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9: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雪玲
研究生(外文):Hsueh-ling chao
論文名稱:街友服務者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民間團體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homeless service providers’ working adjustment proces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Greater Taipei area
指導教授:郭文正郭文正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楊蓓鄭曉楓
口試日期:2020-07-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法鼓文理學院
系所名稱: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5
中文關鍵詞:工作適應歷程街友服務者社會工作者民間團體遊民
外文關鍵詞:working adjustment processhomeless service provider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helperhomel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0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街友服務者工作適應歷程,包含其所遭遇的工作問題、整體適應歷程樣貌、影響工作適應歷程的因素及所採取的因應策略。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資料,研究者採以滾雪球方式,選定大臺北地區的街友服務民間團體,最後邀請到四位符合本研究條件及具受訪意願的研究參與者,再針對所蒐集到的訪談資料以主題分析法進行分析,依此,本研究分析結果發現:
街友服務者所遭遇的工作問題有高流動率職場適應的心理負荷、帶著負面社會標籤及流浪循環高的服務對象、面對服務對象死亡的心理的悲傷與衝擊、政策影響下的諸多工作挑戰、人力資源不足及公部門人力要求過於理想化、團隊溝通順暢度影響工作適應。
街友服務者工作適應歷程可區分兩個階段:「層層衝撞的摸索前期」、「越挫越勇的接受後期」。前期階段特性為適應接受服務對象的特質與行為、探索與適應多變的工作環境;後期階段特性為隨著工作歷練與工作環境要求,發展特別工作技巧及增長找資源能力,並在工作心態有了不同的轉變。而影響工作適應歷程的因素有性別、家庭、開放性人格特質、年資與學歷、薪資與升遷制度、職場人際。在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包括回應工作要求的學習策略、發展出不同於其他社福領域的彈性工作方式、尋找紓解壓力管道及職場人際支持、面對服務對象死亡的內在自我調適、找尋多方資源為工作困境解套、拉長時間等待方案推動的適合機緣、面對與主管相處問題:採積極溝通或壓抑。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包括:建立符合街友服務者需求的支持資源、提升街友服務者自我照顧能力、時間資源的拉長提供、不同領域資源的連結打破僵化體制、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加強街友服務者教育訓練與人身安全保障。
The purpose for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and explore homeless service provider “what they came across,” “how they fit into the homeless,” “how they adjust to the job and homeless people;” and lastly “what is the strategy.” With the guided interview plus snowball sampling within the Grand Taipei area of 4 Non-Governmental homeless service agencies, the writer finally interact with four volunteers who a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the study. By subject analysis of the data collected, here is the findings:
“What the service providers may come across and has to deal with” stands for: 1. High turnover rate within co-worker and the impact, 2. Negative impression of homeless, 3. Subject also change constantly and quick, 4. Fear of subject is going to die. Also the external factor may bring up challenged working environment, insufficient manpower and inter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 inside of the agencies.
“How the service provider fit into the homeless” can be divided by 2 phase: “Beginners learning curve,” and “Experienced veteran.” When meeting with homeless, first thing is always learn to adapt and explore the subject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which has a huge difference from other work. With time change, service provider gains experience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with subject), and learn how to find resources for the job, hence lead to the mind change inside of the worker.
Gender, family, extroversion as personality, working experien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alary and career pla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from work, all these can influence the service provider to interact with homeless and how they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And finally service provider has the strategies including: a. learn from experience, self-learning (for example, from school),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 different agencies, flexible working time schedule, relaxing after work, support from co-workers, subject homeless with the risk of death (mentally), external resources for problem solving, or wait for the approval/implementation of new idea for the Service. As for interaction with supervisor, service provider either communicate actively or tend to swallow the bad feelings.
Researcher has the following proposal for homeless service provider group, in order to help service provider adjust well. A. To allocate useful resources for service provider, B. To train service provider with proper living skill, so they provide the same towards homeless, C. To offer the service longer, D. To intertwine resource with different group/agencies, E. To establish a friendly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well-organized training course and personal safet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工作適應意涵與概念 9
第二節 工作適應相關研究檢閱 14
第三節 街友服務工作與現行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資料蒐集方法的選擇 31
第二節 研究程序 3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5
第六節 研究品質 50
第七節 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街友服務者遭遇工作問題 53
第二節 街友服務者的工作適應歷程 74
第三節 影響街友服務者工作適應歷程的因素與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129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15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155
第二節 綜合討論 166
第三節 結論 172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75
第五節 研究者反思 182
參考文獻… 189
中文部分… 189
西文部分 196
附錄一 工作適應歷程相關研究一覽表 199
附錄二 影響助人者工作適應相關因素分析表 201
附錄三 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修課證明 202
附錄四 研究同意書 203
附錄五 訪談大綱 205
附錄六 研究參與者檢核紀錄表 206

表次
表1 三層次服務階段對應居住服務表…………………………………………………21
表2 本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與實施訪談對象過程紀錄………………… 38
表3 本研究參與者檢核記錄結果…………………………………………………………44
表4 逐字稿之示例……………………………………………………… 47
表5 視框、事件分類之示例…………………………………………… 48
表6 意義單元歸納與初步次主題命名示例…………………………… 49

圖次
圖1 研究流程圖 35
圖2 街友服務者遭遇的工作問題 53
圖3 街友服務者的工作適應歷程 75
圖4 層層衝撞的摸索前期 77
圖5 越挫越勇的接受後期 100
圖6 影響街友服務者工作適應歷程的因素 130
圖7 街友服務者所採取的因應策略 141
中文部分
人生百味(2017)。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臺北市:行人文化。
方孝鼎(2001)。臺灣底層階級研究:以臺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王昭仁(2018)。外勤消防工作適應之性別適應―以新北市女消防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王淑楨(2012)。街友社會工作之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臺北市為例。聯合勸募論壇,1,25-58。
王惠儀(2012)。社區保母系統訪視輔導員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琪惠(2017)。視覺障礙公務人員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淑楨、黃志成(2012) ,臺北市社區遊民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8,226-238。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1991)。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出版社。
臺灣芒草心慈善協會(2016)。123無家者人權尾牙音樂會共同聲明。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homelesstaiwan.org。
臺灣當代漂泊協會(2010)。關於我們:當代漂泊。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homelessoftaiwan.pixnet.net/blog/category/436116。
白倩如(2004)。慢性精神病患社會職業能力,工作環境中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石貴綸(2015)。輕度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之探究-以三位高職畢業輕度智能障礙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萬華街友多鍾小平提議載到陽明山安置。2019年7月28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35537。
江睿之(2011)。「街友每天都在奮鬥,因為流浪時間都被安排好的!」─臺北中老年男遊民的生產與再生產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江瑩(2001)。從大臺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能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89-226。
朱政憲(2009)。女警的工作適應與組織調適之研究-以臺中縣警察局分駐(派出)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何雪華、劉佩芬、胡曉珍、黃素菲、陳小蓮(2010)。新進護理人員角色轉換與工作適應歷程之質性研究。護理雜誌,57(6),31-41。
胡碧雲 (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
吳佩倫(2015)。學習障礙者就業歷程與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宗玟(2018)。高屏地區物理治療師心理賦能、工作熱情與工作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耿儀(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初任主任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吳欽仁(2007)。社會救助體系下的遊民現況及業務問題探討-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呂欣潔(2015)。抗議應曉薇議員踐踏社工專業。2019年7月28日。取自: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50612/628062/
李佳庭(2019)。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臺北市:寶瓶文化。
李媚媚、林季宜、鍾聿琳(2002)。萬華地區遊民的生活狀況與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4),87-90。
李玟萱(2016)。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臺北市:游擊文化。
李思儀(2002)。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姵霖(2012)。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困境與心理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李勝紘(2012)。臺中市政府消防局各分隊女性消防員對工作適應與組織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盈姿(2008)。認識遊民。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f2725082.pixnet.net/blog/post/17932410-%E8%AA%8D%E8%AD%98%E3%80%8C%E9%81%8A%E6%B0%91%E3%80%8D。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 S. Sharf)。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李茂興與余伯泉譯(1997)。工作社會心理學(原作者: Michael Artyl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9)
李晏甄(譯)(2013)。社工員的故事:傾聽助人者的心聲(原作者:Craig Winston LeCroy)。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12)。
李淑容(2015)。社會排除下的遊民:處境與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9,149-172。
李琪(2010)。日間照顧服務社會工作員工作適應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正弘(2002)。劍橋哲學辭典。香港:城邦。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彥慧(2010)。成年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怡君(2006)。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臺北市。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萬億、陳東升(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瑩之(2002)。女性經理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邱永祥(2001)。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邱華源(2007)。國軍預備役政戰初官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
邱佩玉(2015)。國小附設幼兒園新進教保員工作適應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邱貴玲(2014)。遊民社會現象靠拆除車站座位解決。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4/09/08/chiukueiling/。
姜浩雲(2012)。遊民工作者對遊民問題之歸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唐鎮宇、郭美瑜、楊惠琪(2011年12月25日)。寒夜噴冷水驅遊民。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11225/33912274/。
郭逸君(2016)。萬華缺社工,1人輔導逾80街友。2019年7月17日。取自:https://www.sunnyswa.org.tw/11325/%E3%80%8C%E8%90%AC%E8%8F%AF%E7%BC%BA%E7%A4%BE%E5%B7%A5%EF%BC%8C1%E4%BA%BA%E8%BC%94%E5%B0%8E%E9%80%BE80%E8%A1%97%E5%8F%8B%E3%80%8D。
郭盈靖(2009)。看不見的勞動者--台灣遊民勞動權益剝奪的意識型態與建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洪盈潔(2007)。公立高中初任輔導教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洪莉娟(2014)。兒童及少年社會工作者的社會支持對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范瑞玲(201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徐文豪、吳亭芳(2017)。支持性就業服務對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之影響-以新北市為例。復健諮商,8,19-45。
徐世杰、陳祈森、楊正情(2017)。臺灣領隊人員工作適應之研究。休憩管理研究,4(1),27-40。
徐幗美(2006)。機構外籍看護工工作條件與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臺北縣越南籍看護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煒勛(2014)。社會福利機構社工人員之勞動現況與工作感受-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公辦民營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翁瑋婕(2013)。高中職進修學校新進輔導教師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高召恩(1995)。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新竹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馨玲、任麗華(2005)。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79-207。
崔桓鳳(2014)。已婚女性空服人員家庭生活與工作適應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獻忠(2014)。臺灣遊民收容安置探討─以臺北市遊民輔導為例。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8/%E5%AD%90%E9%A1%8C3--4%E5%BC%B5%E7%8D%BB%E5%BF%A0%E5%89%8D%E7%90%86%E4%BA%8B%E9%95%B7.pdf。
張鈞婷(2016)。遊民的住房權保障:以英國遊民安置輔導制度為借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喻婷(2013)。嘉義縣國小附設幼兒園下收小幼班對教保人員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國語重編辭典(2019)。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Y1jaLr&o=e0&sec=sec1&op=v&view=0-1。
許淑雅(2018)。聽覺機能障礙者之職場友誼與工作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許華孚、孔健中、黃千嘉、劉育偉(2014)。從底層階級到危險他者的「遊民」。犯罪學期刊,17(1),1-39。
陳伯璋(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大衛(2000)。臺灣遊民問題的結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自昌(1995)。遊民的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臺北市萬華區的遊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宜伶(2012)。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治慶(2014)。遊民的社會排除與被害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泓斌(2009)。社會排除下的遊民生活紀錄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奎林(2005)。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專業角色與困境探討-實務工作者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陳靖怡(2019)。遊民收容所經營模式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陳義峰(2010)。警察分駐(派出)所初任男女警工作適應之比較研究-以臺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陳孝悌(2010)。高中職學校軍訓教官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花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春希、高瑞新(2010)。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探討不同工作特性基層警察人員組織承諾的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4),1-31。
陳偉杰、宋振國、郭俊良(2017)。商船船員之人際關係對工作適應之影響分析:探討情緒管理的中介角色。航運季刊,26(3),1-28。
陳正根(2008)。從警察與秩序法之觀點探討遊民之問題。東吳法律學報,19(4),153-188。
陳靜宜(2009)。需要保障的助人者:臺灣社會工作的非典型僱用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燕禎(2011)。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4,441-457。
曾文豪(2012)。消防花木蘭:外勤女性消防人員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
彭佳惠(2006)。國小輔導行政人員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彭怡嘉(2018)。男性諮商心理師工作適應經驗之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項慶武(2016)。社會工作者工作適應關聯因素之研究-以雙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黃美芬(2019)。連江縣公立幼兒園教保員至外島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惠惠(2018)。助人歷程與技巧。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玫玲(1995)。臺北市遊民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梓松(2004)。社會福利機構外籍監護工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舒萱(2012)。探討綜合醫院精神科新進護理人員工作適應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吳念恩(2007)。癲癇病患社會支持、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與工適應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鄒靜芬(2013)。大學圖書館館員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楊蓓(1988)。各領域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85-101。
楊淑蘭(2017)。口吃成人工作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4,1-14。
楊舒雯(2019)。臺中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適應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蕙禎(2006)。臺北市遊民外展社工服務研究—萬華區、中正區外展社工員與遊民間之互動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楊淑涵、田秀蘭、吳欣倫、朱惠瓊(2015)。職場工作者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調適力與工作適應之因素模式驗證。輔導與諮商學報,37(1),21-42),
葉崇杰(2013)。臺北市護理人員工作輪調對離職傾向之影響研究-以工作壓力和工作適應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芳珣(2017)。安置還是限制?臺北市男性遊民收容安置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淑雲(2010)。從警政到社政:臺北市遊民收容政策之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壽偉宏(2013)。高雄市遊民服務現況與政策之研究-社會排除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
廖三惠(2011)。遊民之社會權保障-我國與各國法制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新北市社會局(2020)。遊民服務。2020年4月13日。取自: https://www.sw.ntpc.gov.tw/home.jsp?id=242&parentpath=0,4&mcustomize=multi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901150001&t=null&mserno=201711200005。
臺北市社會局(2019)。遊民服務。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dosw.gov.taipei/lp.asp?ctNode=72390&CtUnit=39226&BaseDSD=7&mp=107001。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的意識形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7,49-83。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蔡淑鳳、陳文意、林育秀、梁亞文(2013)。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女性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適應、離職意願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5),476-490。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遊民處理情形。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39-113.html。
鄭麗珍、張宏哲(2004)。街友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賴瑞涵(2001)。行政機關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龍盛杰(2002)。四班二輪制度對工作適應性之影響-以TFT-LCD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滕正格(2009)。生、心理因素對女警從事派出所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戴伯芬(2013)。在巷仔口碰見遊民。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12/30/taipofen/?fbclid=IwAR35sBk30Wnj_Nx-MKnsYwCXztekn8T0JQAxIp1A_TRAFVfHhKayn3VyJtQ。
戴伯芬(2014)。底層勞動、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臺北市街友田野紀實,臺灣社會學刊,54,233-265。
謝翰昕(2016)。反覆脫遊入遊之歷程探討─以新北市街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簡菁燕、吳明隆(2010)。醫院護理人員人格特質、正向情緒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新臺北護理期刊,16(1),5-15。
羅珮貽(2019)。輔導無家者就業的工作困境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鐘文鎂(2011)。臺灣民間部門社會工作人員勞動現況之探究:以接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補助的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釋昭慧(2018)。宗教與非家者的交集-臺灣宗教性慈善暨社福團體遊民服務之現況瓶頸與展望。新世紀宗教研究,17(2),89-112。
西文部分
Attride-Stirling, J. (2001). Thematic networks: An analytic too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1(3), 385-405.
Baker, L. M., O’Brien, K. M., & Salahuddin, N. M. (2007). Are shelter workers burned out? An examination of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2(6), 465-474.
Beebe, J. (2016). Compassion fatigue and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experiences of help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homeless workforce: a project based up on an investigation at Boston Healthcare for the Homeless (master's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works.smith.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762&context=theses
Baggett, T. P., O'Connell, J. J., Singer, D. E., & Rigotti, N. A. (2010). The unmethealth care needs of homeless adults: a natio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Health, 100(7), 1326-1333.
Bassuk, E. L., Buckner, J. C., Perloff, J. N., & Bassuk, S. S. (1998).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mong homeless and low-income housed moth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5(11), 1561-1564.
Brown, C., & O’Brien, K. M. (1998). Understanding stress and burnout in shelter work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4), 383-385.
Björvell, H., & Brodin, B. (1992). Hospital staff memb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job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6, 9-16.
Blustein, D. L. (2006). The psychology of work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career development, counseling, and public policy. Mahwah, NJ: Erlhaum.
Cameron, L. J. (2017). Chronically Homeless Transgender Women Obtaining Social Services from Outreach Work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works.walden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4971&context=dissertations
Chen, A. S. Y., Lin, Y. C., & Tsai, Y. T. (2013).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Loneliness and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Overseas Work Adjustment.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3(1), 33-60.
Chen, Y. C., Lee, C. S., Yu, T. H., & Shen, J. Y. (2014). Effects of gender role and family support on work adjustment among male flight attendants in Taiwa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2(3), 453-463.
Cress, D. M., & Snow, D. A. (1996). Mobilization at the margins: Resources, benefactors, and the viability of homeless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6), 1089-1109.
Dekel, R., & Peled, E. (2000). Staff burnout in Israeli battered women’s shelter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6, 65–76.
Dahling, J. J., & Librizzi, U. A. (2015).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d attachment theory to predict job turnover intention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2(3), 215-228.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5).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Ann Arbor (MI): UMI.
Dawis, R. V. (2005). 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n S. D. Brown & R.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pp.3-23).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Degges-White, S., & Shoffner, M. F. (2002). Career counseling with lesbian clients: Using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s a framework.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1(1), 87-96.
Fitzpatrick, K. M., Irwin, J., LaGory, M., & Ritchey, F. (2007). Just Thinking about It Social Capital and Suicide Ideation among Homeless Persons.
Journalof Health Psychology, 12(5), 750-760.
Flanagan, S. M. & Hancock, B. (2010). 'Reaching the hard to reach' -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VCS (Voluntary and Community Sector). A qualitative stud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0(1), 10-92.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 Aldine.
Griffith, J. L. (2017). Perceptions of Homeless Shelter Staff Workers on Chronic Homeless Individua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works.walden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4785&context=dissertation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age. 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per, M. C., & Shoffner, M. F. (2004). Counseling for continued career development after retirement: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3), 272-284.
Hershenson, D. B. (1996). 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5), 442-446.
Hodge, D. R., Moser, S. E., & Shafer, M. S. (2012).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homeless mothers. Social Work Research, 36(4), 245-255.
Lakeman, R. (2011). How homeless sector workers deal with the death of service users: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Death studies, 35(10), 925-948.
Lou, J. L., Li, R. H., Yu, H. Y., & Chen, S. H., (2010).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em, job adjustment and service attitudes amongst male nurs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 864-872.
Lofquist, L. H., & Dawis, R. V. (1975). Vocational needs, work einforcers, and job satisfactio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4, 132-139.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11).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Olivet, J., McGraw, S., Grandin, M., & Bassuk, E. (2010). Staffing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s serving individuals who have experienced chronichomelessness.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health services&research, 37(2), 226-238.
Salomone, P. R. (1993). Annual review: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aree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3.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2, 99-128.
Wallace, A. (2016). Investigating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support workers working in the homelessness sector: An Irish context. Dublin: University of Dublin, Trinity College. Retrieved fromhttp://www.tcd.ie/swsp/assets/pdf/Dissertations ASS/Wallace, Anna.pdf
Wirth, T., Mette, J., Prill, J., Harth, V., & Nienhaus, A. (2019). Working conditions,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of staff in social work with refugees and homeless individuals: A scoping review.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1458548_Working_conditions_mental_health_and_coping_of_staff_in_social_work_with_refugees_and_homeless_individuals_A_scoping_review
Wang, X., & Sangalang, P. J. (2005). Work adjus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Filipino immigrant employees in Canada. Canada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Sciences, 22, 243-25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