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4: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玲妦
研究生(外文):KUO,LING-FENG
論文名稱:導入精實六標準差及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於急診生化檢驗報告時效管理
論文名稱(外文):Application of Lean Six Sigma and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or Turnaround Time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clinical chemistry tests
指導教授:陳珹箖陳珹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JIN-LIANG
口試委員:吳晉祥林為森
口試委員(外文):WU,JIN-XIANGLIN,WEIR-SEN
口試日期:2020-07-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嘉南藥理大學
系所名稱:醫務管理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醫管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精實六標準差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檢驗報告時效
外文關鍵詞:Lean Six Sigma(LSS)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HFMEA)Turnaround Time(TA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致謝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專有名詞縮寫表 XI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精實六標準差(Lean Six Sigma LSS) 8
第二節 醫療照護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 16
第三節 精實六標準差(LSS)與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HFMEA)研究方法分析比較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3
一、定義DMAIC-D(Define) 23
二、量測DMAIC-M(Measure) 24
三、分析DMAIC-A(Analyze) 25
四、改善DMAIC-I(Improve) 30
五、控制DMAIC-C(Control) 31
第四章 個案分析研究與結果 32
第一節 研究個案介紹 32
一、DMAIC-D(Define):定義問題,發掘顧客聲音(VOC) 33
二、DMAIC-M(Measure):量測階段 35
三、DMAIC- A(Analyze):分析 37
四、DMAIC- I(Improve):實施精實變革 40
五、 DMAIC- C(Control):成效與結果 47
(一) 縮短報告完成時間 47
(二) 降低急診報告逾時率及提升標準差()水準 48
(三) 增加符合申報急診加成得比例 48
(四) 提升急診醫護人員對報告時效滿意度 49
(五) 時間與動作之研究結果 50
第五章 討論 53
第一節 實驗室導入精實系統成效探討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討論 5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7
第六章 結論 59
第一節 結論 59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建議 61
參考文獻 62
附錄一、HFMEA各流程工作表格 66
附錄二、HFMEA各流程工作表格(檢驗前) 67
附錄三、HFMEA各流程工作表格(檢驗中) 69
附錄四、HFMEA各流程工作表格(檢驗後) 71
附錄五、急診改善前後滿意度調查 72

表目錄
表2- 1 豐田生產系統(TPS)在精實生產管理八種浪費類型。 9
表2- 2 精實生產與六標準差之優缺點。 20
表3- 1 DPMO-SIGMA值對照表。 25
表3- 2 嚴重度評估準則。 27
表3- 3 發生頻率評估準則。 28
表3- 4 危害評估矩陣表。 28
表3- 5 行動策略(ACTION TYPE)分類。 30
表4- 1 個案醫院2018年1-3月急診檢驗報告逾時資料。 33
表4- 2 2018年1-3月急診檢驗報告逾時標準差()統計。 36
表4- 3 急診生化檢驗流程走動距離(公尺)及時間(秒)統計。 37
表4- 4 經HFMEA風險鑑定,需進行行動改善的失效原因。 39
表4- 5 依鑑別失效項目,提出行動精實策略減少浪費。 40
表4- 6 兩種離心設定,對生化檢驗結果並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43
表4- 7 急診生化檢驗報告逾時率及標準差()改善前後比較。 48
表4- 8 精實改善前後各項流程程序分析總表。 51
表4- 9 精實改善前後各項流程程序分析表。 52

圖目錄
圖1- 1 研究流程圖。 5
圖1- 2 臨床檢驗報告完成時效(TAT)之三階段。 7
圖2- 1 六標準差與精實的目標。 11
圖2- 2 精實六標準差改善方法論架構。 13
圖3- 1 整合精實六標準差(LSS) LEAN DMAIC與HFMEA架構圖。 22
圖3- 2 HFMEA決策樹分析圖。 29
圖4- 1 急診檢驗報告作業流程SIPOC圖。 35
圖4- 2 急診檢驗報告作業流程HFMEA主流程及次流程分析。 38
圖4- 3 二種不同離心評估設定方式(本研究設計)。 41
圖4- 4 急診報告即將逾時之提醒視窗。 44
圖4- 5 生化、血清檢體分流離心,優化流程。 45
圖4- 6 檢驗項目需稀釋複測,啟動儀器自動稀釋功能。 46
圖4- 7 急診生化檢驗報告完成時效改善前後比較。 47
圖4- 8 急診報告時效滿意度調查結果。 49
圖5- 1「門診」與「急診」臨床作業流程說明。 58


中文文獻
方振宇(2008)。整合HFMEA與VSM於醫療流程之改善。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學位論文,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56r4m。
王素秋、施錦珠、洪逸倫、黃惠美與張家慧(2018)。精實醫療管理於手術室之應用。領導護理,19(1),3-12。
王美嘉、李建宏、蔡淑慧、呂淑娟、張永達、洪忠志…. 與盧章智(2014)。 運用精實思維改善分生實驗室流程。生物醫學暨檢驗科學雜誌,26 (1), 10-16。
石曜堂與張政國(2008)。醫療品質發展趨勢探討。台灣醫學,12(6), 685-690。
沈卉菁、薛宇翔、吳憲政與盧納密(2013)。提升急診室急診生化報告30分鐘完成率之改善。台灣醫檢會報,28(2),87-92。
吳宛庭、王麗萍、陳宥如、洪依利、黃婉翠與王拔群(2015)。運用六標準差及醫療失效模式手法降低小兒科門診開方鍵入錯誤率。醫療品質雜誌,9(4),76-87。
花雀惠、謝月貞與邱靜娥(2011)。以ECRS分析急診檢驗作業時間之改善。 秀傳醫學雜誌,10(3&4),121-130。
邱創鈞(2017)。東海精實管理專欄《創新的精實心法》。MA雜誌,(92),100-103。
胡瑋珊(譯)(2014)。精實醫療-以精實方法改善醫療品質、病患安全與員工滿意。台北市:中衛發展中心。(Mark Graban, 2009)
胡耀峰(2018)。運用急診檢驗項目(Point-Of-Care Testing)儀器減少病人在急診滯留時間與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檢驗及品保雜誌,7(3),141-147。
范耀仁(2014)。運用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及根本原因分析於醫療服務風險評估。開南大學商學院碩士論文,桃園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j4xvg
高智雄、許琳偵與嚴雯馨(2015)。以精實原則與時間動作研究,改善急件檢驗報告時效。生物醫學暨檢驗科學雜誌,27(2),48-60。
高智雄、許琳偵與嚴雯馨(2010)。以快速離心處理血液凝固檢體縮短血液檢驗報告時間之評估。生物醫學暨檢驗科學雜誌,22(1),23-28。
張智凱 (2006)。評估管理病患抵達行為對候診時間與醫療品質的影響。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prte2
郭倉義(2012)。精實生產的實踐─運用「價值溪流圖」找出浪費根源。經理人月刊,138-145。
張清波(2008)。TPS,精實生產,精實六標準差。品質月刊,44(3),16-22。
許漢仁(2018)。提高產能及降低生產成本之運用DMAIC改善案例。取至myMKC管理知識中心 網址https://mymkc.com/article/content/22868。
黃肇義(2007)。汽車製造思維的演化與進化動態演化下的價值創造。中衛報告,創刊號,6-11。
趙若婷(2013)。運用精實系統改善急診室價值流程之研究-以中部某醫學中心為例。中國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h972q
鄭雅文、馬震中、林尊湄與張晴翔(2014)。運用精實方法改善檢驗作業流程之實證研究。 醫務管理期刊,15(3),243-257。
樂為良(譯)(2002)。六標準差團隊實戰指南。台北:麥格羅希爾。(Peter, Robert & Roland, 2002)
鄭榮郎(2005)。精實六標準差推動之架構。品質月刊,41(12),57-61。
蘇朝敦(2009)。精實六標準差。台灣:前程文化。


英文文獻
Berggren, C. (1993). Lean production—the end of history?. 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7(2), 163-188.
Convis, G. (2001). Role of management in a lea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to think lean, 01,1014,2001.
Duwe, B., Fuchs, B. D., & Hansen-Flaschen, J. (2005).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application to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ritical care clinics, 21(1), 21-30.
Hammer, M., & Champy, J. (2009).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A. Zondervan.
Joseph, T. P. (2006). Design a lean laboratory layout. Medical Laboratory Observer, 38(2), 24.
McAdam, R., & Evans, A. (2004). The organisational contextu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x-Sigma in a high technology mass-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ix Sigma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1(1), 29-43.
Pati, H. P., & Singh, G. (2014). Turnaround time (TAT): difference in concept for laboratory and clinician. Indi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Transfusion, 30(2), 81-84.
Rother, M., & Shook, J. (2003). Learning to see: value stream mapping to add value and eliminate muda. Lean Enterprise Institute.
Snee, R. D., & Hoerl, R. W. (2007, May). Integrating lean and Six Sigma-a holistic approach. In Six Sigma Forum Magazine (Vol. 6, No. 3). ASQ.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507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