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安陽(2016)。休閒羽球參與者運動熱情、2×2成就目標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王學中(2015)。不同運動項目涉入程度對幸福感的影響。通識教育學報,3,1-28。
王慶福、王郁茗(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能力、關係適應之比較。中山醫學雜誌,18(2),217-230。
王憲珍(2006)。水肺潛水活動者刺激尋求與幸福感關聯性之探討。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王巍、石國興(2005)。高中生人際容納和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河北師範大學學報,7(6),57-61。
方信淵、許國鐘、林裕恩(2014)。大學生運動行為之主觀幸福感差異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7,99-105。
朱立夫(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休閒參與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呂惠富(2013)。運動參與、人口統計變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士林區居民為例。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3(1),41-64。
余民寧、許嘉家、陳柏霖(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時數與憂鬱的關係:主觀幸福感的觀點。教育心理學報,42(2),229-251。
余民寧、鐘珮純、陳柏霖、許嘉家、趙珮晴(2011)。教師健康行為、評價性支持與憂鬱傾向之關係:以主觀幸福感為中介變項。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5,23-48。
余民寧、謝進昌、林士郁、陳柏霖、曾筱婕(2011)。教師主觀幸福感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測驗學刊,58(1),55-85。
巫昌陽、蔡季恬、王彩如、吳靜怡(2009)。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女性運動休閒阻礙與需求之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2,53-72。
吳崇旗、王偉琴(2006)。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3-168。
吳崇旗、謝智謀、王偉琴(2006)。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主觀幸福感之線性結構關係模式建構與驗證。休閒運動期刊,(5),153-165。
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99-120。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吳素芳、林玉英、黃毓梅(2013)。從家庭教育介入談男性如何因應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與權力之改變。家庭教育雙月刊,45,68-97。
吳統雄(1984)。如何決定抽樣調查中的樣本數。新聞學研究,34,395-413。
李枝樺(2004)。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李素箱、郭府華、楊文儀、林志偉(2016)。高中運動社團學生之熱情、動機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交大體育學刊,12,1-11。
李殷如、許雅雯(2018)。學生運動員學業刻板印象之回顧。中華體育季刊,32(2),151-158。
沈易儒(2008)。荖濃溪激流泛舟遊客刺激尋求、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沈孟樺(2012)。性別角色態度量表編製及其信、效度之檢定。家庭教育雙月刊,38,71-87。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邱皓政、陳燕禎、林碧芳(2009)。組織創新氣氛量表的發展與信效度衡鑑。測驗學刊,56(1),69-97。
林安庭(2011)。愛好登山者涉入、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林淑芬、王于寧、賴永僚(2008)。大學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滿意度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73-85。
林志鈞、吳淑女(2016)。休閒產業分析與個案探討。台北:華都。
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0(2),83-106。
林明慧(2018)。國中生身體意象、性別角色、流暢體驗對再參與意願之影響-以累積半馬跑步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林怡君(2006)。大學生性別角色取向.性別平權態度與成功恐懼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林錫波、陳堅錐、陳奕良、張鼎乾(2008)。不同背景特性的大學運動代表隊選手在運動團隊適應之差異性研究。北體學報,(16),38-48
林耀東(2018)。家庭露營者之社會支持、露營活動參與、人格特質、休閒體驗對幸福感之影響。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林巖勳(2009)。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衝突和身體意象、運動承諾與情感的關係-自我複雜度的調節效應。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胡靖宇(2014)。國內不同運動項目對幸福感之探討分析。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232-240。
胡業成(2005)。花東地區高中職運動績優生學校生活困擾與適應情形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徐世秋(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影響因素與身體意象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高嘉慧(2001)。國中學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郝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倪瑛蓮、許詩淇、陳龍弘(2019)。Does career uncertainty harms student-athletes' life satisfaction? The buffering role of hope in female student-athletes. 大專體育學刊,21(1),47-58。
張文馨、陳思羽、季力康(2012)。運動熱情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正向情緒的中介效果。體育學報,45(4),301-310。
張家瑋、黃秀卿、韓靜芬、張家銘(2017)。熟年居民休閒運動參與、正向情緒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2),22-35。
張俊一、彭宛宜(2018)。烈陽下的奮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對女子棒球選手之影響。國立金門大學學報,7(2),91-106。
張春興(201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陳文成(2005)。大學女子排球員性別角色、競賽狀態性焦慮、自我效能及運動表現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91-99。
陳怡如(2007)。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陳建瑋、季力康(2009)。大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基本心理需求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1),25-37。
陳美綺、季力康(2015)。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大專運技系學生運動員的困境。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9,107-130。
陳富莉、黃宇晴、陳映伶、林孟穎、蔡旻倩(2014)。大學生健康行為、主觀幸福感與自覺健康關係之研究。輔仁醫學期刊,12(4),205-214。
陳淑貞(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陳莉莎、林耀豐(2012)。高雄市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
許沛玥(2013)。志願服務者之特質、性別角色對參與動機與服務類型選擇之影響-以南投縣為例。社會科學學報,20,1-28。
許雅筑(2018)。中部地區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資賦優異教育碩士論文,彰化縣。莊婉琪(2010)。休閒活動與國中學生生活適應及虞犯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嘉義地區國中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郭馥滋、黃貴樹、王正忠、雷小娟(2012)。觀看運動文化中性別角色的分析。淡江體育,15,52-56。
郭進財、高俊雄(2008)。大專校院優秀運動員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論叢,19(2),51-72。
陸洛(2005)。追求幸福-主觀幸福感的文化心理學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7(2),99-112。
陸洛、高旭繁、陳芬憶(2006)。傳統性、現代性、及孝道觀念對幸福感的影響:一項親子對偶設計。本土心理學研究,25,243-278。
教育部體育署(2019)。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9)。推廣女性參與體育運動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黃惠玲(2008)。國小女教師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黃泰盛(2018)。大學排球選手熱情、基本心理需求及運動幸福感之預測分析。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5,39-56。
黃任閔、吳昭璇(2010)。國小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縣。
黃德祥(2012)。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考用。
黃長發(2007)。大學生休閒利益感受與幸福感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178-194。
馮麗花、李淑玲(2004)。運動員壓力來源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74,171-178。
葉乃靜(2014)。隨興休閒閱讀與資訊行為研究:兼論「遊玩」和「沈浸」概念的適用。圖書資訊學研究,9(1),1-36。
葉千惠(2018)。高中職學生同儕關係、生命意義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楊孟容、盧俊宏、吳顥照、鍾旻純(2003)。大專學生運動員的性別角色類型、社會支持與傷害後情緒反應之關係研究:以跆拳道項目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2年度(上)。419-430。
楊志顯(1997)。大學運動選手背景特性對教練領導行為重要性認知之影響。我國大專運動科學86學年度研究獎助專刊,1-7。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蔡宗展、鐘敏華(2006)。基隆市女性國小教師休閒運動行為及體育教學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38(2),367-384。
劉琪、廖主民(2013)。運動幸福感在心理技能與生活適應的中介效應。大專體育學刊,15(3),300-308。
劉昌皓(2017)。逸樂型休閒參與、家庭教育模式與學校生活適應對國中生虞犯行為之探討-以桃園市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彰化縣。鄭國廷、洪煌佳(2018)。重要他人對高中優秀學生運動員升學選擇之影響。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9,43-52。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輔導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謝愛武(2015)。領導者的性別角色與幸福感、工作績效。嶺南學刊,2015(1),55-59。
鍾曉雲(2001)。從社會化過程中看女性運動員性別角色的衝突。大專體育,55,115-120。
薛照平(2014)。國中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社團活動與網路遊戲為例。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二、英文部分
Andrew, W. B., & Irene K. F. (2012). Routine and project-based leisure, happiness, and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4(2), 139-154.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 155-162.
Topuz, C., & Yıldızbaş, F. (2014). The examin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gender roles in relation with demographic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59, 565-569.
Diener, E. D.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D., Emmons. R.,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4).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5.
Duda, J. L., & Nicholls, J. G. (1992). Dimension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schoolwork and sp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90-299.
Freeman, P., & Zabriskie, R. B. (2003). Leisure and family functioning in adoptive families: 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7(1), 73-93.
Goodman, F., Disabato, D., Kashdan, T. B., & Kauffman, S. B. (2017). Measuring well-being: A comparis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ERMA.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Jacob Cohen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u, L., & Argyle, M. (1994).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高雄醫學科學雜誌,10(2),89-96。
MacCosham, B., Patry, P., Beswick, C., & Gravelle, F. (2015). Leisure lifestyle and dropout: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 of amateur athletes in competitive s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Recreation & Tourism, 20, 20-39.
Ni, Y. L., Hsu, S. C., & Chen, L. H. (2019). Does career uncertainty harms student-athletes’ life satisfaction? The buffering role of hope in female student-athletes. 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21(1), 47-58.
Poff, R. A., Zabriskie, R. B., & Townsend, J. A. (2010). Modeling family leisure and related family constructs: A national study of US parent and youth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2(3), 365-391.
Reinboth, M., Duda, J. L., & Ntoumanis, N. (2004). Dimensions of coaching behavior, needsatisfac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fare of young athlet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8(3), 297-313.
Ryan, R. M., & Frederick, C. M. (1997). On energy, personality and health: Subjective vitality as a dynamic reflection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5, 529-565.
Roscoe, J. T. (1975). Fundamental research statistics for the behaivior sciences.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tebbins, R. A. (2015). Serious Leisure: A Perspective for Our Time (paperback edition).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Stebbins, R. A. (2002). Choice and experiential definitions of leisure. LSA Newsletter, 63, 15-17.
Stebbins, R. A. (1997). Casual leisure :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1), 17-25.
Sivan, A., Tam, V., Siu, G., Chan, A., & Stebbins, R. (2017). Taking leisure seriously: Adolescents’ pursuit of their most important and interesting leisure activities.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7 Offici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Kobe.
Schwartz, S. H., & Sortheix, F. M. (2018). Valu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 Diener, S. Oishi, & L. Tay (Eds.), Handbook of well-being. Salt Lake City, UT: DEF Publishers.
Wei, X., Huang, S., Stodolska, M., & Yu, Y. (2015). Leisure tim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happiness in China.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47(5), 556–576.
Zabriskie, R. B., & McCormick, B. P. (2003). Parent and child perspectives of family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satisfaction with family lif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2), 163-189.
Zhang, W., Feng, Q., Lacanienta, J., & Zhen, Z. (2017).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among elderly in Shanghai, China.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69, 45-54.