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文生(1994),結合技職教育與技能檢定落實職業證照制度。就業與訓練雙月刊,12(4),85-89。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台北:五南。
王克先(1995)。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王明傑(2003)。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模式之驗證暨應用性向與事件評量融入社會領域之自我調整閱讀理解教學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習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俊傑、郭恒瑞(2015)。高職機械科學生參加技能檢定意願與專業學科課程學習因素之探究。中等教育,66(3),123- 137。
石柳棻(2006)。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千華。
朱敬先(2002)。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1)。就業安全辭典。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2 003)。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簡介。台中: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余耀銘(2000)。研擬我國單晶片技能檢定分級與規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宋佩蓉(2018)。技術型高中學生第二外語選修技能檢定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青蓉(2002)。英語學習歷程模式之驗證暨「主題建構式語言學習策略」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事勳(2007)。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學習興趣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偉智(1996)。高職冷凍空調科教師參加乙級技術士技能定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鴻松(2008)。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文卉(2008)。高中職資訊科學生學習行為對電腦硬體裝修丙級技能檢定學科教學專題成績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李美枝(199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素卿(譯)(2000)。當代教育心理學(原作者:Tomas L.Good &; Jere Brophy)。臺北:五南。
李勇輝(201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數位學習為例。經營管理學刊,14,68-86。
李隆盛、李信達、陳淑貞(2010)。技職教育證照制度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31-52。
吳銘達、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1(3),32-51。
邱惠華(2006)。學習環境、個人屬性對吸收能耐關係之實證研究-以S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餐旅管理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吳登坤(2008)。嘉義縣市九年級學生校外數學補習經驗、學習態度、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欣容、陳碧祺(2010)。「電腦軟體應用乙級檢定」與高職商業類群課程設計之探討。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0,10-16。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武典(2000)。輔導原理。臺北:心理。
林月英(2005)。我國餐旅類群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適切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林聖翰(2020)。公立技術型高中電機科可程式控制實習課程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蘭(2011)。不想讀,就讓給別人吧。天下雜誌,434。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943。
凃保民、林玲巧(2017)。CD與DVD 情境輔助教學對提昇國中生英語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康大學報,7,99-107。
施坤河(2018)。淺談技術士技能檢定發展歷程-以烘焙食品職類鏈結產業需求為例。就業安全,17(2),78-87。
侯博騵(2004)。高職農機科學生學習行為與技能檢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1。
秦爾聰、劉致演、張克旭、段曉林(2015)。數學臆測探究教學對商職學生數學學習成就與動機之影響。臺灣數學教育期刊,2(2),53-83。
徐世瑜(2003)。自我導向學習對於國小教育的意義。教育研究,116,114-119。
徐明輝(2002)。我國技能檢定制度改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徐新逸、郭盈芝(2006)。中小學教師遠距進修之學習餐與杜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空中教學論叢,20,169-190。
馬守智(1989)。我國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之研討與分級。就業與訓練,7(6),7-10。
康自立(1993)。我國現階段技術士技能檢定新職種開發之分析研究。臺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曾永美(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張恬瑜(2011)。父母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6-27。
黃淑玲(2010)。學其所做、學其所學:以 CHEA 傑出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執行獎為例。評鑑雙月刊,25,36-39。
許瀞文(2016)。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新娘秘書技術訓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教育部(2013)。人才培育白皮書。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2019)。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
郭郁智(2000)。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木金(2007)。問題導向學習法與反思學習法在校長學習之應用。校長的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237-252。
陳品華(2002)。二專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怡文(2017)。實施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英豪(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師院學報 ,24,1-26。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美純、陳自豪(2017)。軍職人員教育訓練、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研究。萬能學報,40,30-61。
陳晉誼(2012)。高職機械科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策略與社會支持對於技能檢定結果之影響研究。技職教育期刊,5,1-14。
陳舜文、魏嘉瑩(2013)。大學生學習動機之「雙因素模式」:學業認同與角色認同之功能。中華心理學刊,55(1),41-55。
陳麗香(2015)。高職電機與電子群學生對專題暨創意製作競賽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聰勝(1993)。當前推動技能檢定與證照制度的新政策措施。技術及職業教育,17,2-6。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20)。全球資訊網。關於技能檢定。
取自https://www.wda.gov.tw/cp.aspx?n=4969B31AB4F62677
勞動部技檢中心(2020)。全球資訊網。工作職掌。取自
https://www.wdasec.gov.tw/cp.aspx?n=D4B48A3521FD0DA8
彭台臨(1993)。如何審慎推動職業證照制度-技能檢定與職業證照制度的實施與影響。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17,7-8。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46(1),67-92。
黃文振(1996)。落實技能檢定開展職業證照制度新紀元。就業與訓練,14(5),92-95。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國晉(2007)。實施在校生技能檢定對宜花東地區高(中)職電子資訊類科學生專業課程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楊啟棟(1975)。技能檢定的定義範圍及功能。臺北:全國職業訓練暨監理委員會。
楊朝祥(1984)。技術及職業教育辭典。臺北:三民書局。
廖羿雲(2011)。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以中部某國立高職附設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期刊,16,285 - 293。
劉晉宏(2011)。國中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鄧文傑,2016,翻轉教學應用於高職數學對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潘鈺筠、林紀慧(2011)。數位課程圖像引導游標對學習注意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課程研究,6(1),51-58。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佩吟(2013)。高職商業與管理群教師研習之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成效與教學效能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智信(2011)。彰化地區高職學生數學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佳純(2017)。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聯之研究:教師創意教學的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2 (1),79-112
黎瓊麗(2004)。國小學童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謝政達(2012)。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謝瑋明(2016)。技術型高中學生技能檢定學習動機與檢定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鍾翠芬(2008)。中高齡失業者參加職業訓練學習態度、學習遷移與學習成效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藍雅慧(2002)。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Afzal, H., Ali I., Khan, M. A., & Hamid, K. (2010). A stud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otivation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5(4), 80-88.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Dornyei, Z. (200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Malaysia: Longman.
Gardner, R. C. (1985).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Hergenhahn, B. R., & Olson, M. H.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learning. London: Routledge
Hart, A. W. (1997). Effective administration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22 (2), 153-169.
Ismail, A., Hasan, A., & Sulaiman, A. (2010). Supervisor’s role as an antecedent of training transfer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in training programs. Acta Universitatis Danubius, 2, 18-37.
Klein, S. B. (2002). Learning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4th ed.). New York:McGraw- Hi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and Row.
Maehr, M. L., & Meyer, H. A.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 Psychology Review , 9, 371-409.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ahimi, M., & Hassani, M. (2012). Attitude towards EFL textbooks as a predictor of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31, 66-72. Doi:10.1016/j.sbspro.2011.12.018
Reynolds, A. J., & Walberg, H. J. (1992). A structural model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outcom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5, 150-157.
Saleh, I., & Kim, S. (2009). A fuzzy system for evaluation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6, 6234–6236. Doi:10.1016/j.eswa.2010.09.106
Schmuck, R. (1997). 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for change. Arlington Heights, IL: SkyLigh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shiyama, A. (1992). Occupational skill standards, testing, and certification. New York: David Mc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