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麗美,「國內銀行業內部稽核之研究」,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2]林慧珠,「內部稽核在企業組織內角色定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3]謝發舜,「台灣地區本國銀行稽核獨立性程度與長期經營績效關聯性研究」,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金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4年。[4]I. Seol, J. Sarkis, and F. J. I. J. o. A. Lefley,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ing (CFIA) skills for entering level internal auditors," vol. 15, no. 3, pp. 217-230, 2011.
[5]蔡美秀,陳美嬪,「內部稽核人員的工作改變及所需能力」,電腦稽核期刊,第三十期,122~127頁,103年7月。
[6]劉秋玲,「運用金融監理制度提升稽核管理之探討:以 C 銀行為例」,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金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4年。[7]王筱君,謝茵如,「內部稽核人員知識分享, 信任與內部稽核品質關係之研究—兼論知覺組織支持之干擾效果」,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1年。[8]許品晨,「內部控制缺失與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以本國商業銀行為例」,臺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2年。[9]宋增芳,「獨立董事對公司績效之影響:文獻回顧」,亞州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4年。[10]吳幸蓉,「公司治理與企業短視行為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會計與財稅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2013.第八屆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pp.115-125,)[11]葉修改,「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關係:文獻回顧」,亞州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5年。[12]D. M. Boyle, D. H. Hermanson, and A. J. I. A.-B. Wilkins, "Ethics aud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l auditors," vol. 26, no. 6, p. 3, 2011.
[13]Salmon,E.R.and Chadler,E.W.,"The Framework…and Beyond,"The Internal Auditor, (February 1982)35-39.
[14]L. M. Perry and B. J. J. M. F. Bryan, "Heightene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ternal auditor in the detection of fraud," vol. 23, no. 12, pp. 38-43, 1997.
[15]D. J. I. A. Applegate, "Shifting our focus.(In My Opinion)," vol. 59, no. 5, pp. 76-77, 2002.
[16]王群評,「內部稽核品質,內部控制缺失與盈餘管理」,臺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1年。[17]黃冠蓁,「內部稽核品質與盈餘管理關聯性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6年。[18]K. D. Stocks, W. Albrecht, K. Howe, and D. J. I. A. Schueler, "What Makes an Effective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 vol. 45, no. 2, pp. 45-49, 1988.
[19]邱麗家,林淑慧 , 黃能堂,「內部稽核人員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十四卷,第一期,66~98頁,民國101年。
[20]黃心怡,「我國企業內部稽核功能發揮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21]V. J. T. i. a. DeMarco, "Recruiting and developing internal auditors," vol. 37, no. 1, pp. 53-57, 1980.
[22]林錦豐,「內部稽核人員專業能力內涵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23]鄭晶文,「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與我國對銀行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規範之比較」,元智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24]廖君振,「領導結構對公司績效之影響:以董事會規模檢驗」,東海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5年。.[25]莊代如,「提昇我國企業內部稽核品質之研究-以製造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26]梁東楠,「企業內部稽核人員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27]魯明哲,「桃園縣政府員工升遷考核公平對工作滿足及組織認同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28]陳淑卿,「銀行員參與在職進修動機之研究-以某國營銀行為例 」 ,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5年。[29]杜梅明,「風險偏好, 組織氣候, 激勵因素與組織承諾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30]翁紹傑,「審計委員會特性, 企業所有權型態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輔仁大學會計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103年。[31]黃麗花,「我國銀行業內部控制制度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32]連煥明,「論公司治理下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之實現與變革-以金融機構為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33]林信安,「公司治理與監控機制之研究-兼論兩岸獨立董事制度」,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34]陳獻曜,「從公司治理探討內部稽核人員角色定位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35]游旻熹,「影響內部稽核獨立性變數之研究」,大葉大學會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36]彭麗娟,「中國大陸與臺灣之內部稽核制度的差異性與趨同性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0年。[37]詹佳霖,「公司治理單位架構對公司內部稽核功能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38]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2006 年巴塞爾有效銀行監理之核心原則與實施方法,何聰賢,蔡少懷,劉宗達,林姿儀編譯,臺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民國96年。
[39]美國COSO委員會,COSO 內部控制—整合架構,王怡心等編譯,台北,中華民國內部稽核協會,民國102年。
[40]林柄滄,內部稽核理論與實務,五版,台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內部稽核協會,民國97年。
[41]吳琮璠,審計學:實務應用與法律觀點,六版,智勝出版社,台灣,民國102年。
[42]馬秀如,企業風險管理:整體架構,臺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民國94年。
[43]馬秀如,公開發行公司實施內部控制之研究,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發行,民國86年。
[44]林柄滄,國際專業實務架構,陳錦烽,四版,中華民國內部稽核協會,民國106年。
[45]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審計委員會的有效性:最佳實務運作,鄭桓圭,中華民國內部稽核協會,民國102年。
[46]台灣金融研訓院編撰委員會,銀行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八版 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民國105年。
[47]王怡心,「COSO的演變分析-以五大要素為主」,內部稽核季刊,第八十二期,17~24頁,102年4月。
[48]王怡心,「運用COSO建立內部控制三道防線」,內部稽核季刊,第九十期,4~15頁,104年8月。
[49]王怡心,「企業風險管理的經典書—COSO ERM 2017」,內部稽核季刊,第一零一期,66~69頁,107年4月。
[50]江家瑜,薛敏正,羅詩韻,「銀行業內控缺失與財務報表品質之關聯性研究」,會計審計論叢,第五卷,第一期,29~55頁,104年6月。
[51]李秀玲,「淺談審計委員會之設置」,證券暨期貨月刊,第二十九卷,第六期,26~36頁,100年6月。
[52]周靜幸,「展現內部稽核價值:借力風險管理新思維」,內部稽核季刊,第九十九期,44~49頁,106年10月。
[53]林淑芸,金旻姍,「美國COSO內部控制相關報告之介紹」,證券暨期貨月刊,第三十三卷,第六期,5~12頁,104年 6月。
[54]陳錦烽,「IIA立場聲明書:有效風險管理與控制的三道防線」,內部稽核季刊,第八十二期,43~46頁,102年4月。
[55]張麗珠,「淺談內部稽核如何推廣有效風險管理與控制」,內部稽核季刊,第八十二期,47~49頁,102年4月。
[56]黃叔娟,「創建公部門內部稽核專業能力」,內部稽核季刊,第九十四期,32-41頁,105年7月。
[57]鄭貞茂,「強化公司治理 金管會規劃新版公司治理藍圖」,內部稽核季刊,第一零一期,10~13頁,107年4月。
[58]簡立忠,「我國公司治理發展藍圖及現況」,內部稽核季刊,第九十一期,12~17頁,104年10月。
[59]E. F. Fama, M. C. J. T. j. o. l. Jensen, and Economics,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vol. 26, no. 2, pp. 301-325, 1983.
[60]I.Framework,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 2004.
[61]M. R. Huson, R. Parrino, and L. T. J. T. J. o. F. Starks, "Internal monitoring mechanisms and CEO turnover: A long‐term perspective," vol. 56, no. 6, pp. 2265-2297, 2001.
[62]N. A.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J New York, "Guidance on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troduction," 2009.
[63]P. M. Dechow, R. G. Sloan, and A. P. J. C. a. r. Sweene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vol. 13, no. 1, pp. 1-36, 1996.
[64]R. Morck, A. Shleifer, and R. W. J. J. o. f. e.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vol. 20, pp. 293-315, 1988.
[65]Schroeder,R.G,“How to Audit Internal Auditing”,The Internal Auditor,(1977),21-25.
[66]T. E. Gibbs and R. G. J. T. I. A. Schroeder, "External auditor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internal audit departments," vol. 37, no. 6, pp. 34-42, 1980.
[67]Roussy,M.J.C.P. o.A.,"internal auditors'roles:from watchdogs to helpers and protectors of the top manager ," vol.24(7-8), pp.550-571, 2013.
[68]Tysiac,K.J.J.o.A., "Shooting Straight," vol.216(6), pp.28,2013.
[69]G. W. Courtemanche, The new internal auditing. Wiley, 1986.
[70]COSO., 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 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1994.
[71]C. o. S. O. o. t. T. Commissio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Guidance for Smaller Public Companies. COSO,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