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7: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勇龍
研究生(外文):LIN, YUNG-LUNG
論文名稱:臺南市不動產營業員休閒動機、自我實現、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eisure Motivation, Self-realization, Leisure Benefit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Real Estate Brokers in Tainan
指導教授:謝弘哲謝弘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EH, HORNG-JER
口試委員:盧炳志邱博賢
口試委員(外文):LU, PING-CHIHCHIU, PO-HSIEN
口試日期:2020-05-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台灣首府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20
畢業學年度:10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休閒動機自我實現休閒效益生活滿意度不動產營業員
外文關鍵詞:Leisure MotivationSelf-realizationLeisure BenefitsLife SatisfactionReal Estate Brok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南市不動產營業員的休閒動機、自我實現、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聯性,以立意抽樣的問卷調查法,針對台南市不動產營業員進行施測,共發放400份問卷,扣除無效卷後實得36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0.3%。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等方法逐步檢驗研究假設。研究結果顯示:一、不同不動產營業員的背景變項分別對休閒動機、自我實現、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二、休閒動機對自我實現、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三、自我實現對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四、休閒效益對生活滿意度有正向顯著的預測力。五、自我實現對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研究結果提供給不動產業及其營業員,如何透過休閒活動的參與,提升自我實現的機會,並達成休閒所帶來的效益,進而提升整體的生活滿意度。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eisure motivation, self-realization, leisure benefi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by 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with real estate brokers in Tainan, and a total of 400 were returned and 361 were valid, an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is 90.3%. The study was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analysis,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Firs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al estate brokers background variables to leisure motivation, self-realization, leisure benefi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Secon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f leisure motivation on self-realization, leisure benefi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ird,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f self-realization on leisure benefi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th,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f leisure benefits on life satisfaction. Fifth, a partially mediated by leisure benefi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real estate brokers with how to participate in leisure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ir opportunities for self-realization, and achieve the leisure benefits, thereby improving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II
圖目錄...................V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1
1.2 研究目的...................4
1.3 研究問題...................5
1.4 研究範圍與限制...................6
1.5 操作型名詞定義...................7
第二章 文獻回顧...................9
2.1 休閒動機之相關研究...................9
2.2 自我實現之相關研究...................13
2.3 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16
2.4 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20
2.5 相關實證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25
3.1 研究流程...................25
3.2 研究架構與假設...................27
3.3 研究工具...................28
3.4 問卷預試...................34
3.5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39
4.1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39
4.2 描述性統計分析...................42
4.3 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46
4.4 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52
4.5 多元迴歸分析與階層迴歸分析...................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7
5.1 研究結論...................77
5.2 研究建議...................81
中文參考文獻...................85
英文參考文獻...................93
附錄 研究問卷...................97

王志慧、蔡英美、陳盈幸(2008)。幼教老師休閒知覺自由、休閒利益和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1),17-27。
王碧雲、徐俊雄、李世昌(2011)。銀髮族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37-48。
王大明、胡敦親(2013)。民航機師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知覺壓力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長榮航空公司為例。餐旅暨觀光,10(2), 93-112。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47-50。
石珀貞(2009)。臺北市士林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江彥德(2010)。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高雄市。
沈德鈞(2018)。遊客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VILLA景觀農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
呂金達(2014)。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休閒活動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城鄉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吳念孝(2015)。住宿體驗與關係行銷對顧客忠誠影響之研究—以新港 77 Villa 民宿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臺南市。
吳明蒼(2008)。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滿意與休閒行為因果關係模式。教育研究學報,42(2),83-100。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3),63-85。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2010)。冒險教育體驗營對青少年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休閒研究,1(4),1-18。
吳國銑、洪佑賢(2012)。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情況、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9,64-74。
林昕翰、鄭溫暖、邱榮基、畢璐鑾(2011)。台北市社區大學舞蹈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55-69。
林雨欣(2009)。學前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縣。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
林耀俊(2014)。休閒動機、體驗品質與體驗行為關聯性研究—以基隆地區市民農園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志鈞、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57-85。
林家騏(2018)。遊客文化觀光涉入、休閒效益、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蓮池潭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林怡先、丁于珊、盧俊吉、徐郁倫、王立衍(2015)。台灣地區生活滿意度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3,134-142。
林湘妤(2016)。職業婦女的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壓力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邱巧文、康風都、郭進財(2014)。休閒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灣地區獨輪車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13(3),181-190。
柳立偉、王嘉淳(2009)。台灣兩大都市公立安養中心老人休閒參與、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2),22-47。
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體育論壇,34,4-7。
姜林宜璇(2014)。遊客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 滿意度、休閒效益相關性之研究—以金瓜石及其週邊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北市。
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桂冠:臺北市。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態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7)。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莊慶達、胡興華、邱文彥、高松根、何立德、碧菡(2016)。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五南:臺北市。
徐欽祥(2010)。非營利組織志工時間管理、自主管理、認真休閒效益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徐欽祥、陳奕伸、柯錫昌(2015)。義消人員休閒涉入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4(1),45-52。
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臺北市。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張玉英(1994),組織傳播型態與自我實現感關聯性研究─以保險業組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張清源、王梅子、邱聯榮(2015)。休閒因應策略、休閒運動參與和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建國科大學生為例。屏東科大體育學刊,4,83-100。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張嘉宜(2008)。學校休閒活動推展及人力資源探討。學校體育,107,92-98。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東華:臺北市。
梁惠茹(2013)。成年人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涉入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虎頭山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曾中正、張清標(2008)。基層員警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293-304。
曾聖文、蔡佳紋(2013)。休閒運動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效益之影響:以參與動機為中介變項。運動與遊憩研究,8(1),23-47。
葉時滔、溫笙銘、郭進財(2015)。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灣新北市運動俱樂部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192-204。
葉景谷、劉志鈺、鮑敦瑗(2012)。銀髮族游泳參與者的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2),85-102。
黃金宏(2006)。騎乘自行車健康行。學校體育,16(4),103-106。
黃瑞英(2007)。屏東縣社區大學女性學員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所,屏東市。
黃任閔、趙嘉裕、林國義(2012)。主題樂園遊客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3),22-41。
黃長發、簡彩完(2009)。主題樂園遊客體驗價值與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2,11-27。
黃璉華(1992)。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素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37-47。
黃蕙娟、林曉君、張維志(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3),33-50。
黃玉琴、楊德宣、陳俐欣(2017)。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30(1),91-131。
陳姿蓉(2009)。空服員工作特性認知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
陳睿凡(2018)。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醫學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台中市。
陳皆榮(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71-81。
陳偉睿(2002)。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所,高雄市。
陳嫣芬、王政威、石楷煜、王偉琴(2017)。路跑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南部場次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2),38-51。
陳益晟(2008)。桃園市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淑美、林佩萱(2014)。台灣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區域差異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15(1),61-82。
楊原芳(2006)。內在休閒動機與最適體驗的關係研究—以認真型休閒特性為中介變數。明新學報,32,65-76。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84-95。
詹宏文、葉雅正(2015)。青少年網球運動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9(2),113-131。
劉昌緯(2018)。自行車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大鵬灣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彰化縣。
劉莉芬(2011)。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
劉泳倫、林慶珍(2016)。休閒參與、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警察人員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15(2),41-52。
蔡碧玉(2014)。非營利組織成員參與動機、人際關係對自我實現之研究 -以台中市國際獅子會300C1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
蔡佳蓉(2010)台中市居民對騎乘自行車之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 休閒促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臺中市。
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臺北市。
賴鈺珊(2018)。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休閒阻礙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新北市公立教保服務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賴盈孝、陳建廷、徐瑋函(2018)。體型雕塑者的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4),19-35。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屏東市。
鄭賀文(2010)。探討台灣離島幼稚園教師休閒活動、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金馬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縣。
鍾聖校(1980)。國中教師在教育工作上自我實現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鍾佑輝(2019)。三對三街球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場所依戀、運動自我效能對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
鍾政偉、林澄宇(2014)。認真性休閒、心流體驗、自我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衝浪活動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6(2),115 – 140。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enefits of Leisure, 411- 417.
Arai, S.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3.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Baron R., & Kenny, D.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Cordes, K. A., Ibrahim, H. M. (2003).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4.
Diener, E., Robert, A., Emmons, R., Larsen,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Godbey,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6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so-Ahola, S. E., & Allen, J. R.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Millennium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Jones, A., & Crandall, R. (1986). Validation of a short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1), 63-73.
Leclerc, G., Lefrançois, R., Dubé, M., Hébert, R., Gaulin, P. (1998) Self-actualization concept: a content validatio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3, 69-84.
Liang, J., & Bollen, K. A. (1983). The structure of the 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er morale scale: A re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8, 181-189.
Lin, J., Chen, L., Wang, E., & Cheng, J.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oversion and leisure motivation: Evidence from fitness center participa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5(10), 1317-1322.
Lounsbury, J. W., & Franz, C. P. G. (1990). Vacation discrepancy: A leisure motivation approach. Psycho logical Reports, 66, 699-702.
Lu, L., & Hu, C. H. (2005). Personality,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 325-342.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Neugarten, B. V., Havighurst, R. J., & 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134-143.
Pavot, W., & Diener, E. (1993).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5(2), 164-172.
Russell, R. N. (1987).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o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age-segregated retire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73-283.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Stebbins, R. A. (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57.
Sumerlin, J. R., & Bundrick, C. M. (1996). Brief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A measure of Maslow's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1(6), 253-271.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insley, H. E. A., Barrett T. C., & Kass, R. A. (1977). Leisure activities and nee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 111-120.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nefits of Leisure, 121-144.
Wan, C. K., Jaccard, J., & Ramey, S. L.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2), 502-513.
Williams, D. R, Schreyer, R, & Knopf, R (1990). The effect of experience use histor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35-54.
Xie, H., Caldwell, L. L., Graham, J. W., Weybright, E. H., Wegner, L., & Smith, E. A. (2017). Perceived parental control, restructuring ability, and leisure motivation: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Leisure Sciences, 39(4), 319-33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