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8: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玉蘭
研究生(外文):KAO,YU-LAN
論文名稱:探討臺中市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研究─以休閒活動參與為中介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e the Work Pressure of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Using Leisure Activities as a Mediator
指導教授:徐子光徐子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u, Ziguang
口試委員:徐子光俞龍通葉鳴朗
口試委員(外文):Xu, Zi-guangYu, Long-tongYe, Ming-lang
口試日期:2020-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學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身心健康休閒活動參與
外文關鍵詞: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work pressure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2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情形,並以休閒活動的參與為中介變項,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回收164份問卷,有效問卷158份。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小學教師在工作壓力層面上的差異,在性別、年齡、擔任 職務、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
2.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小教師在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層面上的差異,在性別有顯著 差異。
3.不同背景變項之臺中市國小學教師在身心健康層面上的差異,在家庭狀態、服務年資、學校規模有顯著差異。
4.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有顯著影響,但工作壓力對休閒活動參與無顯著影響,休閒活
動對身心健康無顯著影響;同時,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並不會透過休閒活動為中介而影響身心健康。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work pressure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leisure activities as mediator. This research adop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 total of 164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nd 15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We fou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differences in the work pressure of teachers in prim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n terms of gender, age, burde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itions and school size.
2.The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of leisure activities of Taichu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vary significantly in gender.
3.The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Taichung City Elementary School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mily status, years of service, and school size.
4. Work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work pressure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Exercise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act of work pressure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oes not affec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rough leisure activities as an intermediary.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教師工作壓力的探討 7
第二節 教師休閒活動的探討 10
第三節 教師身心健康的探討 14
第四節 工作壓力與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健康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工具 2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27
第一節 國小教師基本資料分析 27
第二節 信度檢定 28
第三節 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類型與身心健康之現況分析 29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差異性檢定 36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差異性檢定 43
第六節 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的分析 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1
第二節 建議 63
參考文獻 66
附錄 7

參考文獻
于健、陳函妤(2015)。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休閒運動行為及休閒運動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管理資訊計算,4 (1),317-333。
王佩玲(1987)。高中生聯考壓力與國中生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原政(2010)。臺中縣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休閒阻礙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臺中市。
王桂菁(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尹美琪(1988)。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人生意義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2003)。觀光政策白皮書:第二篇觀光現況與課題。取自網址:http:// taiwan.net.tw/upload/contentfile/auser/b/wpage/chp2/2_2.222.htm
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雙月刊,60,20-32。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曉蓉(2003)。女性教師文化之探討:女性主義的觀點。幼兒保育學刊,1,39-63。
吳宗立、林保豊(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 15,193-229。
吳清山、林天祐(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5,135。
吳聰增(2006)。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研究所,嘉義市。
吳麗華(2007)。國小級任教師內外控信念與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以教師工作壓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吳水丕、呂佩珊(2011)。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工作與休閒學刊,2 (2),113-124。
呂佩珊(2006)。大臺北地區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呂美玲(2008)。臺北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沈進成、曾慈慧、吳雅筠(2008)。休閒對壓力是種壓抑或者緩衝效果?壓力壓抑與緩衝模式之比較。戶外遊憩研究,21(4),59-92。
林惠琦(1997)。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護者之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高雄市。
林嘉琪(2014年9月11日) 。2014 校園幸福力-老師幸福嗎?康軒文教基金會。自由時報,線上索引日期:2020年4月11日,取自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103759
周佳慧(2001)。休閒活動與休閒阻礙。中華體育,15(3),144-149。
范翌楦(2007)。二位中學英文教師憂鬱症生病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姜振媛(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休閒自由感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育仁(2004)。與憂鬱焦慮為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俊雄(1994)。休閒參與體驗形成之分析。戶外遊憩研究,6(4),1-12。
郭生玉(1987)。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31-146
郭明德(2004)。教師壓力管理的有效策略。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教育學程中心研習資訊,22(1),71-80。線上索引日期
郭進財(2012)。休閒涉入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 2011 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打造運動島計畫嘉義市為例。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6(1),16-29。
郭佰霖(2017)。台中市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類型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莫順榮、王宗坤(2018)。談 12 年國教課綱地方學課程的推動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 (1),169-172。
陸洛、陳艷菁、許嘉和、李季樺、吳紅鑾、施建彬(1995)。職業壓力指標之探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3(2),47-72。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張尊佩(2015)。桃園市觀音區國小教師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桃園市。
許桂鳳(2009)。桃園縣高級中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公民行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1),1-20。
陳中雲(2001)。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以台北縣立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玉敏(2002)。老人照護之目標,慈濟護理雜誌,1(3),34-39。
陳素惠(2005)。教師工作壓力探討,諮商與輔導,229,28-34。
陳秀蘭(2007)。運動對紓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85-92。
陳佩鈺(2008)。雲林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滿意度與休閒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嘉義縣。
陳弘彬、鄭桂玫(2009)。中等學校羽球教練工作價值與工作壓力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6,58-68。
陳綉香(2009)。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陳勇全(2009)。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組織氣氛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
陳弘彬、鄭桂玫(2009)。中等學校羽球教練工作價值與工作壓力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6,58-68。
陳欣宏、高雅鈴(2010)。大專院校教職員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院校教職員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201-211。
陳居春(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國雄、劉仲輝、張美瑤(2012)。利用 DEMATEL 建立國中教師主要壓力來源評價體系結構模型。數據分析,7(4),103-124。
陳慶寧(2012)。臺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陳衍岑(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莊慧秋(1994)。樂在工作之外—上班族的休閒生活。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莊鎧溫、王怡婷(2011)。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屏東教大體 育,14,215-226。
黃智慧(2003)。減緩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黃金柱(2006)。運動觀光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佩鈴(2010)自行車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嘉義縣。
黃孟立、湯大緯、何慶燕(2012)。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臺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1),73-99。
黃任閔、謝文偉、陳文蘭(2014)。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13,93-108。
游婉琪(2011年1月12日)。昔時地位不再教師今日學自保。百年教育系列 3。取自網址: http://blog.xuite.net/yikinki123/y/41924741
董國安(2003)。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效益與規畫之探討。中華體育,17(2),139-146。
葉智魁(2006)。休閒研究-休閒觀與休閒專論。臺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葉又華(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詹武翊(2014)。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休閒運動態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楊定一(2014),改變認知放下情緒包袱。康健雜誌,線上索引日期:2019年5月2日,取自網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8110
劉雅惠(2011)。中小學教師壓力之探究。學校行政,72,77-98。
劉士銘(2019)。南投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臺中市。
蔣偉寧(2012)。教育部施政重點與業務概況報告,取自網址: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97/7585/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八屆第一會..pdf
蔡培村(1992)。從教育的價值談休閒生活(二)。教育資料文摘,29(3),73-80。
蔡孟珍(2001) 。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鄭珮娟(201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新北市學習共體先導學 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桃園市。
鄭淑娟(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壓力管理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鄭崇趁(2006)。教育的著力點。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謝佳容(1999)。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堅毅性與其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Brightbill, C. 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artwright, S., & Cooper, C. (1997). Managing workplace stress. Thousand Oaks, CA: Sage.
Cohen, S., & Syme, S. L.(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InS. Cohen and S.L. Syme(eds.).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Academic Press, Inc.Direc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6-53.
Dumazedier. J.(1974).Sociology of leisure.NY:Elsevier North-Holland.
.
Forsell, Y. (2007). A three-year follow-up of major depression, dysthymia, minor depression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Depress and Anxiety, 24(1), 62-65.
Fergusson, D. M., Horwood, L. J., Ridder, E. M., & Beautrais, A. L. (2005).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 66-72.
Godbey, G., & Geoffrey, G. (1981). Leisure in your life.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Iso-Ahola, S.E.(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Jantz, G. L., & Mcmurray, A. (2003). Moving beyond depression: A whole-person approach & and to healing. Colorado: Waterbrook Press.
Robinson, L. ,(1990). Stress and Anxiety. 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5(4), 935-943.
Kelly, J. R (1990)(2nd ed.).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Kyriacou, C.(2001). Teacher stress: Direc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Review ,53(1), 26-53.
Lewinsohn, P. M., Solomon A., Seeley, J. R., & Zeiss, A. (2000).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subthreshold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9, 345-351.
Ryff, C. D.(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 1069-1081.
Selye, H. ( 1955). "Stress and disease". Science. 122 (3171): 625–631
Tripp-Reimer(1984) Reconceptualizing the Construct of Health: Integrating Emic and Etic Perspectives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7: 101-1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