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文本
1. 漢張仲景述,羅哲初手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2. 漢張仲景述,黃竹齋校:《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河南:張仲景醫史文獻館,1982)。
3. 漢張仲景述,羅哲初手抄,中醫整合研究小組編:《傷寒雜病論》(台北:中醫整合研究小組,1986)。
4. 日日本東洋醫學會:《善本翻刻傷寒論‧金匱要略》(東京:日本東洋醫學會,2009)。
5. 日大塚敬節著,王寧元譯:《臨床應用傷寒論解說》(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6. 葉橘泉:《古本康平傷寒論》(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7. 錢超塵主編,付國英、張金鑫點校:《康治本‧康平本傷寒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二、專著
(一)古籍
1. 戰國扁鵲著,李夢陽刊,黃竹齋校:《白雲閣原本難經》(無出版資料)。
2. 漢司馬遷:《史記》,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86)。
3. 漢班固著:《漢書‧藝文志》,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
4. 漢張機撰,宋林億等校:《金匱玉函經‧校正金匱玉函經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5. 漢王充:《論衡‧對作》,《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72)。
6. 漢張仲景著,李群堂點校:《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古本〈傷寒雜病論〉序》(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
7. 漢張仲景著,劉世禎、劉瑞瀜手抄,朱俊點校:《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8. 晉王叔和撰,北宋﹞林億等類次,陳居偉、郭玉晶校注:《脉經》(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
9. 劉宋范曄:《後漢書》,收錄於楊家駱主編:《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7)。
10. 南梁陶弘景撰,王雪苔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
11. 南梁劉勰:《文心雕龍‧論說》(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頁29。
12. 唐魏徵等:《隋書‧經籍志》,收錄於楊家駱主編:《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13.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新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65)。
14. 後晉劉昫:《舊唐書.經籍志》,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5)。
15. 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藝文志》,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5)。
16. 宋張杲:《醫說(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
17. 元脫脫:《宋史‧藝文志》,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3)。
18. 明王肯堂:《六科準繩(三)傷寒證治‧凡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
19. 清徐大椿:《徐大椿醫書全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0.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傷寒論〉論》,收錄於《徐大椿醫書全集》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1. 清梁玉瑜傳、陶保廉錄,宋乃光校注:《醫學答問》(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
(二)近、現代專著
1. 日岡西為人著,郭秀梅整理,岡田研吉審定:《宋以前醫籍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2. 山東中醫學院:《針灸甲乙經校釋(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3. 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1)。
4.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
5. 李順保:《傷寒論版本大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6. 李順保:《金匱要略版本大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
7. 李經緯、李志東:《中國古代醫學史略》(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 周岐隱:《傷寒汲古》,四明怡怡書屋藏版影印本,無出版資料。
9. 周彥文:《中國文獻學理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
10. 林尹註譯,王雲五主編:《周禮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11. 林佳靜、伍悅點校:《張仲景及其著作考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
12. 林富士主編:《「數位人文學」白皮書》(台北: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2018)。
13. 姚廷周:《新傷寒論校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
14. 段逸山:《中醫古籍校讀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15. 馬繼興:《中醫文獻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16. 高文柱:《跬步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17. 張延昌:《武威漢代醫簡注解》(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6)。
18.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19.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20. 張貴江、郭建敏:《桂本〈傷寒雜病論〉詳校與甄析》(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21. 章太炎著,伍悅、林霖輯校:《章太炎先生論傷寒》(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22. 曾運乾:《尚書正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收錄於《歷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系列。
23. 項潔主編:《數位人文研究叢書5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14)。
24. 黃竹齋:《傷寒雜病論會通》(西安:陝西省中醫藥研究院,1982)。
25.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26. 葉發正:《傷寒學術史》(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27. 蔡德元:《古本傷寒雜病論校評》(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
28. 錢超塵:《傷寒論文獻通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29. 錢超塵:《宋本〈傷寒論〉文獻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30. 錢超塵:《影印南朝秘本敦煌秘卷〈傷寒論〉校注考證》(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31. 錢超塵:《〈傷寒論〉文獻新考》(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32. 謝觀:《中國醫學源流論》(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三、學位論文
1. 米鸝:《張仲景醫方的文獻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 中醫醫史文獻專業 博士論文,2004)。
2. 張蕾:《宋臣校定本《傷寒論》的文獻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 中醫醫史文獻專業 博士論文,2007)。
3. 游文仁:《趙開美本〈傷寒論〉及其後續版本流傳演變之研究》(臺中:中國醫藥大學博士論文,2011)。4. 陳名婷:《宋代官修醫書考》(臺中:中國醫藥大學碩士論文,2011)。5. 成曉玉:《黃竹齋〈傷寒雜病論會通〉的文獻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醫史文獻專業 碩士論文,2016)。
四、報刊、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1. 中央國醫館:《國醫公報‧公牘》2.3(1935),收錄於段逸山主編:《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彙編》第四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2. 中央國醫館:〈聘函:聘羅哲初爲本館編審委員、周歧隱為本館撰述員〉,《國醫公報(南京)》2.9(1935)。
3. 南京通訊:〈陳立夫贊許黃竹齋楊華亭羅哲初等著作〉,《光華醫藥雜誌》2.6(1935)。
4. 南京通訊:〈編審委員黃竹齋在興平發現仲景手書《傷寒論》〉,《光華醫藥雜誌》2.6(1935)。
5. 中醫整合研究小組:〈傷寒雜病論的學術淵源及獨到成就〉,《整合中醫學年刊》1(1987)。
6. 王三虎:〈試論《傷寒雜病論會通》之學術成就〉,《陝西中醫》5.9(1984)。
7. 王義相、樂永清:〈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評介〉,《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16.1(2014)。
8. 王鵬、張玉芳:〈《傷寒雜病論》四逆散考析〉,《光明中醫》29.10(2014)。
9. 江靜波:〈由《傷寒論》自序中引出之數部偽書〉,《華西醫藥雜誌》2.8(1947)。
10. 米伯讓:〈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重印序〉,《陝西中醫》3.1(1982)。
11. 米伯讓:〈黃竹齋先生傳略〉,《國醫論壇》2(1986),頁16。
12. 米烈漢、任娟莉等:〈米伯讓先生對《傷寒論》研究的貢獻〉,《西北大學學報》41.6(2011)。
13. 吳忠文、吳學珍等:〈《傷寒論》版本校勘與研究〉,《中醫藥導報》14.11(2008)。
14. 吳雪梅、田新剛等:〈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學術價值探討〉,《中醫學報》第27卷第8期(2012)。
15. 宋經中、文小平:〈《傷寒論》的流傳及版本淺析〉,《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學報》11.2(1997)。
16. 李兵:〈常用中醫古籍數據庫評價與分析〉,《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1.2(2009)。
17. 李景榮:〈白雲閣藏本《傷寒雜病論》述評〉,《陝西中醫》3.3(1982)。
18. 李華斌:〈正校讎之名,考學術之源──張舜徽《廣校讎略》的貢獻之一〉,《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2005)。
19. 李群堂:〈涪陵古本《傷寒雜病論》訪求記〉,《中醫文獻雜誌》1(2016)。
20. 李應存:〈新發現?k.01325v為敦煌《張仲景五臟論》又一寫本〉,《敦煌研究》1(2006)。
21. 周岐隱:〈哀羅哲初先生並喜古本傷寒之倖存〉,《中國醫藥研究月報》新1.3(1947)。
22. 周彥文:〈一個新生成的學術空間──文獻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4(2014)。
23. 周柳亭:〈讀黃竹齋「寧波訪求仲景遺書記」書後〉,《光華醫藥雜誌》2.3(1935)。
24. 周禹錫:〈介紹古本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之價值〉,《四川大邑縣國醫支館館刊》創刊號(1940)。
25. 柯雪帆:〈《傷寒雜病論》對秦漢醫藥學的繼承與發展〉,《中華醫史雜誌》30.1(2000)。
26. 韋勇強:〈顧頡剛史料考辨理論與方法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學報》37.3(2001)。
27. 日真柳誠、小曾戶洋撰,張再良譯:〈《金匱要略》的文獻學研究(一)關於元·鄧珍本《新編金匱方論》〉,《中醫譯文》13卷4號,上海中醫學院,1988年12月。
28. 張治球:〈由趙本傷寒論看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的考證〉,《整合中醫學年刊》2(1989)。
29. 張治球:〈傷寒雜病論「六氣主客」之研究〉,《整合中醫學年刊》2(1989)。
30. 張拱端:〈觀古本傷寒雜病論感言〉,《國醫正言》9(1934)。
31. 張拱端:〈古本康平傷寒論之評判〉,《現代醫藥雜誌》3.33(1948)。
32. 張洪斌:〈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評述〉,《國醫論壇》2(1986)。
33. 張家駿:〈《傷寒論》版本探索〉,《遼寧中醫雜誌》21.6(1994)。
34. 張瑞:〈《傷寒論》「時」與「機」淺探〉,《中醫臨床研究》4.6(2012)。
35. 張燦玾:〈張仲景婦科文獻研究簡議〉,《中國醫藥學報》11.5(1996)。
36. 張鴻盤:〈試談張仲景後裔去向〉,《河南中醫》15:1,1995。
37. 陳名婷、李世滄、蘇奕彰:〈宋以前通草、木通藥名變遷考〉,《中醫藥雜誌》30.1(2019)。
38. 曹一鳴、吳振川:〈「廣西派針法」與羅哲初〉,《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88)。
39. 郭秀梅、岡田研吉:〈日本江戶醫家訓釋《傷寒論》之研究〉,《J Chin Med》7.4(1996)。
40. 黃一農:〈大數據與紅樓夢的對話〉,《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1(2017)。
41. 黃竹齋:〈《校訂傷寒雜病論》緒言〉,《光華醫藥雜誌》2.10(1935)。
42. 黃竹齋:〈甯波訪求仲景遺書記〉,《國醫公報》2.3(1935),收錄於段逸山主編:《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彙編》第四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43. 黃飛、閆小光等:〈《傷寒論》主要版本簡略〉,《世界中西醫結合雜誌》9.12(2014)。
44. 黃祥續:〈羅哲初與《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廣西中醫藥》13.4(1990)。
45. 黃寬重:〈數位時代人文研究的衝擊與蛻變〉,《漢學研究通訊》31.1(2012)。
46. 董正華:〈《傷寒論》四逆散方證質疑〉,《陝西中醫》14.1(1993)。
47. 鄒趾痕:〈與張拱端先生書〉,《國醫正言》10(1934)。
48. 鄒貴海:〈桂林古本的內經淵源〉,《整合中醫學年刊》2(1989)。
49. 鄒貴海:〈桂林古本的難經淵源〉,《整合中醫學年刊》2(1989)。
50. 鉏桂祥、俞雪如:〈《康治本傷寒論》與《康平本傷寒論》〉,《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1.2(1997)。
51. 蔡耀明:〈文獻學方法及其在佛教研究的若干成果與反思〉,《正觀雜誌》34(2005)。翟冷仙:〈碧陰書屋主人翟冷仙珍藏《傷寒雜病論》(連載一)〉,《實用中醫內科雜誌》1.1(1987)。
52. 蔣建成、李仙:〈《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溯源及評價〉,《中醫文獻雜誌》4(1998)。
53. 鄭玉嬌、林軼群等:〈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之方藥探析〉,《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38.4(2019)。
54. 錢超塵:〈《張仲景方》之流傳與演變〉,《中醫文獻雜誌》4(2010)。
55. 錢超塵:〈《傷寒論》版本表解〉,《中醫文獻雜誌》5(2011)。
56. 閻琪、張瑞彬等:〈《傷寒論》版本研究概述〉,《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31.3(2015)。
57. 魏雪舫、陳忠琳:〈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附桂林古本《傷寒十二稿‧概論》〉,《中醫文獻雜誌》2(1997)。
58. 魏雪舫、陳忠琳:〈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研究概述〉,《河南中醫》12.3(1992)。
59. 魏雪舫、陳忠琳:〈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溫病篇初探〉,《國醫論壇》1(1992)。
60. 魏雪舫、陳忠琳:〈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研究述評〉,《國醫論壇》12.2(1997)。
61. 魏雪舫、陳忠琳:〈劉仲邁與長沙古本《傷寒雜病論》〉,《國醫論壇》12.4(1997)。
62. 譚宗達:〈敦煌本《張仲景五臟論》校勘〉,《敦煌研究》2(1986)。
63. 日真柳誠:〈宋版《傷寒論》歷史研究〉,「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第二屆嶺南中醫經典論壇」發表之論文,2017。
五、網路與電子資源
1. 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rbindex.html
2. 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http://dh.ascdc.sinica.edu.tw
3. 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數位化館藏:https://digital.staatsbibliothek-berlin.de/
4. 全國報刊索引資料庫:http://www.cnbksy.com/
5. 百度百科:https://bkso.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