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慧、蔡英美、陳盈幸(2008)。幼教老師休閒知覺自由、休閒利益和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1),17-27。
王碧雲、徐俊雄、李世昌(2011)。銀髮族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37-48。
王大明、胡敦親(2013)。民航機師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效益、知覺壓力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長榮航空公司為例。餐旅暨觀光,10(2), 93-112。
王保進(2006)。以品質保證為目標的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制度。評鑑雙月刊,2,47-50。
石珀貞(2009)。臺北市士林運動中心消費者體驗行銷與涉入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江彥德(2010)。高雄市柴山登山健行者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高雄市。沈德鈞(2018)。遊客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VILLA景觀農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呂金達(2014)。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休閒活動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城鄉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呂淑惠、吳明隆(2014)。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正向心理、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學報,33(1),195-216。
吳念孝(2015)。住宿體驗與關係行銷對顧客忠誠影響之研究—以新港 77 Villa 民宿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臺南市。吳明蒼(2008)。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滿意與休閒行為因果關係模式。教育研究學報,42(2),83-100。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3),63-85。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吳崇旗、翁綾君、吳惠瑩(2010)。冒險教育體驗營對青少年自我實現與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休閒研究,1(4),1-18。
吳國銑、洪佑賢(2012)。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情況、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9,64-74。
林昕翰、鄭溫暖、邱榮基、畢璐鑾(2011)。台北市社區大學舞蹈課程知覺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運動休閒管理學報,8(2),55-69。
林雨欣(2009)。學前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嘉義縣。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林耀俊(2014)。休閒動機、體驗品質與體驗行為關聯性研究—以基隆地區市民農園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桃園市。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林志鈞、江慧欣(2015)。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型態、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對成功老化之關係。育達科大學報,40,57-85。
林家騏(2018)。遊客文化觀光涉入、休閒效益、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以蓮池潭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高雄市。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林怡先、丁于珊、盧俊吉、徐郁倫、王立衍(2015)。台灣地區生活滿意度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3,134-142。
林湘妤(2016)。職業婦女的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壓力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邱巧文、康風都、郭進財(2014)。休閒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灣地區獨輪車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13(3),181-190。
柳立偉、王嘉淳(2009)。台灣兩大都市公立安養中心老人休閒參與、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2),22-47。
季力康(1997)。運動對心理的益處。體育論壇,34,4-7。
姜林宜璇(2014)。遊客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 滿意度、休閒效益相關性之研究—以金瓜石及其週邊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臺北市。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桂冠:臺北市。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態研究,8(1),15-28。
高俊雄(1997)。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
莊慶達、胡興華、邱文彥、高松根、何立德、碧菡(2016)。海洋觀光休閒之理論與應用。五南:臺北市。
徐欽祥(2010)。非營利組織志工時間管理、自主管理、認真休閒效益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徐欽祥、陳奕伸、柯錫昌(2015)。義消人員休閒涉入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4(1),45-52。
許樹淵(2000)。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臺北市。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張玉英(1994),組織傳播型態與自我實現感關聯性研究─以保險業組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張清源、王梅子、邱聯榮(2015)。休閒因應策略、休閒運動參與和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建國科大學生為例。屏東科大體育學刊,4,83-100。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張嘉宜(2008)。學校休閒活動推展及人力資源探討。學校體育,107,92-98。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東華:臺北市。
梁惠茹(2013)。成年人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涉入程度之研究—以桃園縣虎頭山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曾中正、張清標(2008)。基層員警之工作壓力、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293-304。
曾聖文、蔡佳紋(2013)。休閒運動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效益之影響:以參與動機為中介變項。運動與遊憩研究,8(1),23-47。
葉時滔、溫笙銘、郭進財(2015)。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灣新北市運動俱樂部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1),192-204。
葉景谷、劉志鈺、鮑敦瑗(2012)。銀髮族游泳參與者的休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7(2),85-102。
黃金宏(2006)。騎乘自行車健康行。學校體育,16(4),103-106。
黃瑞英(2007)。屏東縣社區大學女性學員休閒覺知自由、休閒阻礙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所,屏東市。黃任閔、趙嘉裕、林國義(2012)。主題樂園遊客的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3),22-41。
黃長發、簡彩完(2009)。主題樂園遊客體驗價值與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2,11-27。
黃璉華(1992)。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素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37-47。
黃蕙娟、林曉君、張維志(2015)。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3),33-50。
黃玉琴、楊德宣、陳俐欣(2017)。歌仔戲迷休閒態度,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30(1),91-131。
陳姿蓉(2009)。空服員工作特性認知與自我實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北市。陳睿凡(2018)。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醫學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觀光與休閒管理系,台中市。陳皆榮(1997)。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71-81。
陳偉睿(2002)。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所,高雄市。陳嫣芬、王政威、石楷煜、王偉琴(2017)。路跑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南部場次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1(2),38-51。
陳益晟(2008)。桃園市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陳淑美、林佩萱(2014)。台灣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區域差異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15(1),61-82。
楊原芳(2006)。內在休閒動機與最適體驗的關係研究—以認真型休閒特性為中介變數。明新學報,32,65-76。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84-95。
詹宏文、葉雅正(2015)。青少年網球運動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9(2),113-131。
劉昌緯(2018)。自行車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大鵬灣車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彰化縣。劉莉芬(2011)。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屏東縣笠頂山登山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臺中市。劉泳倫、林慶珍(2016)。休閒參與、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警察人員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15(2),41-52。
蔡碧玉(2014)。非營利組織成員參與動機、人際關係對自我實現之研究 -以台中市國際獅子會300C1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臺中市。蔡佳蓉(2010)台中市居民對騎乘自行車之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 休閒促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臺中市。盧俊宏(2000)。運動心理學,師大書苑:臺北市。
賴鈺珊(2018)。休閒參與、社會支持、休閒阻礙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新北市公立教保服務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賴盈孝、陳建廷、徐瑋函(2018)。體型雕塑者的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幸福感相關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5(4),19-35。
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屏東市。鄭賀文(2010)。探討台灣離島幼稚園教師休閒活動、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金馬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桃園縣。鍾聖校(1980)。國中教師在教育工作上自我實現的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鍾佑輝(2019)。三對三街球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場所依戀、運動自我效能對休閒效益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鍾政偉、林澄宇(2014)。認真性休閒、心流體驗、自我認同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衝浪活動為例。休閒與遊憩研究,6(2),115 – 140。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enefits of Leisure, 411- 417.
Arai, S.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67-183.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Baron R., & Kenny, D.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 291-294.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oleman, D. (1993). Leisure based social support, leisure dispositions and health.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5(4), 350-361.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Cordes, K. A., Ibrahim, H. M. (2003). Application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Crandall, R. (1980). Motivation for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45-54.
Diener, E., Robert, A., Emmons, R., Larsen,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Godbey,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6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so-Ahola, S. E., & Allen, J. R. (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3(2), 141-149.
Iso-Ahola, S.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Millennium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Jones, A., & Crandall, R. (1986). Validation of a short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2(1), 63-73.
Leclerc, G., Lefrançois, R., Dubé, M., Hébert, R., Gaulin, P. (1998) Self-actualization concept: a content validation.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3, 69-84.
Liang, J., & Bollen, K. A. (1983). The structure of the philadelphia geriatric center morale scale: A re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8, 181-189.
Lin, J., Chen, L., Wang, E., & Cheng, J.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oversion and leisure motivation: Evidence from fitness center participa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5(10), 1317-1322.
Lounsbury, J. W., & Franz, C. P. G. (1990). Vacation discrepancy: A leisure motivation approach. Psycho logical Reports, 66, 699-702.
Lu, L., & Hu, C. H. (2005). Personality, leisure experiences an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 325-342.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Benefits of Leisure, 461-473.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Neugarten, B. V., Havighurst, R. J., & 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134-143.
Pavot, W., & Diener, E. (1993).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5(2), 164-172.
Russell, R. N. (1987). The importance of recreation satisfaction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o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age-segregated retire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4), 273-283.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54-67.
Stebbins, R. A. (2001). Serious leisure. Society, 38(4), 53-57.
Sumerlin, J. R., & Bundrick, C. M. (1996). Brief index of self-actualization: A measure of Maslow's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1(6), 253-271.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insley, H. E. A., Barrett T. C., & Kass, R. A. (1977). Leisure activities and nee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 111-120.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nefits of Leisure, 121-144.
Wan, C. K., Jaccard, J., & Ramey, S. L.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2), 502-513.
Williams, D. R, Schreyer, R, & Knopf, R (1990). The effect of experience use histor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35-54.
Xie, H., Caldwell, L. L., Graham, J. W., Weybright, E. H., Wegner, L., & Smith, E. A. (2017). Perceived parental control, restructuring ability, and leisure motivation: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Leisure Sciences, 39(4), 31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