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0: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家偉
研究生(外文):LIAO, CHIA-WEI
論文名稱: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後設評鑑指標及其影響關係 模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Meta-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its Causal Model for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指導教授:謝文英謝文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 Wen-Ying
口試委員:劉仲成陳益興楊昌裕溫明麗
口試委員(外文):Liu ,Chung-ChingChen, I-hsingYang, Chang-YuWen, Ming-Lee
口試日期:2019-01-18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93
中文關鍵詞: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後設評鑑指標指標權重後設評鑑關係模式
外文關鍵詞: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meta-evaluation indicatorsIndicator weightmeta-evaluation relationship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TTQS作為國家人才培訓發展重要角色,需完整且全面的提出改進之道。本研究採取「大量—小質設計」研究,旨在探討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後設評鑑指標及其影響關係模式之研究,以TTQS評核制度參與的訓練單位及三類專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並探討彙整TTQS現有制度及過程之問題,以及Stufflebeam後設評鑑的實施基本架構作為研究架構,進行後設評鑑之調查研究。本研究目的如下:1.建構研究TTQS評核系統的架構模型。2.探討本研究對象對TTQS後設評鑑指標(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過程、評鑑結果、運用與改善等)之認同度及差異。3.分析本研究對象對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過程、評鑑結果、運用與改善等後設評鑑指標權重體系。4.分析本研究對象對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過程、評鑑結果、運用與改善等後設指標影響關係模式。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自編「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量表」調查問卷,對研究對象進行施測,回收有效問卷1,003份,回收率60.79%,所得資料以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變異數分析、事後比較、相關分析,以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驗證。獲得以下研究結果:
一、TTQS後設評鑑研究架構之建構及研究方法論有其研究貢獻。
二、研究對象中高度認同TTQS後設評鑑指標,部分不同背景變項對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過程、評鑑結果、運用與改善的看法有顯著差異。
三、TTQS後設評鑑「運用與改善」構面的權重值明顯與其他構面「評鑑規劃」、「評鑑設計」、「評鑑過程」及「評鑑結果」等構面有差距且較受重視,其指標相對表現和影響可供改善TTQS優先思考之重點。
四、TTQS後設評鑑指標模式具直接及中介效果網絡狀影響關係。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訓練單位」、「評核委員、輔導顧問及教育訓練講師」三類專業人員及主管行政機關改進TTQS評核系統及提升訓練品質之參考。
The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TTQS)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alent training, needs to propose a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 QUAN—qual design" to explore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the TTQS and its impact relationship model.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the subjects of TTQS assessment system are the contributed training units and related current positions.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process of the TTQS,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fflebeam's Meta-Evaluation as the research structure, performing the study of meta-evalu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stated as follows: 1. Construct a model for studying the TTQS assessment system. 2. To explore the recognition and difference of perception of the TTQS meta-evaluation indicators (evaluation plan, evaluation design,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s,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etc.). 3. Analyze the weighted indicators system for the evaluation plan, evaluation design,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s,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4. Analyze the research subjects’ impact and relationship on the evaluation plan, evaluation design,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s,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above research objectives, a questionnaire is adopted from the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TTQS) Meta-evaluation Indicators”. A total of 2,339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1,003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the response rate was 60.79%.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variance analysis, posterior compari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data,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1.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TTQS meta-evaluation research structure has its research contributions.
2.Respondents Medium-highly agree with TTQS meta-evaluation indicators. Some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TTQS meta-evaluation indicators in terms of the levels "evaluation plan", "evaluation design",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s" and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3.Regardless of AHP or ANP (sequential mode and interactive mode) analysis results have an impact on the "application and improvement" level of weight value is clearly different from the levels "evaluation plan", "evaluation design",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s" and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and impact of indicators can provide improved TTQS priority thinking.
4.There are direct and in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TQS indicators.
Conclusivel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raining units", "evaluation committees, counsellors and training instructors", competent authority and follow-up studie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This can be a reference for TTQS system improvement and futur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摘要 i
ABSTRACT iii
誌謝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1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第一節 TTQS制度設計、問題分析及相關實徵研究 27
第二節 後設評鑑及相關實徵研究 93
第三節 TTQS後設評鑑理論架構及研究構面之建構 142
第四節 本章摘要 15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1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7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78
第四節 研究程序 20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20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219
第一節 TTQS後設評鑑指標的認同度及差異分析 219
第二節 TTQS後設評鑑指標之權重體系 255
第三節 TTQS後設評鑑指標認同度影響關係模式之分析 271
第四節 質性資料處理與分析 326
第五節 TTQS評核系統的後設評鑑架構模型 3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343
第一節 主要發現 343
第二節 結論 351
第三節 建議 358
參考文獻 369
附錄 389
附錄一 TTQS四種版本 389
附錄二 三類專業人員違失情事及處理原則 414
附錄三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量表【專家審查評定問卷】 416
附錄四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量表【專家審查評定意見彙整表】 429
附錄五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量表【專家問卷次數統計表】 444
附錄六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量表【預試問卷】 450
附錄七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量表【正式量表】 457
附錄八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半結構式訪談大綱 462
附錄九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後設評鑑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質性資料彙整 465

Jou, Y. T., Wu, Y. C., & Lin, W. T. (2015). Applying decision tree and neural network to raise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training quality。品質學報,22(5),383-403。
丁肇全(2015)。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之限制與創。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孔毓翔(2010)。台北市職業工會導入TTQS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臺北市。
孔慶瑜(2009)。建構國內企業推行TTQS認證制度績效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方崇雄、蔡孟珊(2010)。以訓練品質系統驗證A公司企業培訓制度。中華管理評論,13(1),0-20。
王天苗(2009)。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簡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0(3),108-116。
王正貴(2016)。企業導入TTQS個案研究-以某中小企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王正熙、趙志揚(2009)。探究訓練同盟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以彰化縣工業會為例。服務業管理評論,(7),24-48。
王俊傑(2014)。紡織業導入TTQS訓練品質系統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研究所,彰化縣。
王保進(2012)。第二週期系所之評鑑的重點與準備方向。教育評鑑雙月刊,36,3-9。
古旻晟(2010)。建構企業推行人力資源提升聯合型TTQS認證制度績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甘筱淇(2014)。建立TTQS資訊系統架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雲林縣。
白景文、孔毓翔(2010)。台北市職業工會導入TTQS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4(1),89-111。
白景文、陳韋多(2013)。協會導入TTQS關鍵成功因素之分析。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3(1),105-124。
江淑鳳(2008)。TTQS課程學習心得。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江增常(2013)。訓練品質系統對訓練績效之影響—以訓練遷移與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余郡琪(2014)。運用企業資源規劃結合台灣訓練品質系統 建構職能診斷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吳永昌(2016)。TTQS訓練品質系統課程設計實務分享。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吳育昇(2012)。TTQS機制與運作之實務調整與探討。2016年8月1日,取自 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吳育昇(2014)。TTQS評核指標校準之芻議。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吳亞遜(2014)。職業工會導入 TTQS訓練品質系統之回應性評估:以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吳宜芳(2008)。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對企業核心能力與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臺南市。
吳南憲(2012)。以TTQS架構之職能指標建立人資數位資料庫-以中小型傳統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材料與製造工程研究所,臺中市。
吳思達、王湧泉、劉彥慧(2010)。訓練品質系統評核指標之研究-以國家訓練品質系統(TTQS)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人力資源發展學會舉辦之「2010 金融海嘯下人力資源管理之挑戰論壇與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吳貞儀(2013)。導入國家訓練品質系統對提升人力資本與組織績效之影響-以組織文化為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吳益銓(2014)。建構護理人員職能模型以提升訓練品質系統運作績效(未出版之博士論文)。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桃園市。
吳進輝(2008)。TTQS內涵概論。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吳明隆、涂金堂(201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宋佳凌(2015)。我國勞動力發展政策成效分析-以TTQS導入花蓮縣飯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縣。
李丹華(2011)。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成功導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因素之分析-以中彰投區就業服務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臺中市。
李奇樺、陳墀吉、陳美華(2013)。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導入訓練品質評核系統之研究。真理觀光學報,(11),13-37。
李姿寧(2008)。利用訓練品質計分卡尋找影響中小企業經營績效關鍵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資訊科技與應用研究所,臺中市。
李威穎(2010)。從英國人力資本投資促進方案(IIP)內涵探討台灣TTQS未來發展方向。2016 年8月1日,取自: 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李頂立(2015)。結合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建構訓練機構職能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汪耀華、黃仲毅、朱子斌、李隆盛(2012)。比較實施TTQS前後之員工知覺─以北市某醫院為例。品質月刊,48(4),25-30。
沈佳慧(2015)。TTQS改善分析及知識管理系統之運用-以某職業工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沈暄晨(2015)。工會導入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之助益性探討-以大台南總工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臺南市。
沈繼綸(2015)。大專院校推廣教育導入TTQS之個案研究-以南部某私立科大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周美君(2014)。導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林子傑(2014)。訓練機構版訓練成效評估之挑戰與建議。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林子傑(2015)。訓練機構導入TTQS提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T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林文燦(2000)。企業採用台灣訓練品質計分卡(TTQS)訓練品質評鑑機制之適合度驗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8-2410-H167-010-MY2)。臺中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林文燦(2013)。應用TTQS訓練品質評核指標與Kano模式建構企業教育訓練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2-2622-E167-017-CC3)。臺中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林文燦、張嘉寶、黃喬次(2013)。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訓練品質評鑑機制推動績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0-2410-H167-010-MY3)。臺中市: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林文燦、廖文志、李季芳、鄭弼文、孔慶瑜 (2009)。TTQS訓練品質系統未來發展策略之探討。就業安全,8(2),68-75。
林文燦、孔慶瑜、林麗玲(2009)。IIP、ISO 10015與TTQS差異分析。品質月刊,45(4),52-56。
林四海(2012)。企業導入TTQS後評核成功之重要關鍵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研究所,臺中市。
林生傳(2012)。教育研究法:全方為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劭仁(2000)。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劭仁(2004)。我國師資培育後設評鑑標準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413-H119-001)。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
林佳真(2016)。針對TTQS新舊兩種版本搜尋企業關鍵訓練項目組合最佳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臺中市。
林佳賢(2011)。TTQS輔導與訓練課程對指標認知、書文化能力與評核成績之影響-以雲嘉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林洋彬(2012)。建構非營利組織TTQS模式之研究-以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林泰弘(2014)。企業藉由ISO 9001:2015品質管理系統改版同時建立與整合TTQS訓練品質系統之可行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林耿民(2014)。臺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因果模式之研究-以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組織創新及績效為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北市。
林婉婷(2011)。企業導入TTQS(台灣教育訓練品質系統)成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臺北市。
林清風(2008)。TTQS輔導之研習心得報告。2009年4月13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林清章、陳啟東(2005)。幼稚園教師專業能力指標發展之研究。論文發表於亞洲大學幼教系所舉辦之「第二屆健康的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臺中市。
林榮賜(2012)。企業引進TTQS之策略探討-以日商A企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研究所,臺中市。
林麗玲(2010)。應用關聯法則探討臺灣企業推行TTQS績效評估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林文燦、孔慶瑜、林麗玲(2009)。IIP、ISO10015與TTQS差異分析。品質月刊,45(4),52-5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邱俊傑(2008)。由訓練品質系統觀點探討藥妝通路門市「團隊學習」訓練之成效-以個案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學院研究所,臺北市。
邱靖蓉(2012)。導入TTQS、PDCA循環與ISO 10015等訓練品質管理概念於公民核心素養課程系統設計之應用。通識教育學刊,(10),83-120。
姚建雯(2012)。旅館業導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屏東縣
洪金鳳 (2007)。臺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服務團成效評析。就業安全,6(2),60-66。
洪瑞霙(2013)。TTQS訓練品質系統的應用-以財團法人勞動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胡嘉寧(2013)。醫院主管對醫院導入教育訓練品質評核系統(TTQS)之成效認知-以北部某區域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臺北市。
孫保瑞(2011a)。TTQS撰寫人資計畫範例與認證金牌之路。臺北市。中華民國職工福利發展協。
孫保瑞(2011b)。TTQS人資計畫撰寫範例與認證通過方法:訓練品質系統(Taiwan TrainQuali System)。新北市:千華數位文化。
徐貴楊(2014)。企業導入ISO 9001能力、訓練、認知及TTQS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臺北市。
高義展、張惠博(2013)。應用限制理論、專案管理、國家訓練品質系統建構適性化社區營造專案管理人力資源培訓數位課程教學模組(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2-2410-H408-001)。高雄巿:立空中大學通識核心課程委員會。
康佩鈺(2014)。TTQS訓練品質系統評核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張芳瑜(2015)。結合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建構護理職能導向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張金鯤(2016)。TTQS訓練品質評核系統對物業管理產業人力資源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夏科技大學資產與物業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張建隆、許淑秋(2011)。TTQS一致性量化分析之研究。北臺灣學報,34,277-294。
張國保、陳俊臣(2011)。我國技術學院綜合評鑑後設評鑑之實施與建議。評鑑雙月刊,29,34-37。
張媛甯(2011)。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後設評鑑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100-2410-H218-021)。臺南市: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研究所。
張朝瑋(2011)。TTQS專業人員服務品質與服務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詠仁(2013)。組織動態能力與臺灣訓練品質系統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嘉義縣。
張嘉育、曾淑惠(2012)。技職教育課程後設評鑑之必要性及其實施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15(3),27-52。
張翠玲(2009)。職業訓練機構導入訓練品質系統成效追蹤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麗敏(2008)。企業導入TTQS(Taiwan TranQuali System)後之組織效益評估-以鳳凰旅行社、盛餘鋼鐵、華泰電子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高雄市。
莊子儀(2015)。訓練制度影響訓練成效下訓練評鑑體系的調節效果之研究─以導入TTQS企業體作為驗證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許心怡(2016)。TTQS指標意涵及指標連結性之研究-以企業機構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許世葦(2011)。應用類神經網路探討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推動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許雅程(2011)。壢新醫院通過TTQS訓練品質評核榮獲「銀牌」認證。聯新醫管,(85),7-7。
許慧真(2011)。企業參與TTQS訓練計畫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郭玉嬋(2012)。由TTQS跨年度成長影響對企業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郭志淵(2010)。應用TTQS訓練品質評核指標與Kano模式於研發新網路學習平台功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發科技與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郭沛軒(2014)。TTQS金牌企業大學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臺北市。
郭昭佑(2014)。校長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以新北市校長評鑑為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MOST103-2410-H004-146)。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郭昭佑(2015)。校長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Ⅱ—以新北市校長評鑑為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MOST104-2410-H004-159)。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陳玉琳(2008)。導入策略性訓練體系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TTQS標竿企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林素霞(2013)。建構臺灣訓練品質系統知識管理系統之可行性研究-以企業機構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金福(2010)。兩岸職業訓練政策與法規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陳威世(2011)。訓練機構導入TTQS個案研究-東南科技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陳柳岑(2013)。南部餐飲職業工會導入TTQS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研究所,屏東縣
陳美華(2012)。國際觀光旅館業導入訓練品質評核機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韋多(2012)。協會導入TTQS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臺北市。
陳耿霈 (2013)。TTQS導入國軍汽車集用場之可行性研究。陸軍後勤季刊,102(2),98-115。
陳偉明(2010)。TTQS整體落實度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人力資本為中介變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善德(2010)。評鑑員人格特質及其人際互動。品質月刊,46(2),18-21。
陳惠卿(2016)。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 學員學習成效研究-以委託辦理職業訓練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陳瑞陽(2013)。知識創新觀點下的TTQS導入服務品質藍圖。品質月刊,49(1),19-23。
陳榮昌、 陳同孝(2008)。運用遺傳演算法、分類演算法與TTQS訓練品質計分卡評估企業經營績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7-2221-E025-012)。臺中市: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流通管理系。
陳漢蔚(2010)。應用分析網路程序法建構TTQS評核委員職能評選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嘉義縣。
陳漢蔚(2013)。TTQS評分標準-「文書資料」之我見。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陳翠華(2010)。台灣企業的訓練品質計分卡(TTQS)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燕瑤(2014)。運用I-P-O Model落實TTQS訓練品質系統以發展非營利組織之研究-以某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鎰明(2007)。大學體育學門系所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6-2413-H224-001)。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陳益興、郭淑芳、陳盛賢、楊思偉、連啟瑞、黃坤龍(2009)。臺灣教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師資培育政策回顧與展望。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陳益興(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規劃與實施-新世紀百年樹人領航計畫。載於吳清基(主編),開創教育新境界:教育政策與願景(120-158)。台北市:師友月刊。
陸正平(2013)。以TTQS系統要素強化ISO 9001於人資發展(HRD)上之應用。品質月刊,49(10),36-38。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9a)。人力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說明手冊。2019年1月9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ttqs/menu_010_new.php。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9b)。102~104年度評核結果統計資料,2019年1月9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ttqs/news_detail.php?news_id=6428806dc1af4f03a8f47797d74c3947。
彭至賢(2013)。以TTQS評核項目尋找影響不同產業關鍵績效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臺中市。
彭金山(2016)。台灣人力發展品質管理系統專業人員評核職能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曾于恒(2010)。採用TTQS評核制度對訓練單位影響之研究–以標竿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曾淑惠(2001)。技職教育方案後設評鑑檢核表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27-003)。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曾淑惠(2004)。教育評鑑模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曾淑惠(2006)。業類科教師理論導向教學評鑑的建構與實踐(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413-H027-001)。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曾淑惠(2012)。技術校院教師評鑑之後設評鑑及其使用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1-2410-H027-009)。臺北市: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曾惠美(2006)。建立評鑑倫理專家學者提建言。評鑑雙月刊,4,14-16。
曾雅婷(2012)。探討企業訓練品質評核系統導入面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南投縣。
游家政(1994)。國民小學後設評鑑標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家政(2008)。國民中小學教科書評鑑之後設評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7-2410-H032-027)。新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游家政(2009)。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之後設評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8-2410-H032-025)。新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游家政、曾祥榕(2004)。教育評鑑的後設評鑑。教育資料集刊,29,53-94。
童煥彩(2009)。企業導入TTQS後對經營績效之影響--以製造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溫明麗(2004)。英國教育評鑑之後設分析。「教育評鑑: 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溫明麗(2003)。詮釋典範與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馮莉雅(2008)。高雄市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後設評鑑研究。高雄巿政府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971211)。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學院師資培育中心。
馮曉玉(2014)。考慮社交關係之評核委員分組問題-以TTQS中彰投評核委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流通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黃明怡(2008)。臺灣北區人才培訓機構採用訓練品質計分卡認證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政傑、張嘉育(2008)。利害關係人評鑑:理念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評鑑-理念、研究與應用(頁1-22)。臺北市:五南。
黃世忠(2004)。ISO10015:品質管理---訓練指南簡介。職訓局就業安全半年刊,3(2)。2012 年11 月03 日,取自:http://twap.sgs.com/ics/danni/download/iso10015.pdf。
黃健哲、林銘昌、林四海、黃茂夫、王延煌(2013)。TTQS評核之重要成功關鍵因素研究。創新與經營管理學刊,4(1),15-28。doi:10.6270/JIBM.2013.4(1)15
黃惇勝(2010)。TTQS評核一致性探討。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所舉辦「第六屆21世紀產業經營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市。
黃惇勝、蔡靖一(2010)。企業透過TTQS辦訓意願之調查研究。東亞論壇,(467),65-80。
黃淑惠(2013)。職業工會導入國家訓練品質系統辦理在職訓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研究所,嘉義縣。
黃舒珮(2009)。台灣訓練品質管理系統(TTQS)架構E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商管專業研究所,臺南市。
黃雅玲(2008)。臺灣北區企業導入與運用臺灣訓練品質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照耘(2008)。歐洲三大地區大學生學習經驗評鑑之質性個案後設評鑑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7-2410-H260-044)。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
黃詩宜(2009)。企業導入TTQS訓練品質系統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嘉義縣。
黃嘉雄(2006)。回應式評鑑在校本課程之運用實施及其後設評鑑。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5-2413-H152-008-MY2 )。臺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
黃瓊慧(2015)。企業機構準備TTQS評核指標問題之探討。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黃曙東、蘇錦麗(2005)。後設評鑑研究:以2001年大學校院實施自我評鑑計畫成果報告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1(2),31-65。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立莉(2014)。台灣訓練品質管理系統(TTQS)在醫療機構運用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東技術學院運籌管理研究所,新北市。
楊炎士(2015)。國家訓練品質系統與經營策略之結合 -以W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楊建昌、吳盈湘 (2011)。論醫療機構導入TTQS以提升訓練品質。醫院,44(6),17-28。
楊馥瑄(2012)。職業訓練機構推動台灣國家訓練品質系統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葉俊偉(2012)。訓練品質評核系統(TTQS)行政助理職能標準之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5),92-117。
葛建培(2008)。訓練品質、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廖元良(2015)。人力資源人員專業職能對訓練成效之影響-以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認同度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修平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研究所,臺中市。
廖庭毅(2015)。企業導入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對人才發展成效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臺北市。
廖珮妏、趙佳琪、張志信、于俊傑(2014)。以職能導向探討台北金融大樓的訓練品質評核系統。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8(1),21-40。
廖家偉、謝文英(2016)。新加坡就業服務與人力培訓整合機制之研究:以LHUB及e2i為例。文官制度季刊,9(1),37-69。
廖培珊、伊慶春、章英華(2002)。調查資料之三角交叉分析:以大學社區生活品質之評估為例。調查研究,11,105-131。
趙立功、孫順吉 (2009)。國家訓練品質系統(TTQS)評鑑與中鋼公司教育訓練品質。技術與訓練,34(1),80-91。
劉彥慧(2009)。訓練品質系統評核指標之研究—以國家訓練品質系統(TTQ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暨研究所,高雄市。
劉仲成(2005)。國民小學校長教學視導、學校專業發展與組織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劉仲成(2001)。從全面品質管理觀點探索學校行政領導的革新作為。研習資訊,18,4。
劉維琪(2011)。如何降低評鑑偏誤。評鑑雙月刊,30,6-7。
劉賢璟(2014)。美髮業者導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實施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力稔(2012)。臺灣訓練品質評核系統之權重分配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蔡文正(2011)。TTQS應用於警察機關訓練績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蔡佳玲(2012)。SOA雲端運算服務應用於TTQS探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蔡宜君(2011)。TTQS應用於美容休閒產業之成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研究所,臺南市。
蔡秋慧(2010)。TTQS指標認知、書文化能力與評核成績之研究─以雲嘉南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研究所,臺南市。
蔡惠貞(2014)。國家訓練品質系統導入對家族企業組織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雲林縣。
蔡進雄(2009)。論教育評鑑人員應扮演的角色。評鑑雙月刊,18,61-62。
蔡鈞亦(2013)。訓練成效中介下訓練管理制度改善程度對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TTQ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蔡楠鴻(2013)。企業導入TTQS對營運系統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雲林縣。
蔡錫濤、曾寶玲、葛建培、陳鴻文 (2008)。國家訓練品質規範(TTQS)評核人員、輔導顧問職能內涵研究。就業安全,7(1),9-14。
鄧三桂(2012)。策略性人力資源訓練與發展體系、人才留任與工作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鄭浩峻(2012)。運用群集分析法建構TTQS成功關鍵指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臺中市。
鄭崇珍(2006)。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實施方式研究。臺北市:心理。
鄭淑齡(2016)。從專家的角度來探討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之問題與挑戰─以北區、桃竹苗區、中彰投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盧美月(2013)。從台灣推動TTQS觀點論企業文化對企業培訓、組織績效的影響。就業與勞動關係季刊,3(1),91-104。
賴光真(2008)。教科書評選之後設評鑑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7-2410-H031-030)。臺北市:東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薛凱藝(2011)。生物科技產業導入TTQS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發科技與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謝文全(2004)。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06)。比較教育行政。臺北市:五南。
謝文英(2016)。校務評鑑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謝文英、廖家偉、柯美華、林俊傑(2016)。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的改進途徑—後設評鑑的觀點。論文發表於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舉辦「2016第一屆典範技職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研討會」,雲林縣。
謝亞霖(2013)。應用決策樹探討臺灣訓練品質系統關鍵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研發科技與資訊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謝馥蔓(2015)。經絡理療業導入人力資源發展系統的加值應用成效。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MOST104-2622-H160-001-CC3)。高雄市:文藻學校財團法人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業暨文化交流研究所。
韓慧林(2014)。以TTQS管理強化軍事訓練成效。國防雜誌,29(1),101-120。
韓慧林、張良政、李柏誼、謝孟庭、黃煒程 (2015),以職能為基準之資訊管理人才訓練與評估--以實踐大學高雄校區為例。管理資訊計算,4(1),162-174。
簡志達(2014)。企業導入TTQS員工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南投縣。
顏國樑(2003)。校務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因應作法。學校行政雙月刊,24,3-10。
魏姿琦(2013)。大專校院推廣教育單位導入TTQS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魏宥褕(2016)。領導風格與訓練制度(TTQS)對員工績效影響之研究--以X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中市。
羅瑛琪(2015)。以台灣訓練品質系統(TTQS)評核訓練方式對半導體產業技術員職前教育訓練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新竹縣。
蘇錦麗(2002)。我國整合性大學評鑑制度之建立---內部自我評鑑與外部後設評鑑之整合機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134-007 )。新竹市: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
蘇錦麗(2012)。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之後設評鑑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101-2410-H134-034)。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蘇億珊(2006)。企業導入 ISO 10015 教育訓練品質系統之可行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蘇麒品(2015)。評核一致性,委員跟上沒。2016年8月1日,取自:https://ttqs.wda.gov.tw/Expert_Column.aspx。
Ardisson, M., Smallheer, B., Moore, G., & Christenbery, T. (2015). Meta-evaluation: Experiences in an accelerated graduate nurse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31(6), 508-515.
Banerjee, A., & Solomon, B. (2003). Eco-labeling f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A meta-evaluation of US programs. Energy Policy, 31(2), 109-123.
Borlund, P. (2016). A study of the use of simulated work task situations in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evaluations: A meta-evaluation.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72(3), 394-413.
Bornmann, L., Leydesdorff, L., & Van den Besselaar, P. (2010). A meta-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posals: Different ways of comparing rejected to awarde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4(3), 211-220.
Bornmann, L., Mittag, S., & Danie, H. (2006).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meta-evaluation of multi-stage evaluation procedures in Germany.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52(4), 687-709.
Cao, F., Wu, F., & Lu, F. (2013). Application in meta-evaluation of weapon quality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of weight.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313,592-595.
Chen, F. S., Hsu, S. W., Hung, M. C., & Wu, Y. C. (2016). Application of the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to asses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f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Online), 8(3), 84.
Chung, K. C., & Chang, L. C. (2015). Combining MCDM methods and AHP to improve TTQS: A case study of the VETC.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8(3), 24.
Cook, T. D., & Gruder, C. L. (1978). Meta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Review, 2(1), 5-51.
Cooksy, L. J. (1999). The meta-evaluand: The evaluation of project TEA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0(1), 123-136.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Friedman, A. L., & Miles, S. (2002). Developing stakeholder the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9(1), 1-21.
Frankfort-Nachmias, C. und Nachmias, D. (2000)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Wadsworth
Gale, P. S. (2004). A summative metaevaluation synthesis: State education agency evaluations of 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progra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New Brunswick.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2007).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8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Good, B. (2012).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a collaborative research funding scheme: An approach combining meta-evaluation and evaluation synthesis. Research Evaluation, 21(5), 381-391.
Goodpaster, K. E. (1991). Business ethics and stakeholder analysi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1(01), 53-73.
Gove, P. B. et al. (1979).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MA: G. & C.Merriam Company.
Haarhuis, K., & de Jongste, W. M. (2010). Reconstructing and assessing the evaluation logic of the dutch closed criminal cases evaluation commission: Report of a meta-evaluation. Evidence & Policy: A Journal of Research, Debate and Practice, 6(4), 483-503.
Hager, W., & Hasselhorn, M. (1998).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ldren from a differential perspective: A meta-evaluatio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8(5), 411-438.
Hamzah, M. B., Mohamed, H. B., Abdullah, S. B., & Baki, R. B. (2008). Working commitment among trainee teachers: A meta evaluation approach. Online Submission, 5(10), 1-16.
Hum, D., & Simpson, W. (2002). Public training programs in Canada: A meta-evalu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Program Evaluation, 17(1), 119-38.
ISO 10015. (1999). Quality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training. ISO 10015:1999(E).
Lee, B. T. L. (1995). A meta-evaluation of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s n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 evaluation: A study of evaluation team's and stakeholders' judgements on the evaluation pract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Commonwealth of Virginia.
Léveillé, S., & Chamberland, C. (2010). Toward a general model for child welfare and protection services: A meta-eval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regarding the adoption of the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 in need and their families (FACNF).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2(7), 929-944.
Magura, S. (2012). Failure of intervention or failure of evaluation: A meta-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youth anti-drug media campaign evaluation. Substance Use & Misuse, 47(13-14), 1414-1420.
Martin, A. M., Chambers, L. H., & Pippin, M. R. (2014, July). What and How Are We Evaluating? Meta-Evaluation of Climate Education Projects Funded by NASA. In Ensuring Stem Literacy: 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M Education and Public Outreach(Vol. 483, p. 241).
Mastenbroek, E., van Voorst, S., & Meuwese, A. (2016). Closing the regulatory cycle? A meta evaluation of ex-post legislative evaluations by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3(9), 1329-1348.
Mohammadi, A., Arabshahi, K. S., Mojtahedzadeh, R., Jalili, M., & Valian, H. K. (2015). A model for evaluation of faculty members’ activities based on meta-evaluation of a 5-year experience in medical scho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edical Sciences: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Isfaha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20(6), 563.
Nkwake, A. M., Trandafili, H., & Hughey, J. (2013).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ality for child well-being (CWB) and program outcomes in a meta-evaluation.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6(1), 97-114.
Noe, R. A. (2008). Employee training & development. NY: McGraw-Hill.
Patel, M. (2002). A meta-evaluation, 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he evaluations in this issue, based on the African Evaluation Guidelines: 2002. Evaluation & Program Planning, 25(4), 329.
Pediaditi, K., Doick, K. J., & Moffat, A. J. (2010).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practice for brownfield, regeneration to greenspace initiatives: A meta-evaluation of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ools.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 97(1), 22-36.
Pillai, K. M., & Srinivas, G. (2006). A study of the post-accreditation scenario in the north eastern region of India: A meta-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processes and procedure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12(1), 95-106.
Pinto, L. G. (2014). Library performance continuum and the imperative of meta-evaluat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Metrics, 15(3), 86-98.
Pinto, L. G., & Ochôa, P. (2014). Information society and library evaluation transitions in Portugal: A meta- evaluation model and frameworks (1970-2013). Liber Quarterly. The Journal Of European Research Libraries, 23(3), 214-236.
Rowley, T. J. (1997). Moving beyond dyadic ties: A network theory of stakeholder influe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2, 887–910.
Rowley, T. J., Moldoveanu, M.(2003).When will stakeholder groups act? An interest-and identity-based model of stakeholder group mobil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8(2),204-219.
Rusch, F. R., & Dattilo, J. (2012). Employment and self-management: A meta-evaluation of seven literature reviews.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50(1), 69-75.
Scheerens, J., Glas, C., & Thomas, S. M. (2003). Educational evauation,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A systemic approach. Lisse, Nether1ands: Swets, & Zeitlinger.
Scott-Little, C., Hamann, M. S., & Jurs, S. G. (2002). Evaluations of after-school programs: A meta-evaluation of methodologies and narrative synthesis of find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3(4), 387-419.
Scriven, M. (1983). The evaluation taboo. New directions for program evaluation, 1983(19), 75-82.
Severo, M., & Tavares, M. F. (2010). Meta-evaluation in clinical anatomy: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in multiple choice examinations. Anatomical Sciences Education, 3(1), 17-24.
Straw, R. B., & Cook, T, D. (1990). Meta-evaluation. In H. J. Walberg & G. D. Haertel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p.58-60). NY: Pergamon Press.
Stufflebeam, D. L. (1974). Meta-evaluation. (Occasional paper No.3). Kalamazoo, MI: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Evaluation Center.
Stufflebeam, D. L. (1978). Meta evaluation: An overview. 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 1(1), 17-43.
Stufflebeam, D. L. (2000a).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pp. 279-317).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 (2000b). The methodology of meta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G. F. Madaus, & T. Kellaghan (Eds.), Evaluation models: 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2nd ed)(pp. 457-471).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Stufflebeam, D. L., & Shinkfield, A. J. (1985). An analysis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In Systematic Evaluation(pp. 45-68). Springer, Dordrecht.
Tingle, L. R., DeSimone, M., & Covington, B. (2003). A meta-evaluation of 11 school-based smoking prevention program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73(2), 64-67.
Vanhoof, J., & Van Petegem, P. (2010).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self-evaluations: The match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ta-evaluation.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36(1-2), 20-26.
Weed, M. (2006). Sports tourism research 2000–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knowledge and a meta-evaluation of methods.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11(1), 5-30.
Windsor, R. (2003). Smoking cessation or reduction in pregnancy treatment methods: A meta-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dissemin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 326(4), 216-222.
Windsor, R. A., Boyd, N. R., & Orleans, C. T. (1998). A meta-evaluation of smoking cessation intervention research among pregnant women: Improving the science and art.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3(3), 419-438.
Woodside, A. O., & Sakai, M. Y. (2001). Meta-evaluations of performance audits of government tourism-marketing program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9(4), 36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