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人生百味(2017)。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臺北市:行人文化。
方孝鼎(2001)。臺灣底層階級研究:以臺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王昭仁(2018)。外勤消防工作適應之性別適應―以新北市女消防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王淑楨(2012)。街友社會工作之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臺北市為例。聯合勸募論壇,1,25-58。
王惠儀(2012)。社區保母系統訪視輔導員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琪惠(2017)。視覺障礙公務人員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淑楨、黃志成(2012) ,臺北市社區遊民福利需求與福利服務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8,226-238。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1991)。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出版社。
臺灣芒草心慈善協會(2016)。123無家者人權尾牙音樂會共同聲明。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homelesstaiwan.org。
臺灣當代漂泊協會(2010)。關於我們:當代漂泊。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homelessoftaiwan.pixnet.net/blog/category/436116。
白倩如(2004)。慢性精神病患社會職業能力,工作環境中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相關性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石貴綸(2015)。輕度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之探究-以三位高職畢業輕度智能障礙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萬華街友多鍾小平提議載到陽明山安置。2019年7月28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1435537。
江睿之(2011)。「街友每天都在奮鬥,因為流浪時間都被安排好的!」─臺北中老年男遊民的生產與再生產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江瑩(2001)。從大臺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能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89-226。
朱政憲(2009)。女警的工作適應與組織調適之研究-以臺中縣警察局分駐(派出)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何雪華、劉佩芬、胡曉珍、黃素菲、陳小蓮(2010)。新進護理人員角色轉換與工作適應歷程之質性研究。護理雜誌,57(6),31-41。
胡碧雲 (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宜蘭縣。吳佩倫(2015)。學習障礙者就業歷程與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宗玟(2018)。高屏地區物理治療師心理賦能、工作熱情與工作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耿儀(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初任主任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吳欽仁(2007)。社會救助體系下的遊民現況及業務問題探討-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呂欣潔(2015)。抗議應曉薇議員踐踏社工專業。2019年7月28日。取自: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orum/realtime/20150612/628062/
李佳庭(2019)。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臺北市:寶瓶文化。
李媚媚、林季宜、鍾聿琳(2002)。萬華地區遊民的生活狀況與健康問題。護理雜誌,49(4),87-90。
李玟萱(2016)。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臺北市:游擊文化。
李思儀(2002)。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組長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姵霖(2012)。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困境與心理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李勝紘(2012)。臺中市政府消防局各分隊女性消防員對工作適應與組織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李盈姿(2008)。認識遊民。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f2725082.pixnet.net/blog/post/17932410-%E8%AA%8D%E8%AD%98%E3%80%8C%E9%81%8A%E6%B0%91%E3%80%8D。
李茂興(譯)(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原作者:R. S. Sharf)。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李茂興與余伯泉譯(1997)。工作社會心理學(原作者: Michael Artyl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9)
李晏甄(譯)(2013)。社工員的故事:傾聽助人者的心聲(原作者:Craig Winston LeCroy)。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2012)。
李淑容(2015)。社會排除下的遊民:處境與對策。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9,149-172。
李琪(2010)。日間照顧服務社會工作員工作適應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林正弘(2002)。劍橋哲學辭典。香港:城邦。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彥慧(2010)。成年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林怡君(2006)。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臺北市。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林萬億、陳東升(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瑩之(2002)。女性經理人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適應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邱永祥(2001)。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邱華源(2007)。國軍預備役政戰初官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臺北市。邱佩玉(2015)。國小附設幼兒園新進教保員工作適應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邱貴玲(2014)。遊民社會現象靠拆除車站座位解決。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4/09/08/chiukueiling/。
姜浩雲(2012)。遊民工作者對遊民問題之歸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唐鎮宇、郭美瑜、楊惠琪(2011年12月25日)。寒夜噴冷水驅遊民。蘋果日報。取自: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11225/33912274/。
郭逸君(2016)。萬華缺社工,1人輔導逾80街友。2019年7月17日。取自:https://www.sunnyswa.org.tw/11325/%E3%80%8C%E8%90%AC%E8%8F%AF%E7%BC%BA%E7%A4%BE%E5%B7%A5%EF%BC%8C1%E4%BA%BA%E8%BC%94%E5%B0%8E%E9%80%BE80%E8%A1%97%E5%8F%8B%E3%80%8D。
郭盈靖(2009)。看不見的勞動者--台灣遊民勞動權益剝奪的意識型態與建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洪盈潔(2007)。公立高中初任輔導教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洪莉娟(2014)。兒童及少年社會工作者的社會支持對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范瑞玲(201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相關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徐文豪、吳亭芳(2017)。支持性就業服務對智能障礙者工作適應之影響-以新北市為例。復健諮商,8,19-45。
徐世杰、陳祈森、楊正情(2017)。臺灣領隊人員工作適應之研究。休憩管理研究,4(1),27-40。
徐幗美(2006)。機構外籍看護工工作條件與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臺北縣越南籍看護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徐煒勛(2014)。社會福利機構社工人員之勞動現況與工作感受-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公辦民營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翁瑋婕(2013)。高中職進修學校新進輔導教師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高召恩(1995)。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新竹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馨玲、任麗華(2005)。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3,179-207。
崔桓鳳(2014)。已婚女性空服人員家庭生活與工作適應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獻忠(2014)。臺灣遊民收容安置探討─以臺北市遊民輔導為例。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ccswf.org.tw/files/7100/18/%E5%AD%90%E9%A1%8C3--4%E5%BC%B5%E7%8D%BB%E5%BF%A0%E5%89%8D%E7%90%86%E4%BA%8B%E9%95%B7.pdf。
張鈞婷(2016)。遊民的住房權保障:以英國遊民安置輔導制度為借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喻婷(2013)。嘉義縣國小附設幼兒園下收小幼班對教保人員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教育部國語重編辭典(2019)。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Y1jaLr&o=e0&sec=sec1&op=v&view=0-1。
許淑雅(2018)。聽覺機能障礙者之職場友誼與工作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許華孚、孔健中、黃千嘉、劉育偉(2014)。從底層階級到危險他者的「遊民」。犯罪學期刊,17(1),1-39。
陳伯璋(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大衛(2000)。臺灣遊民問題的結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自昌(1995)。遊民的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臺北市萬華區的遊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陳宜伶(2012)。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治慶(2014)。遊民的社會排除與被害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泓斌(2009)。社會排除下的遊民生活紀錄與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奎林(2005)。精神醫療社會工作專業角色與困境探討-實務工作者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陳靖怡(2019)。遊民收容所經營模式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陳義峰(2010)。警察分駐(派出)所初任男女警工作適應之比較研究-以臺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陳孝悌(2010)。高中職學校軍訓教官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以花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陳春希、高瑞新(2010)。工作壓力與工作適應:探討不同工作特性基層警察人員組織承諾的調節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4),1-31。
陳偉杰、宋振國、郭俊良(2017)。商船船員之人際關係對工作適應之影響分析:探討情緒管理的中介角色。航運季刊,26(3),1-28。
陳正根(2008)。從警察與秩序法之觀點探討遊民之問題。東吳法律學報,19(4),153-188。
陳靜宜(2009)。需要保障的助人者:臺灣社會工作的非典型僱用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陳燕禎(2011)。遊民問題與管理之探討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4,441-457。
曾文豪(2012)。消防花木蘭:外勤女性消防人員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市。彭佳惠(2006)。國小輔導行政人員之工作適應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彭怡嘉(2018)。男性諮商心理師工作適應經驗之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項慶武(2016)。社會工作者工作適應關聯因素之研究-以雙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社會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黃美芬(2019)。連江縣公立幼兒園教保員至外島工作適應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惠惠(2018)。助人歷程與技巧。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黃玫玲(1995)。臺北市遊民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梓松(2004)。社會福利機構外籍監護工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舒萱(2012)。探討綜合醫院精神科新進護理人員工作適應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吳念恩(2007)。癲癇病患社會支持、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與工適應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鄒靜芬(2013)。大學圖書館館員工作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楊蓓(1988)。各領域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85-101。
楊淑蘭(2017)。口吃成人工作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發展期刊,64,1-14。
楊舒雯(2019)。臺中市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適應與留任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楊蕙禎(2006)。臺北市遊民外展社工服務研究—萬華區、中正區外展社工員與遊民間之互動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楊淑涵、田秀蘭、吳欣倫、朱惠瓊(2015)。職場工作者生涯自我效能、生涯調適力與工作適應之因素模式驗證。輔導與諮商學報,37(1),21-42),
葉崇杰(2013)。臺北市護理人員工作輪調對離職傾向之影響研究-以工作壓力和工作適應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詹芳珣(2017)。安置還是限制?臺北市男性遊民收容安置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劉淑雲(2010)。從警政到社政:臺北市遊民收容政策之變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製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壽偉宏(2013)。高雄市遊民服務現況與政策之研究-社會排除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市。廖三惠(2011)。遊民之社會權保障-我國與各國法制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新北市社會局(2020)。遊民服務。2020年4月13日。取自: https://www.sw.ntpc.gov.tw/home.jsp?id=242&parentpath=0,4&mcustomize=multi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1901150001&t=null&mserno=201711200005。
臺北市社會局(2019)。遊民服務。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dosw.gov.taipei/lp.asp?ctNode=72390&CtUnit=39226&BaseDSD=7&mp=107001。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的意識形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7,49-83。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蔡淑鳳、陳文意、林育秀、梁亞文(2013)。臺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女性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適應、離職意願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5),476-490。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遊民處理情形。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21-9439-113.html。
鄭麗珍、張宏哲(2004)。街友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臺北市:內政部社會司。
賴瑞涵(2001)。行政機關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龍盛杰(2002)。四班二輪制度對工作適應性之影響-以TFT-LCD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滕正格(2009)。生、心理因素對女警從事派出所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戴伯芬(2013)。在巷仔口碰見遊民。2019年6月30日。取自: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12/30/taipofen/?fbclid=IwAR35sBk30Wnj_Nx-MKnsYwCXztekn8T0JQAxIp1A_TRAFVfHhKayn3VyJtQ。
戴伯芬(2014)。底層勞動、消費貧窮與都市漫遊者:臺北市街友田野紀實,臺灣社會學刊,54,233-265。
謝翰昕(2016)。反覆脫遊入遊之歷程探討─以新北市街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簡菁燕、吳明隆(2010)。醫院護理人員人格特質、正向情緒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新臺北護理期刊,16(1),5-15。
羅珮貽(2019)。輔導無家者就業的工作困境與因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鐘文鎂(2011)。臺灣民間部門社會工作人員勞動現況之探究:以接受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補助的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釋昭慧(2018)。宗教與非家者的交集-臺灣宗教性慈善暨社福團體遊民服務之現況瓶頸與展望。新世紀宗教研究,17(2),89-112。
西文部分
Attride-Stirling, J. (2001). Thematic networks: An analytic tool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Qualitative Research, 1(3), 385-405.
Baker, L. M., O’Brien, K. M., & Salahuddin, N. M. (2007). Are shelter workers burned out? An examination of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2(6), 465-474.
Beebe, J. (2016). Compassion fatigue and compassion satisfaction: experiences of help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homeless workforce: a project based up on an investigation at Boston Healthcare for the Homeless (master'sthesis).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works.smith.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762&context=theses
Baggett, T. P., O'Connell, J. J., Singer, D. E., & Rigotti, N. A. (2010). The unmethealth care needs of homeless adults: a natio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Health, 100(7), 1326-1333.
Bassuk, E. L., Buckner, J. C., Perloff, J. N., & Bassuk, S. S. (1998).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mong homeless and low-income housed moth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5(11), 1561-1564.
Brown, C., & O’Brien, K. M. (1998). Understanding stress and burnout in shelter worke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9(4), 383-385.
Björvell, H., & Brodin, B. (1992). Hospital staff memb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job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6, 9-16.
Blustein, D. L. (2006). The psychology of work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career development, counseling, and public policy. Mahwah, NJ: Erlhaum.
Cameron, L. J. (2017). Chronically Homeless Transgender Women Obtaining Social Services from Outreach Work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works.walden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4971&context=dissertations
Chen, A. S. Y., Lin, Y. C., & Tsai, Y. T. (2013).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Loneliness and Perceived Supervisor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Overseas Work Adjustment.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3(1), 33-60.
Chen, Y. C., Lee, C. S., Yu, T. H., & Shen, J. Y. (2014). Effects of gender role and family support on work adjustment among male flight attendants in Taiwa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2(3), 453-463.
Cress, D. M., & Snow, D. A. (1996). Mobilization at the margins: Resources, benefactors, and the viability of homeless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6), 1089-1109.
Dekel, R., & Peled, E. (2000). Staff burnout in Israeli battered women’s shelter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6, 65–76.
Dahling, J. J., & Librizzi, U. A. (2015).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d attachment theory to predict job turnover intention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2(3), 215-228.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5).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Ann Arbor (MI): UMI.
Dawis, R. V. (2005). 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n S. D. Brown & R.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pp.3-23).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Degges-White, S., & Shoffner, M. F. (2002). Career counseling with lesbian clients: Using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s a framework.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1(1), 87-96.
Fitzpatrick, K. M., Irwin, J., LaGory, M., & Ritchey, F. (2007). Just Thinking about It Social Capital and Suicide Ideation among Homeless Persons.
Journalof Health Psychology, 12(5), 750-760.
Flanagan, S. M. & Hancock, B. (2010). 'Reaching the hard to reach' -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VCS (Voluntary and Community Sector). A qualitative stud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10(1), 10-92.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Chicago: Aldine.
Griffith, J. L. (2017). Perceptions of Homeless Shelter Staff Workers on Chronic Homeless Individua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works.waldenu.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4785&context=dissertation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age. Stan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per, M. C., & Shoffner, M. F. (2004). Counseling for continued career development after retirement: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2(3), 272-284.
Hershenson, D. B. (1996). Work Adjustment: A Neglected Area in Career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5), 442-446.
Hodge, D. R., Moser, S. E., & Shafer, M. S. (2012). Spirit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homeless mothers. Social Work Research, 36(4), 245-255.
Lakeman, R. (2011). How homeless sector workers deal with the death of service users: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Death studies, 35(10), 925-948.
Lou, J. L., Li, R. H., Yu, H. Y., & Chen, S. H., (2010).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esteem, job adjustment and service attitudes amongst male nurs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 864-872.
Lofquist, L. H., & Dawis, R. V. (1975). Vocational needs, work einforcers, and job satisfactio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4, 132-139.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2011).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Olivet, J., McGraw, S., Grandin, M., & Bassuk, E. (2010). Staffing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organizations serving individuals who have experienced chronichomelessness.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health services&research, 37(2), 226-238.
Salomone, P. R. (1993). Annual review: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aree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3.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2, 99-128.
Wallace, A. (2016). Investigating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support workers working in the homelessness sector: An Irish context. Dublin: University of Dublin, Trinity College. Retrieved fromhttp://www.tcd.ie/swsp/assets/pdf/Dissertations ASS/Wallace, Anna.pdf
Wirth, T., Mette, J., Prill, J., Harth, V., & Nienhaus, A. (2019). Working conditions,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of staff in social work with refugees and homeless individuals: A scoping review.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1458548_Working_conditions_mental_health_and_coping_of_staff_in_social_work_with_refugees_and_homeless_individuals_A_scoping_review
Wang, X., & Sangalang, P. J. (2005). Work adjus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Filipino immigrant employees in Canada. Canada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Sciences, 22, 24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