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白超熠(2006)。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孙颖娴、王希宾、李裴佳琦(2015)。Cosplay对大学生表现力的影响初探,科教导刊25期,頁170-171。
朱華瑄譯,Matt Hills著(2005)。《迷文化》。臺北:韋伯文化。
江信中(2002)。人際傳播學 : 人際溝通與關係。台北:風雲論壇
江裕真譯,野村總合研究所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著(2006)。《瞄準御宅族》。商周出版。臺北:商周出版。
阡陌(2011)。世界的COSPLAY。《庶民文化研究》第4期。頁88-101。
何欣(2014)。虛實之間:Cosplay中的反串行為與性別認同,《傳播研究與實踐》第4卷第2期。頁175-206。
何英奇(1986)。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9期。頁105-147。
余桂霖(2012)。因素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吳青珊(2015)。超人在電話亭裡:Cosplay次文化場域之實踐與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李佳豪(2009)。以深度休閒之觀點探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者情境涉入與心流體驗之關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屏東。沈芳稘、吳為聖(2010)。網路同人誌創作動機之研究。《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論暨實務研討會》第11屆。頁100-110。
林以正、王澄華、吳佳煇(2005)。網路人際互動特質與依戀型態對網路成癮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卷,3期。頁289-309。
林宜蓁(2006)。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以消費與性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林容安(2010)。從迷文化到次文化—Cosplay在台灣的變遷過程。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邱紹一、葉懿儀等著(2013)。大專生參與角色扮演(cosplay)活動者的深度休閒特質、心流體驗感受及情境涉入程度之研究。《國際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頁46-63。
高詩涵(2010)。Cosplay青少女玩家部落格相簿的自我形象呈現—以G. H. Mead自我概念為分析。慈濟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張立嵐(2007)。扮演像誰?迷的行為特質.實踐與認同研究-以青年cosplay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
張詠菡(2015)。網路人際互動的連線與斷線,《康大學報》5卷,頁35-53。
莊偉慈(2010)。淺探Cosplay在當代社會中的弱化意義。《文化研究月報》100期。頁36-39。
陳佳靖(2003)。網路空間.人際關係:線上線下.生活世界。《資訊社會研究》第4期。頁141-179。
陳昱憲(2015)。大學生現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現實人際滿意度、網路人際滿意度與寂寞感、自尊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書廊。
陳箐繡(2005)。與漫畫幻想精靈共舞: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育。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黃瑩瀅(2015)。Cosplay奇幻旅程-Coser的傳播快感與現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傻呼嚕同盟(2013)。《御宅學 = おたくがく》。臺北。
楊世鈺(2008)。Cosplay角色扮演者(Coser)與閱聽人態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動漫畫為例。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宜蘭。溫婉玉(2009)。大學生人際關係、自尊、網路使用時間和網路成癮傾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儍呼嚕同盟(2005)。《Cosplay・同人誌之祕密花園》。臺北:大塊文化。
劉庭宇(2011)。以休閒觀點探究cosplay次文化意涵及自我認同歷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盧宜蔓(2008)。大學生的溝通姿態、自尊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蕭雅文(2012)。青少年參與角色扮演動機與家庭支持之關聯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羅資民(2008)。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蘇微希、ASKA(2011)。同人文化之源流與台灣同人活動發展&台灣COSPLAY的源起與發展,《庶民文化研究》第4期。頁102-125。
外語部分-英文
Callewaert, Y. F. (2016). Men’s Behavior towards Women as a Function of Women’s Costume Attire (Cospla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peed Dating at a Popular Culture Convention”,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P684-691.
Gouran, D. S., Miller, L. D., & Wiethoff, W. E. (1992).
Mastering Communic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Masin, R. (2009). The effects of facebook use on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from https://shareok.org/bitstream/handle/11244/9771/Masin_okstate_0664M_11362.pdf
Shtatfeld, R. & Barak, A. (2009). Factors Related to Initiating Interpersonal Contacts on Internet Dating Sites: A View From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Interperso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Vol 3, PP19-37.
外語部分-日文
小栗徳丸,2016,世界コスプレサミットの意義,可能性,課題:文化の伝
播と受容から,北海道大学観光学高等研究センター,PP17-64。
千野拓政,2013,東アジアにおけるサブカルチャー、文学の変貌と若者の心
── アニメ・マンガ・ライトノベル、コスプレ、そして村上春樹 ──,早稲田大学総合人文科学研究センター研究誌,PP147-163。
元井めぐみ,2002,変身願望と同化 (楽しいコスプレ),繊維製品消費科学,43巻2号,PP108-109。
網路資料
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官方網站(2018年01月10日)。取自:http://www.comicworld.com.tw/
FF | Frontier - 開拓動漫季官方網站(2018年01月10日)。取自:http://www.f-2.com.tw/index.php?q=category/%E6%B4%BB%E5%8B%95/FF
GJ動漫創作嘉年華(2017年12月30日)。取自:http://gjs.tw/
江金霖。COSPLAY紀錄片-戀妝物語(2017年11月2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ewr-1PivA
喀報,127期,扮演自我 描繪夢想天空(Yokusora個案探訪篇),張莉雯,瀏覽日期:2017/10/24。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goldencast9/article/3831?issueID=158
喀報,246期,扮演角色也能做自己,林孟盈,瀏覽日期:2017/10/23,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goldencast9/article/9876?issueID=626
喀報,34期,初衷不再 走向墮落的cosplay,曾韋澐,瀏覽日期:2017/10/24,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goldencast9/article/1133?issueID=52
溫知儀。COSPLAY紀錄片-蔻斯普蕾的魔咒(2017年11月21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pT2X1MSDKE
當YouTuber遇上Coser,放克主任,瀏覽日期:10/28,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l-8ZaOPY0&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