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偉群
研究生(外文):Wei-Chun Chou
論文名稱:寺廟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桃園市八德區三元宮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emples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y: Take Sanyuan Temple in Bade District of Taoyuan Ci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劉阿榮劉阿榮引用關係謝登旺謝登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A-Ron LiuDeng-Wang Hsieh
口試委員:丘昌泰周錦宏
口試委員(外文):Chang-Tay ChiouChin-Hung Chou
口試日期:2019-07-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82
中文關鍵詞:寺廟地方社會三元宮祭祀圈
外文關鍵詞:templelocal societythe Sanyuan Templereligious sphe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文主要研究寺廟與地方社會發展之關係,並以桃園市八德區之三元宮作為主要之研究對象。三元宮的位置緊鄰八德區之行政中心,是當地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具相關文獻記載,係於乾隆年間所創建,大正14年(西元1925年)重建,為八德區最古老的廟宇。主祀的神明為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其名稱「三元」,即源自於此。三元宮的祭祀圈為八塊庄時期的「八塊厝」與「下庄仔」範圍,即現今八德區興仁里等11個里的區域。在臺灣的開拓史中,先民冒險渡海來臺,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寄託與慰藉,寺廟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整個移墾社會的開發歷程中,更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只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同時也與族群關係、政治、經濟、社教及文化等發展息息相關。
而三元宮與八德地方社會的發展關係也是如此,各項的宗教活動具有凝聚族群情感的功能,並且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菁英邱、呂家族更藉由對廟務的參與及支持,累積其象徵資本,拓展並維持個人或家族的財富與勢力,對地方發展之影響相當深遠。此外,就政治人物而言,每到選舉期間寺廟就成為政治角力的重要場域之一,認為參與三元宮的各種宗教活動,就能獲得選民的認同,也使得三元宮與地方政治有著互利發展的關係。再者,三元宮的廟宇本身除做為祭祀的場域外,同時也是民眾閒暇期間,相互連絡情感的社會公共空間,除具有信仰傳承的功能外,各種回饋鄉里之善行義舉、祭祀活動與建築、裝飾藝術等,都具有社會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灌輸信眾揚善懲惡的道德觀念。
三元宮的歷史悠久,基於文化傳承與歷史保留的想法,希望能藉由此一研究提供相關的建議,以作為地方政府、三元宮以及後續研究者參考之用。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mp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eties, and the Sanyuan Temple in Bade District was selected as the primary research subject. This temple is located right next to the Bade District Civil Affair Office, and is central to local residents’ religious beliefs. According to historic records, it was first built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in the Chin Dynasty, and was later rebuilt in Da-Cheng 14 (1925 AD); it is also the oldest temple in Bade District. The three holy spirits (gods) worshiped in the Sanyuan Temple are the god of heaven, the god of earth, and the god of water, the three gods (also called Yuans) formed the name of the temple. The religious sphere of the Sanyuan Temple are primarily from areas used to be called "Peh-Te-Tshu" and "Xia-Zhuang-Zi" in the Peh-Te-Zhuang period. The above two areas cover Xing-Ren Village and 10 other villages in today’s Bade District. Temple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aiwan’s history, because our forefathers crossed the Taiwan Strait to come to Taiwan, risking their lives in the process, they needed mental support and spiritual comfort. Temples were also of significant historic importance during the immigration and exploration periods, they not only served as centers of local religious belief, the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thnic groups, politics, local economy, soci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The Sanyuan Tem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eties in Bade District are also related in the same manner, because various religious activities are capable of forming cohesion among ethnic groups and promoting local economy. Two prominent local families, the Chu’s and the Lu’s, successfully accumulated symbolic capital, expanded and retained personal and family wealth and power by way of supporting and participating temple affairs, and had therefore generate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In addition, temples become political figures’ wrestling grounds in election years; candidates tend to think they could earn voters’ approval by participating Sanyuan Temple’s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thus mak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anyuan Temple and local politics mutually beneficial. Furthermore, besides being a worshiping place, the Sanyuan Temple also serves as a public space where local residents gather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ts functions include not only passing down religious beliefs, but also holding activities such as charity events, religious celebration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ve arts appreciation, and so on. All of the above functions are related to social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y all convey the moral concept of rewarding the good and punishing the evil to the worshipers in a subtle fashion.

Since the Sanyuan Temple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suggestions related to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eservation of history for local governments, the Sanyuan Temple, as well as subsequent researchers.
書頁名...........................................ⅰ
審定書...........................................ⅱ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ⅳ
誌謝.............................................ⅵ
目錄.............................................ⅶ
表目錄...........................................ⅸ
圖目錄...........................................x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名詞釋義........................7
第三節 研究流程、架構與方法......................46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章節安排..................54
第二章 理論探討.................................59
第一節 宗教相關理論.............................59
第二節 寺廟發展與祭祀圈理論......................71
第三節 族群與地方菁英理論........................86
第三章 八德地區的移墾與三元宮的建立...............93
第一節 八德地區的自然與人文......................93
第二節 三元宮之創建與沿革........................130
第三節 三元宮祭祀圈範圍..........................1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173
第一節 三元宮與八德地區族群發展之分析.............173
第二節 三元宮與八德地區政治發展之分析.............182
第三節 三元宮與八德地區經濟發展之分析.............203
第四節 三元宮與八德地區社教文化發展之分析.........2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31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231
第二節 研究建議................................249
參考文獻........................................257
附錄一:訪談大綱.................................274
附錄二:辦理寺廟登記須知..........................277
附錄三:監督寺廟條例..............................279
附錄四:八德三元宮組織章程.........................280

表目錄
表1-2-1宗教信仰與族群相關研究文獻...................14
表1-2-2寺廟與地方社會相關研究文獻...................24
表1-2-3區域性相關研究文獻..........................31
表1-3-1八德三元宮年度重要活動暨參與一覽表............50
表1-3-2訪談對象一覽表...............................53
表2-2-1桃園地區宗教概況表...........................72
表2-2-2臺灣寺廟的興建與發展表........................76
表2-2-3臺灣民間宗教與神祇信仰發展對照表...............77
表2-2-4臺灣寺廟發展及特色............................79
表2-2-5祭祀圈理論彙整表..............................81
表2-3-1地方菁英界定彙整簡表...........................90
表3-1-1荷據時期霄裡社人口數...........................99
表3-1-2日治時期(1905~1923)八德地區的人口數............101
表3-1-3民國40年起每隔5年八德區內人口統計..............103
表3-1-4民國95年起至108年八德區內人口統計..............104
表3-1-5八德及大桃園地區人口出生率統計表...............104
表3-1-6民國107年桃園市各區遷入人數統計表..............105
表3-1-7民國107年12月底桃園市各區現住戶口統計表.........106
表3-1-8清領時期桃園臺地漢墾區內各漢庄始墾者一覽表.......109
表3-1-9清領時期臺灣客家移民主要祖籍來源表..............110
表3-1-10昭和元年(1926年)桃園地區各莊漢族組籍統計表.....111
表3-1-11西元1956年桃園各鄉鎮族群分布統計表.............112
表3-1-12桃園各區前十大姓氏人口數統計表.................113
表3-1-13客家人口比例達三分之一以上鄉鎮市區推估統計表....114
表3-1-14各鄉鎮市區客家基本法定義之客家人口推估統計表....114
表3-1-15光復後八德地區歷屆鄉(市)民代表名單.............115
表3-1-16八德地區歷任首長名單..........................116
表3-1-17清領時期八德行政區屬變化表.....................126
表3-1-18八德行政區變化表..............................128
表3-1-19八德區行政沿革表..............................129
表3-2-1八德三元宮創建年代彙整表........................133
表3-2-2三元宮組織架構表...............................143
表3-3-1民國85年三元宮慶成祈安建醮收支決算表.............157
表3-3-2民國94年三元宮慶成祈安圓醮收支決算表.............158
表3-3-3八德三元宮農曆七月十五日及八月十五日輪值排序表....171
表4-3-1八德三元宮108年3、4月份收入明細表...............215

圖目錄
圖1-2-1八德區位置示意圖...............................34
圖1-2-2三元宮鄰近地圖.................................35
圖1-2-3三元宮外觀.....................................35
圖1-2-4乘載三界爐之敬獻花車............................40
圖1-2-5敬獻花車內之三界爐..............................40
圖1-2-6迎爐接駕之祭臺..................................41
圖1-2-7民國106年輪值之霄裡玉元宮恭送三界爐...............41
圖1-2-8途經八德三元宮迎爐接駕...........................41
圖1-2-9途經八德元聖宮迎爐接駕...........................42
圖1-2-10民國107年輪值之大溪永昌宮恭迎三界爐..............42
圖1-2-11完成安座儀式供奉於大溪永昌宮之三界爐.............42
圖1-3-1研究流程圖.....................................46
圖1-3-2研究架構圖.....................................47
圖1-4-1八德三元宮祭祀圈分布範圍........................55
圖2-1-1宗教體系層次結構...............................63
圖3-1-1桃園臺地示意圖.................................95
圖3-1-2行政區域對照圖.................................95
圖3-1-3桃園市八德區氣溫平均值..........................96
圖3-1-4八德市時期水系分布圖............................97
圖3-1-5桃園臺地水圳灌區分布圖..........................97
圖3-1-6八塊庄大字及村落略圖............................98
圖3-1-7八德六個庄區略圖...............................102
圖3-1-8桃園市行政區圖.................................110
圖3-1-9八德舊地名圖...................................123
圖3-1-10桃澗堡圖中八德區範圍內的六庄...................126
圖3-2-1邱強芝姓名刻於三元宮內之石雕....................134
圖3-2-2民國44年三元宮改築序碑文........................136
圖3-2-3民國54年三元宮重修記碑文........................136
圖3-2-4民國82年三元宮重修記碑文........................136
圖3-2-5民國90年三元宮整(修)建碑文......................138
圖3-2-6三元宮後殿擴建緣起歷程碑文......................138
圖3-2-7三元宮奉祀神明示意圖...........................146
圖3-3-1三元宮巡境告示.................................157
圖3-3-2八塊庄大字略圖.................................158
圖3-3-3三元宮祭祀圈範圍...............................159
圖3-3-4三元宮元宵節繞境路線圖..........................162
圖3-3-5八德福德會敬獻之米龜............................164
圖3-3-6三元宮內供信眾求回之米(麵)龜.....................165
圖3-3-7信眾已求回之米(麵)龜............................165
圖3-3-8搭戲棚演布袋戲向神祇祝壽.........................166
圖4-2-1八德餘慶堂公祠..................................183
圖4-2-2邱氏先人於清朝時期為防止械鬥所立之合約書..........185
圖4-2-3著存堂........................................186
圖4-2-4貽訓堂........................................187
圖4-2-5耕裕居........................................187
圖4-2-6邱長安先生(八塊庄協議會員)正殿匾額..............197
圖4-2-7日治時期購車證明...............................198
圖4-2-8葉連三裔孫捐款石碑記錄..........................198
圖4-4-1三元宮匾額.....................................226
圖4-4-2三元宮楹聯.....................................227
圖4-4-3三元宮石雕.....................................228
圖5-1-1國小感謝狀.....................................244
圖5-1-2寺廟團體公益慈善基金會頒發之感謝狀...............245
圖5-1-3捐贈救護車及協助清華大學志工感謝狀...............24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出版社。
三元宮管理委員會(1990)。《臺灣省桃園縣八德市八德三元宮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桃園:三元宮管理委員會。
王世慶(1972)。〈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卷23期3,頁1-38。
王世駿(2016)。〈清代桃園地區三官大帝與開漳聖王信仰的歷史考察—兼論三王公現象〉,《桃園文獻》,期2,頁25-62。
王志宇(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臺北:文津出版社。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珂(2003)。《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歷史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明珂(2005)。《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
王明蓀、簡雪玲(2006)。《桃園縣歷史建築呂宅著存堂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王美芳(1993)。〈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期6,頁55-106。
王彩霞(2008)。《民間信仰與族群關係─以竹南頭份造橋五穀宮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論文。
王湘慧(2007)。《八德三元宮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朝(2007)。《宗教學基礎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期5,頁1-35。
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金昌(2018)。〈桃園南區臺灣三官大帝信仰論述—以八德、大溪為中心(1683-1945)〉,《桃園文獻》,期6,頁53-70。
白順裕(2004)。《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上德(2009)。《桃園縣八德市三元宮紀念特輯》。桃園:八德市三元宮管理委員會編印。
余光弘(1983)。〈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資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期53,頁67-103。
吳永猛、謝宗榮、陳省身、劉仲容等編著(2008)。《臺灣本土宗教信仰》。新北:國立空中大學發行。
吳在能(2006)。《八德三元宮慶成祈安圓醮紀念誌》。桃園:八德三元宮圓醮委員會發行。
吳密察、許賢瑤譯(1994),中村孝志著。〈荷據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卷44,期1,頁210-221。
吳學明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勝蹟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吳憶雯(2008)。〈寺廟與地方社會-以清代新竹竹蓮寺為例〉,《臺灣源流》,期45,頁128-144。
吳藍功(2013)。《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中壢市仁海宮為例(1945-2013)》。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呂大吉(1998)。《宗教學通論新編》。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宋天瀚(2006)。〈「祭祀圈」理論的再思考-一個歷史學觀點的考察以清水巖為例〉,《中州學報》,期24,頁23-46。
李壬癸(2000)。《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亦園(1992)。《文化的圖像》下卷。臺北:允晨出版社。
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s Inc。
李志夫(1998)。〈論宗教在新世紀所應扮演之角色〉,《宗教哲學》,卷4,期3,頁1-8。
李承鴻(2014)。《探究地方社會的公共性---以台江大廟興學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Uwe Flick著。《質性研究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政賢譯(2007)Robert k. Yin著。《質性研究:從開始到完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期16,頁59-106。
李美枝、莊靜怡(2003)。〈臺灣地區的族群認同與對日態度〉,《本土心理學研究》,期20,頁105-135。
李乾朗(1996)。《臺閩地區的古蹟與歷史建築》。臺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頁6。
李乾朗(2001)。《臺灣廟宇裝飾》。臺北:國曆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
李淳禾、簡顯光(2012)。〈從家族與族群探討平鎮客家信仰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通識論叢》,期14,頁67-94。
李雅芬、紀雲曜(2009)。〈〈寺廟之遊客滿意度及再訪意願結構方程模式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大天后宮為例〉,《稻江學報》,卷34,期3,頁128-144。
卓克華(2003)。《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卓克華(2006)。《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尚世昌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住民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林士凱(2017)。〈臺灣寺廟教導國學增進信眾心理健康之研究──兼論宗教團體在文教方面的功能〉,《中華行政學報》,期20,頁113-127。
林玉茹(2002)。〈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東臺灣研究》,期7,頁103-134。
林明德(1992)。《澳門的匾聯文化》。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林美容(1988)。〈從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三》,頁95-125。
林美容(1991)。《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灣民間信仰的分類》。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林美容(2000)。《鄉土史與村庄史—人類學者看地方》。臺北:臺源出版社。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美珠(2015)。《日治時期新竹州人口外移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雅婷(2012)。《桃園閩客交界地帶的族群空間分布特色與族群互動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雅雯(2012)。《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金 惠(1964)。《桃園縣誌˙政事志》。桃園:桃園縣文獻委員會。
姜義鎮(1995)。《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出版社。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36,頁191-208。
施添福(1999)。《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段淩平(2018)。《閩南與臺灣民間神明廟宇源流》。臺北: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紀駿傑(2009)。《族群關係》。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尚揚(2001)。《宗教社會學》。中國北京:北京大學。
徐靜蘭(2012)。《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論文。
桃園市政府(2017)。《變更八德(八德地區)細部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專案通盤檢討)案計畫書》。桃園:桃園市政府。
桃園廳編(1906)。《桃園廳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桃園廳編(1916)。《寺廟調查書--桃園廳》。桃園:桃園廳。
馬書田(2001)。《中國道教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
康 豹(1997)。〈慈祐宮與清代新莊街地方社會之建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期53,頁71-78。
康 豹(2000)。〈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期64,頁83-100。
康 樂、簡惠美譯(1991),韋伯著 。《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 樂、簡惠美譯(1993),韋伯著 。《宗教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 珣(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期58,頁78-111。
張 珣(2003)。《文化媽祖 : 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 珣、江燦騰合編(2001)。《臺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張 珣、江燦騰合編(2003)。《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 南天書局。
張家麟(2008)。《臺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臺北:蘭臺出版社。
張素玢、陳世榮、陳亮州(1998)。《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張夢遙(2013)。《圖解道教》。新北:華威國際事業有限公司。
張德水(1997)。《臺灣政治、種族、地名沿革》。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靜芳(2015)。《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桃園大園仁壽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市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卷31 期4,頁154-176。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市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卷32 期1,頁136-157。
莊青祥(2017)。〈福佬客?廣東福佬?三山國王信仰與堆外粵人廣東移民屬性研究-以屏東崇蘭、海豐、九如為例〉,《屏東文獻》,期21,頁125-152。
許俊雅校釋(2009),郁永河原著。《裨海紀遊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許淑娟編輯(2010)。《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地名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許嘉明(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36,頁165-190。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卷11期6,頁59-68。
郭文般(2014)。〈宗教〉,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高雄:巨流圖書公司。
郭玉承(2006)。《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乃蘖譯(1960),岡田謙原著。〈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卷9期4,頁14-29。
陳世榮(1999)。《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榮(2001)。〈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與「公共空間」〉,《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期18,頁203-242。
陳立文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開闢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建宏(2004)。《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鎮普濟堂為例(1902-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君(2012)。《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桃園蘆竹鄉五福宮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婷(2017)。〈以八德的區域發展探討百年人口變化〉。中華民國106年第16屆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史地類投稿論文,未出版,桃園高中。
陳培桂、林豪(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清香(2018)。〈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桃園文獻》,期6,頁33-52。
陳雪玉(2017)。〈「閩客輪政」與桃園地方政治發展〉,《桃園文獻》,期4,頁7-31。
陳雪娟(2008)。《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182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琳(2013)。《三星鎮安宮信仰與地方發展》。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緯華(2017)。〈「廟宇視角」下的「轄境」:從廟宇經營來看廟宇的地域性〉,《新世紀宗教研究》,卷15,期4,頁23-56。
喬 健(2000)。〈多元族群、多元文化與文化諮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期89,頁81-91。
彭慧芬(2011)。《寺廟與地方聚落之發展—以桃園縣保障宮為例》。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曾年有(1996)。《八德三元宮《乙亥年》慶成祈安建醮醮誌》。桃園:八德三元宮建醮委員會發行。
黃有興譯(2005),增田福太郎原著。收錄於江燦騰主編之《臺灣宗教信仰》。臺北:三民書局。
黃克仁總編輯(1998)。《八德市志》。桃園:桃園縣八德市公所。
黃宗成、沈進成、李謀監(2001)。〈宗教觀光之發展與研究〉,《旅遊管理研究》,卷1,期1,頁125-142。
黃金麟(2014)。〈文化〉,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高雄:巨流圖書公司。
黃厚源(2005)。《我家鄉桃園縣》。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發行。
黃宣衛(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類學刊》,卷8期2,頁113-136。
黃淑貞(2010)。《桃園地區三官大帝廟宇楹聯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清漢(1987)。《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順(2003)。〈臺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輯27,頁105-125。
黃運喜(2003)。〈地域社會閩客移民與宗教信仰之消長-以竹北市隘口里為例〉,《玄奘人文學報》,期1,頁191-216。
黃運喜(2006)。〈地方開發與寺廟發展之關係-以新竹縣為中心〉,《宗教哲學》,期36,頁146-157。
黃運喜、鬫正宗(2011)。〈日治時期桃園地區宗教發展〉,《桃園文史研究論叢》,頁145-170。
黃運喜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宗教禮俗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黃慶生(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新北:永然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楊曲昌(1998)。〈塹港富美宮之祭祀圈演變探究〉,《臺灣人文臺灣師範大學》,期2,頁175-120。
楊雪青(2009)。《寺廟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桃園縣景福宮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振華(1996)。〈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期50,頁4-9。
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董芳苑(2008)。《臺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出版社。
詹素娟、張素玢撰稿(2001)。《臺灣原住民史-潘篇(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廖文欣(2008)。《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志龍(2008)。《桃園縣八德市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1993),林豪原著。《澎湖廳志》。南投: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1993),胡建偉原著。《澎湖紀略:澎湖續編》。南投:臺灣文獻館。
趙永茂(2002)。〈臺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政治科學論叢》,期17,頁57-80。
劉枝萬(1963)。〈清代臺灣之寺廟(一)〉,《臺北文獻》期4,頁101-120。
劉枝萬(1994)。〈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卷44,期1,頁15-29。
劉阿榮(2008)。《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演講稿。
劉阿榮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地方自治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潘 英(1996)。《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潘朝陽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地理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蔡明月、邱琦茹(2013)。〈人文學引用文獻分析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期2,頁111-138。
蔡相煇(1976)。《臺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淵洯(1983a)。〈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期3,頁34-64。
蔡淵洯(1983b)。〈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期2,頁25-32。
鄭志明(1995)。〈臺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神廟發展的危機與轉機〉,《臺灣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建會,頁19-40。
鄭志明(1996)。《臺灣民間的宗教現象》。臺北:大道文化出版社。
鄭志明編輯(2006)。《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宗教與社會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鄭素春(2013)。〈臺灣註生娘娘信仰之研究〉,《輔仁宗教研究》,期26,頁179-223。
蕭登福(2018)。〈宗教在當今社會上所應扮演的角色及走向〉,《臺灣寺廟文資保存與社會貢獻》。臺北:里仁出版社。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頁1-28。收錄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楊智文化出版社。
戴炎輝(1984)。《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
謝艾潔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人物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謝艾潔編纂(2010)。《新修桃園縣志〔社會志〕》。桃園:桃園縣政府。
謝宗榮(2002)。〈臺灣寺廟建築的風格與格局〉,《臺灣工藝》,期12,頁67-80。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謝宗榮(2006)。《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臺北:博楊文化出版社。
謝宗榮(2014)。《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貴文(2013)。〈論神明與地方關係的建立與發展-以高雄地區的保生大帝信仰為例〉,《高雄文獻》,卷3期2,頁34-66。
瞿海源(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瞿海源(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劉國樞(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簡瑛欣(2004)。《宜蘭廟群KHIAM(示簽)祭祀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 光(1992)。〈宗教與文化〉,《哲學與文化》,期19,頁298-303。
羅烈師(2002)。《廟宇廟語:湖口老街三元宮紀事 》。新竹:湖鏡社區發展協會。

二、英文部分
Brass, P. R. (1996).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In J. Hutchinson & A. D. Smith (Eds.), Ethnicity (pp.28-3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ubaker, Rogers (1996).“Nationalism Reframed:Nationhood and 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the New Europ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rkheim, Émile. C. Cosman trans. (2001).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OUP, Oxford Unversity Press.
Esherick, Joseph W. & Rankin, Mary Backus(1990).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bermas, J.(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Issacs, H. R. (1975). Idols of the Tribe: Group Identity and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yes, Charles F. (1979). Ethnic Adaptation and Identity (pp.3-5).
Rowe, William T.(1990).The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Sangren, P, S. (1979). Chinese marketing community: An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Ta-chi. Taiwan.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Weber, Max.(1978). “Ethnic Groups,” in Economy and Society, pp.385-98.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網路資料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2008)。〈桃園八德.三元宮.呂氏著存堂.日本神風特攻隊隊長駐所舊址〉。網址: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31/tony0531.html,取用日期:2018年9月12日。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網站(2012)。〈桃園平鎮.平鎮綠色隧道.石門大圳〉。網址: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898/tony0898.html,取用日期:2018年12月30日。
八德區公所網站(2015)。〈本區介紹—八德尋根〉。網址:https://www.tycg.gov.tw/bade/home.jsp?id=13&parentpath=0,1,取用日期:2019年2月17日。
中文百科在線網站(2010)。〈八德市〉。網址: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0633,取用日期:2018年9月12日。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歷史人口研究計畫網站。〈日治時期戶口調查資料庫〉。網址:https://www.rchss.sinica.edu.tw/popu/index.php,取用日期:2019年1月5日。
中時電子報(2015)。〈桃市區長異動〉。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410000685-260107?chdtv,取用日期:2019年4月13日。
中華百科全書網站(2004)。〈歷史文物-臺灣歷史建築〉。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501,取用日期:2109年2月27日。
內政部移民署網站(2019)。〈統計資料-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人民】〉。網址:http://cab.tycg.gov.tw/home.jsp?id=10514&parentpath=0,10432,10513,取用日期:2019年2月6日。
內政部統計處網站(2019)。〈內政統計查詢網〉。網址:http://statis.moi.gov.tw/micst/stmain.jsp?sys=100,取用日期:2019年2月12日。
內政部網站(2018)。〈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團體資訊-統計報表〉。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ChartReport/Index?ci=1&cid=2,取用日期:2018年12月1日。
內政部網站(2019)。〈全國宗教資訊網-宗教知識-宗教神祇〉。網址: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233,取用日期:2019年3月8日。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2009)。〈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414,取用日期:2019年3月8日。
地理教室-無國界網站(2013)。〈桃園自然環境介紹〉。網址:http://lovegeo.blogspot.com/2016/07/blog-post_465.html,取用日期:2018年10月30日。
周敏鴻(2018)。〈八德人口破20萬〉,《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221213,取用日期:2018年12月31日。
林茂賢(2007)。〈臺灣的廟會文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址:https://www.boch.gov.tw/information_189_49260.html,取用日期:2019年5月17日。
美國在臺協會網站(2015)。〈國際宗教自由報告:2017年臺灣部分〉。網址:https://www.ait.org.tw/zhtw/taiwan-2017-international-religious-freedom-report-zh/,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0日。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網站(2018)〈桃園市八德區-天氣資料平均值〉。網址: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ei=Tn4oXLz1GMn38gWQoK2YDA&q=%E5%85%AB%E5%BE%B7%E5%B9%B3%E5%9D%87%E6%BA%AB%E5%BA%A6&oq=%E5%85%AB%E5%BE%B7%E5%B9%B3%E5%9D%87%E6%BA%AB%E5%BA%A6&gs_l=psy-ab.3...177282.628243..628753...2.0..0.407.4662.21j1j0j8j1....2..0....1..gws-wiz.......0j0i67j0i131j0i131i67.5QZqV8TCCvU,取用日期:2018年12月30日。
桃園市八德社區大學網站(2019)。〈學校簡介〉。網址:https://www.bcc.org.tw/content.php?id=school_intro,取用日期:2019年7月17日。
桃園市八德區公所網站(2019)。〈主管介紹〉。網址:http://www.bade.tycg.gov.tw/home.jsp?id=10&parentpath=0,1,9,取用日期:2019年4月13日。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網站(2018)。〈文化資產—有形文化資產-古蹟〉。網址:http://culture.tycg.gov.tw/home.jsp?id=144&parentpath=0%2C130%2C133&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607110027&aplistdn=ou=data,ou=chculture3,ou=chcultur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取用日期:2019年5月10日。
桃園市政府主計處網站(2017)。〈業務資訊-統計-專題分析-桃園市姓氏概況分析-桃園各區前十大姓氏人口數統計表〉。網址:http://dbas.tycg.gov.tw/home.jsp?id=10223&parentpath=0,13,47,取用日期:2019年2月8日。
桃園市政府市政新聞網站(2016)。〈王副市長:結合自然條件及便利的交通網絡,帶動八德觀光發展〉。網址:http://news.tycg.gov.tw/home.jsp?id=9&parentpath=0%2C2&mcustomize=multimessage_view.jsp&dataserno=201610180010&aplistdn=ou=news,ou=chines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取用日期:2019年5月15日。
桃園市政府市政新聞網站(2018a)。〈八德區重大工程建設說明會 鄭市長:持續建設八德,讓八德順利「轉大人」〉。網址: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9&parentpath=0,1&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811050008&aplistdn=ou=news,ou=chinese,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取用日期:2019年2月6日。
桃園市政府市政新聞網站(2018b)。〈慶祝八德區突破20萬人系列活動記者會 鄭市長:打造多元、包容、溫暖的新八德〉。網址: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9&parentpath=0,1&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808010007&toolsflag=Y,取用日期:2019年2月15日。
桃園市政府民政局網站(2019)。〈業務資訊-統計資訊-人口統計〉。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alias=settledown&sdate=201812&edate=201901,取用日期:2019年2月16日。
桃園市政府經濟發展局網站(2018)。〈業務資訊-市場科-市場介紹〉。網址:http://edb.tycg.gov.tw/home.jsp?id=197&parentpath=0%2C119%2C196&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310160037&aplistdn=ou=data,ou=utilities,ou=chedb,ou=ap_root,o=tycg,c=tw&toolsflag=Y,取用日期:2019年5月17日。
桃園市政府網站(2018)。〈認識桃園—八德區〉。網址: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103&parentpath=0,6,10099,取用日期:2018年12月23日。
桃園市政府網站(2019)。〈各區簡介〉。網址:https://www.tycg.gov.tw/ch/home.jsp?id=10099&parentpath=0,6,取用日期:2019年2月8日。
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網站(2018)。〈桃園觀光導覽網-八德三元宮〉。網址:https://travel.tycg.gov.tw/zh-tw/travel/attraction/335,取用日期:2018年9月30日。
馬祖日報(2018)。〈桃園升格逾2年人口「三冠王」金馬旅居各約5、6萬人〉。網址:http://www.matsu-news.gov.tw/2010web/news_detail_101.php?CMD=open&UID=187870,取用日期:2019年2月15日。
許政榆(2019)。〈鼓勵清寒學子向學 八德三元宮頒30萬元獎學金〉,《經濟日報》。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524/3780509,取用日期:2019年5月20日。
微笑臺灣網站(2019)。〈用「大廟興學」繁盛台江文化,讓村廟的存在不僅是安定心靈〉。網址: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1682,取用日期:2019年7月17日。
維基百科網站(2018)。〈桃園市行政區劃〉。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3%E5%9C%92%E5%B8%82%E8%A1%8C%E6%94%BF%E5%8D%80%E5%8A%83,取用日期:2018年12月30日。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網站(2017)。〈里長權利義務篇〉。網址:https://ca.gov.taipei/cp.aspx?n=BEEB39EE2E730A3C,取用日期:2019年3月25日。
臺灣記憶網站(2016)。〈館藏光復後台灣地區官修地方志-八德市志〉。網址: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6_001_0000304869,取用日期:2019年3月7日。
賴宛琳(2015)。〈臺灣人有多愛拜,數字告訴你〉,《看雜誌第154期》。網址: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5/18972,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0日。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