S.G. (2010), Effect of meal cont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cardiovascular reactivity to mental stress. Psychophysiology, 49(4), 470-477.
29. Skovron, M.L., Szpalski, M., & Nordin, M. (1994), Sociocultural factors and back pa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Belgian adults. Spine, 19, 129-137.
30. Soares-Miranda, L., Sattelmair, J., Chaves, P., Duncan, G.E., Siscovick, D.S., Stein, P.K., & Mozaffarian, D. (2004),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Circlation, 129(21), 2100-2110.
31. Sofaer, B. (1998), Pain: principles, practice and patients (3ed.), London: Stanley Thornes.
32. Tappan, F.M. (1988), Healung massage techniques: holistic, classic, and emerging methods, (2nd ed.), California: Appleton & Lange.
33. Taylor, D.L. & Woods, N.F. (Eds.), (1991), Menstruation, health, and illness, USA: Hemisphere.
34. Tsai, T.-Y., Cheng, J.-F., Lai, Y.-M. (2011),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Taiwanese high-tech industry workers, Clinics, 66(9), 1531-1535.
35. Weaver, M.T. (1985), Acupressure: An overview of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urse Practitioner, 10(8), 38-42.
36. West, C., Usher, K., Foster, K., & Strwart, L., (2012), Chronic pain and the family: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rtners of people living with chronic pai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1, 3352-3360.
37. Woolf, A D., & Pfleger, B. (2003), Burden of major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81(9), 646-6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