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Best, S.著、李文政譯(2015)。社會科學研究法:資料蒐集與分析。心理出版社。
Cheers。2020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下載自https://www.cheers.com.tw/career/article/5096194
Gredler, M.E.著、吳幸宜譯(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心理出版社。
Kumar, R. 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
Miles, M. B. & Huberman, A. M. 著、張芬芬譯(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雙葉書廊。
Neuman, L. W. 著、郭思餘譯(2012)。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雙葉書廊。
行政院主計總處。歷年年人力資源調查。
吳伊伶(2011)。大專以上青年畢業生初次尋職網絡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辛炳隆(2011)。強化人力資本─提升青年就業力。就業安全半年刊,10(1)。
辛炳隆、林嘉慧(2018)。各國推動青年職涯發展服務之作法。就業安全半年刊,17(1)。
李健鴻(2008)。青年長期失業者的就業服務政策。台灣勞工季刊,14。
李宜芳(2018)。斜槓青年的職涯發展策略。就業安全半年刊,17(1)。
李易駿、古允文(2007)。機會開放或結構限制?台灣青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過程中的Yo-Yo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7。
李易駿(2009)。台灣青少年生涯轉銜與就業:問題的外貌與內涵的想像。「東亞青少年就業政策與方案探討」研討會與談之引言報告。
李健鴻(2015a)。青年長期失業者的就業服務政策。台灣勞工季刊,47。
李健鴻(2015b)。臺灣青年勞工的低薪化趨勢、原因與因應對策。社區發展季刊,151。
周文欽(2000)。研究方法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金樹人(2017)。生涯諮商與輔導(重修版)。東華。
林宜玄、何敘瑜(2015)。技職教育學術化的隱憂─弱化學生的就業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
柯秀燕、黃珮君、陳秋蓉(2012)。啟動青年職涯第一哩路:談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就業服務)。就業安全半年刊,11(2)。
洪敬舒(2014)。失落的一代-當前青年世代的結構性就業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46。
馬財專(2016)。如何改善青年就業與創業環境?105 年青年政策論壇發表之文章,教育部。下載自https://www.youthhub.tw/upload/file/2016061616544458591.pdf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曹敏珊、蔡玫君(2012)。日本提振青年就業之政策研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張瑞明(2016)。職涯發展:職涯管理+職涯規劃。T&D飛訊,222。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92-94。下載自http://ed.utaipei.edu.tw/academic/file/chu3989/%E5%BC%B5%E8%8A%AC%E8%8A%AC_%E8%B3%AA%E6%80%A7%E8%B3%87%E6%96%99%E5%88%86%E6%9E%905%E6%AD%A5%E9%A9%9F201004.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
陳盈方(2005)。東亞生產體制與社會政策的制度鑲嵌:日本與臺灣的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啟亮(2012)。自我效能。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下載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50/
勞動部2012年至2018年15-29歲青年勞工調查研究。
畢恆達(2008)。〈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巨流出版社。
楊靜利(2013)。我國青年與中高齡勞動力就業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協會(2012)。 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守則。下載自http://www.acad.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52_1ff7a9f5.pdf&dir=recruit&title=社會工作研究倫理守則。
賓靜蓀、李宜蓁(2016)。探索, 如何開始?親子天下專特刊,28。
鄭仁偉(2011)。提升青年就業力計畫成效評估暨就業力調查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劉侑學(2014)。臺灣青年失業:趨勢與成因的考察。社區發展季刊,146。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心理出版社。
二、外文文獻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Harvard Mental Health Letter, 13(9), 4-6.
Stanzler, C. Radday , A. Bean, K. Nabi, P. & Hanley, K. (2012). Youth Career Report, Social Issue Report.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London:Sage.
ILO(2017),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7.
ILO(2019), 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 Trends 2019.
Krumboltz, J.D. (1994). Improv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from a social learning perspective. In M. L. Savickas & R. W. Lent (Eds.), Converg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ies (pp. 9-31).
O'Higgins, N.(2017), Rising to the youth employment challenge: New evidence on key policy issues.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 Geneva: ILO.
Gammarano, R.(2019)Labour market access – a persistent challenge for youth around the word. I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