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王子耕(2013)。學習構成要素滿意度中介下,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成人自主學習者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煜鈞(2018)。健走旅遊參與者之認真休閒、幸福感與再遊意願。臺北市立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古永嘉(2003)。企業研究方法。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公司。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吳友欽、李嵩義(2012)。高雄市國中小補校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4(1),1-28。
吳佳玲(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秉恩、黄良志、黄家齊、溫金豐、廖文志、韓志翔(2007)。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泰文化。
吳事勳(2007)。漢原族群國小學童在科學學習動機及科學學習興趣之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捷(2008)。老年人社會支持、孤獨感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心理科學,31(4),984-986。
吳翰衛(2011)。高齡學習者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余民寧、陳柏霖(2014)。幸福感教學對促進大學生正向心理的改變。教育學報,42(1),1-26。
李再長、黃麗鴦(2007)。在職人士進修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之相關研究-以成大碩士在職專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7(4),1-24。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遠流出版。
李金治(2004)。國立臺灣師範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勉禛、陳志賢、丁原郁(2015)。老人自由需求符合程度、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大仁學報,46,75-100。
李素菁(2001)。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李淑惠(2019)。社會支持對台灣弱勢青少年自我概念、生涯自我效能及主觀幸福感之影響。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嵩義(2007)。高齡學習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新民(2010)。正向心理學教學活動設計。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呂惠富(2013)。運動參與、人口統計變數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居民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41-64。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
汐止社區大學(2019)。108年度新北市汐止社區大學校務評鑑。汐止社區大學行政部門提供的報告書。
林子雯(1996)。成人學員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志哲(2014)。感恩、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研究-中介效果模式之驗證。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3),453-482。
林敬豐(2010)。社會支持、知覺自由對志工參與組織承諾與參與利益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林靈宏(1998)。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0(2),227-265。
周玉慧、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81-317。
邱明珠(2017)。公共服務動機與組織支持感對教師工作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南港社區大學為例。世新大學非營利與社會企業研究所,臺北市。
邱莉婷(2011)。高齡學習者面對問題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邱寶慧(2017)。高齡者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果。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施玉娟(2002)。成人參與社區大學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俞貞玲(2013)。高職學生同儕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青少年兒童研究所,臺北市。
韋祿恩(2009)。企業員工電腦學習態度、社會支持與數位學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馬康莊、陳信木(1995)。社會學理論。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公司。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梁麗珍(2008)。在職進修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之結構方程模式。嶺東學報,23,149-179。
張君如、李敏惠、蔡桂城(2008)。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以臺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152-16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裡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張珮妮(2019)。東南亞旅客對溫泉區的觀光吸引力、幸福感及重遊意願之研究-以新北投溫泉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章淮(2013)。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張聖麟(2001)。改善教學品質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生活科技教育,34(1),9-14。
張德永(2013)。社區、成人學習與社會資本(1)。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巧倩(2013)。臺中市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研究所,嘉義縣。
陳佑淵(2016)。高齡學習者老化態度、社會支持、社會控制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陳延誌(2017)。高齡者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研究所,新竹市。
陳佳琳(2018)。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老化態度為中介變數。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陳偉倫(2016)。臺北市高齡學習者學習參與、社會支持及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琇惠、林子宇(2012)。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4),100-127。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市。
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37-54。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敎育動機取向之探討。高雄市:復文書局。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27,105-125。
黃富順(2004)。台灣地區社區學習體系的發展、特色與問題。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4,27-37。
黃湘、黃國光、林明哲(2013)。臺灣樂齡大學學員在社會支持、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2(1),1-11。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台灣社會學刊,21,171-210。
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年刊,16,285-293。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臺北市。
劉由貴(2015)。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情緒管理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劉昱辰(2017)。社會支持、學習動機對數位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企業員工使用數位學習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新北市。
劉鎮寧(2009)。國民小學志工服務學習與其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621-650。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板橋市國中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樓家祺(2019)。不同教育型態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自我調控學習與成功老化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文輝(1989)。社會學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鄭政宗、賴昆宏(2007)。台中地區長青學苑老人之社會支持、孤寂感、休閒活動參與及生命意義之研究。朝陽學報,12,217-254。
蕭雅玲(2016)。屏東地區老人福利機構住民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市。
謝芸薇(2012)。南投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成人參與學習動機與文化認同關係之研究。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謝佳姍(2017)。高雄市學校志工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高雄市。.
謝麗卿(2017)。都市原住民專班學習者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鍾開屏(2014)。空軍嘉義基地人員社會支持、幸福感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學習:內容在財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CO)出版的報告書。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羅凱南(2001)。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個人屬性對老年人心理幸福滿足感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
籃文彬、游森期(2014)。大學生正負向完美主義、心流傾向與心理幸福感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8(2),25-50。
蘇榮裕(2013)。社會支持理論對樂齡大學學員影響之研究。亞洲高齡健康休閒及教育學刊,2(1),39-47。
二、英文文獻
Aaker, D. A.(2009). Managing brand equity. simon and schuster.
Antonovsky, A.(1993).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6(6), 725-733.
Argyle, M., & Lu, L.(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ave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0), 1011-1017.
Barrera, M., Sandler, I. N., & Ramsay, T. B.(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n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447.
Bolger, N., & Amarel, D.(2007).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visibility on adjustment to stress: Experiment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3), 458.
Bossert, S.T.(1994). Cooperative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5, 225-250.
Bourdieu, P. & R. Nice(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ssel, J.(1974). Psychosocial proces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 4, 471-482.
Cantor, M. H.(1991). Family and community: Changing roles in an aging society. The Gerontologist, 31(3), 337-346.
Caplan, G.(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bb, 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4.
Corey, L. M., Keyes, C. L. M., & Magyar-Moe, J. L.(2004). The measurement and utility of adul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411-42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sta, P. T., & McCrae, R. R.(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tason, I. G. Sarsson, & G. R. Pierce(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national view, 319-366.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iener, 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43.
Falk, R. F., & Miller, N. B.(1992). A primer for soft modeling. University of Akron Press.
Felner, R. D.(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In M. C. Roberts & L. Peterson(Ed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33-169. New York: Wiley.
Fornell, C., & Larcker, D.F.(198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82-388.
Garrison, D. R.(1997). Self-directed learning: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18-33.
Hair, J. F,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1998). Multivariate analysis. woo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Hayes, A. F.(2013).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Headey, B., & Wearing, A.(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enseler, J., Hubona, G., & Ray, P. A.(2016). Using PLS path modeling in new technology research: updated guidelines.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116(1), 2-20.
Hills, P., & Argyle, M.(2001). Emotional stability as a major dimension of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1(8), 1357-1364.
Hinson-Langford, C. P., Bowsher, J., Maloney, J. P., & Lillis, P. P. (1997).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5(1), 95-100.
House, J. S.(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Philippines: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ouse, J. S., & Kahn, R. L.(1985).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1, 83-108.
Houston, J. P.(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Hutchins, R. M.(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F. A. Praeger.
Iwasaki, Y., & Mannell, R. C.(2000).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 163-181.
Keyes, C. L. M.(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21-140.
Keyes, C. L., & Magyar-Moe, J. L.(2003). The measurement and utility of adult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411-42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night, B., & Johnson, D.(1981). Marketing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cord, 62(1), 28-31.
Lachman, M. E., Ziff, M. A., & Spiro, A.(1994). Maintaining a sense of control in later life. In R. P. Abeles, H. C. Gift & M. G. Ory(Eds.), Aging and quality of life.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Lau, N. S., & Lam, L.(2012).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influencing student learning motivation via facebook private group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Hybrid Learning, 74(11), 35-44.
Lee, G. R.(1985).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networks. In J. Sauer & R. T.Coward (Ed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21-37. New York: Springer.
Lucas, R. E., & Dyrenforth, P. S.(2006). Does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matter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K. D. Vohs & E. J. Finkel(Eds.), Self and relationships: Connecting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254-273. New York: Guilford.
Mather, T., S. Kumaraswamy & S. Latif(2009). Cloud Security and Privacy: An Enterprise Perspective on Risks and Compliance, O’Reilly Media, Inc.
Merriam, S. Caffarella(1991).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Morgan, A., & Zimmerman, M.(1990). Easing the transition to nursing homes: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spousal caregivers at the time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Clinical Gerontologist. Special Issue: Mental health in the nursing home, 9(3-4), 1-17.
Nunnally(1978), Psychometric Theory(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Omodei, M. M., & Wearing, A. J.(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l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4), 762.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ender, N. J.(1987).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 233-255.
Reber, A. S.(199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2nd ed.). New York: Penguin Press.
Reichheld, F. F.(2003).The one number you need to grow.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1(12), 46-55.
Reichheld, F. F., & Covey, S. R.(2006). The ultimate question: Driving good profits and true growth(Vol. 211).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eitsamer, B. F., & Brunner-Sperdin, A.(2015). Tourist destination perception and well-being: What makes a destination attractive.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18.
Robert, K. & Angelo, K.(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Rodin, J.(1986). Aging and health: Effects of the sense of control. Science, 233, 1271-1276.
Ryan, R. M., & Deci, E. L.(2001).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52(1), 141-166.
Ryff, C. D.(1989). Beyond Ponce de Le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New directions in quest of successful ag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12(1), 35-55.
Sarafino, E. P.(1998).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3rd ed.). New York: Wiley.
Seligman, M. E. P., Csikszentmihalyi, M.(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Sheffield, S. B.(1964). The orientation of adult continuing learners, In D.Solomon. The Continuing Learners. Chicago: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Siebert, D. C., Mutran, E. J., & Reitzes, D. C.(1999). Friendship and social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role identity to aging adults. Social Work, 44, 522-533.
Situmorang, S. H., Rini, E. S., & Muda, I.(2017). Customer experience, net emotional value and net promoter score on muslim middle class women in med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 14(20), 269-283.
Stone, M. J. & Kozma, A.(1985).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happiness scales: a second order factorial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arch, 17, 19-28.
Swindle,R.W.(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M. Sperling(Ed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87-103. New York: Pergramon.
Veenhoven, R.(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
三、網路資料
社區大學發展條例(2018)。全國法規資料庫。上網日期:2019年11月09日,檢自https://reurl.cc/5lVrzn
社區大學學習證書發給準則(2019)。全國法規資料庫。上網日期:2019年11月09日,檢自https://reurl.cc/d09GgM
林美靜(2019)。苗縣社大20周年埋下時空膠囊相約10年後封。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2日,檢自https://reurl.cc/rxK1vO
侯友宜(2019)。新北社大20周年,免費送「一堂課」。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2日,檢自https://reurl.cc/R49bee
終身學習法(2018)。全國法規資料庫。上網日期:2019年11月09日,檢自https://reurl.cc/5lVrZV
黃月麗(2019)。鼓勵終身學習,社大修128學分可獲畢業證書。上網日期:2019年10月22日,檢自https://reurl.cc/E7bZgR
補助及獎勵社區大學發展辦法(2019)。全國法規資料庫。上網日期:2020年06月06日,檢自https://reurl.cc/d0vND6
新北市社區大學設置及輔導辦法(2019)。新北市政府電子法規查詢系統。上網日期:2019年12月29日,檢自https://reurl.cc/V67lq6
新北市社會教育資源網(2017)。新北市推動終身學習中程計畫(106至108年度)。上網日期:2019年11月10日,檢自https://reurl.cc/GVQl33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6)。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終身學習需求與滿意度。上網日期:2019年12月25日,檢自https://reurl.cc/b6rgj6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1998)。上網日期:2020年06月13日,檢自https://reurl.cc/argl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