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淑盈(2014)。希望理論融入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對學童之希望感,內隱智力信念和 學業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方靖雯(2012)。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王如哲(2010)。解析「學生學習成效」。評鑑雙月刊,27,62-62。
王秀娜(2017)。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朝旭(2017)。國小教師心理資本對創新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工作壓力為中介與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遠東科技大學,臺南市。向芸豌(2014)。新北市國中導師堅毅性格、復原力、班級經營效能對工作壓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何承穎(2017)。大專生課輔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及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余品蓉(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敬業心之關係–以正向心理資本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芓嫻(2019)。國小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吳函芸(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 (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9)。教學倫理:如何成為一位成功教師。台北:五南。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策略與實踐。台北:五南。
吳欣怡(2011)。新北市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吳清山(1997)。新世紀班級經營的挑戰與因應。教師天地,89,11-16。
吳清山(1991)。班級經營之基本概念。特殊教育季刊,39,1-6。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2)。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台北:師大書苑。
李玉芬(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班級危機預防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姿瑩(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園會(1989)。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李新民、黃文三、沈碩彬 (2014)。兒童文教事業高齡工作者的心理資本學習介入方 案之實施成效分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4),105-148。
沈妙珊(2015)。社區兒童讀經班教師教學信念、心理資本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周新富(2011)。(三幼兒班級經營版)。臺北:華騰。 林志儒(2011)。國小教師對學生輔導管教辦法態度與班級經營成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林欣樺(2019)。桃竹苗地區國小教師心理資本與創新教學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林美霞(2010)。國小級任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臺北:五南。
林進材(2007)。愛與關懷的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4,5-15。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錦堂(2002)。國中導師信念、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凌筱婷(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孫國華(2014)。國小教師心理資本、情緒勞務、實用智能與教學效能徑路模式之建構及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徐明珠(2017)。教師教學信念、心理資本、主觀幸福感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聯性探討-以得勝者品格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涂茵晴(2019)。高雄市國中小教師心理資本與專業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袁世珮(譯)(2006)。真誠領導發展與實踐(Avolio B. J. & Luthans F. 原著)。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張文宜(2011)。國民小學教師服務領導、班級經營知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民杰(2011)。班級經營: 學說與案例應用(三版)。臺北:高等教育。
張珮筠(2013)。教育組織人員正向心理資本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淑蓉(2019)。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策略對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台 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張傳琳,何縕琪,陳坤虎,危芷芬,李怡真,許育齡,王沂釗(2013):正向心理 學。台北:洪葉文化。
張新仁、李佳琪、柳文卿、簡良燕(2001)。班級經營-教室百寶箱(第四版)。台 北:五南。
張碧暖(2011)。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時間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張簡英玲(2015)。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之描述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鐸嚴、林月琴、劉緬懷(2002)。班級經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許文宣(2014)。彰化縣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專業成長在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連子菁(2011)。國民小學校長真誠領導與教師變革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心理資 本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郭素芬(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團隊的正向組織行為對團隊衝突管理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怡如(2015)。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正向心理、工作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美惠(2017)。國小級任教師親師溝通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慧綺(201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黃俊傑(2008)。心理學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品璁(2013)。臺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樂觀信念、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淑寬(2006)。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渼雯(2013)。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竣鴻(2014)。高雄市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心理資本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黃德祥(1996)。班級的常規經營,學生輔導,45,54-59。
黃靜文 (2009) 。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麗鴻、黃芳銘(2012)。國小教師心理資本、工作滿意度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αβγ 量化研究學刊,4(1),29-53。
楊士賢(199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楊宜蓁(2010)。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楊美芳(2016)。高雄市國中導師社會支持、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楊瑞蓮(2011)。雲林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董祐青(2012)。嘉義市國小教師負向情緒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蔡秀芬(2014)。正向心理資本對國小教師衝突管理影響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調節 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鄭永杰(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鄭博真、吳禹鴒(201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的心理資本:量表發展與工作表現之相 關。高雄師大學報,33,1-22。
賴淑齡(2003)。國小社會科教師經濟專業知能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賴筱薇(2015)。桃園市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獎懲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簡紅珠(1996)。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的班級經營管理實作與決定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4(4),36-48。
魏榮(2010)。企業心理資本發展的理論基礎及前瞻價值。社會科學研究,3,44-
47。
羅思傜(2019)。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人際溝通能力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二、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 Locke, E. A. (2003). 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1), 87–99.
Brophy,J. (1988). Educating teachers about managing classrooms and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4(1),1-18.
Carver, C. S., & Scheier, M. F. (2005). Engagement, Disengagement, Coping, and Catastrophe. In A. J. Elliot & C. S. Dweck (Eds.),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 (p. 527–547). Guilford Publications.
Coutu, D.L. (2002) How Resilience Work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 46-55.
C.V. Good(ed.)(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McGram-Hill Book Company, pp.102
Emmer, E.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T. Dunkin (Ed.),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p.437-446). Oxford : Pegramon Press.
Froyen,L.A(1988).Classroom management: empower teacher-leaders. Columbus:Merrill Pub. Co.
Gilman, R., Huebner, E. S., & Furlong, M. J. (2009).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 New York: Routledge.
Jane Gillham and M. E.P. Seligman. (1999). "Footsteps on the road to a positive psycholog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Volume 37, Issue Suppl. 1. S163-S173.
127
Jones, V.(1996).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J. Sikula,(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2nd ed, pp. 509-521). NY: Macmillan.
Kalman, M., & Summak, M. (2017). Revitalizing the HERO within Teachers: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PsyCap Development Training. The Qualitative Report, 22(3), 655-682.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33(2), 143-160.
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 541-572.
Luthans, F., Luthans, K.W., & Luthans, B. C. (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 47(1), 45-50.
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6).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sten, A. S., & Reed, M.-G. J. (2002).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 74–8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Free Press.
128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New York, NY : Free Press.
Wagnild, G.M. and Young, H.M. (1993)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Journal of Nursing Measurement, 1, 165-178.
Weinstein, C. S. (2007). Middle and secondaryclassroom management: Lesson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