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江昱仁、林君儒、郭心怜(2009)。居民生活型態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河堤公園為例。休閒事業研究,7(4),135-156。
李培菁(2006)。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李筱雯、梁仲正、李一民(2006)。關子嶺統茂溫泉會館遊客涉入程度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4(2),09-115。
李淑萍(2012)。新莊區新住民之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225-258。
李達勝(2013)。業餘桌球運動參賽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09-225。
李麗卿、郭進財、江毓華(2014)。參與動機與再參與意願之研究-以2013年跑出金虎爺全國路跑賽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231-242。
李建霖(2015)。大學一年級體育課體驗價值、涉入程度對再參與修課意願之影響。華醫社會人文學報,32,23-38。
吳嘉浚、張文榮、張佩婷、陳慧峰(2015)。品牌形象、品牌認同與品牌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以2013臺灣NBA熱身賽之休士頓火箭與印第安那溜馬為例。運動研究24(1),25-43。
吳育誠、林房儹(2009)。運動觀光參與者之動機、滿意度與再遊意願之研究-以嘉義縣龍舟競賽為例。彰化師大體育學報,8,111-128。
吳修廷、廖主民(2011)。臺灣9~15歲學生身體活動情形及參與動機之性別與年齡差異。體育學報,44(3),407-422。
沈進成、曾慈慧、林映秀(2008)。遊客休閒涉入、體驗、依附影響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13-132。
何秉燦(2020)。島嶼居民觀光空間行為與觀光衝擊識覺關係之研究-以馬祖國家風景區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11(1),97-136。
邱詵縈(2007)。地方政府辦理節慶之研究-以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巿。
邱皓政(2011)。當PLS 遇上SEM:議題與對話。αβγ 量化研究學刊,3(1),20-53。
林嘉男、許毅璿(2007)。人與環境關係之論述:釐清“地方感”、“地方依附”與“社區依附”在環境研究上的角色。環境教育研究,5(1),41–71。
林紀玲、吳穌、古國宏(2012)。節慶活動對當地居民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的研究-以參加2009年高雄左營萬年季之居民為例。社會服務與休閒產業研究第一期,17-29。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
林秀萱(2012)。東勢新丁粄節慶活動遊客參與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巿。林莨欽(2013)。101年全民運動會參與者動機、涉入程度、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34-43。
張凱智、宋秉明(2010)。民眾參與、地方依附對觀光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以三個不同觀光發展型態社區為例。觀光休閒學報,16(2),89-115。
張玉蓮、潘朝陽(2014)。Mapping the Sense of Place of Residents and Visitors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a Case Study of Tamsui。華岡地理學報,30,37-58。
張博雅、溫笙銘、郭進財(2015)。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運動媒體觀賞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2),24-37。
陳柏州、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新北市:遠足文化。
陳映蓁、張志堅(2012)。遊客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樂活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以2011亞洲有機樂活產業展為例。休閒運動期刊,11,105-114。
陳家倫、楊涵鈞、簡欣穎(2012)。Nike Running Club跑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379-393。
陳鈺琹、黃有傑、范振德(2015)。單車微旅行參與動機與小確幸關係之研究-以臺中草悟道為例。朝陽商管評論,14(S),39-61。
郭進財、黃文成、郭冀謙(2010)。高雄地區體適能俱樂部會員的涉入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6,11-28。
郭秉寬、李福恩(2014)。2014年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4(1),11-28。
郭芳坤(2015)。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107-121。
黃光男(2002)。台灣博物館與文化產業。載於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 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任閔、柳立偉、呂謙、謝淑瑛(2014)。自行事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0,55-79。
掌慶琳、李明儒、李嘉諭(2009)。地方依附與觀光發展態度之關係探討-以澎湖西嶼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4(4),149-177。
曾詩馨、李明聰(2010)。古蹟旅遊之地方依附、休閒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台南市安平古堡遊客為例。稻江學報,4(2),198-210。
童秋瞞(2011)。宗教活動涉入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東港東隆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葉景谷、劉志鈺(2011)。泳渡日月潭銀髮族參與者參與行為和參與動機之研究。明道學術論壇,7(4),29-55。
詹宏文、蔡文程、簡瑞宇(2016)。網球運動參與者人格特質與涉入程度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15,87-100。
楊雅婷、林作慶(2019)。彰化縣游泳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3(4),70-79。
趙家民、涂智慧、吳琬蓉、巫忠晉(2013)。參與動機、活動體驗、文化認同與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北港藝閣遶境活動為例。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0,88-115。
劉照金、呂銀益、鄭淇鎂、黃綠青、曾英瑧、林鈺芳、蔡佩君(2008)。台灣民眾對地方節慶活動體驗行銷感受及涉入程度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5,353-369。
蔡智欣、黃志成、卓庭宜(2012)。觀光客之遊憩涉入、目的地意象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3(2),232-257。
鄧宏如、葉珮如(2012)。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之研究-以新北市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休閒保健期刊,(7),9-18。
謝宗霖(2012)。台南市自行車騎士從事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141-156。
蕭柏勳、張家豪(2017)。遊客參與運動觀光遊程的動機與體驗之研究-以日月潭自行車與泳渡遊程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6(1),1-21。
英文部分
Allen, J., & O, Tooler. W. (2005). Festival & Special Event Management. (4th ed). Singapore: John Wiley & Sons Ltd.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P. Kaltenborn (1998). The meaning of place: attachments to Femundsmarka National Park, Norway, among tourists and locals. Norsk Geografisk Tidsskrift–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56, 189-198.
Bricker, K. S. & Kerstetter, D. L.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reationists. Leisure Science, 22, 233-257.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lackwell, R.D,Miniard, P. W,& Engel, J. F. (2001).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s.).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Considine, M., & Lewis (2003). Bureaucracy, Network, or Enterprise Comparing Models of Governance in Australia, Britain, The Netherlands, and New Zeal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2), 131-140.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 (1995). Consumer Behavior. New York: The Drydden, 368.
Getz, D. (2005). 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 (2nd ed.),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New York.
Kyle, G. T., Bricker, K., Graefe, A.R. & Wickham, T. (2004). An examination of
recreationists’ with activities and settings. Leisure Sciences, 26, 123-142.
Lee, C. K., Y. K., & Wicks, B. E. (2004). Segmentation of festival motivation by nationality and satisfaction. Tourism Management, 25, 61-70.
McKercher, Bob, Wan, & Tse (2006). Are short duration culture festivals tourist attrac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4(1), 55-56.
Shamsuddin, S., & Ujang, N. (2008).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creating the sense of place for traditional streets in Malaysia. Habitat International, 32(3), 399-409.
Vaske, J., & Katherine, C. K. (2001).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4), 16-21
Williams and Roggenbuck (1989).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 Some Preliminary Results.Planning and Management 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 San Antonio, Texas.
Yuen, B. (2005). Searching for place identity in Singapore.Habitat International, 29(2), 19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