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2016)。認識家總-家庭照顧者處境與支持性服務。檢索日期:107年10月12日。取自:https://www.familycare.org.tw/about
台灣新生報(2017)。照顧者補助,衛福部考慮放寬。檢索日期:109年2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KkANNq
曲同光、崔道華、彭美琪、陳信婷(2015)。我國長期照顧保險制度規劃概述。長庚科技學刊,23,頁1-14。
朱秀琴、周植強(2008)。運用悲傷輔導於老年喪偶憂鬱患者之護理經驗。護理雜誌, 55(5),頁90-96。
行政院(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106-115年核定本)。檢索日期:2019年5月5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cb025da9-b5c4-47ae-8eb0-6770c86b8d9d。
吳晉瑋(2012)。她們為什麼逃跑? 從外籍勞工逃跑現象檢視我國看護類移工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淑瓊、戴玉慈、莊坤洋、張媚、呂寶靜、曹愛蘭、王正、陳正芬(2004)。建構長期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理念與實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3(3),頁249-258。
呂源三、莊玉嬪、詹德欽、莊家銘、洪弘昌(2006)。老人健康需求與長期照護觀點。台灣老年醫學雜誌,2(1),頁1-11。
呂寶靜(1999)。老人使用日間照護服務的決定過程: 誰的需求? 誰的決定?。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頁181-229。
呂寶靜(2005)。支持家庭照顧者的長期照護政策之構思。國家政策季刊,4(4),頁25-40。
呂寶靜(2011)。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月萍、陳清惠(2016)。喪偶對高齡者健康及生活之衝擊及護理。護理雜誌,63(4),頁19-24。
李玉春(2009)。長期照護保險法制給付方式及給付項目之評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李玉春、林麗嬋、吳肖琪、鄭文輝、傅立葉、衛生福利部長期照護保險籌備小組(2013)。 台灣長期照護保險之規劃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41,頁 26-44。
李怡真(2000)。影響老人接受居家照護服務之直接與間接因素。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100。
李逸、邱啟潤、蘇卉芯(2017)。高齡與非高齡家庭照顧者之照顧現況與需求比較。長期照護雜誌,21(2),頁149-164。
周宇翔(2008)。東亞福利體制再檢視-日本、南韓、台灣及香港長期照顧政策之分析。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嘉義縣。
林欣怡(2015)。借鏡美國老人全包式照護計畫。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115,頁31-33。
林香汶、賴況潔、林志學(2019)。老人潛在不適當用藥之文獻回顧。長期照護雜誌,23(2),頁95-110。
林淑錦、白明奇(2006)。失智症病患主要照顧者的壓力-以家庭生態觀點論之。長期照護雜誌,10(4),頁412-425。
林敬程(1999)。失智老人家庭照顧者之負荷與支持性服務需求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高雄市。
邱啟潤、陳武宗、陳宜品(2005)。以Andersen模式探討家庭照顧者對正式支持系統的利用。長期照護雜誌,9(4),頁331-348。
邱麗蓉、謝佳容、蔡欣玲(2007)。失智症病患主要照護者的壓力源、評價和因應行為與健康之相關性探討。精神衛生護理雜誌,2(2),頁31-44
施姵宇、古鯉榕、白明奇、劉立凡(2017)。失智症家庭使用長期照顧服務的情形與不使用的原因。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6(4),頁375-385。
洪尤鳳、許菀玲、彭淑梅、王琤(2011)。接受居家照護老年人發生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相關因素探討。長庚科技學刊(14),頁1-12。
紀玫如、莊坤洋、吳振龍、吳淑瓊(2006)。居家服務使用之相關因素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5(1),頁37-48。
財政部北區國稅局(2019)。長照扣除額12萬元,守護您的家人。檢索日期:2020年8月9。取自: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web/ETW118W/CON/444/5487364424130672855
張文瓊、吳淑瓊(2014)。整合健康與長照服務:國際經驗與政策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45(8),頁98-110。
張江清、黃仲平、楊馥宣(2014)。高雄市居家服務滿足老年照顧需求了嗎?。社會工作實務與研究學刊(1),頁93-116。
張淑卿、陸子初(2019)。國際失能者家庭照顧現況與支持策略。長期照護雜誌,23(1),頁1-10。
曹毓珊(2001)。老人家庭照顧者雇用外籍看護工對照顧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莊逸洲、陳理(1994)。前瞻性付費制度 (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 之醫療管理模式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3(6),頁485-499。
郭文芳、簡姿娟(2009)。探討居家呼吸器依賴患者其主要照顧者之照顧需求及相關因素。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5,頁302-311。
陳正芬(2009)。從居住安排與社會支持體系檢視失能老人之 ADL 與 IADL 的未滿足需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1),頁67-100。
陳正芬(2011a)。我國長期照顧政策之規劃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3,頁192-203。
陳正芬(2011b)。管理或剝削?家庭外籍看護工雇主的生存之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頁89-155。
陳正芬、吳淑瓊(2006)。家庭照顧者對長期照護服務使用意願之探討。人口學刊,32,頁83-121。
陳怡潔(2001)。老人與他(她)的外籍監護工。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陳芬婷、邱啟潤(2015)。喘息服務方案對家庭照顧者之效益。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1),頁53-63。
陳亮汝、吳淑瓊(2008)。居家失能老人使用外籍監護工之相關因素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1),頁32-43。
陳亮汝、蔡麗珍(2012)。影響出院準備服務個案使用不同長期照護服務之因素。醫務管理期刊,13(3),頁190-206。
陳冠廷(2017)。淺談台灣DRG與日本DPC之差異。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協會事業成果報告書,頁1-33。
陳品元(2016)。家庭照顧者之正、負向照顧經驗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關係探討。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頁1-127。
陳星翰、葉馨婷、吳肖琪(2018)。影響長期照護十年計畫照管專員核定居家服務時數之因素探討。長期照護雜誌,22(1),頁33-51。
陳昱名(2013)。老年失智症病患家庭照顧者之照顧負荷。崇仁學報,7,頁1-22。
陳景寧(2019)。我國家庭照顧者支持網絡系統。長期照護雜誌,23(1),頁11-21。
傅健豪、林翠芳(2017)。從美國經驗探討台灣長期照護制度改革。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6(6),頁531-544。
勞動部(2018)。社福外籍勞工人數。檢索日期:108年5月7日。取自:http://statdb.mol.gov.tw/statis/jspProxy.aspx?sys=210&kind=21&type=1&funid=q13011&rdm=olaufJuq。
雲林縣衛生局(2019)。長期照顧服務篇。檢索日期:2020年3月14日。取自:https://ylshb.yunlin.gov.tw/cp.aspx?n=5236。
黃正平(2006)。失智症之行為精神症狀。臺灣精神醫學,20(1),頁3-18。
黃光華、葉玲玲、洪錦墩、謝儀靜、蔡東翰(2011)。慢性病老年人潛在不適當用藥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0(2),頁180-190。
黃全慶(2010)。以照顧津貼爲導向的長期照顧制度對家庭照顧者的影響:以奧地利長期照顧制度爲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8(1),頁233-261。
黃志忠(2014)。居家服務使用對老人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之緩衝性影響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8(1),頁1-43。
黃秀梨、李逸(2002)。談喘息服務常見的使用障礙與因應策略。護理雜誌,49(4),頁92-96。
黃卓禕、李世代、張宏哲、江玲玲、李俊年(2008)。居家呼吸器依賴病患與主要照顧者負荷之初探。呼吸治療,7(1),頁1-14。
黃郁超、吳建賢、張淑惠、陳雅美(2016)。外籍看護與家庭照顧者對接受居家照顧老人住院與死亡風險之差異。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5(3),頁304-315。
黃煥榮(2008)。運用友善家庭政策平衡工作與家庭-理論與經驗的初探。檢索日期:2020年3月18日。取自:http://web.thu.edu.tw/g96540001/www/taspaa/pdf/053.pdf
詹火生(2009)。因應長期照護保險法制規劃檢視"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成效及發展方向。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樓美玲、李怡娟、葉明珍、張彩秀(2004)。社區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與自我照顧行為。長期照護雜誌,8(2),頁195-212。
蔡啟源(2009)。老人喘息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8,頁297-312。
衛生福利部(2015)。【隱形照顧】走在「照顧」與「工作」的交叉路口。檢索日期:2020年3月24日。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hotos/a.484593545040402.1073741834.470265436473213/532626366903786/?type=3。
衛生福利部(2016)。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報告。檢索日期:2019年5月5日。取自:https://www.ey.gov.tw/File/1326FCFD11C41A56?A=C
衛生福利部(2017a)。106老人狀況調查。檢索日期:2019.05.24。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67-38429-113.html。
衛生福利部(2017b)。長期照顧服務法。檢索日期:2019.05.25。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70040。
衛生福利部(2017c)。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檢索日期:2019年3月5日。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42826-4ff470aa-bcce-4464-8c6e-4f6b3989e3ed.html
衛生福利部(2018)。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推動成效。檢索日期:108年5月5日。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cb025da9-b5c4-47ae-8eb0-6770 c86b8d9d
衛生福利部(2019)。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報告。檢索日期:2020年2月18。取自:https://www.ey.gov.tw/Page/448DE008087A1971/70ab1ca1-7ddb-4c7f-89a4-e3bbf5be5288。
鄭秀容、曾月霞(2008)。居家失智老人家屬照顧者照顧需求及需求被滿足情形之研究。榮總護理,25(4),頁386-392。
鄭金鳳(2008)。氣喘病患居家自我照顧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長庚護理,19(2),頁187-196。
鄧桂芬、李玉春、楊哲銘、黃國哲(2019)。影響台灣家庭使用長照十年計劃 2.0 的相關因素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8(5),頁521-536。
蕭文高(2011)。長期照顧服務需求估計與規劃之檢視。台灣高齡服務管理學刊,1(1),頁47-74。
鍾玉珠、呂秋華(2007)。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照顧者的負荷,需求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腎臟護理學會雜誌,6(1),頁23-36。
鍾雨恩(2011)。失能老人使用雙重照顧資源之探討-以機構式照顧與聘僱外籍看護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台北市。
蘇嫺敏(2009)。主要照顧者的照顧信念與照顧負荷相關研究-以台中市居家服務使用者為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南投縣。
Brown, J. W.,Liang, J.,Krause, N.,Akiyama, H.,Sugisawa, H.,& Fukaya, T. (2002). Transitions in living arrangements among elders in Japan: does health make a differenc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7(4), 209-220.
Clipp, E. C.,& George, L. K. (1990). Psychotropic drug use among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dementi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38(3), 227-235.
Cortes, T. A.,& Sullivan-Marx, E. M. (2016). A case exemplar for national policy leadership: Expanding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PAC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42(3),9-14.
Darmstadt, M. K. (2017). 2017 Carers report: Embrac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cares around the world- white paper and action plan. Retrieved 03.20.2020,from:https://reurl.cc/Njrogp.
Fetter, R. B.,& Brand, D. A.(1991). DRGs: Their design and development. American:Health Administration Pr.
Fries, B. E., Schneider, D. P.,Foley, W. J., Gavazzi, M., Burke, R.,& Cornelius, E. (1994). Refining a case-mix measure for nursing homes: Resource Utilization Groups (RUG-III).Medical care.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mittee on Nursing Home Regulation (1986).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Search date:May 1, 2019。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17556/
Johnson, R., Hofacker, J., Boyken, L.,& Eisenstein, A. (2016). Sustaining Chicago’s informal caregivers: an age-friendly approach.Journal of Urban Health, 93(4),639-651.
Kapust, L.,& Weintraub, S. (1984). Living with a family member suffering from Alzheimer's disease.Helping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cope with medical problems/Howard B. Roback, editor.
Leitner, S. (2003). Varieties of familialism: The caring function of the famil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uropean societies, 5(4),353-375.
Levit, K., Smith, C., Cowan, C., Lazenby, H.,& Martin, A. (2002). Inflation spurs health spending in 2000.Health Affairs, 21(1),172-181.
Naef, R., Ward, R., Mahrer-Imhof, R.,& Grande, G.(201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reavement experience of older persons after spousal loss: An integrative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50(8), 1108-1121.
Ory, M. G., Hoffman III, R. R., Yee, J. L., Tennstedt, S.,& Schulz, R. (1999).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caregiving: A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dementia and nondementia caregivers.The Gerontologist, 39(2),177-186.
Piercy, K. W.,& Blieszner, R.(1999). Balancing family life: How adult children link elder-care responsibility to service utilization.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8(4), 440-459.
Rowles, G. D.,& Teaster, P. B.(2016).Long-Term Care in an Aging Society Theory and Practice.American:Springs Publisher Company.
Vetter, P. H., Krauss, S., Steiner, O., Kropp, P., Möller, W. D.,& Moises, H. W.(1999). Vascular dementia versus dementia of Alzheimer's type: do they have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caregivers' burden?.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4(2), 93-98.
Wiener, J. M., Anderson, W. L., Khatutsky, G., Kaganova, Y.,& O’Keeffe, J.(2013). Medicaid spend down: New estimate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services and supports financing reform.Washington, DC: RTI International.
William, U.(2014).Long-Term Care: Alternatives and Solutions.American: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Wolff, J. L., Mulcahy, J., Huang, J., Roth, D. L., Covinsky, K.,& Kasper, J. D. (2017). Family caregivers of older adults, 1999–2015: trends in characteristics, circumstances, and role-related appraisal.The Gerontologist, 58(6), 1021-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