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達(2014)。績效考核的偏誤缺失與因應對策。績效管理,新北市:揚智,270-273。
人間福報(2019)。2019年8月15日 “國營事業年終 不應齊頭式發放”。
取自 http://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559882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中央通訊社(2019)。2019年1月10日“上班族非經常性薪資破萬元 增幅創近4年新高”。
取自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1100342.aspx
台北市政府勞動局(2018),2018年10月11日 “一次搞懂年終 vs 績效獎金”。
取自 https://bola.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1A064F92088E773E&sms=DF27BC448569C9A8&s=F6D342BE06FAC6DC
任台華(2013)。應用職能分析模式探討個人績效獎金評核標準。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83。江志山(2016)。2016年1月11日“企業留才策略”。
取自 https://www.italent.org.tw/ePaperD/37/ePaper20180900028
李建華、茅静蘭(1995)。薪資制度與管理實務。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阮煒埕(2016)。激勵制度,工作動機對於在台越南籍勞工工作投入及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0。林秀卿(2012)。月績效考核獎金制度之員工認知-以某半導體封測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1-61。林威宇(2000)。醫院醫療事務部門實施績效獎金制度前後,對其員工認知、態度及工作滿意改變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50。林鳳儀(2009)。橡膠輸送帶產業績效獎金制度對生產部員工激勵成效之研究-以鑫永銓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97。林瓊瀛(2017)。2017年4月26日 “掌握3元素,績效考核不再冷得嫑嫑的”
取自 https://www.twcsi.org.tw/topic_detail.php?Iid=3974
洪銘燦(2012)。PCB樣品廠業務人員獎金制度設計之研究─ 以S公司為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1-101。能力雜誌(2015)。2015年3月11日 “績效評量不能說的祕密”。
取自 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OE0039/274820/web/
陳俊州(2019)。不完全資訊在二手筆記型電腦價格評估之應用。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47。陳逸夫(2008)。多指標績效評比之獎金分配程序。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碩士論文,1-23。陳清益(2013)。應用層級分析法分配績效紅利獎金。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56。張裕昌(2013)。團隊激勵獎金與團隊績效關連性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1-65。張婷婷(2015)。企業所發放的獎金真的都是獎金嗎?誘因薪酬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0。許碧書(2018)。2018年5月23日“企業提高薪酬,應順勢加快攬才留才”。
取自 https://www.tier.org.tw/comment/pec5010.aspx?GUID=a318cbac-b9e0-4795-b4e4-e3280d47325a
曾炳維(2010)。台灣中小企業員工績效評估與獎金制度之研究。明道大學企業高階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1-82。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潘葦宸(2018)。不給獎金就搗蛋?探討金錢獎勵對工作績效提升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44。蕭孟軒(2017)。應用不完全資訊的數學規劃方法於線上購物估價。長庚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84。賴玫蒨(2011)。我國績效待遇制度的設計方向-以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制度為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位論文碩士論文,1-207。鍾炳清(2011)。分紅獎金發放部門權重分配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1-112。龔汝沁(2019)。2019年12月18日“年終獎金是怎麼設計出來的?一張表,解密主管的思考邏輯”。
取自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7133
Ali, A. (1994). Pioneering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Review and research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1), 46-61
Boris Ewenstein, Bryan Hancock, and Asmus Komm (2016). Ahead of the curve: The future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ckinsey Quarterl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organization/our-insights/ahead-of-the-curve-the-future-of-performance-management (May 16, 2016)
Earl R. Babbie (李英華等譯)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M. Tamra Chandler (李立心等譯) (2016). How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s Killing Performance-and What to Do About It. (別讓績效管理毀了你的團隊),台北市:商周。
Nisar, T. M. (2006). Subjective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bonus payout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45(8), 34-40
Park, K. S. (2004).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s for characterizing dominance and potential optimality when multicriteria alternative values and weights are simultaneously incomplet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 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34(5), 601-614
Robert K. Yin(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ition, SAGE Publications
Wang, J.-C., & Chen, T.-Y. (2015). An interval type-2 fuzzy permutation method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for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with incomplete preferenc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Production Engineering, 32(5), 29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