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王振寰、陳家弘(2017),〈「南統一」與「北味全」:臺灣食品業雙璧〉,
見王振寰編(2017),《食尚品衛: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高雄市:巨流,頁87-120。
王振寰、蘇修民(2017),〈食品工業化的管理與風險〉,見王振寰編
(2017),《食尚品衛:臺灣食品產業的發展》。高雄市:巨流,頁51-86。
王鈞瑜(2015),〈學術啟蒙的第一課:RCA〉。《科技、醫療與社會》20: 237-242。
司法部(2016),〈最高法院一○五年度第十八次刑事庭會議決議〉。
http://tps.judicial.gov.tw/faq/index.php?parent_id=823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1),《食品塑化劑啟示錄》。
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編(2018),《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
學物質局106年施政年報》。臺北市: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吳行浩(2014),〈由比較法觀點論食品安全管理規範之檢討〉。《高大法學論叢》
9(2): 115-176。
吳泉源、林宗德(2000),〈從網球拍到半導體:台灣產業技術特質的探討〉。《台
灣產業技術發展史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吳浩然(2008),〈小風機與大風機:風力技術的二元性〉。《科技、醫療與社會》
7: 157-196。
李宜澤(2012),〈漂浮的技術地景:台灣生質能源計畫的技術選擇與規模的三重
邊界〉。《科技、醫療與社會》15: 187-252。
李建良(2018),〈食品安全的管制架構與規範體系——以食品標示法制為觀察視
角〉,見李建良主編,《食品安全的法律對策與法治實踐:201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1-63。
李建良、賴曉芬、倪貴榮、林昱梅、邱文聰、劉淑範(2018),〈臺灣食安法律問
題面面觀 【圓桌論壇】會議實錄〉,見李建良主編,《食品安全的法律對策與法治實踐:201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403-425。
周桂田(2002),〈在地化風險之實踐與理論缺口:遲滯型高科技風險社會〉。《臺
灣社會研究季刊》,45: 69-122。
——(2014),《風險社會典範轉移:打造為公眾負責的治理模式》。台北:遠流。
周桂田、徐健銘(2014),〈塑化風險社會:塑化劑風暴背後之管制脈絡與結構分
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5: 109-177。頁115。
林宜平(2015),〈現代羅生門:揭開跨國公司的神秘面紗〉。《科技、醫療與社會》
20: 251-254。
林崇熙(2001),〈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科技、醫療與社會》
1: 1-42。
邱文聰(2015),〈從迷失的身分重新找尋食品攙偽假冒管制的可能途徑——以食
品身分標準為分析焦點〉。《政大法學評論》141: 1-49。
邱文聰、張永健(2018),〈假作真時真亦假——論管制與處罰攙偽假冒食品〉,
見李建良主編,《食品安全的法律對策與法治實踐:2015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327-402。
巷仔口社會學(2015),〈組裝技術物、組裝社會:我的科技社會之旅〉。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04/28/yanghungjen/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洪均燊紀要,傅大為修訂(2014),〈「塑化劑爭議」工作坊紀要〉,見王文基、傅
大為、范玫芳編,《台灣科技爭議島》。新竹市:交大出版社,頁116-134。頁125-128。
洪德欽(2015),〈歐盟食品安全制度對臺灣食安改革的啟示〉。《臺大法學論叢》
44: 1163-1236。
范玫芳、陳俞燕(2009),〈預警原則在塑化劑管制之應用:政策利害關係人觀點
分析〉。《法政學報》22: 39-72。
徐健銘(2012),《塑化風險社會:塑化劑風暴背後之管制結構與脈絡分析》。台
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銘謙、林宗弘(2011),〈山不轉路轉:公民社會與台灣步道工程技術的轉型〉。
《科技、醫療與社會》13: 119-169。
秦先玉(2013),〈衍生物、舊東西與變種: 台灣間熱式電鍋炊煮系統,1950s~
1970s〉。《科技、醫療與社會》17: 127-186。
張國暉(2011),〈技術的社會建構論(SCOT)之挑戰:建構東亞技術研究主體
性的一個契機〉。《科技、醫療與社會》13: 171-222。頁179。
許培欣、成令方(2010),〈棉條在台灣為什麼不受歡迎?社會世界觀點的分析〉。
《科技、醫療與社會》10: 11-72。
郭軒瑋(2016),《手搖茶王國的創新之路》。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行(2015),〈觀看另一種求實機器:RCA案審理的法庭實作與理性主義傳
統〉。《科技、醫療與社會》20: 243-250。
——(2016),《看見不潔之物:工業社會中知識權威的文化實作》。台北市:台
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傅大為(2014),〈從STS/SCOT、常態意外,再思考塑化劑危機〉,見王文基、傅
大為、范玫芳編,《台灣科技爭議島》。新竹市:交大出版社,頁135-141。頁139。
楊弘任(2002),〈看不見的技術:蓮霧變成黑珍珠的技術發展史〉。《科技、醫療
與社會》2: 1-57。
——(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
營造》。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
——(2010),〈專家系統下的地方知識:嘉邑行善團的造橋實作〉。《科技、醫療
與社會》10: 129-190。
——(2012),〈行動中的川流發電:小水力綠能技術創新的行動者網絡分析〉。
《台灣社會學》23: 51-99。
——(2017),〈「養水種電」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地方政府、光電廠商與在地農
漁民〉。《臺灣人類學刊》15: 45-96。
雷祥麟(2010),〈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
《科技、醫療與社會》11: 199-284。
蔡苓雅、王秀雲(2010),〈從觸診到「以管窺天」:腹腔鏡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
興起,1950s-2000s〉。《科技、醫療與社會》10: 73-128。
羅志誠(2001),〈重返工地現場:麥寮六輕填海造陸工程中的知識動員過程〉。
《科技、醫療與社會》1: 43-104。
Beck, Ulrich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New Delhi: Sage.
Bijker, Wiebe (199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luorescent Lighting, or How an
Artifact Was Invented in Its Diffusion Stage. In Shaping Technology/Building Society: Studies in Sociotechnical Change, edited by Wiebe E. Bijker and John Law.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pp. 75-102.
—— (1993). Do Not Despair: There Is Life after Constructivism.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18(1): 113-138. p. 120-123.
—— (1997[1995]). Of Bicycles, Bakelites, and Bulbs: Toward a Theory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頁45-53、73-77、84-88。
—— (2006). The Vulner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 In Cultures of Technology
and the Quest for Innovation, edited by Helga Nowotny. Oxford: Berghahn Books, pp. 52-69.
—— (2007). American and Dutch Coastal Engineering: Differences in Risk
Conception and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Cultur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37: 143-151.
—— (2007). Dikes and Dams, Thick with Politics. Isis 98: 109-121.
—— (2010). How is technology made?—That is the ques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4: 63-76.
Bijker, Wiebe, Anique Hommels and Jessica Mesman (2014). Studying Vulnerability
in Technological Cultures. In Vulnerability in Technological Cultures: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nd Governance, edited by Anique Hommels, Jessica Mesman and Wiebe Bijker.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pp. 1-26.
Callon, Michel (1984).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32(1): 196-233.
Chen, Mei-Lien et al. (2008). The Internal Exposure of Taiwanese to Phthalate – An
Evidence of Intensive Use of Plastic Material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34:79-85.
Collins, Harry (1981), Stages in the Empirical Programme of Relativism,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1: 3-10.
Fortun, Mike, Kim Fortun, Brandon Costelloe-Kuehn, Tahereh Saheb, Daniel Price,
Alison Kenner, and Jerome Crowder (2014). Asthma, Culture, and Cultural Analysis: Continuing Challenges. In Heterogeneity in Asthma, edited by Allan R. Brasier. New York: Springer, pp. 321-332.
Good, Mary-Jo (2007). The Medical Imaginary and the Biotechnical Embrac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of Clinical Scientists and Patients. In Subjectivity: Ethnographic Investigations, edited by João Biehl, Byron Good, and Arthur Kleinm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62-380.
Hommels, Anique(2005). Unbuilding Cities: Obduracy in Urban Sociotechnical
Change. MA: MIT Press.
Klein, Hans and Daniel Lee Kleinman (2002).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tructural Considerations.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7(1): 28-52.
Kline, Ronald and Trevor Pinch (1996). Users as Agen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 the Rural United State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37(4): 763-795.
Latour, Bruno(1987). Science in Action: How to follow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through
societ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Law, John (2012[1987]). Technology and Heterogeneous Engineering : The Case of
Portuguese Expansion.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ystems: New Direction 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ited by Wiebe Bijker, Thomas Hughes, and Trevor Pinch. MA: MIT Press, pp. 105-127.
Oudshoorn, Nelly and Trevor Pinch (2003). Introduction: How Users and Non-Users
Matter. In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ies, edited by Nelly Oudshoorn and Trevor Pinch.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pp. 1-25.
Pinch, Trevor and Wiebe Bijker (198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e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4: 399-441.
Polanyi, Michael (1958). Personal Knowledg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Star, Susan Leigh (2010). “This is Not a Boundary Object: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of a Concept.”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35(5):601-617.
Winner, Langdon (1993). Upon Opening the Black Box and Finding It Empty: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18(3): 362-378.
文獻資料
《中央日報》(1955),〈飲食品加工業請求 供應調味香料外匯〉。12月25日。
——(1982),〈市售各式果汁飲料中 以番石榴及柳橙類 維他命C含量最多〉。
2月21日。
《中國時報》(1978),〈蘆筍汁還能喝嗎?牙醫師探究奧秘!徐奎望研究飲料後
遺症 茶含氟對於牙齒最有利〉。4月2日。
——(1982),〈市售柑橘果汁飲料 只有四種內容充實 消費者報導雜誌作比較〉。
8月15日。
——(1987),〈市售果汁淡如水 竟說民眾不識貨 業者倒果為因太過份〉。2月
14日。
——(1987),〈喝果汁如喝糖水、原因何在 廠商指民眾喜歡、只好如此 都說
原汁銷路差、寧可生產稀釋飲料應市〉。2月14日。
《自由時報》(2014),〈2014台灣代表字出爐 「黑」字拔得頭籌〉。12月3日。
《經濟日報》(1971),〈生意眼與生意經 有機食物〉。5月16日。
——(1979),〈國民所得高消費習慣漸改變 果汁有取代清涼飲料的趨勢 銷售
著重風味 講究衛生及包裝也是競爭要件 今年內銷可達三千五百萬打 蘆筍汁居第一位〉。8月19日。
——(1981),〈果汁飲料市場互見消長 香吉士有後來居上趨勢 紙包裝好攜帶
外形美觀受歡迎 大廠牌紛打算推出類似新產品〉。5月10日。
《聯合報》(1955),〈糖果業等要求 購買國外香料 說省產香料影響腸胃〉。12
月25日。
——(1966),〈產品未符標準 日籍廠長引咎自殺〉。5月29日。
——(1969),〈食品飲料多件 檢驗不合格〉。8月3日。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2013),〈食品安全誰把關? 5大假造食品 & 10大黑
心食品排行榜〉。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75 (檢索日期: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中國農民銀行編(1993),《臺灣飲料工業之現況與展望》。臺北市:中華民國銀
行公會。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1982),《台灣地區產業年報——飲料工業》。
台北市: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
——(1984),《台灣地區產業年報——飲料工業》。台北市:中華徵信所企業股
份有限公司出版部。
——(1989),《台灣地區產業年報. 民國七十八年 飲料》。臺北市 : 中華徵信
所。
尹福秀(1984),《香料類特用化學品國內巿場現況調查》。新竹巿:工業技術研
究院化學工業研究所。
王宏舜(2018),〈還記得塑化劑風暴嗎?廠商判賠395萬元〉。《聯合報》:2018
年8月3日。
王若蘭(1994),〈政府與業界的溝通橋樑∕中華香料協會 林棟樑理事長〉。《食品
資訊》97: 59-61。
王豐洲(1978),〈談果(菜)汁內外銷〉。《食品工業》10(7): 7-12。
——(1981),〈談台灣果蔬汁飲料之展望〉。《食品工業》13(7): 7-9。
立法院公報(2011),〈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0(49): 29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毒性化學物質運作及釋放量紀錄管理辦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O0060039&lnndate=20110601&lser=001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2019),〈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40001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江東益(1982),〈果蔬汁飲料及乳製品 逐漸有取代汽水趨勢 銷售量日增 競
爭激烈〉。《經濟日報》:1982年4月4日。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2011),《食品
中塑化劑汙染衛教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管處(2011),〈環保署預公告加強毒化物塑化劑管理〉。
https://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00609153334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2011),〈環保署澄清DEHP列為第一類毒化物的作業過程〉。
https://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00606100455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吳玲嬌(1978),〈果汁甜甜可口、喝得津津有味 牙齒時時蛀蝕、健康天天受損
國內飲料含糖量嫌偏高、衛生營養價值不無可疑 教授專家提出嚴重警告、消費大眾應該多加注意〉。《中國時報》:1978年4月2日。
吳淳美(1972),〈柑橘類果實若干成份之化學及應用〉。《食品工業》4(6): 7-14。——(1972),〈人工食品香味〉。《食品工業》4(12): 11-13。
——(1972),〈香味物質之安全性〉。《食品工業》4(8): 27-29。
——(1972),〈綜論肉類香味〉。《食品工業》4(11): 29-31。
——(1974),〈洋菇之化學組成及色香味〉。《食品工業》6(3): 27-30。
——(1977),〈食品人工香味料之安全性及其展望〉。《食品工業》9(10): 20-34。
頁20-23。
——(1978),〈中國式食品工業化之我見〉。《食品工業》10(1): 10-16。
——(1979),〈食品香料〉。《食品工業》11(11): 25-33。
——(1981),〈台灣食品配料工業之現況與檢討〉。《食品工業》13(4): 22-24。頁
23-24。
——(1983),〈臺灣食品工業之前程、研究工作之需求範圍及與食品香料之相關
性〉。《食品工業》15(11): 5-7。
——(1986),〈食品香料之應用〉。《食品工業》18(5): 9-15。頁14-15。
——(1993),〈本所食品香料之研究發展〉。《食品工業》25(11): 10-13。
吳淳美編(1987),《食品香料化學與加工》。新竹市: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食品
工業月刊社。
吳榮杰、宗安平(1994),〈臺北地區果汁消費之市場區隔研究〉,《臺灣銀行季刊》
45(4): 310-343。
李榮輝(1977),〈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十年來研究工作之回顧專輯〉。《食品工業》
9(11): 43-131。
李榮輝譯(1971),〈香味的觀念〉。《食品工業》3(7): 29-31。
李翠綾(1999),〈淺談臺灣果汁之發展趨勢——專訪金果王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阿和〉,《中華食品工業》34: 66-68。
李錦楓(1971),〈香味研究的趨勢〉。《食品工業》3(7): 3-7。
——(1978),〈果汁飲料的現狀與展望〉。《食品工業》10(7): 13-15。
——(1983),〈臺灣的蔬果汁工業〉。《食品工業》15(12): 6-9。
李靜娟(1995),〈為香料業盡一份心力——訪中華香料協會理事長林佑達〉。《食
品資訊》109: 60-61。
周大紆(1980),〈食品香味料——天然的還是人工的〉,《食品工業》12(12): 19-
22。頁20-22。
林錫鴻(1983),〈本省香料工業現況〉。《食品工業》15(11): 8-10。頁8。
法操司想傳媒(2016),〈最高法院對食安法的新解釋,不只頂新,還是食品業的
震撼彈〉。https://www.follaw.tw/f01/10787/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社團法人中華食品添加物協會(2018),《2018 CFAA特刊 食添實添》。新北市:
社團法人中華食品添加物協會。
邱振奮(1969),〈司法二三事 糖精與公共危險〉。《聯合報》:1969年10月27
日。
南方朔(2014),〈南方朔:有黑心政府,才有黑心商人!〉。《蘋果即時》:2014
年10月14日。
洪素卿(1997),〈1996年台灣飲料市場面面觀〉。《食品資訊》135: 33-36。
——(1998),〈香料業界耕耘40年——訪恆新公司董事長張德如先生〉。《食品資訊》146: 72-73。
——(1999),〈群策群力 開創台灣香料業新版圖——訪中華香料協會新任理事長許銘章先生〉。《食品資訊》157: 22-23。
——(2012),〈楊明玉 揭發塑毒 公務員最佳典範〉。《自由時報》:2012年1月
27日。
洪素卿、楊久瑩、陳慧萍、蘇金鳳、黃以敬、劉力仁、阮怡瑜(2011),〈問題塑
化劑 衛署4月初就知〉。《自由時報》:2011年5月25日。
胡鳳綬(1960),〈本省香料工業之展望〉。《自由中國之工業》13(1): 9-12。
——(1962),〈日本香料工業之近況〉。《自由中國之工業》18(2): 32-37。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1992),《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八十年度工作年報》。新竹
市:食品工業月刊社。
——(1993),《民國八十一年度工作年報》。新竹市:食品工業月刊社。
——(1994),《民國八十二年度工作年報》。新竹市:食品工業月刊社。
——(1995),《民國八十三年度工作年報》。新竹市:食品工業月刊社。
孫運璿(1977),〈中國式食品之工業化前途〉。《食品工業》9(11): 20-21。
馬保之(1979),〈我國食品工業的現況及其科技問題〉。《食品工業》11(11): 4-12。
高淑媛(2012),《臺灣化工史—第一篇 臺灣近代化學工業史(1860–1950):技
術與經驗的社會累積》。臺北市:台灣化學工程學會。
張文川(2018),〈塑化劑風暴團訟求償24億 18家業者判賠395萬元定讞〉。《自
由時報》:2018年8月3日。
華視新聞(2011),〈毒門師父是林錫鴻 "台灣鹽野"喊冤!〉。
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106/201106030749469.html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許人平(2004),〈肉類熱反應香料產業發展與產品應用〉。《食品資訊》200: 56-
59。
陳子梅(1998),〈台灣香料市場發展概況〉。《食品資訊》145: 18-21。
陳自珍、沈介仁(1976),《食品添加物》。台北:台灣文源書局有限公司。
陳俊成(2004),〈果汁白濁之安定化〉。《食品資訊》199: 68-73。
傅祖壇、曾瑞河(1989),〈臺灣地區家庭之果汁消費行為分析〉。《臺灣土地金融
季刊》26(4): 11-25。
程竹青(1983),〈人工食品香料是如何調製的〉。《食品工業》15(11): 18-21。
——(1991),〈食品添加物〉,《食品工業》23(8): 26-30。
——(1998),〈世界食品香料之現況與研發趨勢〉。《食品資訊》145: 22-16。
黃文(1972),〈自然食物〉。《經濟日報》:1972年6月11日。
黃主良(2004),〈香料界長青樹--味特以研發技術屹立臺灣市場〉。《食品資訊》
199: 60-61。
葉正茂編(1995),《果蔬汁加工技術》。臺北市:瑩圃。
廖貴燈(1979),〈我國果汁飲料工業當前之問題及未來之發展〉。《食品工業》11(11):
36-39。
廖慶洲(2004),《台灣食品界的拓荒者——謝成源》。臺北市:金閣企業顧問。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編(1949),《台灣民營企業概況》。臺北市:臺灣省政府建設
廳。
臺灣高等法院(2012),《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100年度矚上訴字第4號》。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201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判決101年度矚上
易字第295號》。
臺灣區果蔬汁工業同業公會(1992),〈臺灣蔬果汁市場動向〉。《果農合作》537:
13-14。頁13。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2011),《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
——(2013),《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1年度重消字第1號民事判決》。
——(2013),《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1年度重訴字第104號民事判決》。
——(2014),《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2年度訴字第1191號》。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2011),《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00年度矚易字第1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2011),《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0年度訴字第1777號民事判
決》。
——(201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0年度重訴字第327號民事判決》。
——(2014),《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2年度重訴字第245號民事判決》。
鳴鴻(1971),〈請勿飲⽤即時果汁!〉。《聯合報》:1971年4月3日。
劉兆宏(1983),〈世界各國食品香料法規概述〉,《食品工業》15(11): 11-14。頁
11。
劉致中(2007),《塑膠添加劑產業發展透析》。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編輯部(1998),〈肉精、肉精粉之產業發展及研發方向--訪國內專業生產工廠:佳信食品公司〉。《食品資訊》146: 68-7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1),〈食品藥物管理局再查獲「起雲劑」含有另
一塑化劑成分DINP〉。http://www.fda.gov.tw:8080/TC/newsContent.aspx?id=7641&chk=72b081fd-b31c-4d64-ab02-c2d2fc6ce174¶m=pn&cid=4&cchk=f11420b2-cf8e-4d3a-beb5-66521b800453#.WW0CaIiGPIU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2011),〈聯手打擊不法 合作保障消費安全 含塑化劑之食品追蹤最新進
度(5月28日)〉。http://www.mohw.gov.tw/cp-16-25382-1.html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鄭長佑(1966),〈臺灣之飲料工業〉。《臺灣銀行季刊》17(1): 271-278。
鄭景雯(2013),〈2013年度代表字:假〉。《中央社》:2013年12月9日。
戴欽泉(1974),〈稀釋天然果汁免徵貨物稅之商榷〉。《稅務旬刊》7(1): 25-28。
檢驗委員會(1988),〈濃稠的不一定好〉。《消費者報導》89: 34-42。
Anwar, Mohammad and Marvin Calderon (1971). Emulsions of Flavoring Oils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U. S. patent 3,622,343.
Beattie, George (1970). Soft Drink Flavours, Their History and Characteristics, Part IV.
Orange drinks. The Flavour Industry 1(8): 530-534.
Beck, Karl and Stormont Noble (1959). Brominated Sesame Oil. U. S. patent 2, 893,
869.
Becktel, Jack and Frank Kuester and Fritz Earle (1957). Stabilized Halogenated Oils.
U. S. patent 3,008,833.
Bedoukian, Paul (1970). Citrus Oil and Other Oils Having Enhanced Specific Gravity,
and Use Thereof. U. S. patent 3,652,291.
Berenstein, Nadia (2018). Designing Flavors for Mass Consumption. The Senses and
Society 13(1): 19-40.
Calderas, Jonathan, Thomas Graumlich, Leonard Jenkins and Robert Sabin (1994).
Preparation of noncarbonated beverage products with improved microbial stability. U. S. patent 5,431,940.
De Groote, Melvin (1924). Making Dilute Permanent Turbid Emulsions. U. S. Patent
1,500,670
Eagon, Beverly, Jr George Greminger (1959). Edible Oil Emulsions. U. S. patent
2,906,626.
EurActiv.com (2004). EU ministers agree to ban chemicals in toys.
http://www.euractiv.com/section/health-consumers/news/eu-ministers-agree-to-ban-chemicals-in-toys/ (Retrieved: August 20. 2019)。
Felton, Stephen and Ira Kapp (1974). Beverage Clouding Agents Based on Natural
Gum Resins. U. S. patent 3,959,510.
Frederick, Jeffries (1964). Brominated Oils. U. S. patent 3,187,019.
Freinkel, Susan 蘇珊‧弗蘭克(2011),《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Plastic: A Toxic
Love Story)。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
Hansen, Norman and Donalee Tabern (1928). Liquid Halogenated Esters of Fatty Acids.
U. S. patent 1, 840, 034.
Hodgson, Ernest and Patricia Levi (1987). A Textbook of Modern Toxicology. New York:
Elsevier.
Jacobs, Morris (1947). Synthetic Food Adjuncts: Synthetic Food Colors, Flavors
Essences, Sweetening Agents, Preservatives, Stabilizers, Vitamins and Similar Food Adjuvants.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Inc.
Jacobs, Morris (1959). Manufacture and Analysis of Carbonated Beverages. CA:
Chemical Publishing Company.
Kupper, Philip and Dan Morgan (1987). Beverage opacifier. U. S. patent 4,705,691.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70). Federal Register: 35 Fed. Reg.
1 (Jan. 1, 1970). p. 1049.
—— (1970). Federal Register: 35 Fed. Reg. 12049 (July 28, 1970). p. 12062
Reynolds, R. C. and C. I. Chappel (1998). Sucrose Acetate Isobutyrate (SAIB):
Historical Aspects of its use in Beverages and a Review of Toxicity Studies Prior to 1988.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36: 81-93.
Vogel, Sarah (2009).The Politics of Plastics: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Bisphenol
A “Safet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S3): S559-66.
Wurzburg, Otto and Julianne Lenchin (1981). Clouding with a Starch Material. U. S.
patent 4,279,940.
Zwanenberg, Patrick van and Erik Millstone (2015). Taste and Power: The Flavouring
Industry and Flavour Additive Regulation. Science as Culture 24: 129-156.
「清涼飲料の50 年」編纂委員会(2005),《清涼飲料の50年》。東京都:社団
法人全国清涼飲料工業会。
川端宏(1959),〈ソフトドリンクと香料雜感〉。《食品工業》2(7): 46-51。頁50-
51。
日本香料工業会(1981),《日本香料工業会十年史》。東京都:日本香料工業会。
——(2009),〈フレーバー〉。http://www.jffma-jp.org/flavor/ (檢索日期:2019
年8月20日)。
古田守夫(1959),〈果汁および清涼飲料の諸原料〉。《食品工業》2(7): 14-16。
服部達彥,佐藤正(1963),〈酒類, 飲料の香料〉。《日本釀造協會雜誌》58(6): 510-
515。
秋山久美子(2005),〈清涼飲料水(ラムネ・サイダー)の近代史(第1報)〉。《学
苑》778: 29-42。
——(2006),〈清涼飲料水の近代史(第2報)昭和元年から40年まで〉。《学苑》
790: 62-81。
秋山孝(1969),〈香料業界の展望〉。《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27(8): 786-791。
荒川驍(1926),〈清涼飲料の常識〉。《家事と衛生》2(8): 3-10。
塩入英次(1957),〈我国のジュース界の現状〉。《日本農芸化学会誌》31(5): 63-
66。
塩野公司網站。塩野香料株式會社,〈沿革〉。https://www.shiono-
koryo.co.jp/company/history/?lang=tw (檢索日期:2019年8月20日)。
奧田治(1961),〈食品香料の新しい傾向〉。《食品衛生学雑誌》2(3): 15-19。
——(1965),〈食品香料に関する最近の動向について〉。《衛生化学》11(2): 81-
86。
諸江辰男、服部達彦(1961),〈食品香料〉。《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19(5): 361-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