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明果、謝兆申(1995)。土壤調查技術手冊。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
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2.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黃朝恩(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3.江協堂、徐春田、張宏毅(2008)。台灣東北部宜蘭平原淺部地熱水研究。礦冶,52(2),112-121。
4.江明郎(2002)。集集共同引水工程與濁水溪水資源利用管理。載於經濟部水利署「我們的濁水溪:集集共同引水工程紀念文集」(頁176-177),臺中。
5.李似樁(1993)。地下水。臺北市: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6.林朝棨(1957)。台灣地形,台灣通志稿卷一,土地誌,地理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7.林向芳(2010)。控制影響地溫的因素。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3,84-85。
8.林宗聖(2014)。特定降雨事件下濁水溪沖積扇及名竹盆地地下水補注效益評估(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9.林沼吟(2016)。彰雲地區之地溫分布及溫泉溫藏推估。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管理係(含溫泉產業碩士班),台南市。10.郭明錦(2004)。再生能源專題報導。科學發展,383,14-19。
11.郭家朋(2008)。地下水水位與近地表地溫關係分析。南京:河海大學碩士論文。
12.陳文福、江崇榮(1999)。濁水溪扇州及鄰近地區之沉積物分布與沉積環境。地質,18(2),17-28。
13.陳文福(2005)。台灣的地下水,台灣地理百科系列。台北市:遠足文化出版。
14.陳文福、張承宗、李榮崇、官彥均(2006)。高雄地區地下水質。經濟部中央地質地查所彙刊第十九號。
15.陳文福(2009)。礁溪溫泉之生成模式與觀測。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7-2116-M-041-001)。台南市:嘉南藥理大學。
16.陳文褔、余光昌、孫思優、陳信安、林指宏(2010)。休閒溫泉學。台北市:華都文化出版。
17.陳文福、張竝瑜(2010)。台灣地下水區水文地質圖編繪及水文地質補查(1/2)。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委託計畫。臺南市:嘉南藥理大學。
18.陳文福、張閔翔、黃智昭、王詠絢、江崇榮(2011,9月)。濁水溪沖積扇之地溫變化。於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舉辦山區水文地質與地下水資源調查技術研討會。台北市:集思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
19.陳文福(2013)。屏東平原之地溫分布與暖化趨勢。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NSC 102-2116-M-041-002)。台南市:嘉南藥理大學。
20.陳文福,張閔翔,陳瑞娥,陸挽中,黃智昭(2013)。濁水溪扇頂河床入滲之初步研究。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26,109-135。
21.陳文福(2014)。嘉南地區地溫之量測與研究。行政院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MOST103-2116-M041-001)。台南市:嘉南藥理大學。
22.陳聖傑(2012)。地下水水位之主成分分析-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23.陳宏宇、劉佳玫(2013)。臺灣地熱潛能之發展。臺灣能源期刊,1(1),85-103。
24.孫緒金、周革、孫曉平、張金炳(2003)。地下水超採引起的近地表地溫變化規律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1,37-39。
25.莊雅芳(2008)。溫泉可開發量推估及其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26.張瑞津(1983)。濁水溪沖積扇河道變遷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7,85-100。
27.張良正(2009)。臺灣地區地下水區水文地質調查及地下水資源評估-地下水補注潛勢評估與地下水模式建置(1/4)。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專題研究計畫(98-5926901000-04-01)。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
28.張素玢(2011)。濁水溪的歷史難題。臺灣史研究,18(4),165-199。
29.單信瑜(2005)。台灣地下水資源使用與水質現況。水環境教育教師研習活動。
30.楊秀隆、李奕亨、翁勳政、柳志錫、曾鈞敏(2008)。濁水溪沖積扇土壤力學特性探討。國立台北科技大學2008工程地質探勘資料庫系統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成果(頁113-124),台北。
31.賴典章、費立沅、江崇榮(2003)。台灣地區地下水分區特性。水文地質調查與運用研討會論文集(頁1-20)。
32.中央地質調查所(1995)。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計畫八十一、八十二及八十三年度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調查研究報告。臺北:中央地質調查所。
33.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研究總報告。經濟部水資源局委託計畫。
34.中央地質調查所(2014)。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G0001濁水溪沖積扇)。經濟部。
35.行政院農委會(2014),農業統計年報103年,頁179。
36.水利法(民103年1月29日)。
37.地下水管制辦法(民107年12月25日)。
38.溫泉法(民99年5月12日)。
39.溫泉標準(民97年5月28日)。
40.Google 地圖(2016)。彰化社頭清水岩童軍露營區位置圖。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清水岩營地
41.洪璧珍(2014年4月16日)。清水岩溫泉 業者搶先開鑿。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416004742-260405
42.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2019)。月均溫及年雨量。取自:http://www.cwb.gov.tw/V7/
43.水利署地理資訊倉儲中心(2019)。彰化地區地下水管制區及調查井分布圖。取自:http://gic.wra.gov.tw/gic/GIS/JS/MainJs.aspx
44.水利署地理資訊倉儲中心(2019)。雲林地區地下水管制區及調查井分布圖。取自:http://gic.wra.gov.tw/gic/GIS/JS/MainJs.aspx
45.水利署電子報(2018)。取自:http://epaper.wra.gov.tw/
46.經濟部工業局全球資訊網(2020)。彰雲工業區一覽表。取自:http://www.moeaidb.gov.tw/external/view/tw/indpark/indParkList.html
47.經濟部國土資訊系統NGIS自然環境基本資料庫(2016)。台灣地下水分區表。取自:http://ngis.moea.gov.tw/moeaWeb/BigLayerItem.aspx?BLayerKey=3
48.經濟部水利署國立成功大學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2016)。地層下陷防治作為。取自:http://www.lsprc.ncku.edu.tw/index.php/2015-07-07-03-53-56/pre-behavior.html
49.環保署全國環境水質監測網(2016)。地下水質監測。取自:http://wq.epa.gov.tw/Code/Business/Plan.aspx
50.地下水觀測網(2020)。取自:http://pc183.hy.ntu.edu.tw/gwater/MonitoringWells.php
5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取自: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41/507
52.Anderson MP(2005). Heat as a ground water tracer, Ground Water 43/6, 951-968.
53.Bense V and Beltrami H( 2007). Impact of horizontal groundwater flow and localized defores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llow temperature anomalies, Jour Geophysical Research 112, F04015, doi:10.1029/2006JF000703, 2007.
54.Ferguson G, Beltrami H, Woodbury AD( 2006). Perturbation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s by groundwater flow? Geophysical Reaearch Letters, 33, L13708, doi:10.1029/2006GL026634, 2006.
55.Kohl, T(1999). Transient thermal effects below complex topographies, Tectonophysics 306, 311-324.
56.Verdoya M, Chiozzi P, Pasquale V( 2007). Thermal log analysis for recognition of ground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water movements, Clim. Past, 3, 315-324.
57.Yu, H. L. & Chu, H. J. (2010). Understanding space-time patterns of groundwater system by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A case study in the Choshui River alluvial fan, Taiwan. Journal of Hydrology 381, 239-247, doi:10.1016/j.jhydrol.2009.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