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延凱(1996)。社會調查教程。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原住民族教育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9)。專科以上學校遠距教學實施辦法。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0)。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
行政院研考會(2012)。鄉鎮市區數位發展分類研究報告。取自: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0/relfile/0/1000/212271240971.pdf
李宛諭(2018)。學生參與數位學伴計畫之教學效能與教學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正修學報第31期,正修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臺北市:天下雜誌。
呂美枝(2006)。提昇弱勢族群教育機會—找尋當前教育策略與多元文化教育理想的平衡。現代教育論壇,15,397-406。
呂慈涵、林宏彥(2008)。偏鄉中小學遠距課業輔導執行模式與策略-輔仁大學遠距課輔實施經驗為例,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沈俊毅(譯)(2007)。遠距教學與學習:遠距教育的基礎(原作者:M. Simonson, S. Smaldino, M. Albright & S. Zvacek)。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兒福聯盟(2017)。2017年台灣學童學習狀況調查報告記者會。取自:
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1771
兒福聯盟(2019)。2019年弱勢兒少長假閱讀與生活困境檢視記者會。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ctivity_detail/2221
周正浩(2012)。導入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新竹縣。林君紅(2015)。數位學伴補救教學學習成效評估模式之建構-學童學習動機整合觀點。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第49 卷第2 期(2015):65~94
林妙珊(2016)。城鄉教育差異的原因、現況與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2),頁 07-09嘉義大學幼教系在職專班研究生、自然心教育愛國際基金會師訓主任。
林偉銘(2010)。以線上家教模式探討偏鄉地區學童數學學習成效、數學態度與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新北市。林璟豐(1999)。傳播與資訊科技整合的新時代-淺談資訊網遠距教學(上)。生活科技教育,32(12),33-38。
張文齡(2012)。數位學伴遠距課輔教師之教學困擾探討。2012年提升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國立台南大學。
張勁(2013)。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自主學習研究。教育探索期刊2013年第3期,揚州職業大學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江蘇 揚州225009。
張靜嚳(1996)。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1)。取自:http://140.128.175.1/~t02007/4.htm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博碩文化。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性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
陳偉泓(2012)。雲端科技與教學革新。教育研究月刊,216,29-39。
黃建棠(2014)。數位學伴課業輔導帶班教師經驗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班,新北市。康以諾(2015)。線上課輔教師自我調整學習與專業知能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2017年台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C5FBC20BD6C8A9B0&DID=2D9680BFECBE80B62DD2D2C369C62389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106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取自:http://www.ns.org.tw/download/20130701/106%E5%AD%B8%E5%B9%B4%E5%BA%A6%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6%95%99%E8%82%B2%E8%AA%BF%E6%9F%A5%E7%B5%B1%E8%A8%88%E5%85%A8%E6%96%87.pdf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9)。原住民族介紹。取自: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6726E5B80C8822F9
國立嘉義大學原住民中心(2019)。部落導覽原住民分布圖。取自:http://www.ncyu.edu.tw/apt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6760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19)。偏鄉學童遠距課輔計畫。取自:https://www.ncnu.edu.tw/ncnuweb/page/showDetail.aspx?id=df4758cc-ffcf-422d-957b-f36b13e9768f&board=unit&target=o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云波(2003)。初中生學習疲勞影響因素調查及對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貴州師範大學,中國貴州市。
蔡念中、李筱峰、莊天賜(2004)。創新臺灣史教學:遠距網路多媒體教學之應用─以世新大學為例。圖書資訊學刊,1(4),93-112。
蔡政道(2002)。我國遠距教育實施之現況。南投文教,16,46-54。
蔡婉真(2009)。個人特質與團隊成員互動對學習成效之衝擊研究社會科學質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雲林縣。蔡毓智(2008)。臺灣地區國中生家庭教育資源結構之探究及其學業表現之關連。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台北市。蘇秀美(2005)。原住民學校教學與學習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旭日國民中小學國小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蘇瓊如(2012)。偏鄉學校實施數位學伴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宜蘭縣。趙美聲、陳姚真(譯)(1999)。遠距教育:系統觀(原作者:Michael G. Moore & Greg Kearsley)。台北市: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9)。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727087A8A1328DEE&sms=49589CE1E2730CC8&s=170E4E91A8C5E5A2
教育部數位學伴入口網(2019)。取自:https://etutor.moe.gov.tw/zh/about/intro
教育部(2019)。107學年原住民族教育概況分析。取自:http://www.stat.org.tw/data/asoctopic/%E5%8E%9F%E4%BD%8F%E6%B0%91%E6%97%8F%E6%95%99%E8%82%B2%E6%A6%82%E6%B3%81%E5%88%86%E6%9E%90.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9)。107學年高級中等以下偏遠地區學校概況。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rief/107%E5%AD%B8%E5%B9%B4%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4%BB%A5%E4%B8%8B%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5%AD%B8%E6%A0%A1%E6%A6%82%E6%B3%81.pdf
教育部(2019)。「108年數位學伴計畫」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實施計畫。取自:
https://etutor.moe.gov.tw/zh/sites/default/files/2018-09/108%E5%B9%B4%E6%95%B8%E4%BD%8D%E5%AD%B8%E4%BC%B4%E8%A8%88%E7%95%AB--%E5%81%8F%E9%81%A0%E5%9C%B0%E5%8D%80%E5%9C%8B%E6%B0%91%E4%B8%AD%E5%B0%8F%E5%AD%B8%E5%AF%A6%E6%96%BD%E8%A8%88%E7%95%AB.pdf
潘貞夙(2011)。數位學伴教學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醒吾技術學院資訊科技運用研究所,新北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Ansoff, Η. I., & McDonnell, E. J. (1990). Impla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Cambridge: Prentice Hall.
Doolittle,P.&Mariano,G.(2008).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mobile multi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while mobile.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17(4), 511-530.
Kwon, S., Kang, K.& Bhang, S. (2007). What we need for effective learning in ubiquitous environment: Lessons from Korean cas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ference on-Learning in Corporate, Government, Healthcare,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Quebec City, Canada.
Mc Conatha, D., Praul, M.& Lynch, M.J. (2008). Mobil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tool.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7(3), 15-21.
Merriam, S. B., & Tisdell, E. J.(2016).Qualitative research: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Revised and expanded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4thed.).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Mertens, D. M.
Moore. M.G.. &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 A systems view. Belmont. CA: Wadsworth.
Neuman, W.L. (1997). Socai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oraoches
Norbayah Mohd Suki & Norazah Mohd Suki(2007). Mobile phone usage for m-learning: comparing heavy and lightmobile phone users. Campus -Wide Information Systems, 24(5), 355-365.
Sharples, M., Taylor, J.&Vavoula, G.(2007).A theory of learning for the mobile age. In R. Andrews and C. Haythornthwaite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Elearning Research, pp. 221-47 (London: Sage).
Simonson, M., Smaldino, S., Albright, M., & Zvacek, S. (2006).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 Foundationsof distance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Yin, R. K. (201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5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