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尤塔莉(2020)。城市認同之象徵與社會建構:塔庫烏瑪紀念碑之案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城市治理英語系碩士論文。2.文化部(2020)。全國法規資料庫,文化資產保存法。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3ekLkpu。
3.毛彥斌、賈文毓、張愛國(2006)。山西旅遊吸引物空間結構的初步分析。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3),84-87。
4.王志弘(1995)。空間與社會理論譯文選,台北:明文書局。
5.王思又(2018)。遊客參與動機、體驗、滿意度、行為意圖之關係-以鹿港老街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系碩士論文。6.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20)。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文資處。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38OInfC。
7.石珮瑾(2020)。臺中國際花卉博覽會-發現館環境氣氛、 遊客體驗情緒與行為意圖之研究,逢甲大學建設系碩士論文。8.朱竑、劉博(2011)。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1-8。
9.江妤(2020)。太魯閣族之集體記憶與當代族群認同-以正名運動論述中的「太魯閣事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10.自由時報(2020)。台南古蹟區營運績效概況。2020年2月取自:https://bit.ly/3j3jDVR。
11.何宜芳(2018)。探討旅遊者對淡水老街旅遊地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12.余亭薇(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度與衝擊評估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學校行政系碩士論文。13.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系碩士論文。14.吳英偉、陳慧玲(2014)。民俗節慶策略規劃之論述評析-以內門宋江陣為例,餐旅暨觀光,11(2),112。
15.吳詩涵(2019)。路跑參與者城市意象、運動觀光吸引力、知覺價值對重遊意願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16.呂佳潔(2019)。遊客的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遊後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南投縣水里鄉車埕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7.李振任(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綜合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8.李能慧、古東源、吳桂森、余泰魁(2004)。金門觀光客行為傾向模式之建構。管理學報,21(1),131-151。
19.杜文婧(2019)。大學畢業生師徒功能、專業認同度、心理資本與生涯適應力間的關係,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杜殷瑢(2009)。臺南古蹟遊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認同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1.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綜合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2.林玉芬(2012)。東螺溪沿岸鄉鎮旅遊吸引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23.林秀玉(2003)。原住民族意識資源觀光吸引力之研究-以邵族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4.林佳勳(2019)。台南白河地區觀光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5.林孟樺(2019)。動物朋友的贈禮:拜訪黑猩猩對志工環境認同與解說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系碩士論文。26.林怡君(2005)。觀光節慶活動對遊客之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三義木雕國際藝術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7.林俶庸(2005)。國小學童參與地方文化活動與其地方認同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8.林謹平(2020)。貶抑幽默:社會認同理論與社會支配理論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9.法務部(2020)。全國法規資料庫,古蹟管理維護辦法。2020年3月取自:https://bit.ly/2OiJdrB。
30.柯家樺(2012)。國中學生政治符號態度與國家認同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31.柯鈞瀚(2011)。嘉義市民眾對文化遺產自明性及地方認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32.柳芳吟(2019)。探討高雄市觀光風景區之觀光吸引力、觀光滿意度及旅客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外籍旅客為例,大仁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士論文。
33.段慕慈(2020)。探討意象式廣告與女性消費者購買意願、自我認同之關係-以多芬(Dove)「我的美我相信」廣告影片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34.洪志賢(2016)。高職學生職業認同的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35.胡進豐(2014)。遊客的遊憩動機、整體意象、遊憩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相關之研究-以台中大坑風景區為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6.徐詩怡(2019)。遊憩吸引力和遊憩體驗對顧客滿意度及重遊意願之影響-以十鼓文創園區為例,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37.秦書樂(2019)。南通童子戲的傳承及其文化認同:以通州胡氏消災會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系碩士論文。38.高玉娟(1995)。墾丁國家公園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的吸引力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系碩士論文。39.高國鐘(2019)。懷舊情感、目的地吸引力對幸福感和重遊意願關係的重構:兼論地方依附的中介效果,銘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40.高詩怡(2019)。高雄市鳥松濕地公園遊客遊憩吸引力與體驗價值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系碩士論文。41.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巨流。
42.張珮妮(2019)。東南亞旅客對溫泉區的觀光吸引力、幸福感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新北投溫泉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系碩士論文。43.張耿輔(2000)。影響淡水鎮各類型觀光遊憩資源對遊客吸引力的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系碩士論文。44.張淑青、黃元直(2009)。服務品質,服務體驗對關係品質與重遊意願的影響。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3(3),17-34。
45.張潘仕、費穗宇(1988)。社會心理學辭典。台北:五南。
46.張瑩亭(2019)。臺南小吃飲食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47.張瑩亭(2019)。臺南小吃飲食吸引力、地方依附與重遊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48.曹勝雄(1993)。觀光行銷學,初版。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9.莊惠如(2016)。探討遊客動機、遊客體驗、真實性、遊客滿意度與遊客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安平老街為例,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50.莊鎧溫、李宏洲(2013)。遊憩吸引力、遊憩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為例。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1(1),13-23。
51.許秀貞、鍾志強(2011)。目的地意象、參與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登山步道遊客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3),233-253。
52.郭為藩(1975)。從文化的認同談民族精神教育。中華學報,2,55-64。
53.陳氏秋河(2019)。中國遊客至越南旅遊需求、態度與行為意圖之研究,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4.陳靜怡(2020)。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市集經營之地方認同與文化創意策略-以嘉義女兒節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55.黃仁宗(2016)。節慶意象與目的地飲食意象在遊客節慶體驗與行為意圖關係中的角色:台南清燙牛肉節實徵案例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9(2),1-32。
56.黃坤祥、黃敏雄、游皓瑋(2005)。南部地區原住民參與職業訓練行為意向之探討。亞太經濟管理評論, 9(1), 89-108。
57.黃琇玫(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系碩士論文。58.黃翔瑜(2014),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國史館館刊,43,187-204。
59.黃鈺婷(2006)。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地方認同-以臺南縣新化鎮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60.楊牧寰(2020)。上海台商家庭返台旅遊動機、目的地意象 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61.楊政樺、陳光華、盧衍良、陳佩珍(2015)。流不流連,百年依戀:陸客來臺自由行之行為意圖。運輸學刊,27(3),385-414。
62.楊麗芬(2012)。「我形 我塑」-教師專業認同之敘說探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系碩士論文。63.劉泳倫、羅孟純(2010)。飛牛牧場觀光吸引力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4(2),45-61。
64.劉靜艷(2006)。旅遊目的地吸引力及其影響因素。生態環境,15(2),371-376。
65.潘宣(2020)。在「家鄉」的「異鄉人」:馬來西亞臺商與臺幹子女的「回流」遷移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66.蔡瑀芩(2014)。從祀壺信仰探討吉貝耍居民文化認同之研究-以符號社會學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67.鄭炳煌(2018)。台南文化觀光吸引力與遊客遊憩動機之研究-以神農街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系碩士論文。68.鄭健雄(2006)。休閒農業管理,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69.憑玉蘭(2015)。遊客之遊憩動機、遊憩滿意度、重遊意願與行為意向之相關研究-以藍鵲休閒農場為例,僑光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70.盧生貴(2019)。正統鹿耳門聖母廟香科活動行銷探討吸引力及滿意度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媒體藝術系碩士論文。71.盧琬婷(2020)。主題餐廳消費者打卡動機、網路口碑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Instagram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72.薛雅惠(2004)。旅遊地的形成與其對區域發展的衝擊。社會科教育研究,9,17-35。
73.鍾令旋(2020)。聽見落葉歸根的聲音-一個布農族返鄉自我認同之敘說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74.鍾志強、林晏新、高小芳(2009)。小型賽車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經驗與行為意圖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9(3),31-46。
75.鍾東儒(2004)。東勢居民對產業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科學系碩士論文。76.簡慶哲(1990)。國中學生認同對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綜合教育學系碩士論文。77.羅羽童(2020)。溫泉旅館關係品質、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以U飯店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78.羅逸群(2017)。嘉義縣新港鄉板頭社區旅遊吸引力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79.譚香蓮(2017)。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遊客參與旅遊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80.蘇政偉(2017)。高雄市高中以下學校教師對家庭教育知識、認同度及實踐傾向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Ajzen, I., & Driver, B.L. (1991). Predic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from behavior, normative, and control beliefs: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Leisure Sciences, 13, 185-204.
2.Allport, G. W., de Azevedo, A. M. C., & Ronco, A. (1969). Psicologia della personalità. Pas-Verlag.
3.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4.Chanchai, P., & Carmine, S. (2017). Facebook as a second screen: An influence on sport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34(8), 1477-1487.
5.Chen, C. F., & Tsai, M. H. (2008). Perceived value,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of TV travel product shopping: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 Tourism Management, 29, 1166-1171.
6.Crocetti, E.(2017). Identity formation in adolescence: The dynamic of forming and consolidating identity commitments.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1(2), 145-150.
7.Crocetti, E., Avanzi, L., Hawk, S. T., Fraccaroli, F., & Meeus, W. (2013). Personal and social facets of job identity: A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9(2), 281-300.
8.Endgel, J., Blackwell, R., & Miniard, P. (2005). Consumers’ behavior. Trans. from English]. St. Petersburg: Piter.
9.Gunn(1988). Tourism Planning, U.K. :Taylor & Francis.
10.Hu, Y., & Ritchie, J. B.(1993). 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 A contextual approa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2(2), 25-34.
11.Kaplan, S., & Talbot, J. F.(1983).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 wilderness experience. In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p. 163-203). Springer, Boston, MA.
12.Kelman, H. C. (1958). Complianc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4(2), 51-60.
13.Ladhari, R., Brun, I., & Morales, M. (2008). Determinants of dining satisfaction and post-dining behavioral inten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7(4), 563-573.
14.Leiper(1990). Tourist attraction syste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3), 367-384.
15.Lew, A. A.(1987). A framework of tourist attrac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4), 553-575.
16.Li, D.X., Kim,S., Lee,Y.K., & Griffin, M. (2016).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dentity.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4), 298-310.
17.McAndrew, F. T. (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homson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18.Oyserman, D., Elmore, K., & Smith, G. (2012). Self, self-concept, and identity. 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 2, 69-104.
19.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Ltd.).
20.Smith, N. (1996). The new urban frontier: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vanchist city. Psychology press.
21.Weber, 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 New York: Collins College.
22.Weiermair, K. (2000). Tourists’ perceptions towards and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 quality in the cross‐cultural service encounter: implications for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3.Mackenzie, W. J. M. (1978). Political identit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4.Zeithaml, V. A., Berry, L. L., & Parasuraman, A. (1996).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60(2), 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