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市:文建會,p.26。
2.王乃倩(2020)。都市公園參與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桃園市風禾公園為例,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系碩士論文。3.王志仁(2019)。以缺口理論探討金門官方與居民對陸客到金門旅遊觀光效益的認知與期待,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4.王俊夫(2006)。高雄縣興達港情人碼頭遊客遊憩動機、體驗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健康管理系碩士論文。5.王思又(2018)。遊客參與動機、體驗、滿意度、行為意圖之關係-以鹿港老街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系碩士論文。6.王國勳(2019)。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聯性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國際觀光旅館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系碩士論文。7.王詩珮(2017)。旅遊動機與體驗價值之相關研究-以金山老街旅遊者為例,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系碩士論文。8.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20)。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2Co6cPf。
9.石珮瑾(2020)。臺中國際花卉博覽會-發現館環境氣氛、遊客體驗情緒與行為意圖之研究,逢甲大學建設系碩士論文。10.向令平(2004)。個人特徵及購買動機對大陸城市地區幼教商品購買行為傾向之研究,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1.何宜芳(2018)。探討旅遊者對淡水老街旅遊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12.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3.吳冠毅(2019)。旅遊態度、知覺風險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旗津渡輪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14.呂佳潔(2019)。遊客的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南投縣水里鄉車埕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5.李志恭(2007)。遊客前往情人碼頭旅遊活動之行前期望與實際體驗滿意度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1),148-161。
16.李佳珮(2010)。旅遊意象、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旅遊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17.李俊賢(2020)。攀樹者之遊憩動機與心流經驗對環境態度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8.杜貞黎(2012)。高雄旗津地區遊客旅遊動機與旅遊意象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系碩士論文。19.沈進成、謝金燕(2003)。宗教觀光吸引力滿意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高雄佛光山為例。旅遊管理研究,3(1),79–95。
20.邢逸玲(2002)。預測與解釋國立東華大學學生從事跑步、唱KTV、上網咖三種休閒行為-計畫行為理論的應用,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系碩士論文。21.周子淨(2020)。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參與者的動機、涉入程度與忠誠度之關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系碩士論文。22.周彥慧(2012)。背包客人格特質對旅遊動機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3.林延宗(2019)。無人機監控的合理隱私期待,世新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4.林俊昇(2005)。不同類型遊客的遊憩動機與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關聯性分析-以渡假型休閒農場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8(2),25-47。
25.林奐廷(2019)。城市品牌形象與品牌個性對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6.林柏賢(2018)。消費者對台南左鎮土雞城之期待度、滿意度與重遊消費意願之研究,遠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碩士論文。27.林晏新(2007)。大型重型機車玩家之流暢經驗與行為意圖關係研究。論文發表於2007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雲林縣: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28.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9.林喻東、高君邁(2005)。運用集群區隔模式於搭乘阿里山登山火車遊客之市場區隔研究。林業研究季刊。26(4):11-28。
30.林懷宗(2006)。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職業軍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航特部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1.林衢良、林淑芬(2007)。撞球參與者參與動機、撞球場館滿意度與行爲意圖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6:70-86。
32.林靈宏、張魁峯(2000)。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
33.邱博賢(2003)。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閒農場為例,世新大學觀光休閒學系碩士論文。34.邱雅筠(2018)。遊客對集合的觀光吸引力、旅遊動機和重遊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系碩士論文。35.邱曉萱(2013)。文化品味與中國出境旅遊期望之關聯性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6.侯錦雄(1990)。遊憩區遊憩動機與遊憩認知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園藝所博士論文。37.姚凱峻(2015)。資訊搜尋類型與旅遊期望確認對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旅遊型態為調節變項,國立高雄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38.柯巧文(2015)。屏東縣深度旅遊參與者旅遊動機與體驗價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系碩士論文。39.洪春筠(2019)。國小學童家長親子旅遊動機及遊憩地點選擇因素之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系碩士論文。40.胡進豐(2014)。遊客的遊憩動機、整體意象、遊憩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大坑風景區為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41.夏榕文、徐嬌春(2010)。休閒農業遊客遊憩動機、遊憩體驗及遊憩滿意度之關連性分析-以飛牛牧場為例。中華管理學報,11(4),37-53。
42.徐嘉珮(2018)。國小教師參與海外自助旅行之旅遊動機、阻礙因素和參與意願之研究-以桃園市蘆竹區公立國小教師為例,開南大學觀光休閒學系碩士論文。43.翁明祺(2019)。大陸地區團客來金門地區觀光旅遊動機、旅遊意象及旅遊效益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44.張有義(2019)。立式划槳參與者遊憩動機、休閒效益及滿意度 關係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45.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書局。
46.張春興、楊國樞(1983)。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7.張淑青(2009)。目的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的關係:目的地意象的區隔效果。台灣管理學刊,9(1),1-22。
48.張清源(2013)。休閒農場遊憩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 8:2。
49.張瑩亭(2019)。臺南小吃飲食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50.梁盛棟(2007)。遊客旅遊動機、期望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系碩士論文。51.莊右孟(2009)。大陸觀光客對日月潭國家風景區旅遊動機、旅遊意象、旅遊滿意度與旅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2.莊素梅(2015)。旅遊動機及阻礙因素對國小教師參與海外旅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雙和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53.莊連鏗(2015)。九九峰森林步道使用者遊憩動機、滿意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台灣首府大學休閒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4.莊惠如(2016)。探討遊客動機、遊客體驗、真實性、遊客滿意度與遊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安平老街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55.許立群、廖珮妏(2007)。旅遊意象對遊客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花蓮海洋公園為例。遠東學報,23(3),565-590。
56.許哲昕(2019)。探討財會經營者對ERP系統期待效益與預期行動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碩士論文。57.許順旺、朱蘭平、黃韶顏(2011)。南庄地區民宿之旅遊意象, 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實際體驗為干擾變項。輔仁民生學誌,17(2),1-23。
58.許鴻運(2019)。餐點外送等待時間過久之消費者期待補償方案研究-以台灣三大披薩業者為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9.陳一涵、胡凱揚(2018)。觀光意識資源之本質與發展潛力,大專體育,145,19-29。
60.陳水源(1989)。遊憩需求與遊憩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3),56-79。
61.陳正男、丁學勤(2001)。融入技術服務、功能服務於顧客滿意度模式之研究,Chiao Da Management Review,21:113-146。
62.陳宗雄(2004)。農業旅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台南走馬瀨農場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63.陳幸汶(2016)。文化觀光吸引力、遊客旅遊動機、遊客滿意度對鹿港老街重遊意願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64.陳欣宜(2017)。幼生家長從事親子旅遊的動機與偏好之研究,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65.陳勁甫、吳劍秋(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5(1),3。
66.陳建和(2017)。領隊實務-觀光心理與行為。高雄:三民輔考。
67.陳美吟(1985)。遊憩體驗之研究-以楓林瀑布,擎天崗,太平山實例調查,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系碩士論文。68.陳羿蓁(2019)。冰島自駕旅遊動機、滿意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69.陳葵庭(2019)。赴韓國旅遊者的旅遊動機與目的地意象及重遊意願之研究,真理大學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論文。70.陳榮富(2019)。旅客參與國外旅遊對遊程規劃、領隊服務及行為意向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71.陳簾予(2004)。體驗品質對情緒、價值、體驗滿意度、承諾及行為意圖影響之研究-以台灣現代戲劇演出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72.黃仁宗(2016)。節慶意象與目的地飲食意象在遊客節慶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中的角色:台南清燙牛肉節實徵案例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9(2),1-32。
73.黃氏英紅(2012)。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 意願之關係: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觀光休閒學系碩士論文。74.黃任億、張文榮、殷育士、顏瑞棋(2016)。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行前期望、實際體驗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德霖學報,(29),231-250。
75.黃坤祥、黃敏雄、游皓瑋(2005)。南部地區原住民參與職業訓練行為意向之探討,亞太經濟管理評論,9(1),89-108。
76.黃宗成、黃躍雯、余幸娟(2000)。宗教觀光客旅遊動機,期望, 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旅遊憩研究,13(3),23-48。
77.黃沼元(2002)。台灣的老街。台北縣:遠足文化。
78.黃沼元(2010)。台灣的老街。台北縣:遠足文化。
79.黃沼元(2015)。台灣老街歷史漫步。新北市:遠足文化。
80.黃茂容(1989)。遊客對自然環境產生的情緒體驗。初版,淑馨出版社,臺北市。
81.黃記萱(2019)。探討山岳旅遊動機之研究,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82.黃琪育(2020)。海外婚紗旅遊動機、知覺價值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參考群體影響為干擾,致理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83.新化市農會(2020)。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2OifpeD。
84.楊子萱(2018)。旅遊部落格資訊品質及信任之期待與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5.楊牧寰(2020)。上海台商家庭返台旅遊動機、目的地意象 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86.楊建夫(2007)。休閒遊憩概論。台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7.楊政樺、陳光華、盧衍良、陳佩珍(2015)。流不流連,百年依戀:陸客來臺自由行之行為意圖。運輸學刊,27(3),385-414。
88.鄒文恩(2005)。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華納威秀電影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9.廖可萱(2017)。沙發衝浪主的文化期待:以接待歐洲沙發客之臺灣沙發主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系碩士論文。90.維基百科(2020)。。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3ejuxTL。
91.維基百科(2020)。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2OeQ2dM。
92.趙雅琪(2020)。圍棋領域中的性別差異:父母對兒童青少年參與者的期望和價值信念,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93.劉純佑(2020)。從遊憩動機分群探討環境屬性與場所依附之關 係:以台中文學館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94.劉婷婷(2019)。探討海島旅遊動機、感知價值、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關係,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95.劉嘯、甘枝茂、楊延風(2006)。旅遊動機-人類本性的回歸。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3-36。
96.劉錦桂、邱士榮(1993)。影響遊憩區選擇之地點特性與遊憩利益因素及其關係之研究。規劃與設計學報。
97.歐淑陵(2018)。民眾對大東文化藝術中心之角色期待與功能滿意度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98.歐聖榮、劉曉琪(2002)。民衆對園藝產業活動之動機與體驗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4),75-92。
99.蔡坤哲(2005)。國內暢銷書讀者購買決策之實證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00.蔡淑如(2010)。遊客參與金山溫泉區遊憩動機.遊憩體驗.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01.蔡進發、甘唐冲、江靜宜(2008)。遊客對國家公.園遊憩資訊、满意度、場所依戀與重遊意願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3(1),125-152。
102.蔡瑞宇(1996)。顧客行為學。台北:天一圖書。
103.鄭恆星(2012)。自行車騎士對單車旅館之旅遊動機、旅遊期望、旅遊意象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碩士論文。
104.鄭炳煌(2018)。台南文化觀光吸引力與遊客遊憩動機之研究-以神農街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105.鄭珮君(2018)。服務品質、產品品質與顧客期望對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國軍餐廳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106.憑玉蘭(2015)。遊客之遊憩動機、遊憩滿意度、重遊意願與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以藍鵲休閒農場為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07.蕭岳誌(2019)。高雄棧貳庫遊客休閒旅遊動機、旅遊體驗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探討-以網路口碑為中介變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108.賴美蓉、王偉哲(1999)。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以苗栗飛牛牧場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1),19-40。
109.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110.鍾志強、羅雯心(2008)。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nsumer’s Store Image, Experience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54-65。
111.鍾佩伶、仲崇毅、李劍華、廖少威(2016)。屏東縣東港鎮地區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大仁學報,(49),1-19。
112.顏宏旭、張峻豪(2015)。探討文化觀光區中遊客之動機與行為。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4),43-54。
113.顏智弘(2018)。網路口碑對期望失驗與消費者滿意度、再購意願與口碑傳播之影響:產品類型與人際關係遠近之調節效果,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系碩士論文。114.魏鼎耀(2005)。目的地意象、知覺價值與遊後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15.羅羽童(2020)。溫泉旅館關係品質、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以U飯店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116.譚香蓮(2017)。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遊客參與旅遊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17.蘇友培(2019)。網路行為大數據爬取技術之期望確認理論再驗:以Yahoo電影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2.Belk, R. W. (1990). Halloween: An evolving American consumption ritual.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3.Bitner,M. J.(1990). ”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 : The Effe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and Employee Respon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54(2), pp.69-82.
4.Chanchai, P., & Carmine, S., (2017). “Facebook as a second screen: An influence on sport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Vol.34, No.8 : pp.1477-1487.
5.Crandall, R.(1980). Motivations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4.
6.Crompton, J. L. (1979). 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at imag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7(4), 18-23.
7.Crompton, J. L., & McKay, S. L. (1997). Motives of visitors attending festival even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425-439.
8.Dann G. M.(1977). Anomie ego-en- hancement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 ism Research 4(4): 184-194.
9.Driver, B. L. (1977). Item pool for scales designed to quantify the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esired and expected from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Rocky 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10.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Chicago. Dry Den, 12, 251-264.
11.Festinger, L.(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Fishbein & Ajzen(1975).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38(3), 475-487.
13.Fluker, M. R., & Turner, L. W.(2000). Needs,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a commercial whitewater raft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8(4), 380-389.
14.Fornell et al(1996).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2), pp.39-50.
15.Gorth, R. (1999),Data Mining:Build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prentice Hall PTR.
16.Gramann, J. H. (1982). Toward a behavioral theory of crowd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s, 5(2), 109-126.
17.Iso-Ahola, S.E.(Alien). J.R., & Buttimer, K.J. (1982). Experience-related factors as determinants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ndinavian of Journal Psychology, 23,141-146.
18.Ladhari, R., Brun, I., & Morales, M. (2008). Determinants of dining satisfaction and post-din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7(4), 563-573.
19.Lawer, E. E. (1973). 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20.Lawler III, E. E. (1973). Motivation in work organizations.
21.Lucas, D. B., & Britt, S. H. (1950). Advertising psychology and research: An introductory book.
22.Mayo, E. J., & Jarvis, L. P.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 Effective marketing and selling of travel services. CBI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3.McIntosh, R. W., Goeldner, C. R., & Ritchie, J. B. (1995).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o. Ed. 7). John Wiley and Sons.
24.Oliver, R. 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4), 460-469.
25.Olson, J. C., & Dover, P. (1976). Effects of expectation creation and disconfirmation on belief elements of cognitive structure.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26.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1985), “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33-46.
27.Parasuraman, A., Zeithaml,V. A. and .Berry, L.L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April), 31-46.
28.Schiffman, L. G. and Kanuk, L. L. (2000). Consumer Behavior”, 7th, Prentice Hall, Inc.
29.Solomon, R. M. (1999).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Prentice-Hall, Inc.
30.Swan, J. E., & Trawick, I. F. (1981). Disconfirmation of expectations and satisfaction with a retail service. Journal of Retailing, 57(3), 49-67.
31.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