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大贏家(2005)。2005八月號:補習教育業。臺北市:矽緯資訊。
天下雜誌(2015)。2015教育專刊:歐盟小學生學外語比例超過8成。臺北市:天下雜誌。
毛連塭、湯梅英(1992)。兒童學習英語之時機成效及相關研究。市北師學報,23,23-35。
王文科(2006)。敎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令宜(2017)。提升偏鄉英語師資:引進外籍英語教師計畫之回顧與前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02-107。
王永慈、陳昭榮(2011)。貧富家庭教育資源中財務資本之比較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1-45。
王妍甄(2016)。迷思探究與澄清迷思議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9),145-148。
王政忠(2011)。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平子航(2015)。學生課外補習-現象之省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82-83。
田芳華、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朱玉娓、林婉惠(2013)。英語學業成就的家庭背景因素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7(1),93-110。
江宜澄(2016)。高雄市大旗山區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吳 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吳孟芬(2012)。課後照顧機構服務品質與家長安置動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吳淑芬(2012)。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3(2),89-107。
吳毓瑩、蔡振州(2014)。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教育研究集刊,60(1),77-11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巫美麗(2013)。新中產階級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仰曼(2017)。提升偏鄉中學生對英文學習之能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2),68-71。
李秀錦(2014)。全英語教學對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李宜靜(2010)。不同社會階級家長對家長參與看法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李宜齡(2010)。國三學生校外英語補習、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
李新民(2002)。美國課後輔導方案對國內課後托育的啟示。國立高雄師大學報,13,235-256。
周威同(2017)。大學做為一種國家機器:高教功能轉折與資源分配。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6(4),25-31。
周家宏(2014)。國中階段補習對學業成績的助益語階層化。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嘉義縣。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新北市:心理。
周新富(2006a)。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新富(2006b)。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8)。社會階層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 43。
周新富、王財印(2006)。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281-306。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妙珊(2016)。城鄉教育差異的原因、現況與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7-9。
林宜潔(2015)。國小學童英語補習經驗與學習態度對學校英語學習成就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高雄市。林俊瑩(2012)。班級族群組成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3(1),93-120。
林 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
林振雄(2014)。從「學歷通膨」淺談「學力價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85-87。
林素美(2016)。不同地區新移民子女學業成績影響因素之研究—比較高雄市鹽埕區與旗津區二國小。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林慧敏、黃毅志(2009)。原漢族群聯之研究、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以臺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7(3),41-81。
邱皓政(2010)。量化硏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林碧芳(2016)。孰優、孰弱?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軌跡之異質性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4(1),33-79。
施玉惠、朱惠美(1999)。國小英語課程之精神與特色。國小英語師資研討會大會手冊,27-30。教育部主辦、國立臺灣師大英語系承辦,墾丁。
施宥廷(2016)。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困擾: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111-128。
洪源章(2013)。品牌策略、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品牌績效之研究以某升學文理補習班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臺中市。紀信光、江哲慰、賴彥廷(2016)。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嘉義地區高中入學制度分析。經營管理論叢,11(1),46-57。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張佳穎(2017)。從林奕含事件反思性別平等教育推動的困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115-118。
張宜君(2014)。不能停的競賽:暑期活動對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1),63-102。
張武昌(2006)。臺灣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
張芳全(2009)。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7。
張芳全(2010)。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25(1),29-56。
張芳全(2017)。家庭社經地位對英語學習成就之影響-以幸福感為中介。學校行政,108,204-221。
張芳全、林盈均(2018)。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教育期望與學生學習信念對國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9(1),1-26。
張芳全、張秀穗(2017)。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1(2),1-31。
張芳全、詹秀雯(2014)。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8(1),49-76。
張芳華(2015)。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對高中學生教育抱負影響之分析。教育研究學報,49(2),19-40。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教育大辭典編篡委員會(1998)。教育大辭典 (上)。上海:教育。
郭如惠(2009)。臺灣升學補教業的腳色定位及發展趨勢。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郭柏辰、陳建州、鄒川雄(2018)。本國已婚女性與東南亞婚姻移民女性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之差異—以屏東縣為例。南華社會科學論叢,4,45-83。
陳行如(2017)。高雄市國小學童家庭社會資本與家長才藝教育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陳怡靖、黃毅志(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2),87-111。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俊瑋、黃毅志(2011)。重探學科補習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 模型的延伸。教育研究集刊,57(1),101-135。
陳建州(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
陳昱宏(2015)。少子化趨勢下從家長需求分析國小補習班的成功關鍵因素。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陳盈宏(2014)。我國小學教育階段不同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情形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90-95。
陳順利、黃毅志(2015)。解除Coleman等人報告書的魔咒:學校中的班級因素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111-138。
陳維文(2011)。補習班購買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彰化市國中、國小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嘉義縣。陳慧蓉、張郁雯、薛承泰(2018)。脈絡因素、學業自我概念、與學習投入對學業表現的影響:臺灣國小三年級經濟弱勢與一般學生之比較。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6(2),73-107。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陶宏麟、銀慶貞、洪家瑜(2015)。臺灣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隨年級的學習成果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2),289-322。
曾天韻(2004)。臺灣地區出生背景對大學及研究所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7(2),255-281。
曾明基(2016)。家庭與學校差異對國中生數學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47(1),23-40。
黃芳銘(1998)。社會階級在家庭教育中控制結構與資源分配差異的探討。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43-73。
黃政傑(2016)。親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53-57。
黃朗文(2000)。手足結構與家庭資源。「第三屆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學術研討會」,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黃鳳珍(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與教育選擇權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黃瓊儀、吳怡慧、游錦雲(2015)。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129-160。
楊怡姿(2017)。從學用落差現象談高等教育的價值與未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32-34。
楊瑤佩(2015)。臺北地區國中生父母期望、親子關係與課業壓力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暨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
葉智維(2016)。家庭財務資本、家庭社會資本對八年級學生游泳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碩士論文,臺東市。劉乃綸(2015)。探討新住民、原住民和本省漢人父母親族群婚姻配對的社經背景對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育達科大學報,41,15-42。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蔡毓智(2008)。臺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學業表現之關連。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蔡嘉綺(2013)。社會階級與教育成就:比較家庭資本之運用與成效。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蕭仲廷、黃毅志(2015)。台灣國三生原漢族群與其他出身背景透過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研究學報,49(1),29-53。
繆建東(1999)。家庭教育社會學。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
謝志龍(2014)。家長參與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之影響:社會資本的觀點。臺灣社會教育學研究,14(1),93-134。
謝志龍、莊致嘉(2016)。文化資本的代間傳遞與轉換對國中學生教育成就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1(3),163-195。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255-287。
謝皓薇、葉玉珠(2016)。幼兒英語學習的家庭教育環境、父母效能與學習熱情之路徑模式。教育心理學報,47(3),449-472。
鍾維芳(2017)。提升國小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閱讀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臺中市。顏學誠(2014)。教育與社會秩序:解析升學主義。教育實踐語研究,27(1),121-144。
顔之推(1996)。顏氏家訓。臺北市:五南。
羅梅香(2007)。國中生英語補習、家庭英語學習資源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打開天窗說量化。新北市:威仕曼。
譚康榮(2004)。專題報導誰家小孩學習成就最高?哪群學生心裡最不健康?「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初步發現。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13(1),86- 91。
顧淑馨(譯)(2017)。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原作者:Stephen R. Covey)。臺北市:天下文化。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R. Nice, Trans.). Retrieved May 3, 2019, from https://faculty.georgetown.edu/irvinem/theory/Bourdieu-Forms-of-Capital.pdf
Bourdieu, P., & Passeron, J.C. (1990).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2nd ed.) (R. Nice, Trans.). Retrieved July 9, 2019, form https://carlos.public.iastate.edu/607/readings/bourdieu1.pdf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 press.
Bourdieu, P.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urns, M. S., Griffin, P., & Snow, E. C. (1999). Starting out right: A guide to promoting children’s reading succ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Reasearch Council.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S. (1991).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 Gra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4), 237-246.
Gonzalez, N., & Moll, L. C. (1995). Funds of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Latino households. Urban Education, 29(4), 443-470.
Hofferth, S. L., Boisjoly, J., & Duncan, G. J. (1998). Parent’s extrafamili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school attain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 246-268.
Howley, C. W. (2006). Remote possibilities: rural children's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81(2), 62-80.
Juran, J. M.(1986). The quality trilogy. Quality Progress, 19(8), 19-24.
Katsillis, J., & Rubinsi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reproduction: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270-279.
Kingston, P. W. (2001).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xtra Issue, 88-99.
Koehler, M. S., & Grouws, D. A. (1992).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1, 15-126.
Lockheed,M. E., Fuller, B.,& Nyirongo, R. (1989). Family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Thailand and Malawi, Sociclogy of Education, 62, 239-256.
Lommis, C. P. and Hamilton, C. H. (1936). Family life cycle analysis, Social Forces, 15, 225-231.
Lowman, J., & Elliott, M. (2010). A multilevel model of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3(1), 77-110.
Orr, A. J. (2003). Black-white difference in achievement: The importance of wealt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6(4), 281-304.
Schunk, D. H. (1989). Self-efficacy and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In C. Ames, & R. Ames (Eds.). Research on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Goal and cognitions (Vo1. 3, pp. 13-44).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4), 548-557.
Trusty, J. (1998). Family influences on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of late adolescen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1(5), 260-270.
Tsui, M., & Rich, L. (2002). The only child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for girls in urban China. Gender and Society, 16(1), 74-92.
Watkins, D., & Biggs, J. (eds.) (2001). Teaching the Chinese Learner : Psych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carch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ilson, P. M., & Wilson, J. R. (1992).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adolescent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 logistic transform model. Youth and Society, 24(1), 52-70.
Young, M. F. (1972). 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Collier-Macmillan Publishers
MBA智庫百科(2018)。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MBA智庫百科網。瀏覽日期:2018年11月16日。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
中央社(2018年9月16日)。政院擬推雙語國家 立院建議以雙語教育為目標。聯合新聞網。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6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
方暮晨(2012年7月26日)。桃園縣升格後只依特色分東西南北4區。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瀏覽日期:2018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mygonews.com/news/
有道辭典(2018)。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瀏覽日期:2018年11月15日。取自:http://dict.youdao.com/w/family_life_cycle/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106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瀏覽日期:2018年12月5日。取自:https://www.dgbas.gov.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0)。加強推動國民中小學英語教育四年計畫。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1.spps.tyc.edu.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英語課程綱要。瀏覽日期:2019年7月10日。取自:http://www1.spps.tyc.edu.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5)。桃園市104年度提升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成效計畫。瀏覽日期:2018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1.spps.tyc.edu.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6a)。桃園市105年至108年國民中小學英語教育中長程計畫。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dyps.tyc.edu.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6b)。105學年度國民小學概況。瀏覽日期:2018年12月24日。取自:https://www.tyc.edu.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8a)。桃園縣試辦小一英語教育,100學年度起全面實施。瀏覽日期:2018年11月30日。取自:http://e-news.smes.tyc.edu.tw/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2018b)。桃園市各級學校學生人數。瀏覽日期:2018年11月30日。取自:https://www.tycg.gov.tw/edu/
桃園市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2018a)。本市招生對象統計圖表。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9日。取自:https://bsb.kh.edu.tw/
桃園市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2018b)。全國外語各階段補習班數量統計圖表。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9日。取自:https://bsb.kh.edu.tw/
桃園市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2019)。桃園市各類統計圖表。瀏覽日期:2019年04月29日。取自:https://bsb.kh.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瀏覽日期:2019年7月1日。取自:https://www.naer.edu.tw/
教育部(2016)。教育消費支出調查概況。瀏覽日期:2019年5月4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pay/
教育部(2018)。教育部就我國英語政策及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英語教育政策提出初步規劃報告。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8日。取自:https://www.edu.tw/
教育部主管法規查詢系統(2018)。短期補習班設立及管理準則。瀏覽日期:2018年11月30日。取自:http: //edu.law.moe.gov.tw/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2016)。補習及進修教育法。瀏覽日期:2019年04月28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
教育部國教署(2018)。107年國中教育會考記分說明。瀏覽日期:2018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edu.tw/。
黃啟菱(2018)。42%學齡前兒童,每週學英文6.3小時...兒童英語教育大調查。瀏覽日期:2018年11月12日。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810050013/42%EF%BC%85%E5%AD%B8%E9%BD%A1%E5%89%8D%E5%85%92%E7%AB%A5%EF%BC%8C%E6%AF%8F%E9%80%B1%E5%AD%B8%E8%8B%B1%E6%96%876.3%E5%B0%8F%E6%99%82...%E5%85%92%E7%AB%A5%E8%8B%B1%E8%AA%9E%E6%95%99%E8%82%B2%E5%A4%A7%E8%AA%BF%E6%9F%A5。
魏莨伊(2018年3月17日)。北市9月再增4所雙語學校。聯合新聞網。瀏覽日期:2018年11月28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