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1997)。心理衛生與適應。臺北:心理。
王昆(2016)。五大關鍵養出孩子的領導力。臺北:華威國際。
王玟惠(2016)。國中生知覺父母心理控制、情緒調節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王振德(2001)。領導才能優異學生鑑定工具之編訂初探。資優教育研究,1,29-39。
王振德修訂(2005)。(F. A. Karnes & Jane C. Chauvin 編製)領導技能問卷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王鍾和(2001)。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
史蒂芬.柯維;西恩.柯維;妙麗.桑莫絲;大衛.海契;姜雪影譯(2016)。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自我領導力教育的奇蹟。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
田運虹(2001)。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挫折容忍力與違規行為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江靜宜(2009)。國中生家庭氣氛、挫折容忍力與其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余緹湄 (2002)。資優學生領導才能之探討。屏東特殊教育,4,35-43。
吳宇屏(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參與線上遊戲與領導力之關係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吳美玲 (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吳秉穎(2008)。國小學童社團參與因素、類型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吳燕明(2018)。臺南市私校國中生親子溝通、父母期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巫麗雪(2015)。揠苗助長:父母期望與參與對子女教育藍圖的影響。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4(3),35-60。
李如仙(1993)。國小六年級學童領導潛能及其相關研究。國立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李紅利(2017)。大學生自尊人際關係與挫折承受力的關係。内江師範學院學報,32(10),13-14。
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文松(2007)。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周美志(2010)。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五南。
林玉芬(2017)。嘉義市國小六年級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林宜貞(1994)。國中生的教師期望、歸因型態、失敗容忍力與失敗反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林怡蒨(2019)。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挫折容忍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林奕欣(2016)。高雄市公立高中生正向心理、挫折容忍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林書伶(2016)。臺北市國中生手足關係、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素珍(2004)。國小領導才能優異學生心理特質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淑美(1989)。目標設定、失敗容忍力、歸因型態與失敗反應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淑娥(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參與學校教育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林慧真(2004)。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期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林豐正(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邱愉容(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柯佳伶(2008)。高職生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范月華(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郎亞琴、范月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8(2),1-20。
夏菁穗 (2005)。國小高年級學生領導才能與休閒興趣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市。孫敏芝 (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觀察。高雄:復文。
孫靖婷(2015)。國中生知覺父母期望、情緒智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徐百慶(2018)。青少年人格特質、延宕滿足及挫折容忍力之關係探討。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高翠霞(1987)。 「資賦優異」,這個品牌的價值?資優季刊,22,23-26。
莊懿妃、蔡義清、俞洪亮 (2018)。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三版。台北:華泰文化。
張世平(1984)。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6,115-122。
張春興(1981)。高中生的自我知覺與對父母期待知覺間的差距與其學業成績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31-40。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芳全 (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6。
張凌芳(2011)。臺北市青少年領導才能內涵之認知及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張振成 (1999)。如何培養青少年挫折容忍力。教育實習輔導季刊, 5(2),40-44。
張淑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互動與挫折容忍力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許嘉猷 (1986)。台灣的階級流動及其與美國的一些比較。中國社
會學刊,14,1-30。
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 教育心理學報,8,61-80。
郭生玉 (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志強(2012)。策略領導在領導力之應用—一位國民中學校長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郭為藩 (1978)。論「自行應驗的預言」 。台灣教育,329, 11-16。
郭惠雯(2006)。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教師期望知覺、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陳于鈞(2017)。國小資優生領導才能與情緒智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陳玫伶 (1996)。國小資優學生完美主義傾向與自我觀念及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冠貝(1999)。重要他人期望對國小資優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威禎(2009)。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管理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陳政見 (2004)。領導才能性向測驗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陳貞宇(2012)。兒童情緒困擾調查與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博士論文,台南市。陳雅慧 (2010)。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親子天下,17,124-130。
陳瓊瑋(2014)。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挫折容忍力與關係攻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文,台中市。彭台光、高月慈、林鉦棽(2006),管理研究中的共同方法變異:問題本質、影響、測試和補救。管理學報,23(1),77-98。
傅佩榮(1997)。哲學雜誌,19,224-230。
曾閙華(2011)。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承受力。基礎教 育研究(17), 57-58。
黄玲 (2017)。兒童領導力:赢在未来的人格塑造。江蘇教育,55,27-30。
黃秋霞(2016)。情緒智力的正思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7),101-110。
黃真真(2010)。國中學生解釋型態、挫折容忍力與其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 南市。黃淑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親教養方式、教育期望與親子關係之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黃貴連(2011)。中部地區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與領導技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楊珮妤 (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育態度、教師期望、生涯抱負與課
業任務價值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
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楊敏玲(1984)。高中生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與自我期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楊瑤佩(2015)。臺北地區國中生父母期望、親子關係與課業壓力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楊環華 (2010)。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溫怡梅(1987)。領導才能訓諫課程對國小智能優異學生正向自我概念、創造力與領導能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解瑋 (2013)。新竹地區高中學生課業壓力調查研究-以父母期望為中介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詹佳樺(2013)。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習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南屯區公立國小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廖丹敏(2005)。國小資優班領導才能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廖秋華(2010)。國小學童成就目標、學業挫折經驗、學業自我效能對學業挫折容忍力之影響。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廖苑吟(2011)。屏東縣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自主支持與 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 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義市。廖紘輝(2012)。國小高年級資優生與普通生之教師、父母期望知覺對課業壓力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北投區學童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蔡文標(2000)。資優學生領導才能課程與教學探討。教育研究資訊,8(3),91-113。
蔡欣妤(2015)。國中生父母期望、師生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蔡典謨 (2003)。協助孩子反敗為勝:他不笨,為什麼表現不夠好?。台北:心理。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
蔡淑芳(2007)。國中學生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習成就關係之追蹤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蔡添旺(2007)。臺中縣國民小學學生家長教育期望與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蔡嘉偉(2014)。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鄧蔭萍(2012)。兒童情緒智力與社會行為之初探。兒童照顧與教育,2,1-21。
鄭聖敏(2006)。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鄭聖敏、王振德 (2008):中學生領導才能內涵建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2),85-112。
鄭照順 (1994)。教師期望會影響學生的未來成就嗎?。高市文教,51,28-31。
賴靜如(2011)。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師生關係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謝君怡(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學童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謝毓雯(1998)。青少年挫折經驗與挫折容忍度之關係研究:建設性思考與社會支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簡璐琪(2010)。知覺父母期望、家庭凝聚力對兒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蘇于飛(2015)。國小資優生自我概念與領導才能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Bar-On, R., & Parker, J. D. (2000).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Youth version. Technical Manual, New York: Multi-Health Sys-tems.
Bass, B. M. (1990).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Free Press.
Batastini, S. D. (200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leadership. Unpublish doctoral diseratation, Drexel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Braun, C. (1985). Teacher expectations and instruction.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 research and studies, 241-253.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Brummelman, E., Sander, T., Slagt, M., Overbeek, G., & Bram, O.C. (2013). PLoS One, 8(6), 1-5.
Clifford, M. M. (1984). Thoughts on a 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 (2), 108-120.
Clifford, M. M. (1988). Failure tolerance and academic risk-taking in ten-to twelve-year-old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8(1), 15-27.
Eccles (Parsons), J., Adler, T. F., Futterman, R., Goff, S. B., Kaczala,
C. M., Meece, J. L., & Midgley, C.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pp.75-146).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Fedirko, T. L. (1994). Structural and socialization attributes of
educational and career aspirations [CD-ROM]. 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9510918
Fiedler, F. E. (1967).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N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Finn, J. D.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2(3), 387-410.
Gibb, J. R. (1962). Factors producing defensive behavior within groups. National Training Labs Washington DC.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leman, D. (2001). An EI-Based theory of performance. In C. Cherniss & D. Goleman (Eds.), The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Hauser, R. M. (1981).Hope for the mobility ratio, Social Forces, 60(2), 572-584.
Hersey, P., & Blanchard, K. H. (1969). Life cycle theory of leadership,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23(2), 26-34.
House, R. J. (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 Ad-
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7(16), 321-339.
Kimball, W. L. (1968). Parent and family influenc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Mexican American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 29(6), 1965-A.
Kotter, J. P. (1990). What leaders really d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03-111.
Liu, D. (2012). Discussions on the frustration education of colleges students. Psychology Research, (6), 37-41.
Madison, A. (1978).A suicide and young people.New York: Seabury
Press.
Mayer, J. D., Salovey, P., & Caruso, D. R. (2000). Selecting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case for abilities scales. In R. Bar-on & J. Parker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320-342. San Franciso: Jossey-Bass.
Miller, N. E. (1981). A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stress and coping on disease and health. In L. Seymour & U. Holger (Eds.). Coping and health(pp. 323 -353). NewYork: Plenum .
Payne, W. L. (1985). A study of emotion: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integration,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on for Experiment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Rahman, N. K. (2009). Level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ifferent Psychopathologies,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0(1).
Riordan, C. M., & Griffeth, R. W. (1995). The opportunity for friendship in the workplace: An underexplored construct.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0(2), 141-154.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3), 185-211.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In
P. Salovey & D.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3-31. New York
: Basic Books.
Sarita, J., & Aradhana, S. (2013). Parenting type affector of parental expectation,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29(2), 207.
Seginer, R. (1983). Parents’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9(1), 1-23.
Stogdill, R. M. (1948). Pers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 14(25), 35-71.
Sunil , K. A., & Asha, K. (2017 ). Impact of parental expectation
on self-concept of adolescent,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Jai
Narain Vyas University, Jodhpur, Rajasthan Indian Journal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8(11), 1357-1360.
Wang, N. (2012). Study on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Training Method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 7473.
Wiebe, D. J. (1991). Hardiness and stress moderation: A test of proposed mechanis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1), 89-99.
Yamamoto, Y., & Holloway, S. D. (2010). Parental expectations and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sociocultural context.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22(3), 189-214.
Yukl, G. (1989). Manageria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5(2), 251-289.
Yukl, G.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e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三、網路資料
王惠英、張德齡 (2016年11月1日)。全球力,就是競爭力 ── 跨文化學習,打造無國界小孩。未
來Family雜誌第17期,取自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5707
王惠英 (2017年 4月 1日)。< 2030年全球教育藍圖>融合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素養教育。未來
Family雜誌第22期,取自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7198
王惠英 (2019年11月1日)。情緒教養爸爸影響大:有父親正向陪伴的孩子,學業表現、情緒管理、
人際互動更出色! 未來Family雜誌第17期,取自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324
洪蘭 (2016年2月1日)。 情緒掌控教得好,比學歷好更重要。未來Family第8期,取自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665
許芳菊 (2009年4月 5日) (更新 2017年5月2日)。都是情緒惹的禍?。天下雜誌第5期,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0510
程晏鈴 (2017年11月06日) 。擁抱世界需要的五種能力。天下雜誌第635期,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5967&from=search
馮靖惠 (2017年12月18日)。葛如鈞:聰明聽話非好事,要重視勇氣教育。聯合報,取自
https://udn.com/news/story/6887/288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