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14年。
〔明〕墨憨齋.編:《王陽明出身靖亂錄》(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
〔清〕黃宗羲撰,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二、今人研究著作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社,2017年。
〔法〕弗朗索瓦.於連(Francois Jullien)著、宋剛譯:《道德奠基:孟子與啟蒙哲人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瑞士〕耿寧著、倪梁康譯:《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上)(下)二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瑞士〕耿寧著,倪梁康、張慶熊、王慶節等譯:《心的現象:耿寧心性論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美國〕安靖如著、吳萬偉譯:《聖境:宋代理學的當代意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201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二)》,臺北:正中書局,2010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2012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任文利:《心學的形上學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杜維明:《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4年。
杜維明著,朱志芳譯:《青年王陽明(1472-1509):行動中的儒家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李明輝:《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
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3年。
林月惠:《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向與內在辯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2年。
林月惠:《王陽明「內聖之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侯潔之:《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段吉福:《從儒學心性論到道德形上學的嬗變:以唐君毅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3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中心,2008年。
陸敬忠主編:《語言.心性.實踐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肆)》,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14年。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臺北:臺北中華,1978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五)》,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
張君勱、江日君譯:《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理》,臺北:漢興書局,1994年。
張喬:《當代語言學理論叢書:模糊語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黃信二:《哲學表達及其基礎: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新思維》,臺北:理得出版社,2005年。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楊聯陞、全漢昇、劉廣京主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下)》,臺北:食貨出版社,1988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儒賓、祝平次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1999年。
楊國榮:《中國哲學二十講》,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楊國榮:《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鄭吉雄:《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臺北:幼獅出版社,1990年。
劉國英,張燦輝編:《求索之迹: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校友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蔡龍九:《王陽明哲學》,臺北:五南書局,2015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灣:正中書局,1976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三、今人研究論文
〔日〕水野實、永富青地、三澤三知夫校注;張文朝譯:〈《陽明先生遺言錄》解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1998年9月)頁3-52。
〔日〕水野實、永富青地、三澤三知夫校注;張文朝譯:〈《稽山承語》解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3期(1998年9月)頁53-68。
〔日〕荒木見悟著,連清吉譯:〈陽明學的心學特質〉,《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卷第四期(1992年)頁1-8。
米建國:〈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成聖?聖境、理與德性〉,《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7-28。
朱曉鵬:〈養生與養德——論王陽明中後期對道家道教的批評之一〉,《中國哲學史》第2期(2008年)頁76-82。
杜保瑞:〈王陽明言知行合一的本體功夫意旨〉,《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2期(2014年2月)頁49-70。
吳震:〈萬物一體-陽明心學關於建構理想社會的一項理論表述〉,《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0年1月)頁13-21。
吳世雄、陳維振:〈中國模糊語言學:回顧與前瞻〉,《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3卷第1期(2001年1月)頁7-14。
邱志芳:〈模糊語義的認知研究方法與反思:評陳維振、吳世雄著《範疇與模糊語義研究》〉,《外國語言文學》第2期(2003年)頁65-64。
林月惠:〈唐君毅、牟宗三的陽明後學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2010年1月)頁22-33。
林維杰:〈王陽明經典詮釋的存有論〉,《鵝湖學誌》第55期(2015年12月),頁41-72。
林維杰:〈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第2期(2011年12月),頁205-235。
林雅萍:〈宋明儒學與道德心理學:安靖如、王陽明與梅朵論知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3卷第3期(2013年9月),頁75-89。
林永勝:〈反功夫的工夫論以禪宗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大佛學研究》第24期(2012年12月),頁123-154。
姜允明:〈王陽明聖人形象的史實性考察〉,《第八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頁1-9。
陸敬忠:〈體系性詮釋學之心理學哲學初探:在脈絡中位格之為語言理解過程之終生生成發展心理學〉,《哲學與文化》第42卷第6期(2015年6月),頁91-111。
陳立勝:〈王陽明龍場悟道新詮〉,《中山大學學報》第54卷第4期(2014年),頁91-107。
陳佳銘:〈張橫渠與程明道的「天人合一」型態之比較〉,《當代儒學研究》第5期(2009年1月),頁37-74。
陳佳銘:〈朱子格物思想中「心與理」的屬性與關係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3月),頁149-182。
許玉青:〈從宋明理學之分系論二程當分〉,《青年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第1期(2003年9月),頁515-528。
曾春海:〈莊子的齊物論與陽明的一體之仁〉,《華岡哲學學報》第1期(2009年6月),頁79-101。
張祥龍:〈良知與孝悌_王陽明悟道中的親情經驗〉,《廣西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15年3月),頁1-6。
黃信二:〈論陽明「心即理」哲學中的隱蔽之知:一種背景哲學的現代詮釋進路〉,《哲學與文化》第41卷第2期(2014年2月),頁71-100。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上)〉,《鵝湖月刊》第17卷第8期(1992年),頁14-20。
楊祖漢:〈宋明儒學的發展與陽明哲學的特色(下)〉,《鵝湖月刊》第17卷第9期(1992年),頁37-41。
楊國榮:〈本體與工夫:從王陽明到黃宗羲〉,《浙江學刊》第5期(2000年),頁12-18。
楊國榮:〈儒學與實用主義:內在哲學旨趣極其多樣展開〉,《學術月刊》第35卷第3期(2018年),頁33-41。
楊正顯:〈道德社會的重建——王陽明提倡「心學」考〉,《新史學》第19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29-76。
董平:〈王陽明哲學的實踐本質——以「知行合一」為中心〉,《煙台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4-20。
蒙培元:〈良知與自然〉,《哲學研究》第3期(1998年),頁75-80。
鄧克銘:〈王陽明以鏡喻心知特色及其異說〉,《臺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7年6月),頁153-190。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1期(1997年9月),頁165-188。
劉榮賢:〈從陽明「良知不妨有異」說起-宋代以下「道」觀念的個體化現象〉,《靜宜中文學報》第2期(2012年12月),頁49-72。
劉桂標:〈論王陽明心即理說的心性論涵義〉,《人文月刊》第63-64期(1999年3月)(香港人文哲學會,網址: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64-09.txt)(2019/03/01瀏覽)。
劉桂標:〈論王陽明「心即理」說的倫理學涵義〉,《世界弘明哲學季刊》(1999年9月),香港人文哲學會,http://www.hkshp.org/kwaipiu/Lau1.htm。(2019/03/01瀏覽)。
操鳳玲:〈模糊語言的語用-模糊語範疇的模糊性〉,《外國語言文學》第4期(2003年),頁18-20。
錢明:〈王學的跨江傳播與兩浙的地位互換〉,《浙江學刊》第6期(2013年),頁84-94。
鍾彩鈞:〈孟子口之於味章的宋明詮釋及其現代意義〉,《鵝湖月刊》第34卷第6期(2011年),頁2-8。
蕭裕民:〈明末清初體用地位的轉變-由王陽明樂思想著眼的一個觀察〉,《鵝湖月刊》第32卷第3期(2006年),頁12-21。
四、學位論文
王繼華:《王陽明實踐哲學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林永勝:《南朝隋唐重玄學派的工夫論》(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黃翔:《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方之探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楊正顯:《一心運時務:正德時期(1506-21)的王陽明》(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劉麗香:《王陽明講學歷程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