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部分 1.王梅(2010)。別讓產後憂鬱跟妳一輩子,康健雜誌,139期。 2.王潤清(2004)。慢性疼痛對情緒狀態及睡眠品質之影響:慢性癌痛與慢性每日頭痛之比較。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3.王宥娟(2017)。探討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消費動機與消費動機 -以熟齡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4.戈依莉(2002)。產後疲倦與身心情境因素之相關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5.內田治、陳耀茂(2009)。意見調查的對應分析SPSS使用手冊=Correspondence analysis。臺北市,鼎茂圖書。 6.吳佳玲、謝盛發(2009)。芳香精油香氣體驗情感意象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8期 P273 - 295. 7.吳文龍(2006)。觀光休閒旅館之消費者體驗研究。東華大學,花蓮縣。 8.吳統雄(1984)。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 9.吳書瑩(2006)。溫泉會館消費者之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顧各忠誠度。中華大學,新竹市。 10.李明濱(2000)。睡眠障礙症診治之心進展。台灣醫學,4,651。 11.李宇宙(2001)。別拿睡眠開玩笑。健康世界,(192),頁 9-12。 12.李美英、呂素珍、黃鳳玉(2008) 。精油按摩之疼痛療效-以某醫學中心安寧病房為例。榮總護理,第二十五卷第一期。 13.李方容(2015)。產後婦女性功能與產後疲倦及產後憂鬱之相關性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14.李小璐(2005)。婦女之睡眠品質、疲倦及憂鬱:產後二週及四週時間序列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15.李宗純(2013)。 航空旅客國際機場消費動機之研究。長榮大學,台南市。 16.沈永正(2012)。消費者行為:成功行銷的必備要素。臺北市:三民。 17.沈育璘 (2008)。女性消費愉悅性與機車產品造形意象之研究。銘傳大學,桃園市。 18.何瑞麟、何邦立(1988)。睡眠與睡眠醫學簡介。中華民國航空醫學會會刊,2,67-72。 19.巫律鈴(2014)。社區旅遊遊客旅遊動機、旅遊體驗、生活型態與旅遊設施需求相關性分析。成功大學,台南市。 20.余珮蓉 (2006)。芳香療法對改善糖尿病合併神經痛患者睡眠品質之成效探討。輔仁大學,台北市。 21.林晴筠、杜明勳、薛光傑(2007)。芳香治療在臨床醫學的運用新知。基層醫學,22卷11期,408-413。 22.林隆儀、許慶珍(2007)。參考群體與消費態度在消費動機對購買意圖影響的干擾效果-以老年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為例。行銷評論,4 卷,4 期,頁421-448。 23.林玉蘭、賴滿蓉、陳淑芬(2005)。網球按摩在待產婦女疼痛緩解之臨床應用。榮總護理,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24.林小櫻(2009)。消費需求動機、服務品質與關係行銷對知覺風險與產後護理之家入住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大台南地區的孕產婦為例。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25.林晴筠、杜明勳、薛光傑(2007)。芳香療法在臨床醫學的運用新知。基層醫學,22卷11期,P408 - 413。 26.林志娟、張慶暉(2011)。統計範例與SPSS操作詳解。臺北市 ,臺灣東華。 27.邱宜令、吳秋鳳、王梓柔、吳曼菱、黃鐙瑩、丁雅葳、翁稜雅、蘇斌光(2018) 。應用按摩舒緩待產婦的疼痛成效之研究。輔英科技大學,第二十四卷第一期。 28.洪淑真(2005)。機構老人白天睡眠行為之因素及其與睡眠品質之相關性探討。輔英科技大學,高雄市。 29.洪慈雅(譯)(2012)。臨床芳香療法(作者: Jane Buckle )。臺北市:愛思唯爾(原出版年:2011)。 30.胡珮莉(2014)。婚禮小物消費動機與偏好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31.范碧珍(2001)。體驗式消費時代來臨。突破雜誌187,27-29。 32.范碧珍、董又菁(2001)。21世紀的行銷趨勢--體驗行銷:不只是血拼,體驗式消費時代來臨。突破雜誌,26–30。 33.徐文旎 、黃奕清(2016) 。不同處方精油對職業婦女睡眠品質與生活品質探討。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刊,第八卷第一期。 34.孫嘉玲、黃美瑜、宋梅生、王秀香(2005)。痛經的芳香療法。護理雜誌,52(4),59-64。 35.孫嘉玲,張元貞,宋梅生,黃美瑜,王秀香, & 郭素青 (2004) 。 芳香療法於癌症病患之應。安寧療護雜誌,9(3),253-263。 36.施春好(2014)。美容美體業的體驗行銷與服務品質對顧客終身價值的影響-以價格因素為干擾變項。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37.翁廷碩,蔡進發,許淳淳,黃宗成(2005) 。民眾對芳香療法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期刊,第五卷,第二期。 38.馬克麗、陳介甫、蔡東湖(1997)。芳香療法。中醫藥雜誌,1(8),23–32。 39.徐意涵(2011) 。女性對婚紗攝影消費動機之研究:消費者社會化與世代之觀點。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40.邱聯榮(2009)。蔬食餐廳消費者消費動機、滿意度對忠誠度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9 卷,1 期,頁 89-108。 41.陳育歆(2014)。芳香療法初階課程對參與者身心與生活影響之敘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42.陳琪婷(2008)。餐廳消費者購買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0期,1 - 29。 43.陳玉梅(1999)。非常醫療˙非常另類。台北市:天下遠見。 44.陳姵岡、董志明、許淑燕、蔡新茂、黃戊田(2011)。經由吸入法探討馬喬蓮及岩蘭草精油對於人類舒壓成效。嘉南學報37,42-52 45.陳慶峯(2019) 。經絡生物電能之增補平衡與休閒保健及睡眠品質 改善之研究。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台北市。 46.陳舒儀 (2013)。我得了「產後憂鬱症」嗎?親子天下Baby1期。 47.陳正昌(2014)。基礎統計學:Excel及SPSS之應用=Basic statistics。臺北市,鼎茂圖書。 48.陳新豐(2015)。量化資料分析:SPSS與EXCEL。臺北市 ,五南。 49.許慶珍(2007)。參考群體與消費態度在消費者動機對購買意圖影響的干擾效果-以老年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為例。真理大學,新北市。 50.郭佳容(2013)。熟齡族也能一夜好眠!。康健雜誌 第175期。 51.郭芷伶(2016)。成年女性體驗芳香療法對壓力和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香草集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52.連晧葳(2013)。企業形象、知覺價格、服務品質對顧客終身價值之影響性研究-以保險業之消費者動機與產品訊息為干擾變數。台南科技大學,台南市。 53.黃子砡(2018)。鼠尾草精油萃取及應用於女性更年期睡眠品質改善之成效探討。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54.黃忠山(2001)。懷孕第三期孕婦對醫院型態產後照護機構之需求動機與行為傾向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55.曾銀貞(2007)。社區老人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中山醫學大學,台北市。 56.曾月霞(2005)。芳香療法於護理的應用。護理雜誌,52(4), 11-15。 57.程苡榕(2017)。芳療按摩手技與舒壓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58.張可婷(譯)(2010) 。焦點團體研究法。(作者: Morgan)。 台北:韋伯文化,頁86-87。 59.張魁峯、林靈宏(2009)。消費者行為學(第三版)。臺北:五南。 60.楊郁如 (1999)。芳香精油對皮膚的效用。安寧療護雜誌第十三期,P.1-26 61.楊涵穎(2008)。體驗行銷、體驗價值與品牌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EASYSHOP」概念店為例。佛光大學,宜蘭縣。 62.楊嘉媛(2016)。孕產婦對產後月子中心服務需求之研究。開南 大學,桃園市。 63.廖美琪(2015)。產婦產後一個月內疲倦程度與新生兒睡眠行為之相關性探討。長庚大學,桃園市。 64.廖靜珠(2019)。芳香療法介入對初產婦在第一產程焦慮與疼痛之效果: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亞洲大學,台中市。 65.鄭瑞葉(2015)。消費者對茶葉消費動機、消費生活型態與顧客忠誠度關係之研究— 以謝江林茶莊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66.劉亞群(2018)。國中學生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 相關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67.劉梅英(2020) 。退化性膝關節炎老人疼痛與睡眠品質之 探討-以台中市某地區醫院為例。亞洲大學,台中市。 68. 劉慶華(2016)。主題式親子消費者餐廳消費動機、消費體驗與再消費意願相關之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台南市。 69.鄭伊甯(2012)。芳香療法對改善延遲性肌肉酸痛的評估。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70.賴鳳儀(2012)。芳香療法對接受安寧療護之癌症患者在疼痛、情緒困擾及睡眠品質之統合分析研究。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71.簡明輝(2008)。消費者行為。台北縣:新文京開發。 72.蘇貞瑛(2012)。芳香療法及健康照護。科學發展月刊,1月,469期。 73.蘇映慈、陳敏加、陳重光 (2013)。芳香療法應用於青少年壓力、疲勞舒緩及自律神經平衡研究。美容科技學刊,10卷3期,5 - 17。
二、英文部分 [1]Abbott.(1955).Quality and comPet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Abbott.(1995).Sequence Analysis: New Methods for Old Idea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1, 93–113. [5]Bernd Schmitt. (1999)ExPeriential Marketing . P 53-67 [4] Alderfer, C. P., KaPlan, R. E., & Smith, K. K. 1972. The effect of variations in relatedness need satisfaction on relatedness desires. [5] Alderson, W. 1957. Marketing Behavior and executive action. Homewook, IL: Irwin. [6] B. H. Schmitt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13.New York:The Free Press, 13. [7] Buysse,D.J.,Reynolds Ⅲ,C.F., Monk,T.H. Berman,S.R.,& KuPfer,D.J.(1989).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 Psychiatry Research,28(2),193-213. [7]Carbone, L.P. and S.H. Haeckel (1994). Engineering Customer ExPeriences.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3,No.3,P. 8-19. [8]HSE.(2009)。HSE Human Factors Briefing Note。No.10 Fatigue. [9]Ferreira et al. (2008). Exercise-Associated ThermograPhic Changes in Young and Elderly Subjects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36(8),1420-1427. [10] McCurdy,T.H.and I Morgan (1988),“Testing the martingale hyPothesis in deutsche mark futures with models sPecifying the form of the heteroskedasticity” ,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3, 187-202. [11]Kelly. (1987). Freedom to Be –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Macmillan, NewYork. [12]Joy & Sherry (2003),“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Stanley Lebergott (1993) , Pursuing haPPiness: American consum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4]Mannell,R.C.(1979).A concePt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2(1),179-195.59 [15]Otto, J. E. & J. R. B. Ritchie. (1996). The service exPerience in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7(3), 165-174. [16]Schmitt,B.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5(1-3), 53-67. [17]Maslow.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Maslow,A.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NY:HarPer.1954:236. ISBN 0-06-041987-3. [18]Kotler, P. (2003), Marketing Insights from A to Z: 80 ConcePts Every Manager Needs to Know, NJ: John Wiley & S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