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Neelands, J. & Goode, T.著、舒志義、李慧心譯(2005)。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 式(Structuring drama work)。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O’Toole, J. & Dunn, J.著,劉純芬譯(2005)。假戲真做,做中學─以戲劇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有效進入主題學習。台北:成長。
Wong, R. S. (2003). “The Use of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3臺灣與國際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北部工作坊,27-3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王桂芳(2007)。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3)。大陸事務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甘季碧(2007)。教育戲劇(D-I-E)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行動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伍嘉琪(2007)。英語學習兩樣情。師友月刋,476,64-66。
李櫻(2003)。從國內的英語環境談當今幼兒英語的現象(上) (下)-是「全美語」還是「全沒語」?。高級英文文摘,7,116-121。
李致誠(2007)。國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李文瑞(2007)。初探台灣英語教育之現況與困境。語文與國際研究,4,95-107。
李漢文(2003)。台東縣九一貫課程英語科教學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李秋慧(2016)。英語科補救教學對國中低成就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李秀如、王德睦(2007)。係貧窮的原罪?或係城鄉差距?––談影響兒童英語學習機會的因素。教育與社會研究。12,113–135。
李振清(2012)。台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台灣教育,674,35-44。
李佳旆(2015)。創作性戲劇教學對三年級英語學習態度與社交技巧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台中市。李致翰(2013)。英語系學生對英語戲劇教學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較。臺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行政院經建會(1991)。TaiwanStatisticalDataBook1990。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何三本(1998)。說話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杜慧明(2010)。國中學生外語學習動機與外語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以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玫君(1999)。統整課程的新設計-「創造性戲劇」。在語文教學的應用,班級經營,4,39-46。
林玫君、盧昭惠(2008)。表演藝術教育篇,收錄於鄭明憲主編之「台灣藝術教育史」。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林大森(1999)。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中等教育分流的影響:「高中/高職」與「公立/私立」差異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生傳(1994)。我國高級中學階層化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3),48-69。
林秀娟(2008)。國中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低落問題與因應策略: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台北:聨經出版。
林惠如(2007)。雲林縣偏遠地區國中英語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玫君(2006)。英美戲劇教育之歷史與發展。美育,154,78-83。
林玫君、盧昭惠(2008)。表演藝術教育篇,收錄於鄭明憲主編之「台灣藝術教育史」。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林麗菊、李佳家、王立仁、許潔心、陳怡甄、王恬恬(2011)。「我國外語政策之檢討與展望」政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照真(2002)。全球化?潮下台灣英語教學之批判性解讀。中國時報。
林琇如(2003)。初探大班制非主修英語學生對實施戲劇教學活動之意見與看法。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81-116。
吳如茵(2006)。以戲劇活動降低國小學童學習英語的焦慮:以台南縣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靜珊(2008)。補救教學對英語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縣仁武中學資源教室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容淑華(2005)。應用戲劇可以翻轉教學嗎──「藝教於樂」專案。國藝會線上誌。
周小玉譯(2001)。戲劇抱抱(Kathleen Warren原著)。台北市:成長基金會。
周祝瑛(2004)。20 世紀臺灣教育。收於顧明遠主編「中國教育大系」乙書。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3370-3739。
周新富(2006)。 Coleman 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4(4),1-28。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馬丁.艾思林著,羅婉華譯(1981)。戲劇剖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凃佩儀(2011)。家庭環境對國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徐守濤(1999)。兒童戲劇與兒童文藝教育的探討。一九九九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兒童劇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5-37。
徐嘉慧(2008)。家庭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立市教育大學,台北市。涂瑞娟(2015)。創作性戲劇教學融入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形之行動研究—以萬里地區五、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周倍行(2014)。創作性戲劇教學與讀者劇場教學應用於學童英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梁承謙(2012)。從教師學習運用「戲劇教學法」作為教學工具的學習經歷看教師需要的外間專業支援。第六屆兩岸四地「學校改進與夥伴協作」學術研討會,香港。
施宥廷(2017)。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困擾: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111-128。
施玉惠,周中天,陳淑嬌,朱惠美(1997)。國民小學實施英語教學之可行性探討。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劃報告。
黃月純、楊德清(2011)。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研究學刊,26,113-145。
姜旭岡(1997)。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興國(2006)。WebQuest 教學對不同程度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姚一葦(1997)。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2004)。利用閱讀教育突破在台灣教授英語的困境-語言規劃的觀點。英語教學,28(3),1-15。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民眾地位取得之因果機制-–共變數結構分析。東吳社會學報,5,213-248。
黃自來(1993)。英語教學拓新與深化。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
黃杏媚(2005)。國小英語話劇課程實施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255 -271。
彭森明(2006)。大專校院招生能兼顧卓越與公平嗎。考試學刊,1,11-28。
張麗玉(2013)。寓學於戲:融入教育戲劇之國小五年級英語教學行動研究。英語教學期刊。37(2),121 -185。
張玉芳(2009)。「常態編班」政策實施之探討:以國中英語科為例。中等教育
,60(3),110-127。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增修一版。臺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武昌(2006)。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
129-144。
張武昌、周中天、陳純音、葉錫南、林正昌、許月貴(2004)。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英語雙峰現象暨改進措施。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張武昌、葉錫南、周碩貴、游毓玲、陳秋蘭、廖美玲(2007)。台灣英語教育政策對英語教學影響調查研究。2007 國際應用英語教學研討會暨工作坊論文集,672−686。台北:文鶴出版社。
張武昌、周碩貴、廖美玲、葉錫南、陳秋蘭、游毓玲、黃金城(2009)。我國英語教育政策與教學之影響。「第24 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20,台北:文鶴出版社。
張曉華(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7)。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市:成長文教基金會。
陳淑嬌(2014)。全球化下的臺灣英文教育:政策、教學及成果。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2),7-20。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秀珠(2013)。英語戲劇比賽融入教學方案對提升國中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陳淑麗(2009)。弱勢兒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暸解與改造。台北:心理 出版社。
陳靖涵(2008)。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數學學習問擾來源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怡潔、胡士琳、梁瑞芸、謝宇斐(2003)。行動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81-118。
陳韻如(2010)。戲劇活動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大學,台東縣。陳正芳(2012)。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台灣文學學報,21。
陳錦芬、劉唯玉(2004)。國民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之探討與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27,130-142。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慧婷(2019)。戲劇教學技巧融入二年級英語課程: 口語表現以及學習動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陳晞如(2015)。兒童戲劇研究論集。台北:萬卷樓。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建州、劉正(2004)。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教育研究集刊,50(4),115-146。
曹逢甫(2004)。利用閱讀教育突破在台灣教授英語的困境- 語言規劃的觀點。英語教學,28(3),1-15。
莊勝義(1998)。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中華民國比較 130 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76–377。
詹餘靜(2003)。語文學習領域。現代教育論壇,9,361-373。
賀國英、何禮麗(2008)。如何將英語話劇納入英語教學的探討。英語教學與文化,4,10-15。
楊文彥(2003)。英語補習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楊肅棟(2001)。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臺東縣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209-247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51-91。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潘姿延(2014)。電子教科書融入英語教學對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甄曉蘭(2007)。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教育研究集刊,53(3),1-35。
甄曉蘭、李涵鈺(2009)。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偏遠國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困惑與處境。教育研究集刊,55(3),67-98。
劉文清(2006)。國中戲劇表演融入英語教學對台灣學生語言及態度發展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1。
鄭黛瓊(1999)。台灣戲劇教育的發展初探。經國學報,19。
蘇婷(2006)。應用戲劇教學於高中英語聽講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蘇容嫻(2012)。桃園縣國民中學學生英語科學習困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蘇美枝(2006)。態度與動機對國中學生英語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戴維揚(1998)。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研討會。台北:文鶴。
羅梅香(2007)。國中生英語補習、家庭英語學習資源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二、英文部份
Bond, R. & Saunders, P. (1999). Routes of Success:Influences on the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of Young British Mal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0(2),217-249.
Bowell, P., & Heap, B. S. (2001). Planning Process Drama. London:David Fulton.
Carlgren, I., Handal, G., & Vaage, S. (1994). Teachers’ minds and actions: Research on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oleman, J.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95-120.
Corey, S. M.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urtney, R. (1989). Play, drama and thought(4th ed). Toronto: Simon and Pierre Publishing Company.
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 Graaf, N. D., De Graaf, P. M., & Kraaykamp, G. (2000). Parent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A Refinement of the Cultural Capital Perspective. Sociological of Education ,7, 92-111.
Dennis Coon and John O. Mitterer (2013). Psychology- modules for active learning.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arver, J. A. M., & Frosch, D. L. (1996). L. A. Stories: Aggression in preschoolers’ spontaneous narratives after the riots of 1992. Child Development, 67,19-32.
Gardner, R. C. & Smythe, P. C. (1981).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37(3), 510-525.
Fejgin, N. (1995).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of American Jewish and Asian Studen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8,746-761.
Harvey, D. (2006). Spaces of global capitalism: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raphical development. London: Verso.
Hearn. J. C. (1984). The Relative Roles of Academic, Ascribed,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 Destin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7,22-30.
Heinig, R. B. (1993). Creative drama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4th ed.). NJ: Prentice-Hall.
Hofferth, S. L., Boisjoly, J., & Duncan, G. J. (1988). Parents’ Extrafamilial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School Attainmen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246-268.
Lockheed, M. E. & Fuller, B. (1989).“Family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Thailand and Malawi.” .Sociology of Education,62,239-256.
McCaslin, N. (1984).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4th ed.). New York: Longman Inc.
McGregor L., Tate M., and Robinson K. (1977). Learning through Drama. 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Morgan, N., & Saxton, J. (1987). Teaching Drama:A Mind of Many Wonders. London: Hutchinson Education.
O''Neill, C., & Lambert, A. (1982). Drama Structures:A Practical Handbook for Teachers. London:Hutchinson.
O’Neill, C. (1995). Drama Worlds: A Framework for Process Drama. Portsmouth, NH:Heinemann.
O''Toole, J., & Dunn, J. (2002). Pretending to Learn:Helping Children Learn through Drama. Frenchs Forest, N.S.W.: Longman.
Phillips, S. (1999). Drama with childre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on, D. A.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cott, J. (2004). Family, Gender,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Britai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5(4),565- 589.
Slade, P. (1954). Child drama.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Ltd.
Stewig, J.W. (1992). Dramatic arts education. The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New York: Macmillan.
Wagner, B. J. (1999). Dorothy Heathcote: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rev. ed.). Maine: Calendar Islands Publishers.
Winifred, W. (1981). Stories to dramatize. New Orleans: Anchorag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