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01: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慶順
研究生(外文):LIN,CHING-SHUN
論文名稱:中高齡者健康生活型態與樂活程度之探討 -以雲林地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lore of Healthy Lifestyle and LOHAS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Taking Yunlin area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謝明娟謝明娟引用關係陳靜雯陳靜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MING-CHUANCHEN,JIUN-WEN
口試委員:田凱仁林為森謝明娟陳靜雯
口試日期:2020-06-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嘉南藥理大學
系所名稱:醫務管理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醫管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中高齡健康生活型態樂活程度
外文關鍵詞:middle-aged and elderlyhealthy lifestylesLOHA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4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研究目的:人口老化是全球之趨勢,而台灣老年人口在亞洲排名第三,預估在2025年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可知「老化」已是各國迫切面臨的新挑戰。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高齡者的健康生活型態與樂活程度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影響樂活程度之預測因子。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自擬式結構性問卷進行調查,以雲林地區中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共發出450份問卷,有效問卷達92.%。問卷設計包含:1.人口統計學變項2.健康生活型態(健康責任、靈性成長、人際關係、壓力管理、營養行為、體能活動六個因素構面) 3.樂活程度(自我成長、健康促進、互動關係、環保永續四個因素構面)。使用SPSS 21.0套裝軟體分析資料.資料分析包含描述性統計、t檢定,ANOVA、線性迴歸與Pearson相關。
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1. 健康生活型態及樂活程度在年齡、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經濟來源與慢性病有顯著相關(p<0.05) 2. 健康生活型態及樂活程度在性別、婚姻、居住狀況、退休狀況無顯著差異3.健康生活型態與樂活程度兩者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健康生活」越正向其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程度越高4.健康責任、靈性成長、人際關係、營養行為是影響樂活程度之預測因子,解釋能力達46.2%.

Purpose: Population aging is a global trend, and Taiwan’s elderly population ranks third in Asia. It is estimated that it will enter an aging society in 2025. It can be seen that "aging" is a new challenge that countries are facing urgentl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lifestyle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nd the degree of LOHAS, and to explore the predictors that affect LOHAS.
Method: This study used a self-made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aki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Yunl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total of 45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an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reached 92%.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s: 1. Demographic variables 2.Healthy lifestyle (six factors of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iritual grow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tress management, nutritional behavior and physical activity) 3. LOHAS (four factors of self growth, health promotio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Use SPSS 21.0 software package to analyze data. Data analysis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 test, linear regression, ANOVA analysis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Result: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Healthy lifestyle and LOHA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age, education, health status, healthy diet, regular exercise, economic sources and chronic diseases (p <0.05)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LOHAS and healthy lifestyle between gender, marriage, living status and retirement status.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lifestyle and the degree of LOHAS. The more positive of healthy life is, the higher of the degree of LOHAS 4.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iritual grow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nutritional behavior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predicting the degree of LOHAS, with an explanatory ability of 46.2%.
Sugges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 government or relevant units as a reference for planning social strategies, and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4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高齡生活品質……………………………………………… 7
第二節 健康生活型態 ………………………………………………… 9
第三節 樂活程度……………………………………………………… 19
第四節 健康生活型態與樂活程度關係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0
第二節 研究假說與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方法 ……………………………………………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人口變項描述性統計分析 …………………… 43
第二節 人口統計學與健康生活、樂活程度因素構面差異分析…… 56
第三節 研究對象之樂活程度與健康生活相關分析 …………… 94
第四節 研究對象樂活程度與健康生活型態預測分析 …………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04
第二節 結論 ……………………………………………………… 114
第三節 建議 ……………………………………………………… 11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2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22
英文部分 ………………………………………………………… 127









表目錄
表2-1、中高齡生活品質概念內涵文獻統整…………………………… 7
表2-2、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彙整…………………………………… 17
表2-3、樂活相關相關研究彙整 ……………………………………… 23
表3-1、健康生活型態之信度分析 …………………………………… 40
表3-2、樂活程度之信度分析 …… …………………………………… 40
表3-3、專家效度之學界與業界專家 ………………………………… 41
表4-1、研究樣本之人口變項描述性分 …………………………………42
表4-2、樂活程度構面平均得分排序 ……………………………………47
表4-3、健康生活型態構面平均得分排序表 ………………………… 48
表4-4、健康責任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49
表4-5、靈性成長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50
表4-6、人際關係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1
表4-7、壓力管理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2
表4-8、營養行為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2
表4-9、體能活動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53
表4-10、成長構面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4
表4-11、健康促進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4
表4-12、互動關係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5
表4-13、環保永續題項平均得分之排序 ………………………… 56
表4-14、性別與總構面獨立樣本T檢定 ………………………… 57
表4-15、性別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獨立樣本T檢定 ………… 57
表4-16、性別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獨立樣本T檢定 ………… 58
表4-17、年齡與健康生活、樂活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 59
表4-18、年齡與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 60
表4-19、年齡與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 62
表4-20、教育程度與健康生活、樂活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63
表4-21、教育程度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64
表4-22、教育程度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66
表4-23、健康狀況與健康生活、樂活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67
表4-24、健康狀況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68
表4-25、健康狀況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70
表4-26、經濟來源與健康生活、樂活程度之變異數分析 ………71
表4-27、經濟來源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72
表4-28、經濟來源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73
表4-29、婚姻狀況與大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74
表4-30、婚姻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 75
表4-31、婚姻狀況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76
表4-32、居住狀況與大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 76
表4-33、居住狀況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77
表4-34、居住狀況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78
表4-35、退休狀況與大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79
表4-36、退休狀況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79
表4-37、退休狀況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80
表4-38、有無罹患慢性病與大構面之獨立樣本T檢定…………… 81
表4-39、有無罹患慢性病與健康生活因素構面之獨立T檢定…… 82
表4-40、有無罹患慢性病與樂活程度因素構面之獨立T檢定…… 82
表4-41、注重健康飲食與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83
表4-42、注重健康飲食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85
表4-43、注重健康飲食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4-44、規律運動與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87
表4-45、規律運動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 88
表4-46、規律運動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 89
表4-47、參與社區活動與大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91
表4-48、參與社區活動與健康生活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 92
表4-49、參與社區活動與樂活程度各因素構面之變異數分析 …… 93
表4-50、研究對象的樂活程度與健康生活相關分析表 …………… 95
表4-51、健康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對樂活程度複迴歸分析 … 99
表4-52、健康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對自我成長複迴歸分析 … 100
表4-53、健康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對健康促進複迴歸分析 … 101
表4-54、健康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對健康促進複回歸分析 … 102
表4-55、健康生活型態各因素構面對環保永續複回歸分析 … 103
表5-1、研究假設之結果彙整表 …………………………………104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 6
圖3-1、本研究架構圖……………………………………………… 3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吳秋燕、張素珠 (2014)。老年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探討。臺中科大體育學期刊,10期,P33 –44。
古博文、陳俐蓉 (2013)。2013年國際身體活動與運動科學研討會專題演講客觀
測量身體活動量:當前議題與未來方向身體活動與運動科學學刊,2卷1
期,P31 – 36。
楊英欽、陳嫣芬 (2017)。志工參與、遊憩體驗及生態旅遊認知-以二仁溪為例
休閒運動健康評論,7卷2期,P43–58。
林世昌 (2001)。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的功效。中華體育季刊,14卷
4期,P89 - 96。
陳佑淵 (2014)。從人文主義成人教育觀點分析輕度失智高齡者參與樂齡懷舊課程
設計原則和策略。惠明特殊教育學刊,1期,P163 - 189。
王儷玲 (2017)。長期照顧保險商品設計與風險效果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7卷
2S期,P177 - 207。
梁慧君、李世昌、王月鶯 (2013)。臺中市高齡族群休閒活動參與、成效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2卷1期,P24 – 38。
曾建興、魏惠娟 (2016)。從活躍老化觀點探討中高齡教師退休準備之因應程度。
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學刊 。4卷2期,P243 - 244。
廖南凱、游進達 (2012)。城市與鄉村老年人健康狀況、運動行為與健康生活品質差異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 1卷1期,P26 - 39。
覃子榮 (2014)。銀髮族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休閒行為、自覺健康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論文。

陳桂嬌 (2019)。中高齡者擷取健康資訊行為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EMBA學位論文。
許君強、胡哲豪 (2018)。臺灣推動老人健康促進之回顧與前瞻。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42期,P39 - 65。
周伯階、陳筠程、蔡旻斈 (2015)。高齡友善、悠活台北-台北悠活村。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1卷2期,P120 - 128。
李翠蓉 (2019)。獨居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同區為例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碩士論文。 
葉乃靜、陳怡如 (2011)。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樂活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資訊行爲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卷4期,P489 - 510。
許麗齡、高慧靜、謝素英 (2012)。樂活減碳行動策略之成效研究。醫護科技期刊 ;14卷1期 ,P44 - 56。
梁榮輝、李永展、楊晴 (2009)。台灣樂活族消費生活之決策行為調查研究。
華人經濟研究,7卷1期,P41 - 58。
吳宜宸 (2010)。銀髮族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時間身體活動的關係:社會支持的角色。高雄餐旅學院碩士論文。
李德原 (2018)。老人樂活機構創新商業模式之研究。宜蘭大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俊杰 (2016)。樂活生活認知與機能性食品消費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企管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素朱(2017)。銀髮族社區參與生活品質、幸福感之相關探討-以台中市太平區照顧關懷據點為例。中台科技大學醫療暨健康產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張素嫺、王素琴、林秀慧、趙佳惠、余慶仁(2019)。樂活銀髮生活: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活動之歷程。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8卷2期,P63-73。
王月琴、邱啟潤(2006)。高雄地區大學生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及相關因素之研
究。醫護科技學刊,8卷4期,277-286。
陳羿行(2013)。北部某社區老人健康促進計畫對健康生活品質的影響。台灣大學
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史璦溱(2008)。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臺北縣某國中學
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秀珍、李素幸、宋瑩珠(2009)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
-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爲例。學校衛生,54期,107-122。
李文玄、陳怡穆(2009)。以目標導向觀點探索動機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聯性。
台灣衛誌,29卷1期,76-83。
林進邦(2009)。國中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適能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施惠雯(2008)。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
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昭伶、陳政友(2009)。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1期,129-152。
黃錫美(2006)。潘德氏健康促進模式之介紹。北市醫學雜誌,3 卷9期,853-858。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1)。臺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
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卷1期,1-18。
鄭淑芬(2004)。桃園地區高中職學生個人因素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性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劉雪娥(1999)。健康促進之概念。台灣醫學,3卷2期,235-237。
羅旭壯、林青輝(2008)。大專生健康促進活動與自我健康風險評估之探討。嘉大
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卷1期,80-89。
陳科嘉 (2010)。銀髮族養生保健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10,3-78。
黃惠如 (2006)。大聲喊LOHAS 樂活族。康健雜誌,85。取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7537&fullpage=true
內政部統計處 (2017)。106年第43週。內政部統計處。
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643.pdf
內政部統計處 (2017)。106年第38週。內政部統計處。
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638.pdf
尹祥芋、林小玲、王怡婷(2004)。退休將領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榮總護理,4,375-388。
林佩瑩、張佑宇 (2008)。銀髮族也能快樂的手舞足蹈。台灣老人保健學刊,4。
張靜惠 (2008)。休閒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效益。台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系刊, 3,89-93。
王韶憶 (2017)。樂齡商機湧現 零售業推清潔、叫修...貼心服務。聯合新聞網。
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8482
陳雅芳 (2017)。西斗里慈濟擁抱人生關懷據點揭牌 打造樂齡趣味生活。
今日新聞。取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71214/2662709
下流老人 (2015)。維基百科。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B%E6%B5%81%E8%80%81%E4%BA%BA
王儷玲 (2017)。你的退休保險保障足夠嗎?退休講堂。
取自https://www.money.com.tw/magezine/article/4545
行政院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精要。2009;台北,行政院
衛生署。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104年底人口結構分析。2015年7月18日;
取自 http://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week10429.pdf。
洪升呈 (2013)。不同自覺健康程度在生活型態之差異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
第三十三期。
楊桂芬、許哲瀚、唐憶淨、龔建吉 (2012)。社區老人日常生活活動、生活品質
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 7(4):217-232。
王秀文 (2007)。老人自覺健康狀況、日常活動能力與憂鬱傾向之研究。亞洲大學
健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臻、杜明燦、陳俊傑、陳宣志、顏啟華、李孟智 (2013)。台灣地區老人自覺
健康狀況相關因子之探討。臺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8(2):75-89。
黃松元(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
研究。
王貞畬、盧瑞山、黃國光、林明哲(2013)。嘉義縣社區發展協會中
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生活適應發展之相關研究。運動休
閒管理學報,10(4):98-113。
顏童文、郭乃禎(2012)。高齡者休閒教育模式之研究。嘉南學報,38:
629-646。
王志達(2012)。淺談不同休閒型態涉入對中高齡者身心健康發展之
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278-287。
林紀玲、吳穌、林子恩、莊慶棋 (2011) 。銀髮族生活型態、運動
型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麟洛鄉麟蹄
村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2:36-46。
鄭政宗、賴昆宏(2007)。台中地區長青學苑老人之社會支持、孤寂
感、休閒活動參與及生命意義之研究。朝陽學報;12:217-254。
孟繁莉(2010)。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生活型態之探討。
(碩士論文),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英文部分
Ray,P.H.&Anderson,S.R.(1998).Constructing life style
psychographic.Im.D.W.William(Ed),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74,108-112.
Berger, B. G. (1988).The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life quality of older adults. 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s, 2, 42-58.
Chambre, S. M. (1993). Volunteerism by elders: Pas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The
Gerontologist, 33(2), 221-228.
Caserta, M.S. (1995). 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older population: Expanding our th retical
horizons. Joumal of Community Health, 20(3), 283-292.
Lennox, G. C. (2003). Evaluation of the role of education for seniors in support of the
activities theory of successful ag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he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
Walker S.N., Sechrist K.R.& Pender N.J.(1987).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36(2),76-81.
Wolff, J. L., Starfield, B., & Anderson, G. (2002).Prevalence, expenditures, and
complicationsof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 in the elderly.Arch Int Med, 162(20),
2269-2276.
Svedberg, P., Lichtenstein, P., & Pedersen, N. L. (2001). Age and sex differences 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elf-rated health: A twin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6(3), 171-178.
Siegenthaler, K.L. (1997). Health benefits of leisure.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 pp.24.
Larson (1999).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ealth.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 56,
123-136
Ness,J. (1997).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Official Journal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45(7), 330-336
Smith, J.A. (1981). The idea of health: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3), 43-5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85). Targets for Health for Al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Copenhagen.
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r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Ungemack , J. A. (1994). Patterns of personal health practice: Men and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10(1), 38-44.
Hwu , Y. J. (2001). The Impact of Concept of Health on Health Behavior.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9(5), 165-178
Wylie, C.M.(1 970).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health and disease. Public Health
Reports, 85(2), 100- 104.
Belloc , N., & Breslow , L. (1972).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practices. Preventive Medicine, 1, 409-421.
Laffrey , S. C. (1985) . Health behavior choice as related to self-actualization andhealth
conception.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7(3), 279-300.
Smith, J. A. (1981). The idea of health :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3), 43-50.
Larson, J. S. (1999).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health.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 ,
56(2), 123-136.
Pender, N. J. (1987).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2 rd ed.). Norwalk. CT:
Appleton & Lange.
Aarts,EI,&Schuumans,M.(2001)Ambioent Imtelligigonce, The Invisible. McGraw Hill, Hill,
New York, pp.235-250.

Barr,P & Gilg,D.C. (2006)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s. Im Nice,
R(Ed)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onella,B,Jorger,F.G.& Dennis , B.C(1972).LOHAS Consumers,Total Health,29.118-130
Duane ,W.(1996),Transferring Commercial Perspective on Consumer Focus to Social
Marketing.Social Marketing Quarterly,13,17-21.
Elgin, E. &Mitchell,D.F(1977)Vnderstanding the LOHAS Lifestyle. Gourmen Retailer,
23,10-88.
Foucault,B. (1965).Promoting Sustainbility through social maketing:example from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 summer Stndies, 3, 30-39)
Howard, B.(2007).LOHAS consumers and taking the world by storim.Total
Health,29(3).58-60.
Peattie, PH. (2001).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eihg the
world. NEW YORK:Three Rivers Press.
Sobel, M.E.(1983).Lifestyle different tation and stratitfication in contemporary
V.S.socaety.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2.115-144.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9).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aris, D. M. & Guten, S. (1979). Health protective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Journal
of Healthand Social Behavior, 20, 17-2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