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紫涵(2013)。使用者違反資訊安全行為意圖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方仁威(2004)。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作業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新竹市。王振鴻(2009)。全組織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的個案研究。長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王梅玲(2019)。開放教育對資訊素養通識課程的挑戰。通識在線第80期。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ublish/publish_pub.php?Pub_Sn=170&Sn=2521。
王銘傑(2004)。內部行銷、工作壓力、工作士氣、工作滿足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各縣市警察局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大觀發電廠(2020)。台灣電力公司大觀發電廠資通安全政策(2019年12月24日)。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資訊系統處(2017)。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資通安全作業規範(2017年01月05日)。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資訊系統處(2018)。台灣電力公司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作業規定(2018年10月12日)。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資訊系統處(2018)。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網際網路使用要點(2018年08月08日)。
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2017年11月)。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2017-2020年)。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isms.ym.edu.tw/ezfiles/267/1267/img/1903/762330710.pdf。
吳仁和(2018)。資訊管理:企業創新與價值創造。台北市:智勝。
宋旻真(2018)。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對其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李坤達(2012)。證券業資訊人員資訊安全認知對資安治理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李宗翰(2019年4月5日)。iThome-2019臺灣資安大調查重點整理。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voice/129723。
李新民、陳密桃(2007)。幼兒園園長實用智慧的因素結構及其與個人表現之關係。高雄師大教育心理學報,38(3),227-250。
沈家正(2016)。具主動式安全管理之空軍資訊資產管理系統設計。國防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周君芳(2013)。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林天印(2008)。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人格特質、資訊素養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縣。林妍溱(2018年12月17日)。iThome-2018年密碼觀念最差者。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www.ithome.com.tw /news/127712。
林妙貞(2017)。國中生資訊素養和自我效能對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林宜隆、呂明達(2007)。台灣高中職教師資通安全素養現況調查。TANET2007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一)。
林宜隆、邱士娟、呂明達(2006)。警察資通安全認知之研究-以台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TANET 台灣網際網路學術研討會,95。
林凱胤(2013)。教室回饋系統對護專學生資訊安全素養、學習動機的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7,23-50。
林菁(2018)。國小探究式資訊素養融入課程之研究: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5(2),103-137。
林勤經、樊國楨、方仁威、黃景彰(2002)。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建置工作之研究。資訊管理研究,4(2),62。
林澄貴(2001)。知識管理、工程專業人員核心能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鋼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花俊傑(2011年2月5日)。網管人:強化實體與環境安全。2019年11月27日,取自
https://www.netadmin.com.tw/netadmin/zh-tw/viewpoint/93FA16CC2A5C4C68A500EA4706D1BB16。
柯華葳(2012年10月26日)。素養是什麼?。親子天下25期。2019年11月27日,取自
http://reading.cw.com.tw/Controller?event=READDOC&docid=2000243。
柳冠賢(2018)。國民中學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洪旭亮(2019年3月12日)。比學習資訊科技更重要的事,是不容忽視的「資訊素養」。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994-/。
胡雅涵、翁政雄、楊亞澄(2016)。運用關聯規則及改變探勘技術於防火牆政策規則優化。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報, 23(3),277-304。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cdp.sinica.edu.tw/project/01/4_3.htm。
張天瑞(2007)。水力發電系統介紹。物理雙月刊-物理專文, 29(3),689-690。
張瀚文(2012年10月)。素養literacy。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71/。
張益嘉、林金龍、何建明(2003)。數位典藏系統之權限控管。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取自http://datf.iis.sinica.edu.tw/Papers/2003datfpapers/e/E-4.pdf。
曹明玉(2006)。資訊安全認知評量表之研究。淡江大學,台北縣。
曹昱仁(2017)。探討醫療院所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對資訊安全成熟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莊道明(2012年10月)。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 /1679154/。
郭昱瑩(2006)。施政績效評估制度之探討。公務人員月刊,116,32-50。
郭昱瑩(2018)。績效管理思維驅動之執行力。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6(3),6-15。
陳吉通(2013)。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台東縣。陳昭蓉、李美娟、孫宜伶(2010)。學校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分析。2010教育行政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3-174。
曾憲雄、陳士農、時文中、陳興忠、翁瑞鋒(2017)。資訊素養:行動世代的智慧生活。台北市:旗標。
黃郁文(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數位學習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黃振雙(2018)。企業員工對於網路資訊安全認知情況之研究-以友達光電為例。玄奘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黃勝崇(2013年6月17日)。中小企業對資訊安全之存取控制。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mymkc.com/article /content/21629。
黃瓊瑩、孫明功、陳嘉玫、龍志雄、賴谷鑫(2016)。以資訊安全維運中心為基礎之雲端平台事件處理系統。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23(4),95-98。
楊富全(2006)。國民小學教師兼行政人員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楊境恩(2004)。國內警察人員資訊安全素養對資訊犯罪偵查能力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蔡依玲(2019)。澎湖縣國小兼任行政職務教師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蔡金田、蔣東霖(2018)。臺灣國民中小學校長通識素養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台北市:元華文創。
蔡綺婷(2013)。檢政機關員工資訊安全認知之建立-從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的導入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高雄市。鄭宇凱(2009)。空軍人員資訊安全素養之評量與分析。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縣。諾頓電腦公司(2019)。什麼是病毒。2019年11月27日,取自https://tw.norton.com/internetsecurity-malware-what-is-a-computer-virus.html。
賴永裕、黃劭彥、涂世祺(2015)。私立大專院校查核會計師、政府獎補助款與辦學績效之研究。當代會計。16(1),65-89。
賴虹妤(2018)。臺南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之資訊素養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謝鵬洲(2014)。大觀發電廠八十週年慶特刊。台北市:台灣電力公司。
蘇建源、江琬瑂、阮金聲(2010)。資訊安全政策實施對資訊安全文化與資訊安全有效性影響之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7(4),61-87。
二、英文部分
Associ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 and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0).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ACRL.
Behn, R. D. (2003). 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5), 586-606.
Behrens, S. J. (1994).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Borman, W. C., & Motowidlo, S. M. (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
Brief, A. P., & Motowidlo, S. J. (1986). 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1(4), 710-725.
Byars & Rue, (1994). Why performanceAppraisal Systems Fai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32-40.
Campbell, J. P. (1990).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Cavusoglu, H., Son, J. Y., & Benbasat, I. (2009).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trol resources in organizations: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and their key drivers. UBC Working Paper.
Fang, D.P., Chen, Y., & Louisa, W. (2006). Safety Climate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Case Study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32(6), 573-584.
Harty, H. P. (2002).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ashion and fallacies.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25(4), 258-352.
Höne, K., & Eloff, J. H. P. (2002). 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y- What Do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Standards Say. Computers & Security, 402-409.
K.E. McHenry, J.T. Stewart, J.L. Wu. (1992). Developing Students as Independent Learners Teaching Resource -Based Learning and Diversity.
Lee, Y. D., Lain, J. W., & Chen, C. Y. (1999). The Chinese Military Academy Journal.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for white- collaremployees: A ca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aiwan.
McClure, C.R. (199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13(2), 115-25.
NIST, S. (1998).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Requirements: A Role-and Performance-Based Model, 8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